楚国快被灭国时,秦国为什么要帮助楚国复国?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在柏举之战,吴国大军虽然只有3万人,却是孙武一手训练的精锐之师,而且还有伍子胥、夫概等优秀的将领进行指挥。在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


首先,在柏举之战中,秦国之所以出手相救楚国,直接原因就是申包胥感动了秦哀公。

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三十一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伐楚,楚王亡奔随,吴遂入郢。楚大夫申包胥来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于是秦乃发五百乘救楚,败吴师。吴师归,楚昭王乃得复入郢。”


当然,秦哀公之所以出兵,显然不会不止楚国大夫申包胥感动了他这一个原因。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愿意为另一个诸侯国出兵,往往和姻亲关系存在一定的关系。比如秦晋之好时,秦穆公就出兵帮助公子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同样的道理,在春秋后期,秦国也和楚国形成了姻亲关系。从亲缘关系上来看,楚国当时在位的君主——楚昭王,他的母亲孟嬴是秦景公的女儿,而秦哀公则是秦景公之子。不过,也有说法认为楚昭王的母亲孟嬴是秦哀公的女儿。


由此,对于秦哀公来说,帮助楚国的直接原因和理由都有了。但是,大家都知道,国与国之间的行为,在本质上都是以利益作为导向。对于秦国来说,之所以帮助楚国复国,根本原因还是晋楚争霸的春秋格局存在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争霸中原,是主要的历史事件。在晋国和楚国争霸的时候,秦国一开始是支持晋国的,但是,秦穆公发现支持晋文公称霸,并不利于秦国东进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