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为何仅过十四年就“土崩瓦解”是统一的步子太快导致的吗?

大马哈鱼12


在我看来,这不是统一步子太快的问题,其实,秦始皇主要是抓对了方向,速度能不快吗?而权利土崩瓦解不仅有秦始皇自身原因,还有一些不可逆转的历史因素。

题主的意思是秦始皇统一过快,所以根基没有打好。其实相反,在统一这个过程,秦国的国力,士气一直在稳步提升。

相对于其他六国,秦始皇继位后,就把一些不老实的人给除掉了,将权利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上,这就为之后攻打六国埋下了深厚的基础。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秦始皇在攻打六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对策。

秦始皇先是对最弱小的韩国出手,只要拿下韩国,那秦始皇的的地理位置也就没有这个障碍了。之后秦始皇又巧妙的借助赵国的天灾(大旱),楚国的内部争权夺利,魏国的君王贪生怕死。再外有王翦,内有李斯,所以这几个国家很快也就被拿下了。

在这之后,秦国士气高涨,土地多了,生产力提高,国富民强。面对剩下的燕、齐,也是可以很快的拿下。那像这样一个正循环,也就不存在步子太快而基础不实而使得国家走向衰弱了。

那问题到底在哪里呢?为什么如此强大的国家,又拥有这么多的人才,为什么走不远?关键还是后面呀!

秦始皇称帝,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还有蒙恬这位大将,谁敢来犯。

难不成是因为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焚书坑儒被天下人唾弃,然后群而攻之,那都是后事了。

秦王朝的毁灭我觉得还要说到这位皇帝死后,秦始皇在一次巡游中死在了沙丘,因为他的巡游是不会告诉别人的,所以除了当时在场的人朝廷是不知道的。

这个时候,关键人物登场了,那就是赵高,他在始皇死后就怂恿胡亥一边颁布假的诏书由胡亥继位,一边继续隐瞒直到回到朝廷。

而回到之后,在赵高的煽动下,胡亥就做了这么几件蠢事,以不孝杀扶苏(亲兄弟呀),以不忠杀蒙恬。最后权利实际上是在赵高手上,他第一件事肯定是要把以前他不爽的人除掉,李斯等优先的忠臣先后遇害。

没有了这些人物,秦国已经是外强中干了。而像秦始皇的那种行为肯定是天下人都唾弃的,所以看到秦国已经不行的人肯定起来夺权,一人起就有万人起。

所以这样看来偌大的秦国的基干就毁在赵高,胡亥这种人,而名声就毁在秦始皇那无理的追求导致的后果上。秦国的灭亡这样看来也就理所当然了。


趣闻古事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我来回答

千古巨变,华夏第一

秦始皇带领大秦铁骑横扫战场,席卷华夏,九州归一,天下一统,是华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是他的帝国只短短的存活了十几年,却被后人谈论了千年。天下统一的进程不算太快,甚至可以说是天慢了,春秋时期大大小小有几百个国家,到了战国后期就只有七个强大国家,这几百年的时间里,国家们都在做一件事——统一,到了战国时期统一的步骤加快,只有七个强大国家存活,前期每个国家几乎都风光了一把,都有优于其他国家的实力,但是命运是公平的,他给了每个国家一次机会,只有秦国抓主了。

秦国的虎狼之师有了席卷天下的实力,为了活命其他国家选择抱团,但是仍然有内讧产生,可以想象就拿战国来说,两百多年的历史,这些国家都在不断打仗,每个国家都坚信自己能一统天下。

格局已定

统一的步伐太慢,战国就打了两百年,并且逐渐稳定,这几个国家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都在打仗,他们的文化,政治,经济都和打仗有关。

每个国家的人都认为其他国家的人是仇人,就拿长平之战来说秦国坑杀40多万赵军,天下震惊。

这也必然让赵国的人多秦国的人恨之入骨,更何况天下打了两百多年的仗,彼此都看对方不爽。

秦帝国崩塌的原因,不主要因为暴政,也不是进程太快,而是太慢,每晚一天,对于秦国的提防就多一分,仇恨更多,百姓不会在意是谁统一的天下,只要不是他们自己的国家他们都会不服,很流行的一句话可以概括,虽然打不过你,但是我不服,不可以吗?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我们在传统历史书往往把秦朝灭亡的原因简单的归结为政治上君主横征暴敛,经济上大兴土木,文化上焚书坑儒,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怀疑这些原因过于简单笼统了呢?

谈起暴君少不了剥皮萱草的朱元璋,也比不上苛税猛如虎的嘉靖,文字狱更是比460多名书生坑埋残忍的多,为什么这些帝国没像秦王朝这般土崩瓦解?历史从来都是被人打扮的小姑娘,造成一个庞大帝国的瓦解,他的原因往往都是多方面的。

我认为原因有如下几点:

①六国残余力量

秦始皇对儒和原六国遗留贵族的仁慈为六国的反扑埋下了种子。一般说来,大量的不甘心失败的旧朝遗民往往成为新帝国的巨大隐患。这些旧朝遗民在王朝覆灭前是王朝的坚定拥护者和新生力量的镇压者;在王朝覆灭后则是时刻准备反击的复辟者,只要时机成熟,他们就会采取行动复辟旧王朝。中国古代历史上这样的情形出现过很多次,商朝复辟、秦末六国复辟、刘备复辟汉朝、明朝复辟、清朝复辟等,只不过有的成功,有的失败。

权利交接的冲突

秦始皇在东巡期间的意外身亡,造成了权利交接的空档期形成,这也是内部政治力量极度不平稳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扶苏和胡亥,他们造成了皇权内部的冲突;李斯和赵高造成朝局动荡;蒙恬等大将被杀使得军队人人自危,士气低落,统帅缺失,战斗力也自然而然大打折扣。想想清朝的九子夺嫡吧,每一秒都是血雨腥风。

秦二世坏法

秦国自孝公推商鞅变法以来就开始强大,后来数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可以说是法治成就了秦国。但是后来秦二世的滥杀破坏了法治,动摇了秦国统治的根基。

仇恨未及化解

秦统一的过程几乎全是靠武力来完成的,因而在统一的过程中同六国人积下了血海深仇,如楚国、赵国、魏国等同秦都有几百年也解不开的世代仇恨,一度称之为“虎狼秦国”。融入新政权的统治,需要几代的时间,此时六国盟军出现,新政权群众根基尚不稳定,对于百姓也自然是一呼百应。

⑤ 政策未及扎根

新政权的建立必然会颁布诸多法令,秦朝都做了些什么呢:颁布新的法律条规,度量衡,统一货币,设立郡县等等。老百姓对于这些新建立的条规,自然是诸多的不适,六国习惯风俗皆各异,更何况颁布条款的还是他们的老仇家。百姓对新政策怨声载道,加上新帝国成立时间不足15年,群众基础极为的薄弱。

⑥ 复辟军太过强大

六国复辟军团的实力太过强大,尤其是战神项羽的存在,使得已经失去统帅和战神的秦军根本抵抗不住。

以上6条联合起来,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这6条中缺失了任何一条,秦朝都不会灭亡。但天意弄人,偏偏这六条全在同一时间实现了。

秦末时期并没有农民起义,有的只是六国复辟战争。带头起兵的全是原六国贵族,想想陈胜、项羽、张良等人的身份。

秦朝焚书坑儒也不过数百人而已,长城、灵渠也是利在千秋的大工程,而阿房宫的巨大规模也是无从考证…

秦始皇为什么会成为暴君形象呢?大家可以想想秦之后就是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朝后代的尊孔尊儒,加上焚书坑儒结下的梁子,秦始皇也被他们描摹成了我们现在认识的样子。


胖虎BigMao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始,至公元前221年灭掉齐国,秦始皇嬴政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一统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秦朝。

然而仅仅只是过了十四年的时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率领5万楚军破釜沉舟在巨鹿击败40万秦军,为秦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而紧随秦朝灭亡之后的,又是持续四年的楚汉战争,饱经战火的穷苦百姓好不容易过上了太平日子,可不过十四年,天下又开始大乱了,此时距离秦始皇的离世不过短短三年。

这位千古一帝倘若得知自己一手创建的王朝只延续了十四年,历经了三位皇帝,不知会作何感想。那么秦朝,为何会成为如此短命之王朝呢?

秦之败亡,亡于自身。不得不说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太过仓促,仅仅十年的时间就横扫六合,荡平一切,虽令世人震惊于千古一帝的铁血手段,却也为王朝的败亡留下隐患。

试问被秦灭掉的六国,又有哪一国的有志之士不想复仇呢?这些人如雨后春笋般逐一涌现,靠杀是杀不完的。最终应现了那句传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始皇在世之时,这些人尚且按捺不住,频频刺杀,嬴政一死,胡二世又昏庸无能,帝国的坍塌也就可想而知了。

秦朝灭亡,亡于暴政。嬴政笃信法家,治国以严刑峻法。在虎狼之秦的统治下,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起义?因为大雨耽搁了行程,放到现在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打声招呼请个假不就得了。

但放在秦朝,这可是掉脑袋的大罪,与其坐以待毙,那还不如揭竿而起,至少还有一线生机,这是当时很多起义军的心声,说白了都是穷苦百姓,谁又不想过上太平日子呢!但秦之暴政,令民不聊生。

秦始皇在位期间又大肆征用民力建造皇陵、修葺长城,令民怨四起,人民和国家的矛盾最终在秦始皇死后彻底爆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