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诛杀李陵全族的用意何在?

亘古怀念说史


继河西之战后,霍去病和卫青相继离世。面对来去匆匆的匈奴骑兵时,汉武帝身边既乏良将又少军马。李陵惊艳天下的步兵对战骑兵的追击战,让汉武帝惊喜交加,忧心忡忡的关注着李陵的动向,就连群臣上酒道喜也提不起精神。

在得知李陵被擒且投降匈奴后,汉武帝刘彻是勃然大怒。挨个咨询臣属,李陵投降之举到底出于何种目的。大臣们异口同声的说,李陵意图谋反。只有司马迁与众不同,认为李陵只是权宜之计,他日一定回归大汉。

汉武帝闻言是怒不可遏,认为司马迁有罪,觉得司马迁话里话外既包庇李陵,又暗自贬损汉武帝及李广利。司马迁因此被实行宫刑,只因司马迁无钱财为自己赎罪。

在此时,李陵家族还未被族灭!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汉武帝下令族灭李陵家族,断了这位能成为一代名将的李陵的后路?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直接原因就是汉武帝错认同样投降匈奴的李绪为李陵,认为他替匈奴训练军队,这才招致族灭。整件事情,从表面看起来就是汉武帝为了惩罚报复和泄愤。细细想来,这样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完全和一个主政大汉半个多世纪,开拓西域,降服西南夷,威服袭扰中原近千年的匈奴的雄主扯不上关系。

其实,卫青离世李陵投降之前,相继有不降者路充国,有意归汉者卫律,逃归者赵破奴,在押不降者苏武等诸多投降匈奴的汉朝臣子。如果再往前推则更多,最为有名的莫过于韩王信的子孙,韩颓当、韩嫣等人。韩颓当更是获得弓高侯的爵位,韩颓当之孙韩顺更是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中。

其中赵破奴更是奇葩。其余人多是在汉朝与匈奴政治军事波动之中获得契机,得到释放的机会。赵破奴则是自行逃归的。

赵破奴之前一直跟随在霍去病身边,以战功积累的方式获得侯爵,是霍去病身后获得侯爵众多的一员,在他独自对战匈奴时,虽然胜多败少,可是在投降匈奴前的最后一次对阵时,竟然被人生擒,致使手下三万大军碍于汉朝制度,全部投降匈奴。这不能说赵破奴武艺骑射不行,只能说其排兵布阵实在是差强人意。

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赵破奴投降匈奴之后不久,便主动寻找到机会,跨越数千里草原回归汉朝。

虽然,赵破奴没有获得苏武一样英雄一般的接待,也没有李陵那样让人牵肠挂肚,至少赵破奴洗去为匈奴效力的嫌疑,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对大汉的忠心。

所以,文臣武将来回叛降,在当时也不是什么令人发指的大事情,汉匈两族对待叛降这件事情十分的优容的。

事情的转折是因为汉武帝为了摸清李陵真实想法和显示诚意派出使者出使匈奴。之所以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去劝说叛降人员,一是长久以来的传统,二是李陵显露的才能震撼了汉武帝,乃至于整个汉朝。(汉武帝及王侯朝臣得知李陵以五千硬抗五万骑兵不落下风,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第一个被派去劝说李陵的是公孙敖,公孙敖是已故大司马大将军的救命恩人,少年好友。李陵的祖父李广自杀于卫青帐前,内在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汉武帝的特意交代。一个是公孙敖刚刚失侯,也失去种种特权。急于获得功绩换回爵位,卫青将可以获得爵位的位置交给了公孙敖。

可想而知,汉武帝派公孙敖出使匈奴的用意,不惜代价赢得李陵的回心转意。

然而,李陵却不为所动,也没有做出任何让汉武帝信服的举动,一味陈述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使得相隔万里的两人因缺乏交流或者依靠其他人转述来描绘心迹,让汉武帝生出疑心。

这种疑心又是建立在李陵以往的履历和那一让后人吃惊的攻防战之上。

李陵,擅长步兵作战以及集训士卒。曾以五千精兵硬抗匈奴数万大军,在弹尽粮绝之际,仍然不忘属下安危,率领数十人的小队引开仍穷追不舍的匈奴骑兵,使得四百汉家北征的热血男儿得以生还,后因降兵的出卖,诱使匈奴对这种军事奇才的爱慕且穷追不舍,李陵战至最后一人而被俘。据司马迁的估算,李陵在此战中指挥部署至少杀伤了两倍的匈奴骑兵,可说是一战成名。

司马迁在获得汉武帝的咨询后,以他知道的事实向汉武帝据实上奏。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糵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句句都在夸奖李陵。

司马迁在陈述一段事实,只在最后加了一些自己的猜想。

然而他却得到了重重处罚,因清贫而只得忍辱忍受宫刑,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一再强调这个宫刑对于他来说是如何的屈辱。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每夸一句李陵,就显得汉武帝在李广利和李陵两处将领上的任命与安排以及后援接应上的无能。

如果李陵在司马迁口中是如此的完美,可是为什么他在假投降时,不能像其祖父一样伪装成伤重而无反击之力,而后赤手空拳夺得马匹,回归大汉。又或者如赵破奴一般寻找机会潜逃回返。最不济也应该如苏武一样,以苦难捍卫自己的名节。

这样就只能反衬出一条事实,他汉武帝并不值得李陵为他和大汉如此做!或者说,他汉武帝以及他统治下的大汉,最少也是不获这位可以比拟霍去病的一代名将的信任。

当对方不作为和本身不断累积的怀疑越来越多时,那就由爱生恨了。

可是,就此轻易出手不是一个帝王应在臣子面前表现的那样。他需要一个可以说的过去的借口,李绪的做法,应景出现。

也就是说,汉武帝族灭李陵只是事情发展到了无可挽回地步。当时,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李陵投降匈奴的本来比较司空见惯的事情,由于豪族以及军事情报的错误(公孙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加上汉武帝由爱生恨以及李陵行动迟缓,最终造成了惨剧的发生,使得难以抉择的李陵彻底断了回归大汉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