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聖經的故事》系列六:藝術作品中的耶穌

好,繼續敲小黑板!!!!

老傳統,先拋出一個問題:

1、耶穌存在嗎?

2、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新教有什麼區別?

3、藝術作品中都隱藏著哪些關於耶穌的故事?

耶穌基督,是基督教徒心目中最神聖、最具愛心、最具悲憫情懷的神。國外旅行,去教堂參觀,我們隨處可以見到耶穌的造像、畫像,在西方藝術的殿堂裡,宗教題材的畫作絕對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喬託、卡拉瓦喬、米開朗琪羅、達芬奇、拉斐爾、羅丹等蜚聲世界的藝術巨匠,都創作了許多與耶穌相關的藝術作品。欲深刻理解大師藝術,首先就要了解大師筆下那個叫做耶穌的人(究竟是人還是神,是教派爭論的話題,筆者不知道確切答案,也不想參與爭論)。


No.1 聖誕,是耶穌的誕生日?

耶穌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嗎?問起這個問題,估計很多人會露出“鄙視”的微笑,耶穌,當然存在呀,耶穌誕生的那一年,不就是公元元年嗎?耶穌誕生的前一天,不就是“平安夜”嗎?耶穌誕生那天,不就是聖誕節嗎?


大家說得都沒錯,但是,風俗歸風俗,事實歸事實。風俗,約定俗成,大家認可便好,而事實,必須要有看得見、摸得著的依據。


首先,耶穌誕生的年份為公元元年,這只是公元4世紀時的一本拉丁文史書的記載,是羅馬一家之言。事實上,關於耶穌出生的年份,還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比如說公元前4年、公元前6年、公元前8年等等。


其次,關於耶穌的出生日期也是眾說紛紜。東正教就認為1月6號為聖誕節。那我們為什麼現在公認為12月25日為聖誕節呢?這種提法主要是羅馬天主教的規定。公元4世紀,基督教一路跌跌撞撞、血雨腥風后,終於獲得了羅馬統治階級的認可,被定為國教。之前,羅馬人是信奉多神的,無論是東方的神(東方,主要指小亞細亞,也就是今天的兩河流域,西亞、地中海東岸地區,他們基本不信我們的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還是希臘神話中的神,他們都會膜拜。有信仰,便會有很多習俗、很多禁忌、很多儀式,這些習俗、禁忌和儀式也會代代相傳,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思想和思維習慣中,具有一定的慣性,不容易更改。


引進了新的宗教,並且定為國教,就面臨著一個怎樣把新的信仰習俗和舊習俗兼容的問題。於是,當時高層的社會學者便發揮特長,將傳統宗教的一些儀式、節日巧妙地加到了基督教裡,最典型的就是把西方的太陽神誕生的日子12月25日定為耶穌基督的聖誕。這樣,信仰的更迭就能在比較溫和的狀態下進行。


再次,我們知道關於基督耶穌的記錄,最早都在公元200年左右,而且都是那些號稱基督門徒們的著作。而與基督生活較近的猶太曆史學家們的著作中,卻找不到耶穌的任何記錄。


當然,我們也不能就此就否認耶穌本人的存在。古代社會,大部分歷史都是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傳播,如果沒有荷馬的整理,誰又會知道那場壯烈的特洛伊戰爭和戰神阿喀琉斯呢?況且,耶穌也不是什麼皇帝、祭司、大主教,他的一生都與窮困潦倒的漁民和小手工業者、小買賣人打交道,他們都不是願意用文字傳播信息的人,進不了正規的史書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總之,耶穌是否存在是一個至今無法說清,事實上也無需說清楚的事情。就像我們也不會去苦苦追問到底有沒有觀音、財神、小哪吒,更多的時候,是人們願意相信他們的存在,願意拜倒在他們的腳下去修行。


《基督和他的門徒在加利利海》(亨利·奧薩瓦·坦納)


No.2 一段歷史,多種信仰

一段猶太民族的歷史,成了世界上幾種信仰的“土壤”。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基督教、猶太教,是我們在瞭解西方文化中經常會接觸到的字眼,那麼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基督教,是信奉基督耶穌的宗教,基督教最早被宣佈合法化,並定為國教是在公元4世紀,在羅馬,在羅馬,在羅馬(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而不是在耶穌的家鄉猶太。


公元4世紀的羅馬大帝國,早已沒有了奧古斯都·屋大維時期的榮光,帝國一度存在著4個皇帝,2個正皇帝,2個副皇帝,東西羅馬已經初步形成。西羅馬就是以亞平寧半島為中心,說拉丁語的地區,東羅馬就是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為中心,說希臘語的地區。歷史有點複雜,我只能刪繁就簡,長話短說。


帝國已經面臨分裂,在東羅馬皇帝奧古斯丁統治的時候,帝國出現了一段“迴光返照”式的統一繁榮(統一了東西羅馬),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奧古斯丁皇帝承認了基督教合法,他的下任皇帝把基督教宣佈為國教。於是,基督教開始在羅馬大地上如雨後春筍般繁榮起來。


羅馬分裂後,東羅馬的教會認為,是東羅馬的皇帝最先宣佈基督教合法,所以他們這裡的基督教才是正宗的基督教,所以自己叫做“正教”,因為是東羅馬帝國的宗教,所以史學家便於區分,所以叫做“東正教”。就如同我們的東漢西漢,只是史學家為了區分方便,其實當時的人們叫法只有一個,都叫“漢”。斯拉夫民族、希臘、俄羅斯信仰的大都是東正教。



西羅馬帝國,由於人員成分相對複雜,北方蠻族不斷入侵、融合,所以他們的基督教包容性更強,宣揚的口號是“包容天下的主”,所以也叫“天主教”,後來,西歐國家大部分信仰天主教。


新教,就是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後的宗教,主要是反對傳統基督教教會的腐敗、墮落而創建,同樣信仰基督耶穌,但反對教會。宗教改革對西方現代化進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與文藝復興、科技革命併成為將西方推向現代社會的“三大動力”。


可以說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都是基督教。


猶太,是基督耶穌的家鄉,可是,猶太教只信奉耶和華是唯一的主,不相信耶穌,傳說耶穌當年就是由於宣揚自己是耶和華的兒子,是猶太的王,被猶太宗教保守勢力殺死。


知識加油站:

所以,當你走進一個教堂的時候,


發現裡面沒有耶穌,只有耶和華、摩西的故事,那就是猶太教堂


發現一個教堂裡只有刻板的宗教畫,沒有雕像,那多半就是東正教堂,因為希臘傳統,重理性,反對造神像;


當你發現教堂裡面有美麗反覆的裝飾,有優美生動的畫像,且有美輪美奐的雕塑的時候,多半是天主教堂


當你參觀一座近幾百年才建成的教堂,裡面裝飾非常簡樸,那多半就是新教的教堂了。


當然,以上只是個大概的區分,西方的教會派別其實有很多,教義、教規也有很多交叉重疊之處,並沒有絕對的區分和界限。


No.3 藝術品中的基督耶穌

宗教題材,是西方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欣賞西方藝術,沒有宗教方面的積累是難以企及真諦的。單從繪畫論,在與基督耶穌相關的題材中,聖母領報(也叫天使報喜)、東方三博士朝見、耶穌與門徒、耶穌受難等等主題,被演繹得最多。


《三博士來朝》(多米尼哥·基蘭達奧)

《耶穌受難》(杜喬·迪·博尼塞尼亞)

聖母領報,是說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處女之身懷孕,天使告訴她,她懷得是“聖靈”;耶穌出生後,三位來自小亞細亞的博士專門拜見,並贈送禮物,就是所謂的東方三博士朝聖;耶穌和門徒的故事中最為大家所熟悉的也許就是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耶穌受難就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後三天之後復活的故事。

《聖母子(羅希爾·範德魏登)

圍繞著基督耶穌的故事,西方一代代的藝術家奉獻著畢生的智慧和才華,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正是對基督和耶穌的虔誠演繹,推動著西方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門類的進步。


6期《聖經的故事》到此就講完了。雖然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有太多的不同,雖然我們不一定去信仰宗教,但是人類的智慧與文化,總有相通之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瞭解是交流的前提,希望大家都能通過一本淺顯的《聖經的故事》,找到進入西方文化寶庫的鑰匙。


知識加油站:

各版本的《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 溼壁畫 420×910cm 1495-1498 米蘭聖母感恩教堂修道院

吉蘭達約《最後的晚餐》 木板蛋彩畫 1476年

安德里亞·索拉里《最後的晚餐》 約1520 布面油畫 達芬奇博物館

吉亞姆佩特里諾《最後的晚餐》 布面油畫 約1520年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

《最後的晚餐》 亞當·範·諾爾特

《最後的晚餐》 喬託

《最後的晚餐》 多梅尼哥·基爾蘭達約

《最後的晚餐》 丁託列託

《最後的晚餐》 伊利亞·葉菲莫維奇·列賓

《最後的晚餐》 尼古拉斯·洛裡奇

《最後的晚餐》 安迪·沃霍爾

《最後的晚餐》 米哈伊洛·博伊丘克

《最後的晚餐》 安德烈亞·德爾·薩爾託

《最後的晚餐》 耶格·拉格吉布


往期 讀《聖經的故事》系列 回顧:


· · · 感悟 · · ·


我們通過讀書,

看到另一個世界,

感受另一種人生!


是新朋友嗎?記得點“言值公社”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