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大肆贪墨邀功,乾隆年老昏聩,还给贪官升迁

话说,清朝大概是我国历史上贪污成风最严重的朝代,几乎可以说是贪官辈出,而且大多胆大妄为,肆无忌惮,似乎完全不把清朝的严刑峻法看在眼里。其中乾隆朝的浙江巡抚王亶望,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除了科举,还可以捐官

清朝官场,有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靠“捐官”上任的人很多,尤其是从乾隆朝开始,“捐官”出身的官员一度达到朝廷官员的六成之多,这种“捐纳”制度成了有清一朝与科举并列的选官制度。

本文主角王亶望,其父王师本是位著名的清官,雍正朝殿试三甲同进士出身,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政绩斐然,深受乾隆皇帝嘉奖。曾由知县、知州、一路擢升而至江苏巡抚。

但是虎父也有犬子,相对父亲,王亶望科举路至举人后就考不下去了,于是靠捐纳买了个甘肃知县的位置,从此就走上仕途。

不同于父亲的刚正不阿,是个手腕灵活的人物,从小耳濡目染,很擅长一些官场逢迎的手段,所以一到甘肃就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与同僚上司打成一片,这样一来,到了吏部考功司对知县的政绩进行考核的时候,甘肃官场上下都在说王亶望的好话。于是王亶望的仕途可谓青云直上,每升迁一次,每到一地,都靠自己这油滑的手段吃得开,先后选授云南武定,宁夏等地任知府。很快就升到了浙江布政使的位置,暂待巡抚。

胆大包天,欺瞒圣听

乾隆三十八年,皇帝游天津,王亶望乘机上贡范金如意,精心雕琢华美异常,最终虽然被皇帝拒绝了,但是不同于雍正的清苦,乾隆是个好大喜功,喜好奢侈的性子,王亶望的孝心还是被乾隆记在心里。

很快,乾隆三十九年,就又回到了 “老巢”,移王亶望为甘肃布政使,为其后王亶望的在甘肃上下其手,手眼通天,联合甘肃整个官场埋下了伏笔。

乾隆三十九年,在王亶望的撺掇下,陕甘总督勒尔谨上奏朝廷,以甘肃贫瘠,旱灾四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特请朝廷在甘肃重开捐监制度,让甘肃人民能过得好一点,可以通过让家有富余的人通过捐纳的形式买国子监监生的身份,一来可以抚慰甘肃人心,二来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快速提高财政,用以赈济灾民。

乾隆听了,觉得此策可行,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而且前面本身就有捐监的先例,于是大手一挥,准了,但是有个条件,甘肃捐监事宜必须以监粮的形式,用本色的形式记录。用现在话说,也就是不收银子,用粮食来换文凭。并且乾隆特派布政使王亶望,这位自己信得过的清官之后,来负责监察“捐监”事宜。

一开始王亶望他们是按着乾隆的意思办事,不敢违抗,但是要知道,甘肃是个偏远贫瘠的地方,圈子很小宛如一个 “无人区”,因为相对江南那些繁华地段,平常很少人来视察,是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于是他们的胆子就大起来了。

皇帝昏聩,屡升贪官

很快,王亶望就下令手下改用收折色,也就是让那些捐监的人把粮食直接折算成银两上交。此举是为了方便分赃。

正如前面所说,王亶望是个擅长官场逢迎手腕灵活的人,有了好处,当然不能一个人独享,对于这个捐纳的银两他想了个办法,显示联合当地官员,胡编乱造谎报各地灾情,让后以赈济灾民的形式把这些捐监收到的钱和全省官员一起贪墨。

然后又把自己的行为包装成政绩,每年上报自己捐监情况:仅实行半年,甘肃全省报了“捐监”的士民就达1.9万名,收捐豆麦82万石。

乾隆皇帝对这些数据也曾有所疑虑,:“甘肃民穷,安得近二万人捐监?既有旱灾,又安得如许馀粮?半年已得八十二万,年复一年,如何存放?如此之多为何不直接发放?”等四不解,但是后来有陕甘总督勒尔谨给甘肃官场圆谎,于是成功给蒙骗了过去。

在那之后,王亶望们行事越来越大胆,贪欲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额越来越巨。3年不到,就上报甘肃全省收捐600多万石,近有15万人通过“捐监”而成为监生。

年老昏聩的乾隆面对如此大的数据竟然也没有怀疑,甚至觉得这是王亶望能力卓著,于是对王亶望大肆赞扬,很快升了王亶望的职位,累迁浙江巡抚。

当然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后王亶望的事迹还是爆发了,并成为了清朝第一大贪污案。但那已经是王亶望升任浙江巡抚后多年的事情了。而且要不是一场意外发现,差点让这个贪官蒙混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