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本能一举擒杀曹操,却派关羽把守华容道,从而放了曹操?

jinkie


赤壁之战的胜利,标志着孙刘联盟结合的成功,使曹操大败而归。那么为什么诸葛亮本能一举擒杀曹操,却派关羽把守华容道,从而放了曹操?是诸葛亮的失误造成的还是诸葛亮其本意就是要放掉曹操呢?今天笔者来简单分析一下。

赤壁之战结束之后,曹操被打的一败涂地,能在很大情况下削弱曹操的军事实力甚至拿下曹操也不能问题的。问题出在那里呢?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之中,有惊天纬仪之才早与料定曹操兵败之后会从走华容道。所以,派了一名大将——关羽,前去埋伏曹操的退亡之路,并让关羽立下“军令状”,势必取曹操项上人头。

果不其然曹操确实走华容道逃亡。按照当时关羽埋伏的兵力,对待曹操带领的残兵,拿下曹操是不成问题的。关羽开始也是势必取曹操首级,但奈何曹操讲起了昔日之情分。关羽当时落难之时,曹操对待关羽是物其所有,甚至胯下“赤兔马”皆是曹操所赠。

今日,曹操落难关羽却要取曹操性命。在《三国演义》之中,大家都知道,关羽是“忠、义”的代表。什么为“义”?古人说的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关羽听后是目送曹操离去。

那么,现在咱们来分析诸葛亮知不知道关羽会放掉曹操呢!笔者认为:会。

其一:曹操和关羽的情分诸葛亮是知道。当时,若不是曹操倾慕关羽之才,关羽有十条命也不会安然的护送嫂子离去。想必这点关羽也是知道的,自然内心之中对曹操有亏欠。

其二:关羽作为忠义之人,自然会报答曹操。但是关羽和曹操的政治立场不同,也使得恩情一直无法还上。今日,曹操落难势必会还上。

通过分析既然诸葛亮知道,关羽会放走曹操,那么为啥还派关羽前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其一: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三国之中魏国的势力最大,如果杀掉了曹操。孙刘联盟将瞬间成为敌对的一方。当时刘备的根基未稳,吴国势必是借此来攻占蜀国,这是蜀国无法抵挡的。

其二:放掉曹操,曹操会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无力对孙刘联盟发动战争,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为啥要一直坚持联盟吴国,赢得发展的时间。

其三:就算杀掉了曹操,那么可能会出现其他方的诸侯势力,来接管魏国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将来会天下的势力又会如何这是诸葛亮无法把控的。其四:知道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关羽的内心其实是一直不服诸葛亮的,可以借此机会来灭灭关羽的威风,让其姿态放低一些。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是诸葛亮有意放走曹操的。那么,如果诸葛亮派张飞、赵云......其他人,杀掉曹操。三国又会呈现出什么的局面呢?


无笔


赤壁之战后,曹军水师大败,而曹操本人从华容道逃跑。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当时派关羽把守华容道这最后一个关卡,虽说关羽武功高强,按理说定能在华容道擒拿曹操,并将他手刃刀下,但是在最后,关羽念及旧情,还是放过了曹操一马。

很多人为之叹惋,诸葛亮料事如神,怎么偏偏让关羽把守要关,最后落得曹操逃逸,要是能在华容道斩了曹操,岂不是除了蜀国心头大患?但其实并非如此,关羽释放曹操也在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当中,要知道诸葛亮是眼光长远的谋士,如若曹贼的死对蜀国有利,那他也绝对不会派遣关羽把守华容道。而关羽遇上曹操时会将他释放,也是在诸葛亮的预期中的。

关于诸葛亮要放曹操一马的原因,一说是对未来天下三分、三足鼎立的局面有利。“三足鼎立”是诸葛亮策划已久的理想化势力分布大况,如果天下三方势力独立、互相牵制,那么留给蜀国的发展时间和机会就会更多。蜀国比起其他两国,从最开始就稍显疲软,蜀国的人才情况比起人才济济的魏、吴,本就显得力不从心,除了五虎将和一员诸葛亮外,就基本没有能摆上台面与其他势力抗衡的牌了。诸葛亮虽料事如神,但下错一步棋,就将一锤定音蜀国生死,所以不得不谨慎而为之。

所以有的人认为,诸葛亮特意放曹操一马,实在是小人行径。其实这么说是不妥的,虽说当时蜀吴联合抗曹,但刘备孙权之间的结盟并不稳固,蜀吴联盟的性质更偏向单纯的利害关系一致,至于所谓深厚的联姻情谊,或者是长远的目的和相互牵制的筹码,两者之间是压根不存在的。并且这样的结盟一旦瓦解,首先受损的还是刘备,毕竟当时吴要比蜀强大很多,诸葛亮能调动的全部兵力加起来不过几万,但孙权手下随随便便就能调出十万有余。

所以如果在华容道杀害曹操,曹势力也并不会因为曹操之死而松动瓦解,反倒会变得更加过激。曹操之子曹丕曹植肯定要借为父报仇之由讨伐蜀国,这时候吴国的势力走向就充满了未知数,想必孙权手下的几位策士也会选择坐收渔翁之利,瓦解联盟,并将蜀国纳入囊中。

诸葛亮的这一举充分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这样做不仅稳固了三国局势,曹操败退后定会安顿一段时间,蜀国也可以借机发展。另外,还有一些个人层面上的原因。关羽关云长生性骄纵倨傲,但却很念旧情,在出于私心放了曹操一马后,让曹操欠了蜀国一个人情不说,关羽面对诸葛亮时自然会感到心虚,诸葛亮这一举还浇灭了关羽趾高气扬的秉性,可谓一举多得。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我来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历史的事实,不存在华容道释放曹操的故事

华容道关羽放跑了曹操,这是《三国演义》一个著名的故事,因此中国人都知道华容道这个地名。在历史上,曹操确实是从华容道逃走的,但关羽并没有埋伏在那儿。

周瑜在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后,刘备也把关羽的精锐部队投入战斗。此时曹军已是混乱不堪,几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为了摆脱追兵,曹操不得已之下,选择了一条狭窄难行之路,这条通道就是华容道。

历史上的华容道不曾发生过关羽释曹操的故事,但华容道还是成为曹操的心头之痛。

华容道不仅狭窄,还有大片沼泽地,泥泞难行。十余万大军进了这里,几乎没办法通行。更糟的是,天公不作美,竟然狂风大作。曹操自然不想困死在荒郊野岭,他下了一命狠命令,以老弱残兵开路,让他们背着薪草填平沼泽,为后续部队铺路。这些战士本来就体力不支,不小心就陷在沼泽中,更惨的是,在他们后面骑兵们的马匹几乎失去控制,一旦落入沼泽中,便胡乱踩踏,造成大量的伤亡。

而周瑜与刘备的追兵还要不停地骚扰、追杀。曹操且战且退,兵败如山倒,一直撤到南郡,方才依城固守。

从史料来看,既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无关羽的义释曹操。

第二,从小说的角度看,意在刻划诸葛亮与关羽的形象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一本带有明显政治倾向性的历史小说。作者是站在蜀汉的立场,故而对蜀汉一方的谋臣武将,刻划得十分到位。如果没有虚构一些情节,人物形象就站立不起来。


比如说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所起的作用,就我们在史料上看到的,只是前往东吴,与孙权达成联合。至于草船借箭、借东风,派关羽去截击曹操等等故事,都是无中生有的。作者杜撰出这些故事,才能使得小说的人物更加丰满,更加突出小说主要人物的特点与形象。

对于关羽这个艺术形象来说,华容道的故事更是不可或缺。关羽为什么被后世誉为“武圣”呢?他固然武艺高强,可是我们读了《三国演义》,比关羽武艺高强的人有,比如吕布;与关羽武艺不相上下的,也有不少,比如张飞,他怎么就没成武圣,连武二圣也没有呢?

“武圣”二字要拆开来,武是功夫,圣是义气。小说极力刻划的关羽形象,是个非常重义气的人。义气之人,恩怨分明,有恩报恩,有怨报怨。曹操曾对关羽有恩,这个恩,关羽要是没报,其圆满的形象就亏了一角。因此,小说作者要设计这么一出华容道的故事,让关羽的形象更加丰满。

第三,从文学角度看,增加了冲突的戏剧效果

一部小说要引人入胜,就必须不断制造出冲突,有人物的冲突,故事就富有戏剧效果。在这一点上,《三国演义》做得非常好。

赤壁之战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篇章,作者在写一段故事时,体现出卓越的写作天才。从刘备兵败荆州始,张飞横矛立马长坂坡、赵子龙救阿斗,诸葛亮舌战群儒,到草船借箭,借东风,以及蒋干中计,黄盖诈降等等,一连串的故事,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复起,环环相扣,紧张刺激。

既然战前铺垫那么大,战争过程妙计叠出,如果尾巴没有收好,那对小说就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大家想想,假如火烧连船,曹操大败而走,故事就此结束,是不是有虎头蛇尾的味道呢?因此,作者必须在曹操败退中,再制造一个冲突。这个冲突,就是关羽与曹操的冲突。这算没有这个故事,作者也必须制造另一个,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小说情节达到平衡状态。


君山话史


刘备对关羽和张飞的评价是: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也就是说关羽善领兵,但自傲,与谋士们不容。张飞喜欢亲近士大夫文人,但是看不起小人。这就是两人的优缺点。后来,关羽死于自傲,而张飞被小人所害。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派关羽去把守华容道,并且神机妙算的指出曹操必过此处,让关羽去斩了曹操。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派关羽去呢?

在关羽之前,诸葛亮分别安排了赵云和张飞前去堵截曹操,目的是消耗曹操身边的有生力量,为关羽最后一击做铺垫。这就说明,诸葛亮心里清楚,等曹操走到华容道必败。那诸葛亮为什么将这样的重任交给关羽而不交给别人呢?

上面说了,关羽骄于士大夫,诸葛亮当年年仅28岁,是刘备屈尊三次请出山的。在关羽眼中,乳臭未干的诸葛亮有点过誉了,所以他和张飞都很生气,认为刘备太过于相信诸葛亮。于是为了震服关羽,诸葛亮安排了这一出戏,让关羽去斩曹操。

曹操当年有恩于关羽,重金封侯诱降关羽,而关羽封金还候,最后离开曹操又回到刘备身边。因此,关羽欠曹操一条人命。诸葛亮让关羽给曹操最后一击,就是为了给关羽出难题,如同关羽平时对自己一样,看看关羽如何反应。

那么在诸葛亮心中,此刻的曹操能死吗?肯定是不能的。荆州离许昌太近,一旦曹操死亡,那么周瑜会领军顺势攻取南阳,从而威胁许昌。一旦许昌攻陷,那么至少黄河以南就不再属于魏氏天下了。

当时刘备作为联军的一部分,兵力单薄,仅仅有一万多人。而荆州处于曹军、东吴、刘琦的三方势力共同占领中,刘备此时是最弱的。因此刘备想要浑水摸鱼,必须让曹操活着。只有曹操活着,孙权才不会坐大,刘备这个帮手才能体现出价值。

因此,必须派人放了曹操,还不能明着放,只能暗地里去放。像赵云、张飞等人肯定是说不通,这些人恨不得见面二话不说就斩了曹操,而关羽最有可能。因此诸葛亮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让关羽去守最后一道关,华容道。关羽曾经受到曹操厚待,而曹操此人又脸皮甚厚,因此一定会去求关羽放了自己。关羽重义气,一定会放了关羽。即使不放,诸葛亮也做了准备,只给关羽配备少量兵力,让关羽没有必胜的可能。

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 住去路。

诸葛亮只给关羽配备了五百人,这其实就说明诸葛亮留有后手。即使关羽万一想捉曹操,这五百人也力量太弱,而曹操逃跑的肯能性很大。

后来,果然如同诸葛亮所料,曹操从关羽手中逃脱,关羽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心服口服。而曹操捡了一条性命,继续威胁孙权。刘备浑水摸鱼,最终抢占了荆州地盘!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根据《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思路,诸葛亮不想让曹操死,因为曹操一死,孙权立马坐大,这对于想浑水摸鱼的刘备方来说是不利的。因此,诸葛亮巧用关羽守华容道,放走了曹操,关羽也因此获得了义气的美名,一举两得!


每日趣评


华容道是《三国演义》中的剧情,所以这个问题只能从演义的角度去分析,正史党请勿当真。

赤壁之战是演义中最重要的故事,没有之一。从刘备携民渡江开始,罗贯中为描写赤壁之战花费了整整十个章节,占到全书篇幅的近1/10。其实在历史中,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角色只是促成了孙刘联盟,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罗贯中则把诸葛亮贯穿于赤壁之战的整个过程,而且完全掌控剧情的发展,甚至可以决定曹操的生死,而华容道就是决定曹操生死的关键。但诸葛亮却派关羽守华容道,最终让曹操逃跑,他为何要这样做?

首先,此时捉住曹操对刘备不利,无法实现三分天下的计划。

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是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如果此时捉住曹操,那么北方必定大乱,而当时孙权的实力仅次于曹操,刘备甚至还不如马超刘璋,无力和孙权相争。

孙权可以趁势在东线夺取徐州,西线拿下荆州,那么此时蜷缩于夏口的刘备将无路可走,极有可能被孙权吞并。所以此时捉住曹操对刘备是极为不利的,三分天下无法实现。

其次,关羽是最佳人选。

诸葛亮早已算到曹操的逃跑路线,将经过乌林小路、葫芦口和华容道三处险要。他计划利用乌林小路和葫芦口来消耗曹操仅存的力量,让曹操到达华容道时人困马乏,彻底丧失抵抗能力。

但曹操是不能捉的,所以华容道的人事安排就很重要。既不能失了自己神机妙算的面子,还得让曹操合情合理的跑掉,遍观刘备账下只有关羽最为合适。

一来,关羽忠义无双,又和曹操有旧,必然念在许都挂印封金之情网开一面。如果换做别人,曹操无路可逃。诸葛亮这样做也算做个顺水人情。

二来,诸葛亮虽然新官上任三把火烧的很旺,但关羽内心里对他一直不买账,所以诸葛亮想利用华容道来让关羽心服口服。

于是诸葛亮安排赵云埋伏乌林小路,葫芦口则让张飞埋伏,唯独不给关羽安排任务。关羽急了,便向他请命。诸葛亮说怕将军念在旧情放过曹操,如果硬要去,必须立下军令状。关羽应允,带着500校刀手出发。

结果不出所料,关羽放过了曹操一行,回来复命。诸葛亮执意要按军令状行事,将关羽斩首,但刘备苦苦相劝,诸葛亮“只好”作罢。诸葛亮巧妙利用华容道给关羽上了一课。

不过正史中确有曹操经华容道逃跑的记载,但和演义有所出入。正史中是刘备带兵去追击,只是没有追上罢了。


石头说历史


这个问题也许会让很多三国迷表示出:对诸葛亮这个决定的不理解和各种合“理性推断”来验证诸葛亮这个决定的长远意义:对关羽放曹操是即替他惋惜,也超敬佩他,反正这段情节看的让人感到各种纠结!

好的,我回答完毕,是的,这个效果就是这个情节的目的和原因!

首先要明确这个情节是小说虚构的。

孙刘联军在赤战大败曹操,孔明派关羽在华容道埋伏成功,最后却放了曹操。看到这里都会痛心疾首,觉得关羽怎么能错失良机呢。很多人也会用诸葛亮的维度去解释说:认为曹操命不该绝,所以才派关羽去华容道埋伏。

但是诸葛亮算准关羽会放曹操,那为什么还要关羽立军令状。

是为了更能凸显出关羽“义”的人物特点。放曹操这个行为,越反常,越难以理解,矛盾效果就越强烈,对“义”的表现也就越成功,人物特点刻画的就越鲜明越深刻。这就是小说的魅力,义释曹操也成了最经典的桥段之一。

其实关羽在曹营的这段描写中,为了强化对关羽“义”的刻画,也是花了不少功夫。

我们先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你关羽都是一个“降将”了何谈“忠义”?但我们怎么就没觉得他人设崩了呢?

《三国演义》里,曹操俘虏关羽以后,安排关羽和两位嫂子共处一室,这是在试探关羽的人品。而关羽这一夜手捧《春秋》,看到天亮,让曹操心服口服。而关羽一夜不睡,体现的当然是他对刘备有情有义。

这段描写巧妙的表现了曹操的“奸”和关羽的“义”。曹操爱才,一直想把关羽收为己用。他想关羽把持不住,就没脸再回去找刘备,自然会跟着自己了。而关羽的坚守,也就不只是在男女关系上保持清白,更是在表达忠于汉室,忠于义兄的决心。

说到关羽夜读《春秋》也是人物需要。

《春秋》是儒家经典,也就体现出关羽懂得儒家纲常伦理。

所以这样的情节描写读者心里就会产生疑问,这就有了悬念,这个悬念所产生的矛盾冲突越激烈越能让人体验深刻,当作者“揭晓”答案的时候能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为学日益,关注我,每天和您一起学一点历史!


唐不三不四藏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让人很不解,这个不解不是来源于关羽,而是来源于诸葛亮。诸葛亮明知关羽会误事,还派关羽去,糊涂啊这是!

而事实诸葛亮为何非要派关羽去呢,真是一时头脑发热么?

实际上,派关羽守华容道,诸葛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新三国》中为此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曹操不能死

安排关羽去守华容道之后,刘备表示不解诸葛亮的做法,因为他也认为,关羽可能会放走曹操。诸葛亮却表示他昨夜夜观天象,断定曹操命不该绝,故而放走就放走吧!这当然是胡扯,因为诸葛亮知道,如果曹操死了,那么曹魏就会把怒火带给刘备集团,万一疯狂报复,刘备这边根本承受不住,刘备集团最需要的还是养精蓄锐,以待时机慢慢发展壮大!

不但诸葛亮是这样想的,周瑜也是这样的想的。周瑜的想法略有不同,就是曹操可以死,但是不能实在东吴手上,于是在本有机会诛杀曹操的时候,江东军愣是打打停停,把曹操一路赶向刘备那边,借刘备之手出掉曹操,诸葛亮自然不会上当!

第二个原因:成全关羽

关羽,忠义的代名词,一生光明磊落,赫赫威名。但是,关羽始终欠了曹操一个人情,就是关羽投降曹操时期,曹操对关羽是好的不得了,又是送美女又是送珠宝,还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在关羽看来,此恩情他很难承受,故而,对于曹操,心中一直有个疙瘩。

诸葛亮也是看穿了这点,反正曹操是必须要放走的,倒不如成全了关羽,让他还了这个人情,成就一场“千古佳话”。结果,也是正如诸葛亮所料!

第三个原因:打磨关羽的性子

诸葛亮曾对刘备说,相比张飞,自己最担心的反而是关羽,因为关羽实在太傲慢了,这在以后肯定会吃大亏的。所以,诸葛亮无时无刻都在打磨关羽的性子。

这一次,除了成全关羽之外,诸葛亮就是要让关羽犯下这个错,从而希望关羽可以收起自己的傲慢,老老实实做人。在后来关羽攻取武陵的时候,诸葛亮就提起“华容道”一事来刺激关羽,关羽一听,果然收起傲慢,认认真真的去攻打武陵。不得不说,诸葛亮治人还真是有一套啊!

【我是七夜侃历史,欢迎大家关注点赞,祝福大家顺顺利利,升职加薪哈哈!】


七夜侃历史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无疑是最为精彩的一个篇章,在孙刘的联合下,曾不可一世的曹操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不得不败走华容道,如果不是关羽放水的话,曹操肯定是死路一条。可以想象的是,每一个读者阅读在这里的时候,都会扼腕叹息,为关羽放走曹操而可惜,如果诸葛亮令派张飞、赵云在此把守,那么曹操一定插翅难逃,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被诸葛亮所浪费,实在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认为是诸葛亮昏了头了。\n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并非是诸葛亮昏了头,智商不够,反而是他深谋远虑的结果。
作为战略家,诸葛亮自然不会被所谓的情感左右,作出低级的调兵遣将的错误,他之所以这样做,更多的是为刘备集团考虑。\n当时的天下,比较有势力、有实力的主要有孙权、曹操、刘备以及西凉马腾等人,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清晰,各方势力已经达到了均衡的局面,此时一旦曹操被杀,孙权或马腾都是获利做大的一方,到时为了争抢地盘,又要掀起腥风血雨,这是诸葛亮所不愿看到的,他在隆中的时候就已经为三分天下定下了基调,曹操一死,不可测的变局就会增大。\n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诸葛亮才故意委派关羽前往,他深知义薄云天的关羽一定会作出义释曹操的行动,这样反而会了结关羽欠下曹操的人情,同时又可以让关羽对他心存感激,如此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寻史


赤壁之战,曹军大败,手下死伤无数,无奈之下,只能败走华容道了。


当时,诸葛亮算到曹操会走华容道,却派关羽守华容道。最后放走了曹操。为何呢?

一:曹操不能死

赤壁之战,曹操已经统一的北方。一但曹操死了,北方肯定会大乱。北方一乱,东吴也就没有了顾及。很有可能趁着北方动乱之际,灭了刘备。

因此,为了给刘备赢得发展,曹操不能死。只有曹操不死,东吴才会继续和刘备联盟。刘备才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势力。


二:让关羽还人情

诸葛亮知道曹操有恩于关羽,而现在,曹,刘是敌对的。万一以后在大战中,关羽故意对曹操放水,很可能导致大败。

所以,诸葛亮故意给关羽一个机会还了人情,人情一还,日后谁也不欠谁的。

当然,这些都是三国里面的记载,在正史中,诸葛亮可不是故意放走曹操的。


正史中,曹操败走华容道,但是却是没有遇到关羽。当时,曹操在华容道,一路狼狈,最后还是走出了华容道。而诸葛亮也没有料到曹操会走这里,因此等刘备的人追来,曹操早就已经走远了。


唯恋无名


曹操败走华容道之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赤壁大战曹操近乎全军覆没,最后经华容道灰溜溜逃回了江陵。但是,《三国志》在记载这件事时并没有提及关羽。换言之,真实历史上并没有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一事。因此,这个问题在真实历史上我们无法找到答案,只能以小说《三国演义》而论。



那么,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要派关羽守华容道呢?难道诸葛亮不知道关羽与曹操的关系?不知道关羽的性格?显然不是!说白了,诸葛亮就是刻意为之,为的就是放走曹操,却又让老孙家无话可说。毕竟这是关羽的私人行为,与老刘家无关,不是吗?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放走曹操呢?原因不难理解。曹操虽然兵败,但是老曹家在北方的根基并没有动摇,实力依然强劲!如果冒然杀了曹操,等于是把战争祸水引向了自己。原本孙刘两家是老曹家共同的敌人,瞬间就变成了老刘家与曹操儿子之间的杀父之仇!这个仇曹操的儿子不可能不报,如此一来,兵锋直指老刘家。别看孙刘是联盟,可这种联盟说白了就是相互利用。如果老曹家目标直指老刘家,老孙家不可能出兵援救,很可能还会趁机分一杯羹,与老曹家联手灭了老刘家!不是吗?只有维持三家势均力敌,对老刘家才是最为有利的,有了老曹家的威胁,孙刘联盟才能继续维系下去,这就是诸葛亮刻意放走曹操的原因所在。



其次,诸葛亮此举实际上也有使坏的成分,目的是将曹操对孙刘两家的仇恨全部转向老孙家。孙刘联手在赤壁打败了曹操,可曹操走投无路时老刘家却放了他一马。诸葛亮此举等于是明着告诉曹操,打你是老孙家的主意,我们老刘家只是为了自保,并不想置你老曹于死地!如此一来,如果曹操咽下了这口气,到此结束。如果曹操反扑、报复,老孙家首当其冲。老刘家进可以趁机分一杯羹、趁机强占老孙家的地盘;退可以再次孙刘联盟,共同抗曹。总之,老刘家左右都不吃亏。



再者便是诸葛亮自己的一点小心思了,那就是立威。诸葛亮初来乍到时身无寸功,刘备麾下的将领并不买他的账。虽然后来立下了一些功劳,但是关羽这些刘备的铁杆实际上并不服他,更多地还是看在刘备的面子上凑合着听用。诸葛亮选择关羽守华容道,他知道,以关羽的性格,放走曹操几乎是必然的。如此一来,关羽便是犯了“死罪”。让刘备就此杀了关羽、自断股肱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诸葛亮却可以借此机会以“杀关羽”来立威!至于恩出于上放了关羽,那是老板刘备和他关系铁。你们和老板关系没那么铁的就要留神了,犯在我诸葛亮手里,照杀不误!而对关羽而言,诸葛亮此举也是一个下马威,你如果再不听调遣,老板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保你吧?!



《三国演义》虽然只是一部小说,但是罗贯中还是用了心的。一段华容道背后藏着太多权谋和策略,并不是诸葛亮失误、关羽妇人之仁那么简单。既有刘备、诸葛亮的战略性谋划,也有把祸水引向孙吴的战术性举措,更有诸葛亮接机立威的技术性操作,也无怪乎《三国演义》能够被称为“四大名著”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