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集团“70后少帅”,“标签”党又开始流行了?

复古到一定程度等于先锋。

“路过女人的温暖和眼泪”、“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这种老式歌词,透出一股文学浪漫气息的意象,是当下塑料新歌里所不具备的灵魂。

尽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赋能的不断融合促进,大众对精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审美也水涨船高,今天还是摇滚死忠,明天已成民谣拥趸,周末去爵士俱乐部尴尬逛了一圈,晚上就计划去音乐节打滚。

标签化、符号化、流行化的音乐成为人们展示自己人格的“标签”

这似乎是刻板、无趣、固化的日常生活的真实逆向镜像。

要知道在中国,管你官场还是职场——

“标签”这个东西永远是减分不加分的。

凡是带了标签的干部,都不是当干部的理想境界。

凡是带了标签的员工,都不是好员工。

什么技术型干部、明星干部、八零后干部……无一例外。

什么个性型员工、才华型员工、实干型员工.....概莫能外。

怎么说呢?

一个人只要被打了标签,就会给人以刻板印象,就会有软肋,就会有破绽。

比如:

“技术型”说明书生气、大局观不行、领导能力差;

“明星”可能表明爱出风头、好大喜功、不脚踏实地;

“年青”表明坐火箭、蹿升快、欠历练,都不是好事。

过去,想要当领导,就要没标签的,要圆融浑成的。

当然有从技术人员转型来的领导,那么背景色模糊得越快越好,越迅速官僚化越好。

如果是年轻干部破格起来的,那么管理越靠前越好,风头越少出越好,还不能带有一点傲气。

什么“少年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想都不要想了,夹起尾巴做人才好。

每一个“标签化”的官员也好、职员也罢,在转身踏入江湖的第一步,都面临转型。

管你过去是技能冠军、劳动模范、名记者、大专家也好,都要转型。

这个道理谁都懂,不就是转嘛,要转变思路嘛,要转变头脑嘛,要转变办事方法嘛,对不对?

答案是不对。

凡事都有例外。

比如今天看到条新闻,国内白酒扛把子贵州茅台换了“70后少帅”,难道说——“标签”党又开始流行了?

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扒拉了这位“少帅”与茅台的过往经历。

不得不感慨——需求变了

茅台一把手从张兴忠、季克良、袁仁国、李保芳再到如今的高卫东,我们可以发现茅台掌门人的任命考量,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反映出时代与需求的变化。

从内部培养,到厅官空降,级别足够;

履历都有地方官员的经历,深知地方运行的逻辑与复杂,李保芳长期在六盘水任职,高卫东长期在贵阳任职;

同时,他们也有国企或国企平台负责人的经历,有经济管理经验;

最重要的是他们来之前,和茅台没有过多瓜葛。

另外从疫情的应对情况来看,一线城市的人口密度不是城市化的上限,城市的治理水平才是上限。

同样对于茅台这样体量的企业来讲,价值从来不是其上线,如何拓展边界,融入时代化、国际化、跟上国家进程才是上线。

从内部人晋升到外来复合型专业化干部执掌,这种变化也不仅仅体现在一个酒厂,茅台太需要一个“明星”了。

一个“70后少帅”,人们足够震惊,社会绝对关注,媒体追捧报道,就会有英雄——不管是哪路的英雄——穿着金甲圣衣,踩着五色祥云来护驾。

还记得李逵第一次见宋江,劈头盖脸地问:

“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

旁边的戴宗骂他:“咄!你这厮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唤,全不识些高低!”

宋江的回答却很幽默:“我正是山东黑宋江。”

你看,他自己都叫自己“黑宋江”。

可是你翻遍《水浒传》,好汉们背后叫他“黑宋江”、“黑矮杀”才吗?并不是。大家背后都要叫他“及时雨”“呼保义”“公明哥哥”。

做人做事到了这个份上,自己想抹黑自己都难。

“标签”党会流行吗?

不知道,但或许会越来越重要。

但有一个前提,是不可以有兴趣爱好的,唯有勇猛精进一条路。

除非你是乾隆爷。

“不好意思,其实我是个诗人。”

这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