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经济与理学的双重作用——宋代成为香文化最为鼎盛时期的原因?

窥览中国香文化的兴衰变化,伊始于远古祭祀之礼,发展于先秦佩囊藏香之好,成型于大唐用香之贵,普及于两宋尚香之广,终衰败于乱世之征。

古代中国香事可谓源远流长,至两宋兴盛,香事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故风雅处处是平常。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道:“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古人称之为“四道”(即香、茶、画、花),而随着历史更迭,近代战乱波折,这怡情养性的四道的传承颇艰,尤以香道为甚至。

比起“茶”、“画”、“花”三道近年来的复兴,香道的在当代的失落,令人唏嘘。文章将结合宋代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浅谈两宋香事兴盛之因,借以感两宋香文化兴盛之怀。


一、香事起源之所

何谓“香”?


《说文解字》记载道:“香,芳也,从黍从甘。” 在最初的释义中,香事指代植物芳香美好的气味。古人亦常以香或香草来比喻人美好的品质,如战国时期屈原《九歌·山鬼》中“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诗中所提石兰、杜若便是香草。


香草之芳与香事之所有何渊源?

上古时期,香事起源于祭祀的礼仪。香只有通过火的焚烧才成为祭品。试想,在鸿蒙初辟的荒莽时代,世界对于古人而言是变幻莫测的未知物。脚踩大地仰视苍穹的古人见焚烧后的袅袅烟火能够飘摇而上,直接接触于天;而香草亦带有芳香之气,带着古人美好的期盼。

因而,古人认为通过焚烧香草的烟气能够将祈愿带至上天。焚香祭祀之礼,无疑是以人的嗅觉与视觉结合,以焚香为媒介通神。

二、两宋香事的兴盛:无香何以为聚?

再看中国古代香文化的发展,从上古焚香祭祀开始,在历代的发展中,不断融入着不同的宗教的习俗和药理作用。到盛唐之时,香事兴盛发达,点香之风在贵族阶层中盛行,亦深得佛教信仰者的推崇,但在唐代,香事除却祭祀活动与宗教活动以外,仅作为上层垂爱的雅士,非普通百姓可触及。

至两宋时期,香事溘然转变,民间焚香用香之风日盛。不仅儒道佛三教都提倡用香,香更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居室厅堂熏香,休憩焚香以凝神。各式宴饮庆典,亦焚香助兴。由此还延伸诸多相关事务,如负责焚香的专人、制作香囊的手工业者、街市上专门贡香的店铺。

宋代以后,香事不仅是宋人生活起居常备之物,更是成为宋人社交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香文化是两宋风雅情趣的象征。于个人生活而言,香事时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于社交活动而言,焚香待客,斗香赛炉、合香炼蜜不失为是宋人生活的趣味。正如曾几在其诗《东轩小室即事五首》中写道:“有客过丈室,呼儿具炉熏……沉水已成烬,博山尚停云。私须客辞去,趺坐对余芬”。

宋人宴饮时往往会在开席之前焚香祛秽,宴饮期间一香烟不断,以此来展示自己的风雅品味和对客人的尊敬。文人雅士也常以香为媒介聚会“试香”“斗香”,借以对香的形制、气味、烟气进行品评,有时也会伴有作诗、抚琴、论道等活动。而赠送的香方、香品也成为人们表达情谊的寄托之物,如黄庭坚就曾作《谢王炳之惠石香鼎》以答谢有人赠送的香炉。

三、两宋香事兴盛之因探析:经济与理学的双重作用

究其兴盛之根源,必然离不开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文章将以两宋时期经济与文化的社会背景为切入点,探析两宋香文化兴盛的原因。

(一) 经济贸易作用下的循环

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纵战乱不断,但战争并没有使经济落后萧条,反之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宋代香文化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宋代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京都汴梁图景,其中便有商铺所挂招幌上书“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香料铺子。由此可以推测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宋代的服务业都呈现出明显的商品化色彩,香品、香具都成为商品贸易中的一部分。

宋代的香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商品售卖,作为商品的流通亦促进了香文化的传播。


海上贸易的发达与市舶司的设立:同样地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和指南针的发明,宋代航海贸易亦逐渐发达。虽《香谱》等关于香料的文献中记载有古代中国的福建、湖南及云贵地区皆有香料的产出,但品质和熟料上亦无法与进口的香料相媲美。

繁荣的海上贸易,将诸多亚非欧国家的名贵香料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进口入古代中国。繁荣的海上贸易,促进香料在港口集散的形成,随之而起的是周边的制香行业。


香料的利润之丰厚,宋政府还由此设立了市舶司,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海上贸易的发达,一方面提高了宋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农业、饮食、医疗等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

海上贸易带动了宋代香料贸易的繁荣,亦促进商品经济的活跃,使得相对应地区(港口地区)涌现新兴市镇,反又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综上所言,香文化在宋代的市场空前的活跃,甚至在宋代形成了专门化的经济领域。

(二) 文人的导向性作用

文人精神共鸣的寄托: 尚香可谓是宋代文人群体的共通爱好。独居书斋静室,置炉添香,焚香以收敛心性,修身养性。氤氲之气伴着袅袅之烟,营造诗意的读书环境。休憩之时添置不同香料,亦可防虫驱蚊或助眠凝神。室内熏香祛秽,让衣物保持芬芳。

从精神追求的层面来讲,远古之人通过焚香祭祀,燔燎升烟无不是通过这一仪式性的环境体验达到心灵慰藉和精神上的升华。文人尚香,通过香寄托无限情思,香事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吟诵咏辞的灵感之源,也是文人基于共通的趣味和文化品位产生的身份认同,文人亦是通过这一行为获得的社会认同和情感归属。

两宋礼儒士、重文治的政治举措极大提高了士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基础。随着科举制的推广,文人亦可通过科考跃升官僚阶层。由此,偏爱雅事的文人阶层在两宋香文化兴盛的过程中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作为文人雅号的香文化随着文人雅士的推广进一步发展而不断扩大。

理学修生养性的引导作用

两宋时期理学出现,以传统儒学为基础,兼容了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成为时世的主流思想。理学讲究“即物穷理”,即主张接触事物时要穷尽其理,意指对客观事物的考察和认知;追求“格物致知”,即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简言之,理学强调对事物本源的探究。

宋人授此理学思想的影响,重视对自身生命规律的探寻,讲究修生养性。宋人尚香亦是从修生养性出发,追求香文化的养生价值。正如古人焚香叩读,一方面以香气和烟雾营造富有诗意的读书环境外,另一方面借以香的醒脾通窍之用,凝神助思。曾巩亦曾经其书斋命名为“凝香斋”,由此可见一斑。


正如《礼记·乐记》记载:“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静是人的天性。

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宋人亦追求践行“天人合一”。焚香正是文人将这一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日常化的行为。借以香之氤氲气息和渺渺之态达到静的状态,以摆脱世事的烦扰。正如南宋画家马远的《竹涧焚香图》,潺潺细流和疏竹的背景下,一人焚香默坐,人旁香炉升起缥缈的烟气。炉上之烟缥缈而上,与天地间蒙蒙雾气相融合。意境下讲求的是人与天地的“物我合一”。


马远《竹涧焚香图》


由此可见,宋人尚香之好离不开文人的影响,而文人好香亦离不开宋代理学思想的引导。这些精神上的寄托与追求,亦反映在时人流传至今的卓铎文学作品当中。

四、小结

两宋时期的香文化的兴盛,一方面是源自于经济发展所带动的物质商品的流通,另一方面来源于宋人在物质生活之余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即文人雅客在用香好香上的导向性作用。同样地,香文化的兴盛,表现在宋代用香的遍及性之广,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香文化不仅丰富了宋人的物质生活,也满足了宋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循环往复,在商品经济和理学思想的双重作用下,香文化在宋代兴盛而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