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康熙削平三藩被世人皆知,但世人却很少知道“三藩”是如何形成的

“三藩叛乱”在康熙年间,历时长达八年之久!从康熙十二年直到康熙二十年(1673——1681年),这场八年的叛乱,战火烧及了大半个中国,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几十万人死亡,上百万百姓无家可归,给天下黎明苍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1681年,康熙再次派兵攻打吴三桂老巢——昆明,吴三桂孙子吴世璠无力抵抗,在绝望中自杀而亡。至此这场席卷十省、长达八年的“三藩”叛乱终于被彻底平息。

(康熙大帝)

当胜利的捷报传到朝中时,一向以性格沉稳、不欲外露的康熙也夜不能寐,兴趣盎然的提笔挥写了一首诗——《颠平》,以此来表达自己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诗里这样写到: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特别是最后一句“此日方同万国欢”,更是流露出康熙激动、喜庆、震颤之情。

那么这场清朝史上,轰轰烈烈、注定被后人评议的“三藩”又是怎样形成的了?

清朝史上所谓的“三藩”,其实是指三个地方藩王,分别为——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和平西王吴三桂。在顺治初年,此三人为大清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功绩,他们奉命南征,最后为击败南明政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而被清廷任命为朝廷重臣!但与之同时,随着他们各自权势的恶性膨胀,也慢慢的发展成为新的地方割据势力。到康熙年间,这种弊端不再隐现,而如山洪猛兽般暴露出来,成了危害国家统一、祸国殃民的赘肉瘤!

首先把“三藩”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见绍:

尚可喜: 辽东人,于天聪八年归降后金,到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后,改年号天聪为崇德)而被封为智顺王,再到顺治六年又被封为平南王,其后率领部队出兵征剿广东,并长期镇驻于此。

耿继茂: 是为耿仲明之子,后来承袭父亲之爵位。耿仲明于天聪十年归降后金,到崇德元年被皇太极封为怀顺王,顺治时期又改封为靖南王。耿仲明死后,耿继茂代其父继续统率三军,于顺治八年袭封,后来移镇福建,并长期驻扎在此!

吴三桂: 为江苏高邮人,因为顺治元年引清兵入关有功,而被封为平西王。后来进兵于湖广,直到进取云南,驻扎于此地!

顺治十六年,清军率领三路大军进攻云南省城——昆明,永历皇帝奋力抵抗,但无济于事,最后兵败出走永昌府,逃到缅甸避难,从此两广、云贵之地基本被平定。只有一些少数叛乱者尚在,但他们对于清军来说,是成不了气候的。同年三月,顺治听从了明末降将洪承畴的建议:

“命平西王吴三桂驻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驻镇广东、靖南王耿继茂驻镇四川(后来前往福建),从而形成了三藩分镇的格局。”三藩权力由此进一步加大,充分的表现了顺治帝对他们的信任!

顺治为了使三藩效忠于清廷,还特意恩惠,采取了破格的优待措施。如平西、平南、靖南三王,原来朝廷拨给他们的银响只有6000余两,到顺治十年时,已经多达8000余两,足足增加了2000余两百银。此外,顺治为了笼络三藩,还采取联姻的手段,让他们成为皇亲国戚,从而与大清国休戚与共、命运攸关。

顺治十年八月,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和硕公主下嫁给——平西王吴三桂长子吴应熊,并授予吴应熊为和硕额附、三等子外加太子太保,进而和吴三桂联姻。到顺治十三年时,又降旨和硕显亲王之姊,赐予硕格格号并下嫁给耿精忠; 顺治十三年,又把皇兄——和硕承泽亲王——硕塞之女,封为和硕公主,并下嫁给——平南王尚可喜的七子尚之隆。至此,顺治对三藩的联亲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硕格格画像)

当然顺治对三藩进行封王的同时,也并不是没有一点防备。他让这“地方三大王”以随侍皇上为由,分别派自己的儿子进京侍从。这样一来,既起到了联络彼此的感情的作用,如果三藩“造次”的话,又可以将他们的孩子当成人质,而让三藩谨慎行事。吴三桂长子吴应熊;耿继茂次子耿昭忠、三子耿聚忠;尚可喜之子尚子降,都住在京城随侍皇帝。顺治这一招可以说是起到了一石二鸟之功!

但康熙年间花费巨大精力平息的“三藩叛乱”,究其根源,还是在于顺治对于三藩的笼络和宽容,导致他们拥兵自重,出现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三藩在康熙年间,不断扩充自己实力,招降纳叛,各自领兵竟数已万计,俨然不把中央放在眼里,成了地方的“地头蛇”,在其巅峰时期,仅云南每年消耗的朝廷白银,就多达九百万余两,就算是在平时也不下百万余两,民间也有:“天下财赋,半消耗于三藩”之说,可见三藩对康熙年间国费消耗之大、之多!

顺治对三藩的过分倚重和放纵,虽然起到了消灭南明,稳定西南与东南局势的目的,但同时也使三藩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到康熙亲政时,不得不去面对,老爸给自己留下的这一政治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