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历史真相官# 威远楼不是北楼

《泉州文博》2008年6月出版的总第13期中有一篇题为《话说威远楼》(以下简称“话说”)文章,说威远楼就是北楼,文云:

“关于威远楼始建年代众说不一,据《晋江县志》卷二规制—‘城池’载:元至正间,监郡偰玉立建谯楼于衙(抄者按:‘衙’字清乾隆《晋江县志》作卫南'),名曰威远’。但民间相传五代王审知建立闽国后,就开始在泉州州治前建双阙(瞭望防卫楼),下垒石如城,或许这就是威远楼最早的雏形。唐时,威远楼称为‘北楼’。”

“话说”将威远楼与北楼混为一谈。其实,威远楼与北楼无论是建造时间、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都不一样。威远楼是威远楼,北楼是北楼,井水不犯河水。

北楼

北楼即泉山门楼,位于泉州旧城区北洲顶(今华侨新村爱国路东一带),始建于盛唐,即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武荣州州治由南安丰州东迁之后(具体创筑年份因史志无征,尚难确定)。北楼为唐故城北墉之立候楼,原规模不大,构造简单,是供更人防卒登陴击柝之所。因历久未修,左骞右堕,上露下圯,半倾半摧。唐贞元九年(793年)暮秋,泉州刺史席相决定重修,筑崩易蠹,重构华甍,楠桷翼张,丹缋焕然。里人、开闽甲第进士欧阳詹为作《北楼记》,记云:

“《释名》曰:楼,瞜也。谓其高明觌远,瞜瞜然也。建于第宅,则以阅园林有媚;树于雉堞,则以警寇盗不虞。故墨子曰:城三十步一坐候楼,百步一立候楼。兹楼者,盖此郡北墉之立候楼也。卜筑之始,微而具之,袤不倍常,广惟再寻。制造日远,土木力殆,左骞右堕,上露下圯,有年数矣。邦牧安定席公,贞元七年下车,至九年,目之三祀,重民力而未形言。是年暮秋,岁丰,农隙,有司率常典告有事于土功。公曰:斯郡之南极也。元后帝乡,实在于北。诗不云乎‘心乎爱矣,遐不谓矣?’欲因恋主,向方瞻瞩。惟北有楼,半倾半摧,日夜阙登陴击柝之所,风雨忧折榱复隍之患,政因时令,尔其营之,俾有布席跪立之地。间更人防卒之莅事,予将时跻展北面拱辰之心焉。受命者感公之意,如公之意;野人群庶感公之诚,如公之诚。川朝子来,坯崩易蠹。趾有余而不划,基摭自延;材有长而不剪,栋宇自崇。既望庀徒,未晦成功。倚层霄于轩槛,纳千里乎窗牖。如鳞之廨署,若岸之军壁,得之之状,若连山之有重峦,长江之蹙洪涛,气势由是以雄焉。公每子牟情来,庄鳥思生,俯仰于斯,徘徊于斯。夫完城壮邑,有邦之本也。恋阙爱君,为臣之节也。善矣哉!公广斯楼也。远得有邦之本,近贞为臣之节。执邦之本曰公,谨臣之节曰忠。惟公与忠,公斯昭矣。小子家在委巷,多闻舆颂,艺忝儒术,每待公居,上志下衷两获而远,敬书其事,而为之记以献。至若眺四维之云物,临万井之烟景,遐象佳致,眸莫胜观。非公有楼之素,故不之载。贞元九年秋九月三十日记。”

北楼重修后,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复以四门助教欧阳詹作记,遂与武昌南楼并驾齐驱,驰名天下。

光启二年(886年),光州固始王潮据泉州。当干戈荡析之际,王潮为加强防御,于唐故城内创筑子城。子城利用故城北垣中段为墙,改北楼为泉山门楼。

宋太平兴国二年(997年),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纳土归宋,诏泉州衙、子、罗三城坠坏。子城墙废,北楼尚存。

元祐四年(1089年),陈康民知泉州,任内,于北楼上创二山亭,以对清源、双阳二山。亭成,诗人谢履登临,赋诗云:“凭高直接青云势,览胜双瞻碧玉颜。”后来知州王十朋亦有诗:“连年行役厌间关,踏遍千山见二山。欲识泉南山面目,群山总在一亭间。”

政和五年(1115年),知州郑南重修。

绍兴十三年(1143年)知州吕用中复修。

乾道四年(1168年)冬十月,状元王十朋任泉州知州。下车伊始,策杖州宅之北,见北楼颓敝,行将倾覆,扼腕叹息。翌年八月利用兴建贡院之余材,命工修葺,恢复一州壮观。十月工竣,王十朋自为《重修北楼记》。记云:“温陵之有北楼,犹武昌之有南楼也。楼阁台榭之在天下,以南北名者多矣,而二楼之名独著,得非因人而重耶!南楼以庾公重,北楼以欧阳四门重然庾有污人之尘,君子耻道之,不若欧阳氏,以一代文杰,联名韩、李诸公真足以重兹楼也。予乾道四年冬十月至郡,越数日,策杖州宅之北,有屋将厌邪,众木以支之,询之,乃北楼也。惕焉不敢睨,矧敢登?有碑,尘如积,漫不可读,乃四门所作之记。叹息久之。郡舍老而敝,宜修者非一椽,然莫急于兹楼也。第视事之始,方问民疾苦,土木之役非敢先。郡多飓风,日惟倾覆是惧。明年春二月,建贡院,秋八月落成,得余材,始命工葺之,冬十月丁卵,董役者以讫工告,与同僚三四辈,登而四顾,山川城郭之富,尽在目中,亦一州之壮观也。既相与赋诗,又为之词曰:闽南有州,北墉有楼,席侯肇谋。发挥以文,楼乃有闻,欧阳四门。载建载修,克绍远猷,郑吕二侯。岁月浸久,楹腐桷朽,伊予来守。偶岁之丰,时定之中,乃鸠尔工。材即其余,费节其虚,逾月如初。泉山之状,桐城之壮,可登以望。身焉南极,心焉拱北,守臣忧国。匪邀匪游,风观痰求,守臣登楼。民淳俗朴,菑害不作,登焉斯乐。风俗惰蝓,闾阎恨愁,登焉则忧。居而官理,登时民喜,登斯无愧。”

是年,十一月,与郡僚同登北楼,作诗歌之:“我来未作南诸侯,雄文尝阅龙虎欧。泉山风物得大略,梦寐已先登兹楼匆匆未暇众宾集,草草且与同僚游。山川城郭壮哉郡,清源紫帽明双眸。却惊云榭在地底,坐见日毂经檐头……”

淳祐四年(1244年),知州颜颐仲重建北楼二山亭。

入元,北楼废。

2003年泉州市人民政府结合北门街改造,由北楼原址向南移三十步,向西移十步,依唐五代旧制复建,称“泉山门楼”。

威远楼

威远楼旧称谯楼、谯门。起初在唐五代刺史署前(今钟楼稍北大街中),始建未详。有东西两门,中累石如城,盖楼其上,称“两仪楼”,颜曰“天地春”,俗称“双门前”。

元至正九年(1349年)五月,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见谯楼瓦腐木朽,凛然将压(“话说”以为年久失修已倒塌,非也),慨然主持重修,未及十旬,重檐周阿,岳立云飞,壮丽完好,悉复旧观(“话说”以为偰玉立重新择址,非也)。事成,三山吴鉴作《新修谯楼记》(“话说”以为修楼记名《泉州总管府谯楼·元偰玉立修》,非也)。记云:

“至正九年秋八月,泉郡新修谯楼成。何以书大复古也,曷大尔修而复古,弗改作也。先时台省言,守令多职官,议选内外台宪历任廉能有声之臣莅其职特命正议大夫高昌偰玉立、中顺大夫古襄孙大英来守泉州。夏五月,偰侯至,举直黜回奸任革心,罢行适宜,风休雷奋,阖郡传犹神明。公退,顾谯楼瓦腐木朽,凛然其将压,喟然叹曰:是不可缓也。于是,郡人士好义者出已赀,佐公费,市材僦工,募以实直,农工不挠,而游伎食力之伦,利以仰给焉。六月,总管孙侯至,命属令晋江仙源纪庆翁、南安白榆等,分任厥事。用是栋楹梁拱之蠹挠者隆,楣桷榱题之摧毁者功。易甓盖,繕垣墉,髹墁蔽绘,华外而栗。申吏不与经画,工不待督,未及十旬,重檐周阿,岳立云飞,壮丽完好,悉复旧观。公合乐命酒,会僚属宾佐以落之。邦耆老士庶鼓舞嚣欢,谓公真仁人,出一言而兴百世利,乐其事之成,而已不与于其役也。请诗以歌之。”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谯楼遭祝融之灾,重建时北移九十步于应门(“天地春”后第二门,在今二院住院部大门西侧、镇抚司巷东侧一带)。

天启六年(1626年),泉州知府沈翘楚以谯楼岁久飘摇,日就倾圮,乃捐资为倡,主持复修。三月开工,八月修竣。乡绅、榜眼、东阁大学士史继偕为《重修谯楼记》。记云:

“郡故有谯楼,相传唐末闽越王审知抚有七闽,始开府治。前辟双阙,下累石如城。稍北九十步为应门。应门者,第二门也。历宋、元,因其旧,改谯楼为测漏所。后屡圯屡葺。至正年间,乃大新之,而旧志莫考。按陶人款识,有至正元年’字,则建于是年无疑。我朝改郡为卫,正统年毁,撤而新之,而移其址于第二门,则实由正统间始。岁久漂摇,日就倾圮。于是,郡大夫汉阳沈公来守是邦,慨然引为己责。以其贏若干镪,为文武吏倡。余不佞,及诸荐绅各出橐中装助之,详具大夫所为记中。说者谓郡城中含七山,斯楼实踞其中,以故人文甲天下,由地脉所团聚处。今兹一饬,治间山川,愈以开明灵秀,倍为映发,此其岂独一测漏知时已哉?文武为宪大夫有之,是可书也。役始丙寅三月,竣于八月。大夫为酒招余,落之而系以诗:于赫泉山,牛女分躔。郡治踞之,灵导结蟠。爱有谯楼,翚飞云连。重阶疏寮,海邦所瞻。传且千祀,丰极而圯。间或增修,补直焉已。浸寻弗支,畴度畴理。哲匠应期,沈侯则以。义问一宣,群公咸应。迨及簪绅,斥赀相竞。是筑是营,无烦后命。层构幻成丽谯逊盛。乃命芳筵,把酒酹天。中和乐职,天子万年。文庙峙东,武卫后列。佳气葱茏,孕为材杰。仰赞皇猷,星辉月洁。太史陈风,天颜闿悦。”

清康熙六年(1667年),福建陆路提督王进功重修。

十三年,因耿精忠之乱,威远楼部分毁坏,随即修复。

雍正六年(1728年),福建陆路提督石云倬驻节泉州,命工修葺,自为《重修威远楼记》。记云:

“泉之威远楼,即古桐城之谯楼也。历世久远,其间兴废不常,何可胜数。 自康熙丁未岁,前提帅王公庀材重新,颜其额曰‘威远’,迄今六十有二年矣,适余于雍正戊申驻节此土,因思天运循环,无往不复,修举废坠,端在人为,斯楼也不终于倾圮而焕然一新,知前人不能无望于我,我何能无望于来哲哉!爰出俸资,命工修葺,后之人倘有登是楼而鉴余心者,余将与之共图不朽也。夫是为记,山左石云倬勒石。”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泉州飓风,威远楼倒塌。翌年三月,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泉州知府王绶、晋江知县方鼎发动乡绅民众踊跃捐输,重新兴建威远楼。马负书撰书修建碑记。记云:“斯楼也,耸峙于提署之前。昔人以‘威远’名,盖为天南保障之雄观也。历岁久叠经建葺。乾隆二十九年,倾于风雨。三十年三月,提军使者马负书,偕郡侯王讳绶、邑令方讳鼎,暨急公捐输者重新兴建,爱勒石以记其事及年月焉。马负书印(篆刻)”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威远楼又遭回禄,翌年重建。

民国十四年(1925年),北洋军阀孔昭同利用林骥罚款重修。

1959年春,泉州市a人民政府拨款修复。

1961年,威远楼被列为泉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9年拆毁。

1987年,泉州市人民政府议决重建,就旧址北移三十丈,拓遗制而新之。是年兴工,期年告竣。

以上笔者依据有关史料分别记述北楼和威远楼的建造时间、地理位置及其历史沿革,目的是要说明威远楼和北楼绝对不是同一座楼,而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引以为自豪的两处文化积淀都十分深厚的名胜古迹,绝不可以不辨菽麦,混为一谈,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