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孩子胆小怕生?心理专家:用四个方法,家长会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朋友家的孩子从小就胆小,爱哭,特别粘妈妈,从来不让陌生人抱一下,离开妈妈就不停的哭闹,为此,孩子都5,6岁了还没上幼儿园,一直在家由妈妈照顾。

有时候看到别人家孩子都蹦蹦跳跳去上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疯闹,朋友都特别羡慕。

后来向儿童心理专家咨询,才得知这是由于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安全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尤其对于儿童。

有安全感的孩子,在哪里都不慌不忙,活泼自信;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是哭闹粘人,胆小怕事。

​01.那么,什么是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安全感是一种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它属于个人内在的精神需求。安全感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处于儿童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来自家长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在长大后就会出现缺乏安全感的现象,比如,经常对身边的人充满防范心理,不愿与人交流等。

心理学上把孩子渴望得到安全感而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称为安全效应的体现,比如像有的孩子喜欢撒娇,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是孩子想多亲近爸爸妈妈,获得安全感。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森研究发现,

婴儿出生至一岁半左右,是发展对人的基本依赖感的阶段。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要常常给他拥抱、亲吻,回应孩子的眼神、声音,和他说话,这是建立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开始,也是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的基石。

安全感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父母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精神养分。

孩子一出生,就闻到了妈妈的味道,听到了妈妈的声音,会自然产生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延续直到孩子长大。可以说,安全感是生命的主旋律。

那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有什么表现呢?

睡觉的时候会不踏实

一个人就睡不着,身边要有大人陪伴,才能安心睡着,有时候会紧紧抱着大人才能睡着,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特别喜欢吸吮手指

正常情况下,孩子半岁左右开始学会吸手指,他是通过“吸手指”来认识自己的手和探索世界。在1岁以内有这种表现是正常现象,家长不必担心。

但是2岁后孩子还频繁吸吮手指,那最大可能就是缺乏安全感。

孩子如果缺乏父母的陪伴或受到过惊吓,一遇到害怕紧张的事,就会不由自主的吸手指,来缓解一点紧张的心理。

总喜欢无缘无故乱发脾气

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喜欢乱发脾气,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越是缺乏父母的陪伴,孩子的脾气越暴躁,心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是以此引起父母的关注,所以父母要多陪陪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爱的。

总喜欢粘妈妈,特别认生

因为妈妈陪伴较少,一见妈妈就哭闹,希望妈妈可以在他身边陪伴自己。但是对于陌生人,或是不熟悉的亲人,孩子就会显得恐慌和不安。

这种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多跟陌生人接触,以解除害怕的心理。

02.从小缺乏安全感,会对孩子的将来产生怎样的心理影响呢?

如果在孩子一岁半左右这个阶段,照顾孩子的人经常更换,一段时间换奶奶,一段时间换保姆,一段时间又放托儿所等等,这样不稳定的状态 ,孩子就很难产生对人最基本的依赖感。

没有依赖感,就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孩子就不容易产生自信心。

有的小孩看到自己想吃的东西,不敢说出来,当别人送给他时,他心里明明想要,也不敢去拿。

上幼儿园,想当班长,却连名都不敢报,因为不自信,他总是想着,自己肯定选不上,还是算了吧。

其实孩子这样不自信,胆小怕事,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教育学者郑石岩教授提醒家长,人如果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将来就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最严重的三个问题是不安,哀伤,和敌意。

如果我们总把孩子换人照顾,就更容易产生这些问题。那么,如果一直持续到长大也没有把缺乏安全感的问题处理好,最后孩子可能会有抑郁或暴力倾向。

孩子小时候,特别是0-3岁这个阶段,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

精神分析理论指出:

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一个人的安全感,影响着一个人存在的状态。

有安全感的孩子,性格自信,情绪稳定,乐于接受挑战、勇于探索、善于与他人相处。

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则表现出敏感脆弱、胆怯怕生、性格偏激、攻击性强、人际关系较差、遇事容易退缩的特点。

幼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很多人在成年以后会花费巨大的能量去寻求安全感,常常无法充分享受人生。

03.父母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心理有安全感呢?

1.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给予高质量的陪伴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饿了、渴了、困了、怕了,都会通过哭闹来表达,如果大人能及时识别这些信息,并回应他的需求,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否则,就会感觉被拒绝和被抛弃。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指出:

“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发展的课题是要个体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

初生婴儿,如果能受到家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果能对婴儿经常的、稳定的付出慈爱,婴儿就会感觉舒适和满足,就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

所以才有很多专家反复强调:孩子出生的头3年,父母一定要陪伴在孩子身边。

如果父母实在不能自己带孩子,也要找一个稳定的人照顾,比如奶奶、姥姥、保姆等,但是晚上最好能和父母睡在一起。

父母要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全身心的投入,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才能明白孩子的情绪,并及时作出调整,才能让他感到温暖、舒适和满足。

2.要注意倾听和抚慰孩子的情绪,直接表达对孩子的爱

当孩子因受惊吓而不安时,父母要抱住孩子,并轻柔地抚摸孩子,帮孩子消除内心的恐惧。

向孩子解释,那些令人害怕的东西(风暴、怪物等)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父母要还要认真听孩子说话,即使听不懂,也别轻易打断,同时还要适当回应:“之后呢?”;“你后来怎么解决的?”;“哇,你太机灵了,你怎么想到的?”

这种对话形式,会让孩子特别满足,只要这样交流的次数越多,他就会越相信:父母很在乎他,父母很爱他。

在孩子10岁以前,父母还要经常直接向孩子表达“爱”,可以对他说“爸爸妈妈都很爱你”之类的话。

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时,虽然嘴上什么也没说,但孩子心里会充满了安全和温暖。

3.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记住,千万别在生气时,说出“你怎么这么笨?”、“你是不是傻?”、“你怎么总是这样!”、“你就是喜欢这样…”等等伤人的话。

更不要用威胁、拒绝、消极的方式,对孩子说“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对孩子的需求冷漠对待,置之不理。

父母突然爆发的脾气,让孩子一点防备都没有,破坏力很大,因为那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失控感,失控感是孩子失去安全感的源头。

一个情绪多变的父母,会让孩子时刻生活在紧张和恐惧当中,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紧张感和压力感。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敏感,他们从小就能轻易感知父母情绪的变化。在这样父母的影响下,孩子的性格会变得自卑、极端和害怕社交。

所以,当你特别生气时,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这样做我很生气,因为这样只会把事情搞砸,我认为你那样做更合适。”

在孩子发展安全感期间,他们需要的,是照顾他们的人是冷静的。只有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4.给孩子读一些儿童心理的绘本和故事,让孩子的心理更强大。

挑选一些可以让孩子克服恐惧的故事和绘本,和孩子一起看。孩子喜欢听克服困难的故事,心理可能就会幻想效仿故事里强大的人物。

比如《我好害怕》对孩子的害怕充满共情,帮孩子找出害怕原因,改变孩子的认知,从而消除害怕情绪。

《胆小鬼威利》让孩子用自信和努力抵御外界的评价。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外表强壮,内心善良,真正的强大。

还有《大卫不可以》、《床底下的怪物》等等读物都能很好的克服孩子的恐惧,提升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满满的安全感是父母给自己孩子童年最好的礼物。

一个从小享受过父母无条件的爱,体验过温暖快乐的孩子,更容易构建起强大的安全感,发展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

有人说,在一段关系里,要让对方有安全感,你怎么想的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对方通过你的行为,感受到你在乎他。

那么在一个家庭中,要让孩子有安全感,最重要的是,通过父母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在乎他的、珍惜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