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为什么有人说,乾隆帝的"贤明”,名不副实?

清高宗即爱新觉罗.弘历25岁继位,年号乾隆,史称乾隆帝。他在位60年,后禅位三年,前后总计执政63年。

在这60余年里,乾隆帝虽然在维护国家领土等方面也做出不少功绩,但是绝大多数时候都以享乐为主。他自鸣得意的 “十全武功”,其实很多都是对外侵略和镇压少数民族,除了耗费大量钱粮和国力以外,就是给普通老百姓加重了负担。

而且他本人的生活是一贯都是穷奢极欲的。在期间他多次借“巡狩”为名,游山玩水,靡费特甚。同时他又在各地广建行宫别院,挥霍无度,浪费了大量的人类和财力。

特别是为庆祝皇太后八十寿诞以及他自己八十寿诞时,更是花钱如流水,大涨当时的奢靡之风。当时各地官僚、士大夫、富商巨贾竞相仿效,带坏了社会风气,助涨了贪污腐败的气焰。

乾隆帝在位期间,不爱惜民力,吏治极其腐败,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老百姓苦不堪言。因此人民起义连绵不绝,特别是在他统治末期,爆发了规模上仅次于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的“川楚白莲教起义。”

但是在历史上对乾隆皇帝评价却是“很高”!

这就出现了疑问了,“乾隆帝虽有昏君之实,却无昏君之名”?

为此那小编得先跟您好好聊聊,咱们这位“乾隆爷”



一、有个好爷爷、还有个好爸爸

乾隆帝的爷爷康熙皇帝史称“千古一帝”,绝非浪得虚名。在他的任内天灾人祸不绝,先是鳌拜当权、之后以大汉奸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再后来就是一改祖先马背上作战习惯,跨海作战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同时康熙帝对待沙俄的侵略行为,也同样给予了有力的回击,先是击退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行径,之后又连续三次击败沙俄支持下的噶尔丹叛乱,最终与沙俄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条约《尼布楚条约》,从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康熙帝积极笼络汉族士大夫阶层,以图消除民族仇怨,同时对西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贵族上层,也是大加礼遇,此举极大地维护民族团结,打击民族分裂势力。


在经济民生上,由于明末清初这段时间里,国家灾荒不断,同时又兵连祸结,人民苦不堪言,国家经济陷于低迷。康熙帝大力推行“永不加赋”、轻徭减负、“与民休息”等政策。在这些政策的扶持和带动下,国家民生逐渐步入正轨,以至于民间流传着“康熙康熙,吃糠喝稀”,至少有老百姓有吃的了。

而乾隆皇帝的父亲雍正帝在位更是殚精竭虑,励精图治,是这个国家的国力更上一层楼,尤其是雍正帝在吏治上严厉打击贪污,经济上实行火耗归公、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政策,这些都大大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康熙帝和雍正帝为乾隆帝打下坚实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在乾隆皇帝继位之初,仅国库就有2500万两的收益。乾隆帝凭借这些先辈留下来的“遗产”,足可以大有一番作为!

二、其实康乾盛世与他无关,国家弊政多处于他手

而乾隆帝在位时大兴营建,铺张浪费,开销无度,上文提到的2500万两的库银,还未到乾隆中期,便被他挥霍一空。

1、变相“捞钱”

为了填补亏空,乾隆帝实行所谓的“议罪银”制度,只要犯罪的官吏,缴纳一定银两便可不受法律制裁。这项制度推行以后,贪官污吏更是肆无忌惮,国家各个方面都大受其害,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到了其统治晚期,他又开始好大喜功,不但到处修建行宫,还前后六次巡视江南,大大浪费国家的财力,加重了沿途百姓的负担 ,期间各省大小官员借机大肆贪污盘剥地方,吏治腐败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吏治败坏也成为乾隆帝一手造成的恶性政治问题。

2、崇信“佞臣”

当政期间,乾隆帝极为宠信和珅。和珅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贪污大王”。就是在他的卵翼之下,才导致和珅专权,贪赃枉法,严重破坏了雍正留下来的政治廉明传统。

和珅其人最早不过是一个地位较低的笔帖式而已。由于他善于钻营,揣摩上意,以至于步步高升,位极人臣,而且前后把持朝政长达达二十余年之久。


在此期间,他深知乾隆帝好大喜功,自视甚高的“毛病”,一方面一味迎合其“口味”。一方面结党营私,贪赃枉法,巩固自己权势 ;一方面凭借乾隆对他信任,敲诈勒索各地官员和富商从中获取到了巨额财富。

3、不得已的“反贪”

面对吏治败坏的汹汹之势。乾隆帝为了安抚臣下和维护自己“贤君”的美名,不得不对一些贪腐案施以霹雳雷霆的手段,例如针对发生在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政高恒、普福和盐运使卢见曾贪污盐引案。

还有发生在乾隆四十六年间六月,著名的甘肃捐监冒领赈灾银两案,主犯总督勒尔锦和王亶望等一干官员都被缉拿归案,不久都被处死。(该案件多次被拍摄成影视剧,以至于家喻户晓,但在当时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最后是发生在乾隆四十七年间的山东巡抚国泰、于易简亏空库案,乾隆帝竟然派和珅等查办,让“大贪污犯”去审判“小贪污犯”真是可笑至极,古今奇谈!

以上乾隆帝的种种“作秀”手段,对当时的官场污浊不堪的风气没有丝毫影响。相反,清朝的吏治已经从上到下烂到“根”了。那时的官员们政治操守普遍缺失,民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便是这一时期流传开来的。

从此,吏治问题一直伴随到清朝灭亡。

4、民生的艰辛

乾隆中期以后,由于他的默许之下,官员、士大夫和富商大肆兼并土地,同时加重对普通农民盘剥,使得康熙和雍正两朝颁布的,大量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全都付之东流了。


其最终结果,在他的统治下,极大地激化了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也导致了后来的大规模的“川楚白莲教”起义。

结 语

一般来说,一些国家政策实行以后,不会马上起效,尤其像咱们这种幅员辽阔的大国,反应更是缓慢。

例如康熙和雍正时期的“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等政策,虽然好,但是没有十几年或是几十年,是看不出成效来的。结果到了乾隆年间,都一一看出了成效,这颗“好果子”让乾隆摘到了。

然而乾隆帝的种种弊政,真正酿成苦果的时候,那已经是嘉庆和道光朝了。

整个清王朝可以说在他的统治之下由盛转衰。

正因为如此纵观乾隆一朝欣欣向荣,满清的国力已经达到了“康乾盛世”的鼎峰!这也就是小编在开头提出那个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