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国国君是如何从汉朝一步步演化成后来的“王爷”称号

话说刘邦统一天下后,政治上除沿用秦朝的郡县制以外,还沿用了周朝的分封制,形成了郡国制,也就是说,大汉建立后还是分封诸侯国,诸侯国有自己的封地,诸侯国王完全就是一国之君,可以自己建立军队,自行任命官员。但在历朝历代演化中,诸侯国就不复存在,诸侯国国君就演化成“王爷”的称号。本文就诸侯国演化的经过做探讨

第一阶段:铲除异性诸侯王

刘邦建立大汉后,分封了异性诸侯王和刘姓诸侯王,由于异性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刘邦担心这些异性诸侯王有异心,除长沙王外,其他诸侯王因各种原因相继被诛杀。从此刘邦定下规矩:“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第二阶段:削藩政策引发七国之乱,镇压七国之乱后汉景帝乘机继续削藩

汉景帝时期,中央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

汉景帝的削藩之举在诸侯王中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串通好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刘濞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迫使汉景帝诛杀晁错。

但诛杀晁错并没有平息叛乱,汉景帝遂武力镇压叛乱,七国之乱被平息,除济北王刘志外,叛乱诸侯王皆被诛杀。

七国之乱平息后,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汉景帝趁势收回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取消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至此,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实际地位已与郡同级,已没有与中央抗衡的实力。

第三阶段:汉武帝“推恩令”再次削弱诸侯国实力

汉武帝时为吸取景帝时期晁错颁布的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颁步“推恩令”。规定了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还规定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因此王国分为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汉武帝以后,王国辖地只是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

推恩令实施后,诸侯国的实力进一步削弱。

第四阶段:隋唐时期及之后,诸侯国王成为了一个爵位,诸侯不复存在。

隋唐时期及后,皇帝对皇子、皇兄封王,王逐渐成为了爵位,是为亲王,同时还会给予官职、封地,根据官职的大小各亲王的权力也不一样。亲王对封地没有管辖权力,只是享有封地食邑,封地大权还是掌握在地方官员手里,从此诸侯国不复存在。

结语

在周朝开启了诸侯分封制度,在秦朝曾短暂的取消了诸侯国分封制度,而在汉朝又实行了郡国制,诸侯国是对中央最大的威胁,而汉朝在削弱诸侯国实力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抵御外敌及对外扩张方面有利于中央对全国军事力量的调度。而后面历朝历代都沿用了汉朝的制度,不再给予诸侯政治权力,这也是中国政治制度的进化。最后解说一下“王爷”一词的由来,“王爷”称号出自清代小说当中,在史料中,清代之前应该还没出现“王爷”的称谓,一般清代之前习惯称大王、殿下或直呼封号,如燕王、郑王。当然还需继续挖掘史料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