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和毛文龙两年平辽都不靠谱,那么究竟要怎么平辽才靠谱?

龚一鸣


无论是袁崇焕的五年平辽,还是毛文龙的两年复辽都不可能实现,明末时期的辽东问题已经是帝国顽疾,不可能短时间解决。袁崇焕和毛文龙都是在忽悠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登基的时候,辽东问题已经非常的严重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父子已经在辽东经营了几十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满族政权,占有广袤的土地,人口众多,军事力量强大,这样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出现的,后金经营了几十年才形成那样的局面,明朝要三、五年就彻底消灭后金,完全是痴人说梦。

就这样的痴人说梦居然有人相信,而且还是明朝皇帝崇祯,他前后被两个人忽悠,著名的就是袁崇焕的平台召对,信心满满的对崇祯皇帝说五年可平辽。

这种大话说出来,连袁崇焕自己都不相信的,但是年纪轻轻的崇祯皇帝居然相信了,他太需要这种军事上的信心了,自从他登基后,明朝这一乱摊子让他完全是手足无措,又毫无政治经验和朝政把控能力,辽东的局势是岌岌可危,帝国的局面是风雨飘渺。

崇祯皇帝选择了袁崇焕的五年平辽策略,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袁崇焕到了辽东后,并没有采取过去的进攻策略,而是沿用了孙承宗的步步为营,逐渐蚕食的方针。

袁崇焕的策略是对的,只有这样的才能对后金进行战略防御,逐步压缩后金对明朝的军事压力,明朝才能腾出手来镇压农民起义,但是袁崇焕忘记了他对崇祯皇帝的许诺——五年。

答应的五年平辽,你却在辽东修起了长城,这要到何年何月?崇祯皇帝等不了,也等不起,因为朝中的文官集团,那帮清流们的口水星子能把崇祯给淹死。

崇祯需要速战速决,而且需要快速平定辽东,袁崇焕的战略却是慢慢的熬死后金,守住关宁防线就行,至于后金要在关外建国也好,登基也好,一律不管,只等平定国内农民起义再说。

后来在崇祯皇帝催促出战以及后金皇太极的战略转移等多方面因素下,袁崇焕被迫与皇太极进行了正面决战,结局可想而知,皇太极绕道蒙古,打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焕回援北京,被多疑且没有耐心的崇祯当做奸臣给杀了。

至于毛文龙的两年平辽,那纯粹就是个笑话,他就是为了骗点朝廷的饷银和自己的官职而已,一个小小的皮岛不可能有实力完成两年收复辽东的任务。

那么,要用什么样的策略平定辽东才靠谱呢,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孙承宗的办法,也就是前面讲的袁崇焕的“步步为营、逐渐蚕食”的大方针,配合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控制后金的发展空间,依靠明朝强大的国力慢慢的耗,直到双方的绝对实力有了巨大的鸿沟,才能一举平辽。

其实,在明朝那个局面下,辽东是完全平复不了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明朝内部的腐朽已经无药可救,政权覆灭就算没有外力也是指日可待,二是因为当时的农民起义已经势如燎原之火,加上旱灾、瘟疫、饥荒等方面对明朝的经济打击巨大。

综上来看,无论什么样的策略对明朝来说都于事无补,后金壮大几乎不可逆转,如果没有非常英明、贤能的皇帝出现,明朝的灭亡不可避免,而崇祯皇帝明显不是力挽狂澜的那个朱氏子孙。


沉墨I方之城


明朝末年,平定辽东就是个空头支票,但凡是头脑清醒之人,都明白在辽东战成上,明朝能守住就万幸了。

毛文龙的作用,被后人无限夸大了。毛文龙最辉煌的时期,背后都站着袁可立,袁可立认为毛文龙有一定的谋略,于是对他非常支持,但后来毛文龙和袁可立闹翻,随着袁可立的倒台,毛文龙的好日子也到头了。毛文龙驻守在皮岛,可以随时侵扰后金的后方,但作用也仅限于此,他不可能掀起大的风浪。天启后期到崇祯初期,皇太极积极在辽东推行改革,后金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大量的汉族知识分子前往投奔,国家政权也建立起来。此时的后金,已经放眼天下,而不满足于做一个小的割据政权。后金的国力越强则毛文龙的作用越小,因为他对后金的威胁愈加减弱。

况且,毛文龙本人也不是善茬,他的谋略并不十分高明,实际上他出兵所耗费的成本远大于所得,尤其是在军费的损耗上,非常大。后期的毛文龙,割据一方,走私货物,不听号令,俨然一方军阀。最终被袁崇焕除掉。

可以说,毛文龙无论从兵力也好,实力也罢,都不具备重创后金的实力,随着后金国力的增强,毛文龙的牵制作用越来越小,而因为他本人的性格缺陷和所作所为,对于明朝而言反而成为了负资产。

至于袁崇焕,虽然有一定的能力,但他也不具备平定辽东的实力。袁崇焕敢和崇祯保证五年平定辽东,这本身就是个迷惑行为,按理来讲,袁崇焕对于后金非常了解,究竟能不能在五年之内平定,他自己心里应该有数,但他依然敢于在崇祯面前放卫星,实在是令人不解。明军在辽东自万历末年开始,便已经进入全线的防御阶段,除了袁崇焕在局部取得的几场规模稍大的保卫战以外,几乎被后金碾压;皇太极继位后,后金的国力又进一步提升,而明朝则因为内部的农民起义,加征粮饷等问题进一步激化矛盾,从而影响到了辽东战场,可以说,崇祯时期,边境无战事就是最好的胜利。至于反攻后金,五年平辽,梦里啥都有。

因此,无论是袁崇焕也好,毛文龙也罢,都不能成为救明朝大厦于将倾的人物,明朝的灭亡,不可避免。


庭州行者


其实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和毛文龙的两年平辽,都是不能实现的,尤其是毛文龙!

我们先来看毛文龙,毛文龙实际上是一个投机主义者,他所占领的皮岛地理位置很很重要,像一颗钉子定在后金的后方大本营赫图阿拉,毛文龙手下也没有多少军队,大约10000人左右,他所说的两年平辽就是无稽之谈,况且毛文龙不让朝廷的文官来监饷,不想受袁崇焕的节制,大有拥兵自重做草头王的心思,他与皇太极有密切的书信往来!

我们再来看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在崇祯继位重新启用袁崇焕后,山海关外除了宁远和锦州在明朝手里,其他的土地都在后金的统治之下!边关的争夺其实是国力的比拼,当时的后金在努尔哈赤继位后,重文治,重用汉人,开始不断的变强,而明朝国内,国库枯竭,内忧外患;而且,明朝原来的盟友朝鲜,改投后金,努尔哈赤又与蒙古部落达成联盟,所以,明朝在当时的政治时局上是孤立的!所以平辽并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需要长期且有规划的去实施!

对于明崇祯时期的平辽,个人观点如下:

第一个方面:增强国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就是综合国力的比拼,而明朝是日暮西山,反观后金是蒸蒸日上,所以国家要扭转颓势;先稳住边关,然后减免赋税,与民生息,在训练部队!不敢说袁崇焕,能不能五年平辽,但以山海关拒守,后金是叩不开山海关的!这正好是明朝修养喘息的机会。重用能臣,发展国力!这样,内部的不安定因素会减弱,国家会慢慢的步入正轨,先御辽再平辽!

第二个方面,在外交上,瓦解和破坏后金的联盟,中国历来不缺人才,只是不能被重用!许以利益,去瓦解蒙古和后金,朝鲜和后金的关系,同时以山海关拒守,再与后金和谈,来拖延时间!

第三个方面,重用人才,化解党争!明朝后期的党争太可恶了,尤其是东林党,其为祸比宦官集团还厉害,宦官集团的权利来自于皇帝,一句话就可以瓦解,而外党的权利很难瓦解!而化解党争,整合内部,凝聚人心!

最后,等到时机成熟,在起兵反攻,一举平定辽东!其实,做为明朝末年最棘手的边患问题,如果用人的当,拒守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就在后来,吴三桂镇守山海关,要不是他投降满清,大清的八旗骑兵只能在关外干瞪眼!所以,归根究底,还是在朝廷,还是在内部!将平辽做为一个长远的目标,先御再和再攻,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朝廷,用在解决内部问题和发展修养上,等到国力恢复时再一举平辽!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留言!!!


小任谈史


袁崇焕的平辽政策是靠谱的,崇祯根本没有任何方案!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五年平辽就是随后一说,实际上心里并没有具体计划,主要的依据基本上就是来自这个记载。但以当时的具体形势来说,袁崇焕并不是真的没有具体方略,具体方案他是心里有数的,只是在这里没有对许誉卿说实话而已。

袁崇焕为什么不对许誉卿说实话呢?很简单,因为许誉卿是言官,主要职责就是给其他人挑毛病的,弹劾其他人。而且,熊廷弼就是因为朝廷上的派系斗争,被言官弹劾,以至于最终被杀。所以,袁崇焕在这里是有意隐瞒许誉卿,而不是真的心里没数。

那么,袁崇焕真正的五年平辽计划是什么呢?同样是在《明史·袁崇焕传》中,是有比较简明扼要的说法的,也就是袁崇焕自己在奏疏中所说过的:

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

这里的说法其实已经可以说是相当清楚了,也就是立足于防御,建立防御体系,主动出击也是为了防御,同时,要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和皇太极议和,这同样是在为建立防御体系争取时间,而不是真的放弃辽东。

袁崇焕的这个办法有没有可能实现呢?

从清朝的方面来说,在努尔哈赤时代,和明朝进行大规模战争的主要目的实际上是争夺辽东局面的主导权。因为在此之前,辽东的蒙古大小部落都是以明朝为宗主的,而努尔哈赤的目标就是把明朝在辽东的军事据点都拔掉,迫使辽东的蒙古部落投降清朝。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在关外已经完全处于守势,蒙古部落投降清朝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在辽东的不只是蒙古部落,还有几十万辽东汉人,这是明朝在辽东长期经营带来的结果。所以,要不要放弃辽东,关系到朝廷到底是不是还要在辽东维持一个防御体系,依托这些辽东汉人,抵御清朝的扩张。

所以,努尔哈赤到皇太极要主动进攻宁远、锦州,就是要彻底把明朝势力从辽东赶出去,迫使明朝完全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而从明朝的角度来说,如果彻底放弃宁远和锦州,就意味着从此完全彻底的放弃了恢复辽东的想法。而袁崇焕坚持不放弃宁远,并修复宁远、锦州,意图也就是保持在辽东的主动进攻能力。

从当时明清双方的军事态势看,如果明朝决心坚守,花大力气经营,在辽东地区建立稳固防御体系,依托城防和大炮坚守,清军强攻其实也没有太大的胜算。无论是袁崇焕在宁远的防御战中,还是宁锦大捷,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所以,清军在皇太极时期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绕开已经成型的关宁锦防御体系,从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这些地方突破长城防线,围攻北京。但清军当时连宁远、锦州都攻不下来,这种孤军深入进攻北京的做法其实主要也就是骚扰和制造政治影响,并不是真的以为自己有能力攻下北京,主要目的都是劫掠。

袁崇焕当时的办法其实也是传统上一个经历了较长时间承平时代的王朝在面对一个新兴的挑战者的时候,所能采取的主要办法。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就是如此,并不是主动进攻,而是建立防御体系,长围久困,等待叛军自己内乱。更明显的则是宋朝在面对西夏的崛起的时候,范仲淹和韩琦在西北地区所采取的策略其实也是如此,就是不断修建军事堡垒,构筑防御体系,不断以堡垒战来向对方渗透,而不是与对手野战。后来,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其实用的也是同样的办法。

综合来说,袁崇焕说五年平辽,并不是夸口吹牛,而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在经历了松山之战的失败后,明军当时在辽东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再主动与清军寻求野战决战,而应当立足于防守,经营防御体系,用修军事堡垒的方式逐步扩展和渗透,但避免与清军野战,还是有可能形成遏制清军的堡垒防御体系的。






在明未,辽东战场上明朝已事无可为。

努尔哈赤己经率百姓从事农耕,壮大了金国经济力量。

努尔哈赤死,皇太极平稳继位,并没有出现北方少数民族经常出现的子孙因争夺王位而大打出手的局面,而皇太极也是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其东征朝鲜,西并蒙古,缓和满汉关系,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明朝丧失了最后一点希望。

明朝若想平辽,办法如下:

一,明朝与金国议和,哪怕是短暂停战也好,为明朝处理国内事务争取时间。

二,重用魏忠贤,若魏忠贤己死,扶植新的魏忠贤,继续打压东林党人,加收商税与矿税,加强中央集权。

三,严查宗室藩王与百官,一有贪污等违法犯罪行为,立刻抄家,筹集钱财,其土地可分与流民。

四,建立大明银行,发行纸币,设立准备金,收税只收纸币。

五,派人将己传入福建的玉米、土豆与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培育并在全国尤其是北方推广种植。

六,灾区免税五年。

七,全面开关,与各方尤其是西萄荷等欧洲国家贸易并收取关税。

八,征召欧洲在华传教士进京,按能力授官,或为顾问,或为钦天监,或为教官,或为工程师,或为医学教师,或为画家,或为科学家,或为数学家,或为火器专家,一经录用,待遇从优。

九,请求葡澳当局提供各方面人才。

十,编练欧式新军,以葡澳军官或传教士为教官,并以武士道精神贯输之。

十一,派大军进入山陕二省,剿抚并用,消灭起义军,并安抚流民,或分与土地,或以工代赈,或迁往南方。

十二,重视科技,奖励发明,设科学院。

十三,改良科举,加入天文、物理与数学等学科。

十四,在北京设陆军军官学校,在天津卫设海军军官学校,在威海卫仿照葡萄牙海军建立西式海军。

十五,设大学培养人才。

十六,禁止妇女裹脚与束胸,违者重罚。

十七,派人到山西消灭鼠疫,若难以控制,至少也要将山西隔离开。

十八,推行重商主义,鼓励开矿,支持手工业发展,减少工商行政成本。

十九,拉拢朝鲜,支持林丹汗,联系俄罗斯,四国联合出兵,金国在劫难逃,则平辽不在话下。




当代曹植


说两年五年都是吹牛皮,说大话。

因为明朝的实际困难不在军事上,它是在经济,农业和民生上。

明朝灭亡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崇祯他自己。

他过于依赖文官集团,又不给官员足够的信任。他过于刚愎自用,又没他祖宗朱元璋的能力。还特别相信东林党那一套非黑即白的歪理邪说,总是认为自己眼里不容沙子,但他是皇帝不是海瑞!!。

总而言之,大明有限公司是被董事长乱指挥瞎干涉给搞破产了!!。三百多年后又出个姓蒋的秃头和他差不多,也喜欢瞎指挥乱干涉,外行指挥内行!。

话说袁崇焕……[抠鼻]就这么说吧,随便换个成年人都不会听他臭白话!!他也就忽悠忽悠崇祯这种年少轻狂的年轻人还行。这要换成朱棣,他敢说“五年平辽”这种胡话,我估计朱棣能把袁崇焕直接拉出去砍了!。袁崇焕与纸上谈兵的赵括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赵括真是忠臣,袁是个投机分子。

皮岛毛文龙能自保就是功劳了,想他能做出什么力挽狂澜的成绩,那是更不切实际的。

明朝真能力保关宁防线不出大错的人,有,最少有两个,孙传庭和孙承宗。

总之明朝不是单纯的亡于军事上,它更多原因是经济和民生崩溃了!。但崇祯没有看到这点,还在加大辽饷投入的力度。不断增加老百姓的负担。而且明朝收不到有钱人的税,只能从穷人身上吸血!。

其实辽东问题根本不是当时明朝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最大敌人是老百姓在饿肚子。


无私无畏征服星辰大海


五年平辽是袁崇焕为了让崇祯高兴随口一说,是未过脑的话,没想到崇祯当真了!什么条件都答应了袁,当时袁平辽无思路,事实上证明后来也无具体办法,完全采取的是守势,后来采取私下与清接触、甚至间接卖粮。明未的军队确实也就是袁驻守山海关的关宁铁骑可直接与清军抗衡,其他的也就是打一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还可以!但关宁铁骑并不多,不能形成攻势。加上李自成的捣乱,五年平辽完全不可能。毛文龙也就是个敌后游击队,适当牵制一下清军是可以的,两年平辽更是笑话!靠谱的平辽应该是先与清和谈,成不成功也要谈,稳住清兵后,把李自成的农民军先消灭或收编,腾出手来再考虑平辽,当然这肯定不是五年的事情了!


大伟127296621


关键是“平”字无把握,多少年都不好说,只能视形势发展而定。那个时候的策略,无非是前任们的办法,筑城坚守,先保住攻不破,蓄养军备,待机反击,时间是靠机遇的。袁崇焕的办法,其实也是这个,只是夸了口说死时间,被动了。


TonyDeng


也许当初他接受李自成投降,将他招安,全力经略辽东,也许还有机会。


道中道道而道


大唐盛世,薛仁贵平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