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灵魂人物,从孔乙己的“士人”风骨谈人性

在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笔下,曾刻画了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他迂腐麻木,却又穷苦得惹人怜悯;他生性懒惰,却又不失善良的品格。

他,就是孔乙己!

谈到孔乙己,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

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独具一格的“士人”风骨——至少孔乙己认为自己是个“士人”!

但是这种“风骨”却早已与当时的社会脱节,而渐渐酝酿出一丝隐隐的悲哀来。

01,孔乙己始终不肯脱去长衫,不肯脱掉作为读书人最后的标志。

当时,“短衣帮”就是类似工人、穷人的一类人,他们都没有什么学问,又挣不到钱,自然出手不那么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而孔乙己呢,就是因此坚持自己相对“高贵”的士人身份,不愿与那群短衣帮为伍,即使自己也像他们一样穷困潦倒,却也不甘与他们那样的人同流合污。

他虽然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但他没钱进里面的包间,更别说要上几个小菜了。

更何况,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由此可见,他并非富裕,却又强装作一副知识分子的清高,努力维护着作为读书人最后的一点体面与尊严,但经济地位却十分低下,也不受他人的尊重。

在我看来,孔乙己的迂腐固执更是显而易见,而他这样“死要面子活受罪”时的心理定是复杂而又矛盾的。

而死要面子活受罪,也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

02,孔乙己自有一套士人的口吻,之乎者也不离口。

也正是如此,大家才给他起了这么一个“孔乙己”的绰号。

不论大家怎么嘲笑他,贬低他,他都固执己见。

当别人说他偷了人家东西时,他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而有人说看到他被何家人吊着打时,他又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没钱买书,看人家书好就想先拿来读一读,可不曾想让人家发现了,于是便遭到人家的一顿毒打。但他不觉得自己有错,强词夺理地为自己申辩,始终认为自己一届读书人,窃书来看也算是天经地义。又说什么“君子固穷”的大道理,无非是用圣人的话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与其说是他坚持着自己独特的读书人口语体系,不如说他从小到大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学习四书五经而养成的口语习惯。

可以看出他有文人在逼仄空间里维护自身尊严的困兽之斗,但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屈服。

03,孔乙己时时维护着自己“知羞耻,知荣辱”的读书人形象。

悲哀的是,在大家的眼中,孔乙己只是一个供人取笑的“戏子”:

他使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人们都因为他的话哄笑一团,他也只能用读书人的“之乎者也”反驳回去;小孩子们也都欺负他,拿他取笑,“我”对于他好心的教导更是置之不理,心里还不禁嘲笑他一番;即使最后他双腿被打折,人们笑他又偷东西的时候,他也道:“不要取笑”,而后低声坚持说自己的腿是跌断的

类似的细节小说中还有很多,孔乙己努力展现知识分子的刻板守礼,坚决不允许别人污他清白……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之深,以及当时社会上人们对他这类人的嘲讽与不解。因此他便如同在夹缝中生存一般,经历的多半是困苦与磨难。

这样的旧社会,让他举步维艰!

04,孔乙己即使一贫如洗,也保持了内心善良的品性和可爱的一面。

孔乙己的本性是善良与可爱的,种种情节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一点:

他盗窃无非是为生活所迫,“但他在我们店里,品性却比别人都好。”他几乎不拖欠酒钱,就是手里没有现钱,不出一个月也定然还清了。他分给小孩子们茴香豆和教“我”写茴香豆的“茴”的四种写法。

我认为,孔乙己并不是什么坏人,只是被社会被现实残害了的可怜人。

他没有生存的能力,但却知道与人为善的道理。别人如何讽刺他挖苦他,他也不会心存报复。别人拿他取笑他也不曾为此动气。

他坚持着自己的读书人身份和考取功名的梦想,在现实的波涛中挣扎却又不曾泯灭人性。

这既是可贵的,同时又是可悲的,是这样一个旧社会造就了他一生的悲哀。

我想,这也正是小说的动人之处吧。

结语:

作家鲁迅以极其凝练的笔墨,表现了相当深广的思想内容。从这个小人物的悲剧人生,折射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封建科举制度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摧残成了一个完全丧失人的尊严,丧失了最起码的生存能力的社会的“多余人”,在这个制度的侵蚀下,社会上各阶层的人们又构成了一种巨大而可怕的社会合力,吞噬着人的灵魂。

更重要的是,作家通过展现孔乙己身边的环境,从另一个角度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毒害,从而使读者的内心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悲哀。

在孔乙己的身上,确实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比如他对理想和尊严的坚守、他善良的品格和不服输的毅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认清现实,清楚身处的社会更需要我们做什么,从而不断调整我们的发展方向,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否则便会像孔乙己一样,最终一事无成,只有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