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為何在天下百姓反對的情況下,冤殺了延長明朝國命200多年的于謙?

雨霽視角


你要是瞭解了明英宗朱祁鎮的遭遇,就能曉得他為什麼要殺延長明朝200年國命的功臣于謙了!



明英宗朱祁鎮是一個短命的皇帝,只活了37歲,然而就在他這短暫的37年裡卻經歷了被敵人俘虜,被兄弟軟禁的遭遇!

明英宗朱祁鎮9歲登基,23歲這一年御駕親征蒙古瓦剌,但由於戰略上的失誤,他所率領的50萬明軍被瓦剌軍隊圍困在了土木堡內,最後這50萬明軍被瓦剌軍隊消滅的消滅,俘虜的俘虜,朱祁鎮作為皇帝也成為了俘虜,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自此朱祁鎮在瓦剌人的手裡一呆就是一年,其間瓦剌人還不斷的以朱祁鎮的性命為要挾向大明索要錢財!

這樣的日子哪天是個頭,於是大明這邊決定捨棄朱祁鎮,在於謙為首的大臣擁護下,朱祁鈺登基稱帝也就是歷史上的明代宗。此時瓦剌人見在朱祁鎮身上撈不到好處了,於是就將他放回了大明!

朱祁鎮回到大明後處境十分尷尬,因為此時朱祁鈺才是大明皇帝,一山難容二虎,於是朱祁鎮被封為了“太上皇”,放在一邊養老了,這其實就是對他的軟禁,這個時期可以說是朱祁鎮的人生最低谷!

就這樣朱祁鎮在被軟禁7年後迎來了人生的曙光,因為明代宗朱祁鈺遭遇了喪子之痛,自己又一病不起,這時朝臣石亨,徐有貞等人想起了被軟禁的朱祁鎮,於是他們接出了朱祁鎮,又將他迎上了皇位,此時的朱祁鎮二次稱帝!

于謙有什麼功勞能延長明朝200年國命?

這還要從“土木堡之變”說起,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俘,瓦剌軍隊乘勢打到了京城,當時大明已沒有太多的軍隊進行防守,好再有于謙率領幾千人,死守京城,並最終戰勝了瓦剌軍隊也保住了大明江山,要不是于謙當時的京城一旦被攻下,大明將徹底滅亡,哪還有後面幾代帝王的事,所以說于謙延長了明朝200年國命!



那麼,朱祁鎮再次稱帝后為何要殺于謙呢?

于謙雖然對大明有功,但是對於朱祁鎮來說于謙卻罪該萬死,因為于謙當年帶頭擁護朱祁鈺上位,置身在敵營的朱祁鎮於不顧,所以朱祁鎮恨于謙!
朝臣們也恨于謙,迎朱祁鎮上位的石亨,徐有貞等人都希望于謙死,因為于謙在朝中威信比他們高,所以他們希望于謙死來提升自己的地位,而朱祁鎮為了這些功臣也必須要殺于謙!


綜合上述,于謙雖對大明有功但他效忠的卻是朱祁鈺,所以在朱祁鎮面前于謙就必須得死!


唐古看今


土木堡事件,就是于謙策劃的。

皇帝殺他,沒有錯。一般人看表面,以為于謙是好人。因為于謙套路太深了,很多人看不透。

于謙在土木堡事件中是管理後勤保障的。正是由於他的延遲,導致前方失敗。土木堡事件之後,于謙成了一言九鼎的大佬,這是他夢寐以求的,也是他設局的目的。其套路,可謂千古少有。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他于謙做夢也沒有想到,被抓的皇帝,又回來了。……

讀歷史,就是讀人心。大凡有背於人性的歷史,一定會假的。

什麼遠古時代的禪讓制,烽火戲諸侯,……都是假的。有最新出土文物為證。


老冒574


明英宗朱祁鎮殺掉對明朝有大功的于謙,甚至是在很多人反對的情況下。

有人說明英宗是被逼的,要不然自己復辟就沒有藉口;有人于謙權力太大,整個京城十幾萬精銳都在他手裡,他隨時可能造反;有人說明英宗是為了報仇,畢竟自己被迫當了8年的太上皇是于謙私自擁立明代宗繼位導致的;

的確上面這幾個原因,任何一條都可以是一個君王殺死權臣藉口,但是大家一定不要忘了這個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鎮,他的心胸遠非一般君王可比。


他從出生學的唯一一項技能就是如何做一個皇帝,他的國號叫做正統,他能夠被敵人俘虜,然後說服敵人把他又放回來,還沒有割地,沒有稱臣,沒有納貢,沒有和親。

所以以明英宗朱祁鎮的心胸,因為這幾條原因而殺害一個對大明朝有大功的大臣,他是做不出來的。但他為什麼最後還是對於謙動手了呢?

因為于謙在他心中紮了一根刺,這根刺扎進去的時候疼,拔出來的時候更疼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虜,于謙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鎮當了皇帝,這件事明英宗朱祁鎮並不生氣,因為于謙一心為公。


皇帝被俘虜了,敵人的軍隊已經到達了京城的城下,這個國家怎麼辦?是讓只有幾歲的皇太子朱見深登基當皇帝,然後南遷到南京去?還是讓皇帝的弟弟朱祁鈺當攝政監國,帶領大家抵抗敵人的侵略?

在這個問題上,于謙選擇了後者。君臣二人同心協力,最終抵擋住了,也先大軍的進攻,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于謙是有功的,而且一心為公。

那于謙給明英宗朱祁鎮心中扎的那根刺是怎麼扎進去的呢?

我們知道朱祁鈺是從攝政監國而做皇帝的。當時太后也是同意的。

因為有個約定:明代宗朱祁鈺死後,皇位依舊傳給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

可是人都是有私心的,景泰三年,明代宗朱祁鈺廢掉了英宗兒子朱見深的皇太子位置,換成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而這個時候掌握朝廷大局的于謙竟然沉默了。 沒有明確表示反對明代宗朱祁鈺的這個做法。這個事真正傷了明英宗朱祁鎮的心。

因為朱祁鎮他可能是這樣想的:

如果說你于謙擁立明代宗繼位是完全是為了國家社稷,那我朱祁鎮佩服,尊敬,贊同。但朱祁鈺換掉了我兒子朱見深的皇太子位置,破壞了這個約定。而你于謙在換皇太子這個問題上又沉默了。


那你于謙在我朱祁鎮的心中就大打折扣,因為沉默就是曖昧,曖昧就是有私,既然不是無私,那于謙當時保衛國家的功勞也就存在著私心,而並不是一心為公。那殺了你于謙也就是意料之中,情理之中了。

這才是朱祁鎮必殺于謙的理由。


少校柳下惠


導語: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大太監王振,對王振言聽計從。王振提出要他御駕親征瓦剌,他聽了,結果朱棣留下的50萬大軍全軍覆沒,跟隨英宗的52名文武百官全部戰死,明英宗被俘虜。



北平門戶被打開,面對洶湧如潮的瓦剌騎兵,于謙鎮定自諾主持國家大局,他否決了眾人遷都南京的建議,帶領明軍和百姓擊退瓦剌軍,保住了北平。因瓦剌利用英宗不斷要挾明朝索要財物,又企圖索取宣府、大同等城,于謙等人果斷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是為代宗,最終粉碎了瓦剌的圖謀,讓明朝平安度過滅亡的危險。但是明英宗復位後卻殺了以于謙為首等眾多權臣,明朝的軍政又一次受到嚴重影響。


于謙為官清廉,對挽救大明功不可沒,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聽說于謙要被處死,百姓都紛紛嘆息,他們夾道相送,跪地大哭,都認為于謙是被冤枉的。于謙死那天,有一個叫朵兒的指揮,是曹吉祥的部下,他痛哭不止,把酒潑在於謙死的地方祭奠于謙,表示于謙死的冤。曹吉祥發怒,令人鞭打他,但第二天他依舊如此。


那麼在眾百姓反對的情況下明英宗為什麼還要殺于謙?

一、從明英宗個人考慮。

朱祁鎮的一生經歷頗為波折,皇帝→囚俘→太上皇→被軟禁→復辟重登帝位。當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後,遭受到有生以來的苦楚,提倡了蘇武在漠北的苦寒與屈辱。他苦苦等待,痴痴期盼明朝來為他贖身,可是等來的結果卻是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登基了,而把他推向皇帝寶座的正是于謙,這等於是于謙幫助弟弟朱祁鈺搶了朱祁鎮的皇位。

塞外一年多的囚徒生涯好不容易捱到盡頭,朱祁鎮卻迎來了另一種囚徒生活,在南宮整整被囚禁了7年。插說一下,在接朱祁鎮回國前,代宗是不願意的。他不高興地說:

“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明史》

于謙向他保證說:

“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明史》

于謙是代宗的大忠臣,他是力挺代宗繼續當皇帝的,接回英宗他也是不願意的。而朱祁鎮心裡是不願放棄帝位的,自從自己被俘朱祁鈺登基後自己的皇后哭瞎了眼,傷殘了一條腿。所以朱祁鎮對於謙和代宗是憎恨的,而更讓他痛恨的是于謙造就了他7年的囚徒生涯。有于謙對景泰帝的支持保護,景泰帝更加認為他必須要為保證自己的皇位做出措施。

於是南宮大門被景泰帝上鎖灌鉛,每日派錦衣衛的嚴密監視,為防備有人藏在南宮周圍的樹林中聯絡朱祁鎮,景泰帝把周邊的樹木都砍光,朱祁鎮復出的所有希望被摧毀!

朱祁鎮吃食極差且都是通過小洞遞入,食不果腹,衣不禦寒,這裡的待遇遠不如漠北。據當時朱祁鎮身邊的侍奉人袁彬記述:

也先等人待朱祁鎮以禮相待,每二日進羊一隻,七日進牛一隻,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進牛奶馬奶。

而南宮這邊,朱祁鎮過是如此悲慘的生活,他最愛的錢皇后不得不支撐著殘缺的身體做些女紅以補家用。

而此時沒有任何一位大臣來看望過他,包括于謙。甚至於景泰三年朱祁鈺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也沒有大臣能阻止,包括有這個能力的于謙。


對朱祁鎮來說,這是驚恐不安的7年,這是度日如年的7年,這是讓他刻骨銘心的7年!

英宗恨于謙,應該是恨到骨髓裡!怎能不想著去殺于謙。

二、殺于謙是明英宗再次稱帝的需要。

景宗雖然各方面都比英宗強很多,但他的獨子朱見濟死了,自己又病的快不行了,支持朱祁鎮復辟的人如雨後春筍般地拔地而起,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袁彬……

(南宮復辟)

而這些人多為于謙的死敵,他們早就想著要整死於謙。因於謙耿直清廉,違反了他們的官場規則,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另外于謙的功績和威望讓他們妒忌,于謙對這幫人來說就是絆腳石,他們早就預謀著要踢開他了,這是個絕佳的機會。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與吉祥、有貞等既迎上皇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明史》

英宗的復辟成功,離不開這些人的支持,對於這些人的要求他怎會拒絕呢?

三、英宗殺于謙是為了證明他當皇帝“正統”性,證明他這個皇帝的威嚴。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明史》



于謙是忠於明朝的天下皆知,沒有于謙頂著,大明在土木堡之變後就得亡國,但是于謙是支持朱祁鈺的,是沒有在得到朱祁鎮許可的情況下,擅自做主擁立新帝,而且這個新皇帝比英宗在位期間乾的更好,更得到群臣的認可,而於謙是景泰帝繼位最大的支持者。在朱祁鎮心裡,他反而認為自己復辟得來的皇帝位並不合法,所以他必須殺掉于謙,證明皇位本來是自己的,表明他對於謙當年的做法不贊成。


四、殺于謙是他鞏固地位的需要。

于謙是明代宗的忠臣,他對代宗忠心耿耿日月可鑑。儘管他很有能力,也忠於大明,但他並不是忠於明英宗,所以明英宗對他不放心,多年的苦難讓他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和于謙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最終,于謙及當初擁立朱祁鈺的諸臣,太監被殺,朱祁鈺被廢為郕王。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把朱祁鈺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鈺成為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明英宗再次稱帝改景泰八年(1457年)為天順元年。這位明朝歷史上的第六位、第八位皇帝在每一次的皇位上都留下敗筆:土木堡之變和殺于謙,這兩件事是怎麼也洗清不了的,但值得稱讚的是他廢除了殉葬制度。


小姐姐講史


土木堡之變時,朱祁鎮23歲;奪門之變時,朱祁鎮31歲。朱祁鎮駕崩時38歲。放在現在就是一個容易犯錯誤的年輕人,他的一生是傀儡的一生。本來他坐擁明帝國最繁華最安定的時代,但是由於聽信了身邊人的話,親自出徵漠北瓦剌,使得明帝國差一點陷入了萬劫不復。

朱祁鎮一生為人寬容,身上有著明朝皇帝們難有的貴族氣質。但是也有著致命缺陷,那就是耳根子軟,容易被人利用。

他先是被王振利用;後被瓦剌也先利用,當“敲門天子”;然後又被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奪門勳貴”利用。

對於于謙,朱祁鎮實際上是有評價的。

于謙實有功。于謙始終景泰朝,被遇若一身,死無餘貲。——朱祁鎮

但這裡面其實體現出來一個問題,明英宗朱祁鎮的確認為于謙是個大功臣,但是他不可能站在今人的高度去評價于謙。

他做為一個皇帝不可能看到,于謙擁立景泰此舉是避免了中原遭受“靖康之亂”,生靈塗炭。一個被放回來的時候,還問接自己的人為什麼不從宣堡把自己被俘前留在那裡的衣服給帶來的人。他只在乎一點,那就是丟掉了皇位。他認為于謙是景泰朝的大功臣而已,是哪個奪走自己寶座的那個人的大功臣而已。

因為此前他在大漠一年受過的苦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意識到皇帝這個寶座的重要。此後被放歸,又被幽禁在南宮整整7年。這使得他對景泰朱祁鈺的恨實際上是無以復加的。朱祁鎮甚至可以不恨也先,不恨王振,唯獨恨景泰。事實也證明如此,朱祁鎮復辟之後,很多瓦剌人最後成了從龍之臣;又開始懷念王振,並要給他修廟;唯獨對朱祁鈺上諡號曰“戾”。

其實即便對朱祁鈺恨入骨髓,最終也不過就是給上了惡諡而已,仍然是以親王禮下葬罷了。朱祁鎮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他只是一個軟弱的人,他臨終前還廢除了人殉制度。

總體上他是一個寬容的人。但是他還是對於謙下了毒手,因此很大程度上不是恨于謙,而是被人利用了。

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明史》

“奪門之變”在很多人眼裡或許是個偽命題。朱祁鈺死了,又沒有兒子,所以他死後必然是朱祁鎮繼續當皇帝。是這樣嗎?其實還未必,因為可能是朱見深當皇帝,他繼續當太上皇。雖然朱見深是自己的親兒子,但是自己的親兒子未必能掌握在自己手裡。雖然最後他在李賢提醒下,誅殺了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奪門勳貴”。

但是當初徐有貞等人給於謙安的罪名恰恰是扎朱祁鎮心的話。

于謙等人“欲迎立外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于謙等人寧肯到其他藩王裡面再去挑一個來做大明朝的皇帝,也不願意讓朱祁鎮復位。可見徐有貞才是真正掌握了朱祁鎮的內心啊!所以朱祁鎮或許也曾後悔過殺于謙,但是到朱祁鎮臨終前,都未曾給於謙平反。而明憲宗一即位便給於謙平了反,以此收復天下人心。



炒米視角


明英宗這個人是一個可憐人,因為他有一個強勢的奶奶,他的爸爸多年生病,36歲就死了,他的媽媽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徒掛一個皇太后之名而已。

明英宗坐上皇帝位子的時候才區區九歲,一個孩子而已,他的爸爸並沒有機會教育他如何去做一個皇帝。

明英宗落入了他的奶奶手中,他的奶奶張太皇太后是有名的能力強盛,不垂簾而垂簾聽政,常常把王振叫到眼前臭罵一頓。

但是呢,這個強勢的奶奶就是認識不到王振這個王八蛋是個王八蛋,反而因為王振可以忍受她的臭罵而得到了“教育明英宗”的權力。

明英宗這個孩子多可憐呀!回家有一個強勢的奶奶每天教育他,上學去有一個不學無術的王八蛋老師教育他。

強勢的母性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有一個大缺點——孩子會變的沒有主見!

明英宗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他為什麼沒有主見呢?因為他從小的環境只有沒有主見才不會被嚴厲強勢的祖母“臭罵”呀!,一切都聽奶奶的,日月就會安靜好過也!

也不知道在他幼小的眼睛裡,看見了多少次王振被他奶奶臭罵。

也不知道從他記事開始,有多少身邊人被他奶奶臭罵處罰。

明英宗是一個善良的人,因為上邊兩點,他一般都是懷著愧疚之心去對身邊人好的。是真心的好,不是高高在上的好皇帝對人施捨的好。

所以,他走到哪裡人緣都好的出奇,包括他在北國的囚禁歲月裡面,人緣也好的出奇,然後也先竟然把他放回國了。

不要錢,不割地,不和親,就無條件的放回國了。

以明英宗的性格,回國就回國,不做皇帝就不做皇帝,沒什麼大不了的,他還是一如既往的對身邊的人好,尊重身邊人,聽從身邊人的意見,照顧身邊人的情緒。

儘管他身邊七年之久並沒有什麼身邊人,他做了七年的“太上皇囚徒”,當時,在他的心裡,一定會認為“人生大概就如此了吧!”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他的囚禁地之外的鬥爭颶風颳到明英宗的眼前,他的皇帝弟弟死了,也沒有留下法定繼承人,按說他什麼也不做,皇帝也輪的到他做的。

然而,這時候野心家出來了,石亨、徐有貞和曹吉祥出來了,他們聯合奮勇衝到了明英宗的面前,表明一定要做明英宗的“身邊人”,明英宗的性格嘛!無可無不可的人,你們要做就做唄!

然後,徐有貞們發動了“奪門之變”,他們竟然成了“擁戴功臣”了。

上面三個人,尤其徐有貞這個人為什麼要多此一舉發動“奪門之變”呢?

說起來話長。

八年之前,“土木堡之變”後,也先大軍圍逼北京城,多數大臣的意見是逃跑算球,南京也是現成的都城呀!也有六部百官的架構在哪裡,很容易另起爐灶的,然而,誰也不好意思先說出來呀!逃跑的名聲好說不好聽。

徐有貞這個人還是很有能力的,科舉考了個進士及第,出身庶吉士,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五行,曾經成功治理過黃河。

他也曾經嚮明英宗上過條陳——注意瓦刺也先,哪裡會大事,然而王振和明英宗不聽。

這時候,明英宗被俘,王振死。

徐有貞就站了出來:“列位,咱們南遷都城吧!到南京聚兵招將再打回北京來。”

很多人符合道:“好呀!好呀!就這麼辦。”

卻跳出來了個于謙:“言南遷者當斬!膽小鬼也。”

總而言之,連罵帶辱,話說的很不好聽,原來同意“南遷保命”的很多人看到有人竟然敢於衝上去戰鬥,當然也要支持了,能有人替他們保住北京城的房子財產,又不用他們上前線,他們都是文臣來的,這不用跑向南京,當然好了。

於是,這些人轉回身來一起罵徐有貞是“奸臣,膽小鬼,逃跑分子”,把個徐有貞的弄的呀,人不人鬼不鬼,簡直沒法混了。

問題是,于謙還真有本事,他竟然守住了北京城,打跑了也先,還擁立了新皇帝。

于謙成了大明朝的最大功臣,風頭一時無兩,呼風喚雨,眾官膜拜,徐有貞成了人人鄙視的“膽小鬼,滑頭奸臣。”

本來,于謙是君子人,不會去主動怎麼的徐有貞的,于謙也真的沒有怎樣他徐有貞,但是很多趨炎附勢的其他大臣沒有于謙的胸懷呀!大家都故意涼著徐有貞。

于謙是“君子坦蕩蕩”,每天忙的很,並沒有想著去消滅“潛在的敵人”,一直也讓徐有貞在朝中為官領工資,沒有去主動害他。

但是,徐有貞“小人長慼慼”呀!他認為百官不搭理他是于謙教唆的,他恨上了于謙。

上面說過了,徐有貞這個人很有本事的,他也能忍!

一忍忍了七年之久,終於被他逮著了機會,他策劃了一個“奪門之變”。成了明英宗的身邊人。

上面說過了,明英宗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是一個非常尊重身邊人的人,是一個非常願意照顧身邊人情緒的人,是一個非常願意聽從身邊人意見的人。

而,于謙那種“坦蕩蕩的君子”從來是就事論事,正經盡忠,不會去做什麼人的“身邊人”的。

于謙沒有去明英宗面前去做“身邊人”。

於是,徐有貞就開始蠱惑明英宗了,“殺了于謙吧!當年皇上您完全不用在北國‘狩獵’一年之久的,也不用做太上皇七年之久的,都是于謙使得壞。”

於明英宗呢,做太上皇也罷,北上“狩獵”也罷,于謙有罪也罷,于謙無罪也罷,無可無不可的。

明英宗也不是一個蠢笨的糊塗人,他知道王振害了他,于謙救了大明朝。

但是,他性格里就愛做身邊人的好人呀!

他實在不忍讓徐有貞這個天天侍候他,在他面前鞍前馬後幹活的人失望,於是就準了,“你們說怎麼就怎麼吧!我們別傷了和氣!”

於是,于謙死。

這種事,夫復何言?


葭明通半瓶歷史


于謙才能出眾,是幾百年難得一遇的治世良臣,對在土木堡之變中挽救大明於水火,功不可沒。聽說于謙要被皇帝處死,百姓們排面街道紛紛跪地大哭,場面極為悲慟,可見於謙深受百姓的愛戴,在當時大明的聲望有多高。

1449年,朱祁鎮在當紅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也想學他的太爺爺朱棣北伐,御駕親征。只不過朱棣打的是瓦剌的對手韃靼,而朱祁鎮打的是瓦刺,尤其草率輕敵,朱祁鎮的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自己這個皇帝也成了人家的俘虜,成為一大笑柄。為了挽救大明,不受瓦刺的要挾,斷送了大明百年基業,以于謙為首的重臣把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推上了皇帝的寶座,然後重整旗鼓打敗了瓦剌,導致瓦剌乖乖的把朱祁鎮送了回來。

可以說,沒有于謙,大明在土木堡之變後就很可能亡國,但于謙沒有得到當時皇帝朱祁鎮的應允就私自支持朱祁鈺登基,犯了皇家的大忌。朱祁鎮根本就不想退位,他忍辱負重想回到大明重新執掌江山,可回來後,自己皇帝的身份沒了,又過了七年囚徒般的軟禁生活,沒有快樂反而是對於謙的憤恨。朱祁鎮是皇帝不是聖人,他沒有那麼崇高的道德和寬廣到無私的胸懷,那矛盾就出來了。朱祁鎮在瓦刺受盡了從不敢想的打擊和屈辱,回國後又受到臣民的不待見,直接將自己廢為一個圖有虛名的“太上皇”,而且日夜受監視,他怎能不鬱悶不氣憤?自己原本為太子的兒子也要被換成朱祁鈺的兒子,曾死心塌地跟隨自己的人離自己越來越遠,都去捧朱祁鈺和于謙的臭腳,曾對自己身邊的人的許諾將無法實現。人性到最後的考慮還是自私的,為了自己為了兒子為了自己的寵妃和仍忠於自己的部下為了洩私憤,他只有冒天下之大不韙,殺了自己已恨之入骨的于謙,不管他多麼有本事,在這時都已經無關緊要了,關鍵是仇恨積蓄太久了!








歷史那條河


土木堡發生了什麼只有朱祁鎮自己知道,其他人都死了,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之前幾次改道究竟是皇帝智障了還是壓根就此路不通,明明敵軍在北方為何會後勤斷絕,也先如何做到步步先機,為什麼對明軍動向掌握的如此迅速,負責情報的錦衣衛指揮使被文官們毆死於朝堂之上,事有反常必為妖,看史書要注意一個特點,當出現皇帝的行為傻逼到不能理解的時候,當出現一個重要官員德行操守近乎神級的時候,意味著此段歷史有因特殊原因不能解釋的貓膩,比如烽火戲諸侯,比如藺相如的故事。


星飛雪舞sss


李敖曾經說過一句話:政治和女人的下體一樣,是這個世界上最骯髒的東西。

為了政治或者是皇位,可以父子相殘,兄弟反目。明英宗被囚禁8年,一旦復辟,第一件事兒就是殺了于謙。朱祁鎮不知道于謙是冤枉的嗎?他知道!但他有不得不殺的理由:

小人陷害

朱祁鎮被朱祁鈺關在南宮,處境淒涼。他能夠成功復辟,離不開一幫大臣的支持,其中有一個叫石亨的。這個石亨本來和于謙的關係很好,北京保衛戰的時候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後來升恆保舉于謙的兒子為官,本意是想討好他。但于謙為人太過正直,不僅不領情還因此彈劾石亨。熱臉貼了冷屁股,從此以後石亨就對於謙懷恨在心。

還有個叫徐有貞的,北京保衛戰的時候因為力主南遷,被于謙當著眾人面前大聲呵斥。人家也是要臉的,兩人因為這件事就結了仇。

英宗復辟以後,兩人就上疏彈劾于謙,並誣陷他想要立藩王為帝,而不是要把皇位還給朱祁鎮。朱祁鎮聽信讒言,就把于謙殺了。

師出有名,否定朱祁鈺皇位的正統性

朱祁鈺繼位全靠于謙的擁戴,並且得到了大臣的認可。對於主導者,于謙只有死路一條。殺了于謙就可以否定朱祁鈺繼位的正統性,自己復辟才會師出有名。

總歸一句話,都是“權力”在作祟,為了穩固自己的皇位。


歷史小跟班


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太監王振的忽悠,開始出兵北上攻打瓦刺結果導致兵敗,五十萬大軍敗給了也先。

這場戰役就是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在這個戰役當中朱祁鎮被俘虜了。他有大明的皇帝,變成了瓦刺的俘虜。

一個皇帝當了俘虜,按理說朱祁鎮可能會死在也先手裡的。

畢竟在明朝之前,也就是宋朝的時候,宋徽宗和宋欽宗也被敵國的人給俘虜走了,他們就是死在了女真的地盤上。

可是,對於朱祁鎮來說,他比較幸運的是,這個也先並沒有想要殺掉朱祁鎮。也不知道朱祁鎮他有什麼樣的魔力,反正只要接觸他的人幾乎對他都很好。

當然了也先對朱祁鎮好,是因為朱祁鎮有利用價值,畢竟他是大明的皇帝,若是把他當做俘虜,來要挾大宋的臣子給也先送一些金銀財寶,吃的穿的豈不是更好。

說白了也先就是把朱祁鎮看成了自己的取款機。

可是,也先的這個美夢最終破滅了,他手裡的朱祁鎮已經沒有任何利用價值了。因為在朱祁鎮被俘虜之後,于謙等重臣就讓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當了大明的皇帝。

朱祁鎮已經不是皇帝了,因此他也沒有任何用了。

朱祁鎮成了俘虜,連皇位也丟失了,大明根本就沒有人想要來救他,你說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鎮是不是要恨死於謙了。

若不是于謙等人重新立了新皇帝,他豈不是就不會受苦了。當然了事實上于謙新立皇帝,是延續了大明的壽命。

只不過這種挽救是以犧牲朱祁鎮的幸福為代價的。朱祁鎮在也先這裡當了一年的俘虜,他就被也先給放走了。

朱祁鎮死裡逃生,他再次來到大明之後,朱祁鈺擔心他給自己爭奪皇位,把朱祁鎮給軟禁了起來,朱祁鎮再次過上了豬狗不如的生活。

可是,這種日子朱祁鎮並沒有過多久,朱祁鈺就因病駕崩了。然後經過一些人的操作,朱祁鎮又開始當了大明的皇帝。

他在當了大明的皇帝之後,于謙就開始倒黴了。因為擁立朱祁鎮當皇帝的人,都是于謙的政敵。

再加上于謙這個人對於朱祁鎮來說,真的是害過他的人。因此,于謙就在這種政敵的打擊之下,被殺害了。

當然了于謙本來就是忠臣,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為國家為人民考慮的。到了後來,于謙也得到了明朝皇帝的平反,他確實是被冤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