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写《出师表》并准备北伐的时候,明明还有赵云,魏延等人,为何有人认为其只在表中只提到了向宠?

戲無足地


《出师表》是千古名篇,在后世得到了许多的赞誉,并被爱国诗人陆游誉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绍兴八年(1138),民族英雄岳飞也在纪念诸葛亮的南阳武侯祠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地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写了出来。甚至宋朝文人赵与时在文中写道:“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消灭了南方的威胁后,便厉兵秣马准备北伐,临行前,他为年轻的后主刘禅留下了这份《出师表》,并在其中告诫和叮嘱后主该如何处理事务,其中就提到让刘禅咨询一位名叫向宠的将军关于军营中的事务。那么,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提到的名将为什么不是赵云魏延?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向宠呢?

比起赵云、魏延这样鼎鼎大名的悍将,向宠自然是算不上什么,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那么,我们先看看诸葛亮推荐的这位将领到底有着怎样的来历。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道:“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也就是说,向宠是蜀汉重臣向朗的兄长之子。

向宠的叔叔向朗原本是刘表手下的文官,刘表去世后,荆州大乱,向朗便投奔了刘备,并在刘备手下得到重用,

“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夷陵四县军民事。”后来诸葛亮南征时,“朗留统后事。”可以说得到了很高的信任,诸葛亮北伐时,带上了向朗同行,但“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向朗因包庇马谡的行为而被免官,而他的侄子向宠则没有受到影响。向宠在刘备时代,一开始只是个小小的牙门将军,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所谓“秭归之败”,即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而讨伐东吴,但被陆逊大破的失败。陆逊用火攻使得蜀军四散而逃时,只有向宠所率的部队因纪律严明而没有受到损伤。

向宠的领军有方得到了诸葛亮的关注,于是将向宠“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诸葛亮准备出兵北伐时,“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

这段话是在说,向宠性格和品行都十分出众,并且很了解军事,有领兵之才,曾经还得到过先帝的称赞,所以士兵们都推荐让向宠当都督。诸葛亮将向宠留在成都,一方面便是为了让刘禅向他学习,从而了解军营事务,这样成都的部队就能够严肃而整齐。此外,诸葛亮还加封向宠为统率亲兵的中领军,保护成都的安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之所以不提到赵云、魏延,而提到向宠,一方面是诸葛亮认为向宠的性格、品德、能力都值得刘禅学习,让他统领士兵,诸葛亮才会放心;一方面,赵云和魏延都被诸葛亮带去北伐,自然不能向刘禅推荐,让刘禅学习了。


邓海春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建立在北伐中原的大背景之下的。

之前的蜀国,刘禅做着他的“逍遥皇帝”,所有的“军政要务”全部都要诸葛亮亲自去处理。

如今,诸葛亮就要领兵北伐了,无法分身管理蜀都的军政要务,所有的担子理所当然的都落在了刘禅的肩膀上。所以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既阐述了此次北伐的必要性,又表达了自己对后主刘禅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诸葛亮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刘禅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以完成先帝“兴复汉室”的遗志。同时!诸葛亮亲自为刘禅举荐了一干人才,希望刘禅励精图治,多向这些人学习,多采纳他们的忠言,共同管理好蜀都的军政内务。


诸葛亮举荐了哪些人呢?有郭攸之,有董允,有费祎,甚至有向宠。为什么没有赵云、魏延呢?

我们都知道,赵云、魏延两人,在三国中后期,可以说在威望、才能以及经验等各方面,都是蜀国将领中数一数二的。诸葛亮为什么宁愿举荐一个禁军统领向宠来辅佐刘禅,也不愿意举荐赵云、魏延两人呢?

实际上!当时的蜀国,在将才方面是相当缺乏的。可以说能当大任的,大概只有赵云、魏延两人;因为当时姜维还是魏将,王平也刚刚投降蜀国不久,邓芝之前的表现也并不突出。所以!诸葛亮的北伐战役,少不了赵云、魏延两位大将的助阵,他必须把赵云、魏延带在自己身边,所以才没有向刘禅举荐赵云、魏延两人。


爱尚文史


三国演义受限于历史篇幅,我们一路看着关羽、张飞……他们打出来的,自然就觉得这些人天下无敌。但其实,哪个武将都不是省油的灯。上将潘凤都是一刀一刀打出来的。

回到向宠: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向宠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在于:稳。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夷陵之战,刘备带了一堆手下砸孙权的场子,结果被孙权反杀了。

《三国志·向朗传》: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

也就是说,陆逊火烧连营700里,其他人的队伍都快要废了。但是向宠带的中军,没事。

这是什么概念呢?向宠留下的,是蜀国的翻盘点啊!

所以等刘备捐了以后,诸葛亮北伐,向宠接着带中军。

只要向宠在,北伐的事情,就走不歪。赢不了也亏不了太多。

但是我们看别的武将,或多或少都有一点问题:关羽太骄傲、张飞太莽撞、魏延喜欢干一票大的。

但是向宠呢?安安静静的当一个帅哥,谁也不得罪,但是任务完成的很好。

这不就是诸葛亮最心仪的武将嘛。


酒骑风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是初中课文,想必大家都学过,我就不翻译了……总而言之,这一段是给刘禅提施政建议,提到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诸葛亮认为都是可以信赖的人才,应该给予重用(悉以咨之)。

在诸葛亮上表北伐时,赵云是镇东将军,魏延是镇北将军,而向宠是“中部督,典宿卫兵”。显然赵云、魏延的官位高于向宠,这二位已经得到重用了,所以没必要再提。而诸葛亮认为向宠还可以承担更大的重任,所以才向刘禅特别提出。

再者说,诸葛亮在表中提到向宠的目的,是让刘禅多咨询他的意见。但上表的背景是诸葛亮即将北伐,赵云、魏延都参与了这次作战行动,不在成都,刘禅就是想向他俩咨询,也找不到人啊。

(游戏中的向宠)

诸葛亮的意见还是很受重视的。上表之后,向宠职位调动,从原来的中部督“迁中领军”——升迁做了中领军。

蜀汉的中领军是个什么职位,史料记载貌似比较缺乏。《三国志》里有这么两条:

(诸葛)亮卒,(张翼)拜前领军。 先主东征吴,(冯)习为领军,统诸军。

照此看来,蜀汉可能有前/后/左/右/中领军的职位,负责统领军队。而向宠原先的职责只是掌管禁卫军(典宿卫兵),相比之下,显然权力扩大了。


北门猿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刘备有识人之明,应该不会看走眼,向宠是一个有军事才干,治军有方之人。

据《三国志》记载,向宠刚开始为牙门将,牙门是一种在战斗中抵御敌人用的一种建筑物,比土城小,属于防御工事,一般修筑于险要关隘之地,说明向宠早期主要是以守为主,蜀汉王平、张嶷都担任过此职。

让刘备称之曰“能”,主要是因为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溃不成军,唯独向宠所部完好无损。

刘禅即位后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诸葛亮北伐前提拔其为中领军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是刘禅近臣,诸葛亮让刘禅向向宠咨询军中之事,一是因为刘、向君臣关系比较好,二是因为向治军有方。

《出师表》主要是劝勉刘禅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确保后方稳定,而向宠在后方镇守,所以才会提到他,另外赵云、魏延都得随军北伐,没有小编你想的那么复杂!


读史—正衣冠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向宠都是一个“小角色”,关于他的记载非常少。诸葛亮推荐向宠,并不是因为向宠的地位高,而是因为赵云和魏延都要跟随诸葛亮北伐,向宠不需要跟随大军出征。历史上的向宠无论是战功还是官职,都无法同蜀汉上将赵云和魏延相提并论。在刘备东征孙权的时候,向宠在军队里面担任牙门将军。

魏延和赵云也都曾经担任过牙门将军,赵云担任牙门将军是在公元208年,魏延担任牙门将军是在公元212年。刘备东征时期,魏延的官职是镇北将军,都督汉中军事,赵云的官职是中护军和征东将军,都督江州军事,两个人的地位都远高于向宠。

历史上关于向宠惟一的记载: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迁中领军。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征汉嘉蛮夷,遇害。《三国志》

在诸葛亮北伐时期,赵云任镇东将军,魏延升任凉州刺史,丞相司马。(从刘备称帝后开始,魏延在官职上一直不低于赵云,但实际地位不相上下)向宠被诸葛亮破格提拔做了中领军,中领军和中护军都是禁军将领,但是诸葛亮把中护军陈到派遣到永安监视李严,所以向宠成为保卫成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诸葛亮安排向宠作为刘禅的“保镖”,主要是因为向宠的能力比较的“一般”。在刘备东征时期,蜀汉的主力部队被击垮,唯独向宠的部队没有出现混乱,因此诸葛亮认为向宠治军严明。但是向宠除了治军严明之外,其他的优点都不是非常突出,诸葛亮北伐选择的都是一帮能征善战的将领,假如向宠真的能力出色的话,诸葛亮绝对不会把他留在成都。只能说向宠是诸葛亮挑选完北伐将领后,留下的“二流将领”里面最优秀的人,在蜀汉的全部将领中,向宠的能力只能称得上“一般”。

事实上诸葛亮虽然极力推荐向宠,但是却始终没有重用向宠。诸葛亮在生前并没有提拔过向宠,在诸葛亮去世后,跟随诸葛亮北伐的王平和马岱这些小将都得到了重用,唯独向宠一直碌碌无名。向宠在公元240年战死,除了诸葛亮对于向宠的褒奖外,向宠并没有立下过值得炫耀的功劳。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虽然一篇《出师表》让向宠名扬天下,但是由于向宠能力一般,最终也没能在三国时期大放异彩。


史海泛舟摆渡人


除了上面几位所说的以外,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

就是托付!

孔明呕心沥血,匡复蜀汉。也知自己劳累不堪,这篇《出师表》虽然看上去是征伐之前的陈情。实际上让众多后世人涕零的是另一个原因,因为《出师表》一是表,二是……

遗嘱!

是的,孔明担心自己无法长期辅佐刘禅,更担心北伐期间无法(活着)回来,那么,如果自己死于北伐途中,那么身为帝王,应当如何避免纷争或变动,如何维系蜀国的安稳局面呢?

所以他重点推荐了向宠,先说他德行好,处事公平,潜台词就是许多人都心服。然后又说他“晓畅军事”,即文武双全之意。更重要的是先帝刘备也称赞不已,从侧面交待了这个向宠是先帝留给刘禅使用或加恩的人才!而有这个人可以达到“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的理想状态。最重要的是,这个人不是先皇嫡系,也不是孔明派系,只要陛下施恩重用,这个人就是皇帝自己的力量。内政人才都留给了刘禅,同时也留给了一个外政人才。

君权和相权冲突,孔明心里是明白的。哪怕刘禅真如某些人所说,不喜欢孔明。但连他自己也明白,孔明没有私心。

所以这个出师表,哪里是表?明明就是一份遗言,而在这份遗言里,从未提及自己,更未提及功劳,连死后如何也不交待。在这份遗言里,重点讲述的是权力的平安过渡,局势的把控,以及自有嫡系力量的构建方式。所以,后面才有“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向宠,是刘备和孔明故意留给刘禅一个人的军事力量!



亦有所思


诸葛亮写《出师表》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劝当时的蜀国后主刘禅,你老爹打下这份江山不容易,所以你这个做儿子的必须得好好的替你老爹发扬光大,夺取天下,才能够安慰你老爹的在天之灵。

我现在呢,要率领军队出去攻打魏国,发动北伐,我的总揽蜀国的朝政大权,但是我必须要在前线指挥战斗,我恨不得把自己劈成两半,一个留在蜀国,一个留在前线,但是我不可能这么做,所以我希望你能够好好的运用一下朝中留守下来的那些大臣,用这些大臣去做一个好皇帝,去做一个能够守疆拓土的好皇帝,不要去用小人去败坏这个国家。

至于说在前线所要运用到那些将军,比如说赵云,魏延之流都在我手底下任,用我知道该怎么使用它们,但是你手底下这些人你还太年轻,我一个一个指给你看,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坏人不要去用,好人一定要重用。

蜀国当时面临的形势特别严峻,刘备兵败夷陵,可以说加蜀国之前积攒的一些底子全部败干净,现如今,诸葛亮面临的形势比白手创业还要艰难。

在乱世之中如何才能够保存下去?如何才能够夺取天下,那就是不断地去抢夺别人的国土,抢夺资源,抢夺人口,来武装自己的实力,(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来拓充自己的领地,然后不断地强大起来,最终战胜敌人。

北伐必须要打,而且必须要有成绩,否则祖国必将灭亡。你跟魏国去比消耗战,你玩得过人家吗?这就好比现在一大堆人都事后诸葛亮说纳粹德国肯定失败。当时诸葛亮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诸葛亮竭尽全力的历次北伐,就是为了改变魏国和蜀国之间的基本实力对比人不去奋斗一下,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所以有人替刘禅在那里说话说他是个明君,屁!

但是诸葛亮北伐离成都可以说相距千里,诸葛亮总不可能说一手管着前线,另一手,还要把后方的事情全部处理干净吧。所以后方必须要交给刘禅来管理,将军领兵在外,就害怕后院失火,后院失火之前我做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里面不断地提醒刘善用的那些人都是留守后方的人,告诉他们,听他们的话,不要闹事情,你只要别送人头,我在前面就替你在那打江山。


漩涡鸣人yy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诸葛亮北行汉中前,特意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推荐向宠。

向宠,向朗胞弟之子。刘备时任牙门将。

刘备伐吴时,被陆逊火烧连营,蜀军惨败,各营都损失惨重。唯独向宠所领完好无损,被刘备称其能干。


刘禅即位后,向宠被封为都亭侯,被推举为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

后来,汉嘉地区蛮夷发生叛乱,向宠率军前往平定,在混战中身亡,被部下军心把遗体夺回,送回成都安葬。

诸葛亮之所以推荐向宠,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向宠的职务,此时北伐留守人员中向宠为中部督,负责宫廷安全;

②向宠的能力,向宠的军事能力得到先帝刘备、诸葛亮等大家都一直认可,诸葛亮推荐后主刘禅在军事上有疑问要咨询向宠;

③向宠的人品,向宠的人品很不错,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向宠“性情平和,为人善良”,大家才推举他为中部督,还有后来部下听说向宠战死,奋力夺回他的尸体可见向宠平时很得军心的。


安定郡小书生


提向宠之前,还提到郭攸之、 费祎、 董允呢;能不能结合一下当时情况好好想一想,诸葛亮带着大队人马去北伐,让刘禅在朝政上询问的人,肯定是留着朝中的贤臣良将,不可能是自己带出去的北伐将领;你可以想一想,如果刘禅派传令兵或者使者大老远的来北伐前线问问题(当然,刘禅不可能亲自去前线的);有这个功夫,遇见军情紧急的早就耽误了,再说即使问问题的使者来了,诸葛亮也会提出自己的建议。诸葛亮为什么写出师表,一是表达自己的忠贞之志;二是告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告诉刘禅朝中拿些人是可以亲近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