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什么等到曹睿死后才发动兵变?

七星印月



司马懿为何在曹睿死后才敢发动政变?

诸葛亮常谈羡慕,能回天地春。司马懿精于谋略,善于用兵,深谙韬晦。他是曹魏三代托孤辅政大臣,又被人称之为: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司马懿极其聪慧,博学多识,年少时就远近闻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继任丞相后强征司马懿为文学椽,后来让司马懿做太子中庶子,也就是辅助曹丕的差事。曹丕在位时,司马懿成为托孤辅政大臣,也是曹丕对抗宗亲的工具。


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临危受命,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兢兢业业,一生都在为曹魏征战,然而却在曹睿去世后,发动高平陵政变,窃取大权。然而司马懿既然想篡权,为何要等到曹睿死后,才发动政变?笔者认为,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曹睿在世之时,司马懿并没有实权。曹丕临终前,将司马懿任命为托孤辅政大臣,除了他还有三位,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曹丕让司马懿好生辅佐曹睿,同时也告诉曹睿,要永远防着司马懿。因为从曹操开始,众人都纷纷议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并且曹操曾两次梦见三马同食一槽,因此曹操警告后人,要永远防着司马懿。曹睿继位之后,司马懿也成为牵制曹魏宗亲的工具。


曹丕在位时,曹真、曹休等就开始大肆圈地据为己有,侵吞国家资产,由于他们手握重兵,曹丕也不敢得罪。曹丕死后,宗亲们更是肆无忌惮,曹睿只好用司马懿牵制,懿依旧管理尚书台,执行新政,防止曹魏宗亲贪污受贿、任人唯亲。因此司马懿当时只是个文官,并没有什么实权。后来诸葛亮北伐,曹真屡战屡败,曹睿不得不起用司马懿为大都督,然而司马懿虽然掌握兵权,但长期在在征战,又有大将军曹真的牵制,没有机会发动政变。


其次魏明帝曹睿英明神武,牢牢控制大权。不得不说,曹睿是个英明的皇帝,从小就长相俊美,聪慧过人,又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曹操因曹睿超凡脱俗,更是对他宠爱有加,曹操曾夸赞:有曹睿在,曹魏江山可以传三代了。曹睿在位期间,曾指挥司马懿曹真等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防御吴国,设立律博士制度,又与陈群等人制定了《魏律》,因此曹睿是个有座位的皇帝。


诸葛亮北伐期间,司马懿被曹睿牢牢控制,由于司马懿侵害了宗亲们的利益,曹真、曹休等恨不得杀司马懿,以除后患。每次都是曹睿阻止。而司马懿稍有不慎犯错,轻则降职,重则罢官,因此司马懿在朝中很不得势,更没有什么谋反的机会。而且当时人心向魏,司马家族并未给世人什么恩惠,司马懿在这个时候谋反无异于自取灭亡。


再次曹睿在位,曹氏宗亲依然强大,司马懿在当时兼职不值一提。曹魏三代用司马懿的原因,就是司马懿有大才,可以辅助曹魏江山,然而三代人都未曾重用司马懿,只是诸葛亮北伐之时才让他掌握军权。最主要是,托孤大臣不止司马懿一个,还有曹真、曹休、陈群。曹真曹休才是真正的掌权者,手握重兵,可以说他们想杀司马懿易如反掌,只是曹睿护着司马懿。


后来诸葛亮北伐之时,由于曹真屡次打败仗,丢城失地,曹睿这才起用司马懿。而且司马懿打败仗之时,曹睿有再次起用曹真。二人相互牵制,由此看来曹睿也是个权谋家。因此曹睿在世,曹氏宗亲虽然人才凋零,但大权在握,再加上曹睿英明神武,司马懿没有发动政变的机会。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懿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曹睿的执政能力

曹睿为曹丕长子,226年即位,是谓魏明帝,即位时23岁,执政13年,239年去世,时年36岁。

曹丕担心自己的儿子年轻,为儿子安排了四个辅佐的顾命大臣: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可是曹睿非常聪明,擅长帝王之术,为了自己大权独揽,攘外必先安内。将曹休、曹真和司马懿三个掌握朝廷实权的人物,轮番调往与东吴和西蜀作战的前线,基本上在京城待的时间很短,根本影响不了曹睿掌握大魏的朝廷实际权力,而且也不能干预曹睿的执政。(曹睿剧照)

在对外作战中曹休和曹真相继病死,但是他们也抵御了吴蜀两国的进攻,并且平息了辽东公孙渊的反叛,可以称之为明君了。一个没有多少实权的陈群就没有调动,对权臣的控制可见一斑了。

曹睿无子,养子曹芳即位

曹睿虽然聪明,曾经有三个儿子,但无一例外都没有到成年就夭折了。无奈只好弄了两个养子:齐王曹芳和秦王曹询。(郭皇后剧照)

曹睿特别好色,大概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早早夭折,他拼命的行走于嫔妃的床笫之间,希望能够生下自己的嫡系后代,但事与愿违,掏空了自己的身体,后代的事情也没有解决。(曹芳剧照)

239年正月27日,36岁的魏明帝病故。病故之前,急招司马懿和曹爽(曹真长子)进宫,托付后事,曹爽和司马懿成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这时的曹芳才7岁,是谓魏少帝。(司马懿剧照)

司马懿被废,曹爽专权

曹爽是曹真的长子,曹睿托孤时,他被封为大将军,假节钺,简单说曹爽掌握了曹魏的军事大权。

曹爽在曹芳刚刚即位时,凡事和司马懿商量,不过后来听了别人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趁机剥夺了司马懿的军权。并将原来的禁卫军将领蒋济免职,各主要的军事位置都换上了自己的兄弟和亲信。(曹爽剧照)

244年,曹爽觉得自己是大将军,但是一点战功也没有。于是就起兵征讨蜀汉,司马懿劝阻,但是曹爽大权独揽,哪里肯听。结果曹爽被蜀汉的大将军费祎击败,并且造成很大的内耗,战争地区的人民怨声载道。

247年,曹爽兄弟将郭太后迁移出宫,架空了司马懿,专擅朝政,党羽遍布,并且排挤了大量的官员。在宫殿内,曹爽甚至带走曹芳的嫔妃出去玩乐,根本不把魏帝放在眼里,俨然有取代魏帝的苗头,因为曹芳不是曹睿的亲生儿子,继承帝位有瑕疵。

高平陵之变

曹爽对司马懿换是小心提防的,248年,曾派人试探司马懿的状态。当时司马懿应该啥病都没有,但是马上装病,垂垂老矣的样子,人都变得糊涂了,试探的人回去汇报给曹爽后,曹爽放心了。

司马懿在干什么呐?这些年来的征讨指挥,手下聚拢大批的将士亲信,并且暗地里培养了精锐的3000死士,寻找合适的时机发动政变。在朝堂上凡是曹爽排挤下来的军队人士以及朝臣,司马懿都倾心相交,拉拢到自己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

249年,魏明帝曹睿已经去世10年了。曹爽兄弟陪着魏帝曹芳去拜谒曹睿的陵寝——高平陵。曹爽的主要班底都参加了拜谒活动,出城前,谋士桓范告诫曹爽,他们这些掌握军权的主要人物不能一起去参加这个活动,都城军队会失去领导,曹爽不以为然。

司马懿培养的死士和拉拢的被曹爽排挤的大臣将领们纷纷出动,占据了曹爽及其兄弟的军队驻地,打开武器库,迅速装备起来一直大军,并将郭皇后搬了出来。然后他们认为曹爽兄弟有篡位夺权之意,下令免去曹爽兄弟的官职和军职。谋士桓范逃出都城,建议曹爽携皇帝曹芳到许昌,号令天下讨伐司马懿。(桓范剧照)

曹爽就是个没什么本事的家伙,遇到这样的事情马上慌了,他仍旧留恋家族和安逸的生活,愿意投降,继续他的富贵人生。桓范悲痛地哭泣道:

“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曹爽回到都城后,家族被软禁看管。司马懿很快找了一个曹爽谋反的事件,将曹爽家族及其党羽诛灭三族,5000多人受到牵连。司马懿从此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穿越再现彼岸


我个人觉得有三点原因:

1、曹睿不是小屁孩

司马懿主要是依靠曹丕上位的,曹丕死后,曹睿继位时,已经二十多岁,是一个心智完全成熟的年轻人。而且从曹睿之后执政的手腕来讲,绝对称得上是一位颇有才干的皇帝,尤其对于底下大臣的驾驭堪称一绝。

2、能臣仍在,权利制衡

曹丕死后,以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为基础成立了领导班子。当时,曹操时期的能臣干将虽然大多凋零,但曹真、曹休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电视剧中很多都在贬低他们)。陈群算是这里唯一的文官,他是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九品中正制”虽然在后世饱受诟病,但在当时可是最受士族阶级欢迎的制度,陈群在士族集团颇有威望。司马懿和他们相比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优势,自然不敢轻易造次。

3、司马懿太忙

翻看历史,司马懿在曹睿执政时期,基本都在对外作战,而且曹睿对其看的很紧,国家的权利都集中在曹睿手里,从对抗诸葛亮到平定辽东,司马懿一直很忙,而且司马懿手里的军队远达不到发动兵变的实力,不过,这些年的征战,让司马懿在军中颇有威望,为其之后发动高平陵之变提供了一定的军事基础。

司马懿最后的成功,恰恰印证了郭德纲的一句调侃:“等你把他们都熬死了,你就是艺术家了”。司马懿在嘉平元年(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已经70岁了,他一生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曹真、曹休、陈群、诸葛亮等众多豪杰,小孩子曹芳和匹夫曹爽怎么是他的对手?


黑水布衣


在曹叡面前,司马懿就是一个孙子

同志们,自古以来造反都是一件危险性极高的时期,不是每一个权臣一开始就想着去造反的,大家最初都想做忠臣,例如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刘裕、明成祖朱棣,这些起初都不敢谋反。但随着自己实力的增长,这才萌生了造反的念头,而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绝非一蹴而就。

司马懿作为曹氏父子的谋士,在曹操、曹丕、曹叡时期都非常老实,毕竟上述这三位大佬都是历史上雄主,尤其是曹操,司马懿在曹操手底下混得时候绝对没想过造反的事儿,借他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就是个孙子)

司马懿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年轻时便名声在外,曹操在掌权后派人征召他。但司马懿认为曹操是阉宦之后,不耻于与其为伍,他借口生病婉拒了曹操的邀请。

在第一次邀请被拒后,曹操没有说啥,直到曹操担任丞相后,他再度征召司马懿,这一次曹操威胁司马懿,若是不从则逮捕他。司马懿非常恐惧,他只得放下架子,前往朝中任职。

司马懿这个人确实是非常厉害,他的眼光也非常卓越。早在曹操降服汉中之时,司马懿就建议曹操趁机南下进攻尚且立足未稳的刘备,一鼓作气拿下益州。

然而当时曹操年事已高,在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失败后,曹操已经无心统一中国,曹操当时的重心在于安顿后方,为曹丕接班做铺垫,于是扔下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之后便东撤返回许都。

曹操主力的撤退给了刘备以可乘之机,刘备随即率主力北上夺取汉中,曹操闻讯后虽然亲自带兵反扑,但最终还是被刘备击败,丢掉了汉中。

拿下汉中使得诸葛亮获得了北伐中原的前进基地,此后诸葛亮北伐都是以汉中为基地,给曹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而如果当时曹操能够执行司马懿的建议,立即南下攻击刘备,说不定就不会有三分天下了。

曹操死后,司马懿作为曹丕的心腹,地位得到了进步一提高,甚至成为曹丕的托孤重任。曹丕临终前曾任命曹真、陈群、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曹丕为此还专门告诫太子曹叡:“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意思是这个人你千万不要怀疑。

而到了曹叡上台后,司马懿被封为舞阳侯,更是被委以重任。在曹叡时期,司马懿晋升为肱骨之臣,他领兵在外相继在东线和西线击退了孙权和诸葛亮的北伐,又平定了辽东,深受曹叡的器重。

不过即便是位高权重,司马懿在此期间仍旧没有造反的念头,因为此时他并非一家独大,曹真和陈群都不是好惹的主儿。虽然在曹叡时期,曹真和陈群都接连去世,但魏明帝曹叡也是一代雄主。(当时的人对曹叡的评价很高,认为他的能力不在秦皇汉武之下)

《三国志》中对曹叡的评价是:

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觽,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

司马懿在曹叡手底下是老老实实的,不敢有一点非分之想。(在曹叡面前,司马懿也是个孙子)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公元239年,年仅35岁的魏明帝曹叡驾崩,整个曹魏的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曹叡生前曾有过三子,分别是:

清河王曹冏

繁阳王曹穆

安平王曹殷

可不幸的是,这三个儿子全部都早夭了,这让曹叡十分苦恼。

由于自己的儿子都夭折了,对于继位人问题,按理说曹叡应该首先从自己的兄弟中挑选。但是曹叡并不想把皇位传给兄弟,于是他收养了两个远房宗室之子——曹询和曹芳。后来曹询也早夭了,只剩下了曹芳一人。

对于曹芳到底是谁的儿子,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曹芳与曹叡之间应该隔着很远。

其实立曹芳为储君也是可以的,只是曹叡死的太早了,曹叡驾崩时曹芳才刚刚七岁,虚岁也就是八岁,就是一个小孩子,主少国疑,碰到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还好,可问题是司马懿并非忠臣。

而更重要的是,自从曹丕上台后,为防止兄弟威胁自己,曹丕严重削弱宗室力量,使得夏侯家和曹家都远离了朝廷的政治中心,对权臣起不到制约作用。并且在曹叡驾崩后,受命与司马懿一同辅政的大将军曹爽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废物。此时的司马懿环顾四周,发现周围之人都是一群鼠辈,夺权之心渐起。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三族,此后他又平定了淮南的叛乱,彻底掌握了曹魏的朝政。

司马懿在掌权之后非常克制,拒绝了朝廷的一切爵位和封赏,甚至比当年的曹操还要低调。曹操虽然没有直接代汉称帝,但至少也被封王。而司马懿连个郡公的爵位都不要,试图想向世人证明,他仍是大魏的忠臣。

但是此时的司马懿确实已经有了夺权之心,司马懿只不过想给自己留个好名声,在加之当时司马家族尚且没有完全做好立即推翻曹魏的准备,因此司马懿所要做的就是给司马昭和司马师铺路,让这俩兄弟完成代魏称帝的大业。


千佛山车神


曹叡(叡同睿)是曹丕的长子,他是魏国的第二代皇帝,二十四岁继承皇位,三十六岁去世,曹家短命,几代人都没有熬过司马懿,最后让司马懿得了江山。


司马懿为什么等到曹叡死后10年才叛变,这里边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可以说明这个事情:

第一在曹睿时期,司马懿还不具有可以兵变的实力,虽然有这十万魏兵,是他们的大都督。但是司马懿还在雍凉一带抵御诸葛亮,要是司马懿带领着魏兵杀进长安,很可能收到诸葛亮和魏国将领的包夹,要知道,诸葛亮可是很想除掉司马懿这个心头祸患。司马懿是不管在曹魏还是在外面,都有人憋着劲要对付他,他双拳难敌四手,所以只有静静的等待。


第二,曹叡去世后,辅国大臣曹爽架空了司马懿的权利,让他变成了一个虚有其表的空架子,但是即便是这样,曹爽还是没有放过司马懿,时不时的要对付他,只要一看司马懿不顺眼曹爽就要派兵围剿他,司马懿在曹爽面前如坐针毡,夹着尾巴做人,他早想造反,只是时机不成熟,所以司马懿在等候。

第三:司马懿年轻的时候就跟着曹操,他辅佐了曹操,曹丕,曹叡,还经历了两次临终托孤,虽然曹操早就觉得司马懿有反叛之心,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对付他,司马懿事情证明,他用50年的时间证明自己是一个忠臣,但是却用一刹那的时间反叛了曹家。



司马懿就是能忍,能熬,他忍住了一切甚至连诸葛亮给他送女人衣服羞辱他,他都能忍,最后把诸葛亮气死的五丈原,他呕死的曹操父子,熬死了曹家三代,熬死了诸葛亮,熬到没有人与之抗衡的时候,他拿起了剑。


在司马懿的人他没有敌人,他视诸葛亮为朋友,他视曹操为师长,甚至诸葛亮去世后,他并没有欢欣雀跃,而是痛哭流涕,觉得他失去了一个让他仰慕的良师益友。


佳宁姐姐说历史


司马懿的个人野心也是随着实力增长和形势演变而变化的。

司马懿一开始应该并没有篡位的野心。曹操时期他的职位还不高。曹操要任用他,他还不肯去。不论他是想摆谱还是真不想去,总之这个时候不可能有篡位野心。

曹丕以后,司马懿逐渐成为当朝名将,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在这个时期,司马懿越来越表现出秀出群伦的能力。克日平辽东之类的举动可以说已经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能力。率先在关中屯田则从战略上一举奠定了胜局。特别是曹睿时代前后,他的地位得到了两次关键提升:他两次成为了辅政大臣。



到了曹芳时代,高平陵事变之前曹爽的飞扬跋扈成功地将名声太盛的司马懿塑造成了被压制打击的老臣。这在高平陵事变的关键时刻可以说产生了极大影响。正是在处理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司马懿实际掌握到了曹魏王朝的至高权力。

在处置高平陵事变时,司马懿大肆处决曹魏宗室、形成与曹魏彻底决裂、势不两立的局面,才是关键的转折点。

在此之后,司马懿不是篡位不篡位的问题,而是篡位不篡位都已经贴上牌子了。



骑虎难下。

可以说,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司马懿家族也不过就是自古以来常见的权臣模样。霍光,梁冀,废立皇帝的权臣多了去了。

然而时代不同了。司马懿家族生活在董卓、曹操之后。自从曹操把持朝政数十年最后成功篡位之后,司马懿站在权臣的位置上,已经自然而然地贴上了篡位者的标签。



可以说,实力让司马懿具备了政变推翻曹爽的能力,形势让司马懿走上了篡位道路。


历史伶俜者


司马懿一代权臣,精于谋略,善于用兵,深谙韬晦,谋略才能与诸葛亮不相上下。他是曹魏的三代托孤大臣,又被人称之为: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

曹丕在位时,司马懿成为托孤辅政大臣,也是曹丕对抗曹氏宗亲的主要工具。曹睿继位后帮助其四处征战,抵御诸葛亮的北伐,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却在曹睿去世后,发动高平陵政变,窃取大权。

司马懿想篡权的话,为什么要等到曹睿去世后发动政变呢?首先,曹丕去世后将曹睿托孤于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四位大臣,让司马懿好好辅佐曹睿,同时曹丕还告诫曹睿要防着司马懿,曹操还在世的时候就曾说过司马懿此人有狼顾之相,告诫后人一定要提防此人。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也成为牵制曹魏宗亲的工具。曹睿在位时,司马懿开始并没有任何的实权,只是一个文官。后来诸葛亮北伐,而曹真屡战屡败,曹睿不得不起用司马懿为大都督抵御诸葛亮。虽然此时大权在握,但由于长期在外征战,还有大将军曹真的牵制,并没有机会造反。而且曹睿确实是聪慧过人、很英明的一位君主,司马懿被其牢牢的控制在手里。曹睿死后,将其养子齐王曹芳托付于司马懿,于是司马懿和曹爽成为托孤大臣。此时曹睿、曹真都不在世,就变成曹爽和司马懿之间争夺最高权位了。曹爽乃是一位公子哥,喜欢附庸风雅、饮酒作乐,将朝中之事全都推给司马懿处理,虽后来经人提醒设计夺取了司马懿的兵权,但其远远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利用曹爽带着亲信大臣陪曹芳去高平陵祭拜明帝机会,发动了政变。

司马懿可以成功,也是源于曹爽乃是无能之辈,不敢破釜沉舟与司马懿一战,接受了司马懿的条件,回到了洛阳交出大将军印,被软禁起来,后来被杀。


微视集中营


司马懿三朝元老不假,但曹操一直就看不上他,而且还处处防着他,所以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就是个打酱油的材料。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司马懿给曹丕出过五路伐蜀的主意,但五路伐蜀只是曹魏一相情愿的事情,轻易就被诸葛亮把曹魏的五路伐蜀计划给破了。

司马懿也只能继续在曹丕手下当他跑龙套的角色。

好容易曹丕死了,曹睿继位,司马懿该大显身手了,却被诸葛亮用反间计四处散布谣言说他司马懿要造反,弄的曹睿也疑心重重,索性把他打发回家养老去了。

你说曹家对他一直就不放心,处处提防着他,他司马懿怎么夺权?

曹睿死后,继位的皇帝曹芳太小,撑权的宗族曹爽又是个笨蛋,这才给了司马懿夺权的机会。

所以司马懿也只能在曹睿死后夺权。


用户2394723182969王


曹叡生前乃至高平陵以前,司马懿一直是忠臣形象,安心为领导打工就好了,没必要作死,真的打出造反的旗号,也没魏兵会听他的。

曹爽执政后用了一些自己的亲信,进行了一些制度变更,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司马懿也是其中之一,于是这些人支持司马懿通过政变推翻曹爽,有了他们的支持,司马懿做事更有底气,而且师出有名:在太后授权下,以顾命大臣的身份铲除祸国权奸。

大臣们支持曹爽下台不代表他们同时支持司马懿后来的作为,如司马懿杀曹爽就不在蒋济的预期内,剧情一旦失控,没有后悔药可以吃,甚至吃也没用,谁知道平行空间下曹爽继续专权就不会出现曹爽篡国呢?

司马懿辞掉了相国、郡公、九锡,但他的儿子司马骏八岁当上散骑常侍侍讲、孙子司马攸六岁封侯,更要命的是,家庙都立在都城洛阳了。

但还有戏剧性的事:毌丘俭、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的时候,在檄文中还说“故相国懿,历事忠贞”云云,还给司马昭、司马孚、司马望也发了好人卡,只宣布司马师是狼人,但作为功臣子也可以饶他一命放他回家吃饭。而另一方面,他们给郭淮写信又说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杀戮俊杰太多。按道理,书信不像檄文,内容是不能天下皆知的。不知道是司马懿忠臣论在当时本就有市场,还是二位意图通过发好人卡分化司马家。

还有东吴丞相张悌评价:“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魏发起灭蜀之战时,张悌也说:“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


代牧益州阎文平


五胡乱华时代,有个羯族强权人物,叫石勒,建立过统一北方的后赵政权。他曾经评价过司马懿,把司马懿贬低的一文不值。

有一次石勒大宴群臣,喝醉了,眼花耳热之后,心理膨胀,问自己的百官,他的功业,可以跟历史上哪个皇帝相比。

赵国的群臣自然星宿派弟子附体,把拍马屁之奇技,阿谀奉承之能事,展现的淋漓尽致。一时之间,大殿之上,唾沫与口水齐飞,屁声共人声同味。

石勒手下重臣徐光最后赞颂石勒说,陛下的文韬武功超过了汉高祖刘邦,陛下的雄才大略超过了魏武帝曹操,自夏商周三代以下,没有一个人能跟陛下相比,再往上数的话,恐怕只有轩辕黄帝一个人能比得上您!

石勒虽然心理膨胀,但是也知道这些人在夸大其词拍马屁,他自己总算还有点自知之明。

他哈哈大笑说,假如我遇到了汉高祖,我也只能俯首称臣,跟韩信彭越之流争功劳。假如我遇到了光武帝,我将跟他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到最后还不知道鹿死谁手呢。

他接着说,大丈夫做事,应该光明磊落,在太阳和月亮的光芒照耀下看得见地方行事。我才不像曹操、司马懿父子之流,下三滥,阴嗖嗖,就会欺负人家孤儿寡妇,通过狐媚和奸诈的行为赢取天下。

大丈夫行事当雷雷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其实,石勒这几句话,前面什么比肩光武帝刘秀的事就不说了,自夸自擂得没谱了。单单说他指责曹操和司马懿欺负孤儿寡妇这句。

石勒说曹操欺负孤儿寡妇获得天下是不怎么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汉献帝早已经成年了,曹操岂能叫欺负孤儿寡妇?董卓那才叫欺负孤儿寡妇。汉献帝是主动依附曹操的,是主动送货上门。

石勒说司马懿、司马昭欺负孤儿寡妇则确乎没错。

魏明帝曹睿还在的时候,当权的还是曹氏家族,曹睿最信任的是曹休、曹真等人,司马懿还得往后靠。

所以,只要曹睿还在,司马家族就不敢有所异动,曹睿虽然到后来很荒淫奢侈,可是他并不傻。

有清醒的曹睿,有曹氏家族的曹真曹休掌握大权和兵权,司马懿家族怎么敢轻举妄动?那时候,魏国出兵打仗,如果曹家的人在,都是以曹真曹休为主将,司马懿最多是个副将,有时候还是后将军。

在魏明帝时代,司马懿别说起兵造反了,他要做的反而是“狐媚”以博得魏明帝曹睿的信任。

魏武帝曹操时代,司马懿只不过是个小小的文官,曹操手下又谋士环绕,武将如云,哪里显得出他来啊。

就算他最擅长的装病,曹操都能一眼瞧出来。

曹操听说年轻的司马懿有点小名气,就派人征召他,结果司马懿“辞以风痹,不能起居”推辞了。曹操就派人去刺探他的病情,司马懿坚卧不动,以为把曹操骗过去了。其实曹操只是不愿意勉强他罢了。

后来,曹操做了丞相,又想起了司马懿,于是再次征召他。这次曹操没客气。

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什么意思啊,你再跟老子装病,老子就把你收监问罪了。于是司马懿“惧而就职”。

曹睿在的时候,大权在握,又有曹氏家族的人为辅助,司马懿如果敢出幺蛾子,一样“便收之”。在狠人那里,司马懿这套玩不转。

曹睿死后,齐王曹芳继位,年方八岁。司马懿和曹爽辅政,司马懿斗倒曹爽,才真正掌握魏朝大权。

此时,司马懿、司马昭父子真真正正欺负人家孤儿寡妇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