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用户69290716


诸葛亮北伐时,曹魏分布四方的兵力应该有五十多万,诸葛亮北伐总兵力应该有十万多,蜀汉到灭亡时全国还有十万二千,北伐初期诸葛亮能带出来的应该在十万左右,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责时就说蜀汉兵多于贼依然失利,两国对比,兵力确实悬殊。而从国土人口来说,曹魏更是远胜蜀汉,曹魏立国后约有十二州八十七郡,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蜀汉仅益州一州二十二郡。人口与文明开发程度更不可同日而语。国家发展后劲不论贤愚一目了然。


如此大的差距,诸葛亮却屡次北伐,以弱敌强抢攻不休,其中原因,在《后出师表》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详尽了。后出师表用了六个不解,以反问的语气对形势、胜败、因由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得出凡事如是,难以逆睹,只能尽人事以听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可以努力时不努力,不主动作为将无法向列祖列宗和天下臣民及后人交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其中用了刘邦故事,谋臣贤士众多还不敢以和平手段夺取天下,刘繇、王朗因不打而失去地盘,如今形势大异,不打如何成功?


另一点就直指关键问题所在,曹魏占有天下七成,又据中原腹心,人才辈出,不愁后继无人,而益州一地刚好相反,日见人才凋零,无法长期支撑,之前纠集起来的四方精锐,无论是勇将贤臣武士,都陆续死亡,再不打,就没有人可以打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还有另一个重大的政治原因,也是蜀汉的立国之本,就是汉朝的继承人身份。试想,作为东汉的继承人自居的蜀汉,面对仇敌之国竟然毫无反应,这算哪们子亲戚?

在刘备称帝后立刻准备讨伐孙权,赵云就说他搞错了,国贼是曹丕,孙权是私怨,必须出兵关中,沿渭水直扑洛阳,为国家报仇,刘备因形势所迫没有听从,夷陵一败,后人叹惜之余,也有人认为听从赵云的话,未必不能成功,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人心思汉。毕竟享国几百年的朝代,它的人望和积累,不是说消灭就能消得了的,所以立国初北伐,既有大义名份,又能聚拢人心,可惜几次仗打下来,曹魏辖下的响应不如关羽攻打襄樊时多矣,也可见曹丕内部的巩固程度。(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上面是外部人心的善用,还有内部人心,三国君主,刘备能得人能观人能用人,这对孤穷半生的人是极为了不起的能力魅力,刘备的得人,一个原因就他一直举着复兴汉室的名义,不管真假,汉室就是他的标志,手下望风景从者,出于这个原因的为数不少,如赵云、诸葛亮、马良等,甚至后来的姜维,都是心系汉室,有了共同目标才走到一起,一大帮心系前朝的人在西南岂可偏安?一旦无心上进,旧人离心离德,形势更为不妙。所以,北伐之事,正如诸葛亮所说,最惨的结局就是伐也亡,不伐也亡,不如进攻赌一把。


南方鹏


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三国时期,毫无疑问曹操的魏国是国内最为平稳,民族大团结,总体国力度实力最强。诸葛亮进行北伐之前蜀汉总兵力只有9万,而曹魏的兵力就高达40万,可以说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在哪一方面曹魏都胜出很多,曹魏拥兵40万,拥有广阔北方这地,而蜀汉不过9万,这难到是诸葛亮头脑发热,拿着鸡蛋撞石头?

首先当时孙刘两家都与魏国实力相差甚远,时间拖的越长,根据滚雪球原理,强者发展速度会更加快,实力就越发的可怕起来。所以说,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到后期,魏国的实力就会越强大。到时国力的强大,魏国以经济威压就可以坐等收割了。

其二,在诸葛亮六出祁山之际,吴国也对魏国发动着战争,给魏国制造了许多压力,做为同盟者的蜀国,必不会坐失良机,火中取栗,浑水摸鱼吗。使得魏国不能以全国之力去抵御蜀军的攻击。蜀国从哪一方面来说发动进攻也在情理之中。

其三,蜀国诸葛亮之后,无论文臣武将都人才凋零,出现了人材断层,没有涌现出一个后期来说可圈可点的人才。马谡被诸葛亮看好,可犯的致命错误只能被挥泪斩首,所以与其坐等无能后人去讨伐魏国,相较利弊还不如自己来。


历史黑白灰


在三国时期,蜀汉在经历了襄樊战役和夷陵之战后,土地只剩下益州一个州,人口只有百万。而军队在多次惨败后,只剩下几万人。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后,努力恢复经济生产和军备,终于把军队恢复到十二万人左右。

而这个时候,相比蜀汉,曹魏占有绝对优势。当时,开发过的土地大部分都集中在华北平原上,而人口也远远超过蜀汉。在经济和人口超过蜀汉的情况下,军队也自然比蜀汉多得多。而且,曹魏占有凉州和北方的产马区,它的骑兵数量和质量要远胜蜀吴两国,在野战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在我们看来,蜀汉要讨伐曹魏可谓困难重重。且不说经济实力和军队数量远远不如对手,就连地利也不如对手。蜀汉要讨伐曹魏,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雍凉方向。要到达这个地区,蜀军就必须要翻越秦岭山脉这个天险。不光说军队运动困难,整支大军的后勤保障就是一个难题。

我们可以看到,在诸葛亮的整个北伐期间,为了后勤保障,他使出了浑身解数。他发明了木牛流马,开展了屯田种粮,就这样还是经常遇到粮食不济的情况。可以说,诸葛亮的北伐,历尽了艰难。因此,当司马懿听说诸葛亮食少事烦,就断言诸葛亮命不久矣。

最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死在北伐途中。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为后人所敬仰。可是,我们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既然北伐实力相差如此悬殊,谁都无法保证必胜,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非要北伐不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蜀汉是以继承汉室的法统为口号,对篡夺汉家江山的曹魏是势不两立。而历史上最有趣的事情就是,篡位的朝代和原来的朝代互相视之为贼,都视对方为死敌。

不单单蜀汉和曹魏如此,后世无不是如此。比如前秦和后秦,宋朝和北汉等等。这是因为双方的法统之争,两个国家都把对方当成不共戴天的仇敌,毫无可以调和的余地。在夷陵之战前,曹魏可以容忍东吴,让东吴向自己称臣。也绝不允许刘备的使者进入自己的边境,来了就杀,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诸葛亮就算是不去讨伐曹魏,曹魏也会必然讨伐蜀汉的。不是蜀汉灭了曹魏,就是曹魏灭了蜀汉。与其等曹魏来讨伐,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二、凝聚人心,团结奋斗。

诸葛亮接手蜀汉时是一个极为困难的时刻,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危急存亡之秋也”。当时的蜀汉不但外有强敌,而且在内部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难以调和。

比如在统治者阶层,就因为来源繁杂,有着不同的派系,有着不同的诉求。他们分别有益州的土著,有荆州人士,有刘备的旧部,也有投降的新人。这些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使蜀汉举步维艰。

诸葛亮利用北伐为口号,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以北伐为中心,使得所有人的工作都围绕在这个中心。这样就最大限度的凝聚了人心,使得大家有了共同奋斗的目标。破除了小的人际圈子,使得蜀汉的政局稳定了下来。

三、拉近实力之间的距离,为胜利创造条件。

我们在上面看到,蜀汉和曹魏的实力相差太大。但是,如果再过几年,曹魏的经济如果发展起来,双方实力的差距会拉得更大。到那个时候,想要讨伐曹魏就更加困难了。

曹魏在建国的时候,他们君臣就曾经对当时的国策做了探讨。史书上记载:

诸葛亮出在南郑,时议者以为可因发大兵,就讨之,帝意亦然,以问(孙)资。资曰:“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又武皇帝圣於用兵,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桡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帝由是止。

我们从曹魏君臣的讨论可知,曹魏采取了对吴蜀防御,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生产的方略。如果让曹魏按照这种策略实施下去,就如同孙资说的,曹魏越发强盛,而吴蜀与之的实力相差更大,这样,曹魏终究要有一天灭了吴蜀。

为了打破曹魏的策略,诸葛亮也必须要发动北伐。以北伐打乱曹魏的部署,使得曹魏不能安心发展生产,疲于奔命。这样才能有机会拉小双方的差距,为将来打下胜利的基础。

四、资源短缺,必须要在人财物的许可下创造最大的战果。

蜀汉在诸葛亮的领导下,在经济和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经济上可以保证军事行动的需要,尤其是粮食生产上,三年的粮食就可以保证军队一次的北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而军队则装备精良,纪律严明,在山岳作战中比曹魏战斗力要强得多。

但是,蜀汉的军队有一个短板,那就是在将领层次上后继无人。由于前期军队、将领损失太大,诸葛亮接手的时候,能征善战的将领已经所剩无几。而由于诸葛亮的性格、才干等方面的问题,一直难以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将才。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现有的将领慢慢老去,逐渐凋零,那么蜀军的战斗力会持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能和时间赛跑,在还拥有可以与曹魏一战实力的情况下,抓紧时机进行北伐,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成功。如果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时候,就一切都晚了。

五、完成刘备遗愿,宣示自己的忠心。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诸葛亮把自己的理想说得很明白。他的理想就是完成刘备的遗愿,恢复汉室江山。为了这个理想,诸葛亮用尽了自己的能力。

诸葛亮为了北伐的成功,他把一切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由于他大权在握,所以要承受着无数的压力和质疑。连他的搭档李严都不理解他,讽刺他要加九锡,有不臣之心。诸葛亮只有用北伐来表明自己的忠心。

诸葛亮一直自比为管仲乐毅,他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在多次的北伐中也显示了自己的过人的才华。可惜,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结语:

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诸葛亮才不顾双方的实力悬殊,一再主动的向曹魏发起了进攻。虽然最终诸葛亮没有能够取得成功,但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则永远铭记史册。


历史笑春风


答案就在这几张地图中。

一般人眼中的三国版图:

一般人的思维:哇塞,吴国和蜀汉地盘好大,很强盛啊。

二.然而,这才是真实的三国版图

1.这是主要城市分布图:中原曹魏星罗密布,偏居蜀汉形单影只

2.三国地形图:曹魏尽占中原膏腴平原之地,而蜀汉只有可怜的一点点成都平原。平原有利于更广泛的种植粮食作物,适合经济发展。

3.三国人口密度图:曹魏几乎没有多余之地,所有土地都有人口居住。而蜀汉有大片无用国土,空有领土,但没有人口。

三.总结

可见,汉末十三州,曹魏占了九州半,吴国占了两州半,而蜀汉只有可怜的一州。在三国时代,北方才是经济生产中心,因为北方多平原,适合种植粮食,这也导致了北方城市较为密集,人口众多。而益州仅有成都平原,虽号“天府之国”,但那是相对战乱时期的中原而言。所以,益州属于地广人稀,无效土地众多。一旦中原无战乱,益州的经济生产能力根本无法同中原相比。

据记载,蜀汉军队常年维持在十万左右,而人口仅有九十万。如此少的人口却维持这么多的常备军,经济压力之大可以想象。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言“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并非虚言。在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代,除了辽东外,曹魏已经基本整合了北方所有的资源,战争潜力巨大。而蜀汉以益州一州之力想挑战魏国,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双方闭门发展的话,无疑,魏国发展的速度是蜀汉的数倍甚至十倍。越拖延时间,两国国力差距越大。所以,诸葛亮是被迫北伐,期望和吴国相互配合达到“天下有变”的目的,否则蜀汉很容易“安乐死”。事实也如此,魏明帝时期,魏国已经完全有了从容以一对二,同时应对吴蜀进攻的能力。这就是诸葛亮明知蜀汉贫弱还积极进攻的原因。

《蜀记》:炎兴元年(263年),“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晋书地理志》:“刘备章武元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通典》:“三国鼎立,战争不息,及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

杜少说历史


如果不能快刀斩乱麻,到最后肯定会被曹魏拖死

诸葛亮四次北伐,但是都没有成功,而且还做了出师表以表明忠心,也对北伐的意义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但是是人们总是不清楚诸葛亮为何要次次北伐?最关键的一点是蜀国没有如此大的能力,它的实力远没有曹魏强大,这仅仅是完成先帝的遗愿?

曹魏如猛虎,休养后更加可怕

诸葛亮北伐第一点意义在于不让曹魏有喘息时间,三国演义中记述了一段诸葛亮与王朗的争执。但是王朗的话却真情实意,曹魏的国力要远超于蜀汉,从历史记载中得知,曹魏政权领土多人口多,蜀汉政权仅仅拥有不到百万人口,人口看来相差很大,而且在三国争霸期间,更有很多人口流失,兵源下降严重。

除此之外曹魏的土地非常的肥沃,曹丕还说出了一段计划,要养兵休整十年,在这十年之内不发动战争,利用人口和耕地优势发展国力,从而消灭对手。曹丕的计划非常的完美,这也是诸葛亮所担心之处,曹魏的发展要远胜过蜀汉,所以诸葛亮次次北伐也是为了打断曹魏休整的计划,并且通过不断地北伐,来限制曹魏的发展,这是相当正确的计划。

西北之地非常重要,可以牵制敌人

诸葛亮北伐的第二点用意是为了夺取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属于蜀汉的北部边界,对蜀汉来说西北地区军事意义尤为重要,诸葛亮每次北伐都要稳扎稳打,而且站稳脚跟最重要的地点就是西北地区,城池众多,只有拥有了西北地区的城池,军队才能够稳扎稳打,才能够牵制曹魏西部力量,曹魏的发展便受到了限制。

如此一来这种小规模的战争就不曾停歇,不曾停歇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蜀汉北部地形曲折,打下来困难,能守住也非常的困难,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后勤供给不上,诸葛亮为此还专门研制出很多供应粮草的工具,但是依然没能够夺回有利的形势,没有粮草诸葛亮就必须撤退,而诸葛亮又必须前进,所以就有了次次北伐,次次北伐都能够让人心酸。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力量便下降,一方面是蜀汉政权内部十分混乱,宦官弄权再次出现。除此之外就源自于曹魏的再一次归来,养兵之后曹魏实力大涨,才能不断地吞噬了蜀汉大地,蜀汉就成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也印证了诸葛亮的担心之处。


说古明今


魏国40万军队,其中20万防御蜀国,10万防御吴国。防御蜀国才是重点。秦岭地区地形复杂,蜀国进军路线有5-6条之多,魏国距离远,疲于奔命。

诸葛的战略,得魏地,迁魏民,割魏谷。存人失地,存地失人,人物兼失。一次北伐,街亭损失一万人,这对于蜀国就是大败,过错在于马谡,但是迁民数万入汉中,得姜维,尹赏,梁续,梁虔等人才。总体说扯平,但诸葛还是自贬三级,办了马谡。

后期几次北伐,要么迁了人民,要么割了乔麦,还一度占领武都,阴平,陇右,渭南等地,拆了陈仓,大大的消耗了魏国,总体来说是占便宜的。后世一致评价诸葛军事才能为天下奇才,入武庙,箸兵书阵法,为一代兵法大家,这是无可辩驳的。诸葛以弱击强,完全可以理解,诸葛徒弟幼麟姜维带兵1-3万也11次出兵伐魏,尚且不惧。近代逆反青年居多,黑诸葛大有人在,以此哗众取宠,实则脑袋缺钙。

诸葛为何敢以弱敌强,因为诸葛练兵能力极强,改革军事装备,以步兵战骑兵,有整套战术。发明元戎连弩,木牛流马,八阵图。魏国打不过连弩,破不了八阵,连千古乌龟司马懿都只能认怂。季汉军战死高级将领没有一个,曹魏损失车骑将军张合,王双等人。三月平南蛮,转战数千里,闪电战的典范,比司马平辽东高的不是一个层次,而且南蛮几百年不反。孰高孰低,一看便知。八阵在唐初被李靖重演,大破突厥,连开唐第一将李靖都是诸葛粉丝,对诸葛大加赞赏,作为军事家评军事家最具有说服力,而不是军事盲诸葛黑所能否定的。武庙十哲数次被增删,诸葛雷打不动,稳坐钓鱼台,连管仲范蠡白起韩信都曾被请出武庙,可见评价之严岢。

后世总有人认为诸葛战果不大,其实是史书没吹,也不敢吹,陈寿的三国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过度吹蜀汉,陈寿恐怕脑袋不保。可以补充汉晋春秋,华阳国志等。多方位看待三国历史,才是比较客观。史书的记载缺失是三国迷的一大痛,然而民间传说极多,也侧面补充了应证了,只有神人奇才,才会留下千古传说和未解之谜(连弩,八阵,木牛流马)。


怒怼精神美丽奸


全国人民都被《三国演义》误导了,诸葛亮根本没那么厉害。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军事家,但是是一个十足的政客。从他躬耕于南阳,就是审时度势,曹操强大,他为什么不投靠?因为曹手下谋士如云,而且个个比他强。孙权是当时唯一对对抗曹操的的,他为什么也不去?最后,他等来了刘备。刘备请他出山时,如丧家之犬,没有任何根据地。从他联吴抗曹的策略就可以看出,他是个政客,玩的是投机生意。三国时期,谋臣地位本来就不高,武将比文官要高。

看曹魏,孙吴,都是武将掌权。只有在蜀国,硬是给他玩出了丞相专政。其中过程,大家慢慢体会,细思极恐。一开始,关羽张飞并不喜欢诸葛亮,一直看不起他,这当然与个性有关,但也有当时社会环境有关。关羽的死与诸葛不无关系,限于篇幅,不作细说。然后蜀吴绝交,刘备亲征。按理说,如果诸葛用兵如神,谋略无双,应该要跟刘备去的,他却留在后方发展经济?这明摆是让刘备去千里送人头。纵观整个蜀国,刘备一死,诸葛的势力再无人制衡。

于是,他的目的达到了,好好的三分天下的局势,变成了吴魏两强,蜀国只苦守一省。相信大家都清楚司马懿的心思了,就是养冦自重,同样,诸葛也很清楚。只要不打仗,他就不能压制四川的本地势力。所以才十一次北伐(三国志是记载十一次)。四川其实是个很好的地方,有成都平原这个粮仓,还有巴蜀男儿骁勇善战。一手好牌,硬是给他打输了。前有古人刘邦,举巴蜀之力而与项羽争霸。可人家是厚积薄发,等到力量强大了,暗渡陈仓,就没再退回去。诸葛呢?

跟中原打消耗战,怎么耗得起?所以说诸葛愧称武侯,给张良等人提鞋都不配。回头再说他的政治手腕,假北伐之名,架空皇帝,清除异己,独断专行。这明明是奸臣所为。却给三国演义写成功臣,忠臣。虽然说历史不可能回头看,当时以蜀国之力想逐鹿中原,只有休养生息,坐观虎斗。蜀国易守难攻,但是吴国就不一样了,魏国无时不刻不想攻吴而一统天下,所以就应当挑起吴去北伐,或者魏去南渡,等两家打得差不多了,养精蓄锐,一举灭掉一家,坐收渔利。

诸葛亮是个能力极强的人却不是一个好领导,一个好领导是善于用人的,连刘备都提醒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言谈浮夸实力才能不行,要多考察。失掉街亭等于前功尽弃…这么重要的怎么不派稳妥的,哪怕派魏延也不会轻易失掉,诸葛亮对魏延总是提防着…而且诸葛之后除了姜维也没什么人可用了,所以诸葛亮作为蜀汉实际军政掌权者,没有培养吸纳储备人才,不善用人、用人不察是诸葛亮的软肋吧。

第一,受先帝所托光复汉室,纵使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也要赌,刘备就曾经在汉中击败过夏侯和曹操。 第二,主动进攻是怕曹魏休养生息,毕竟对手是比己方高出好几个档次。跟对方耗不起。掳掠对方人口来建立缓冲区。 第三,通过北伐来确立自己的政治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权力抓的稳,能够任用荆州派的各位同仁。通过先帝遗诏能暂时压住所有人的反对。

时间不等人啊!刘禅曾问过诸葛亮:相父,曹魏不曾打我们蜀,我们蜀汉为何老是去打人家呢?诸葛亮语重心长的回答,大意是:陛下啊,自古偏安一隅者未有不亡者,蜀虽有山川之险,可保二十年无虞!但二十年之后呢,蜀汉地狭,彼时曹魏壮大,蜀还能自保吗?显然,一语中的!曹魏的地方大!也要留守呀!全部调前线!钱粮怎么办!诸葛亮知道精兵可以以一敌十!加上他对自己军队训练,阵法!自信二军正面对战!有八方把握稳赢对方!加上蜀汉内部争斗!一隅偏安迟早被人吞了!上了战场的战士与和平时期战斗力不是正比的!所以人数在他眼生不成问题!他必须趁年青收中原也怕后继无人!都不想打战呢!所以收了姜维很高兴!好战份子1対收复汉室有理想!不像文官偏安一隅。

学刘邦呢,当年刘邦就是从蜀地暗度陈仓拿下秦王章邯,进一步楚汉相争取得天下。只是情况不同了,刘邦时中原各诸侯王混战,有机可乘。诸葛亮时魏国内部统一,王权稳定,国力强盛,蜀国穷兵黩武,自取首亡。其实诸葛亮不断北伐,也有对刘禅平庸的担忧,试想,诸葛亮何尝不想安享平安?但诸葛亮在世,或许蜀汉可以平安无忧,苟延残喘,但诸葛亮死后呢?以刘禅的平庸,能支撑魏吴的夹击吗?假使诸葛亮不北伐,很可能是诸葛亮死,蜀国立刻被灭亡。

一个国家的实力入何是一回事,是采取战略进攻还是战略守势,要看一国的头人的政治智慧。宋朝军事力量并不弱,但是采取的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当今的以色列国小,但是采取的极极进攻的国防政策。当下的我国综合实力排世界前五,但是采取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当然,这个极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是对是错还要千百年后历史学家去评价。


历史深度揭秘


实力差距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原因很多,我在这里列举两个最主要的原因:

第一,置之死地而后生。刘备夷陵之战大败后,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李严等大臣,希望能辅佐幼主,成就大业,但事实上蜀汉已经回天乏力了。跟东吴的决战过后,蜀汉已经丢失了荆州半壁江山,本来就很弱小的国力到这个时候又大幅度缩水。

根据统计,当时蜀汉的国土是三国最小,人口仅仅是曹魏的九分之一,这是什么概念!到这个时候,作为摄政大臣的诸葛亮已经回天乏术了。按照当时的天下大势而言,曹魏一统北方,实力雄厚,明显打不过,只能先防守;东吴更打不得,只能联合,否则魏吴联手的话蜀汉有可能连一个月都撑不过。



于是诸葛亮摄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出使臣前往东吴消除旧恨,握手言和。孙权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第二次孙刘联盟成立。第二件事,一方面休养生息,充盈国库,增加经济和人口;另一方面平定南蛮,扫除内患。做完这一切后诸葛亮就正式开始北伐。为什么一定要北伐?因为北伐还可以掌握一定的主动权,破釜沉舟的话,还有可能直取秦关,重获生机。否则偏安一隅,只能是坐以待毙。

诸葛亮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没办法,除了北上以外,已经没有了别的路可走。东边是盟友,南边已平定,剩下的只有出汉中,取长安这一条战略路线。于是深谙这一点的诸葛亮便举倾国之兵,北上伐魏。渴望能够出现转机,有机会击破长安,置之死地而后生,从而下活蜀汉这一盘死棋,然而他败了,败是大势所趋,败是天命所归。



第二,前面我们也说了诸葛亮是托孤大臣之一,但不是唯一。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外患,还有内忧,而这个“忧”不是蜀国的“忧”,而是诸葛亮自己的“忧”。想要做独掌大权的蜀国实际统治者,他就要击败自己的竞争对手,但是一家人不能刀兵相见,也就是只能暗斗不能明争,在蜀国树立自己的权威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于是诸葛亮不惜数次举倾国之兵,北上伐魏。他渴望建功,而战争本身就是最快速有效的方式之一,无论胜利与否,都能带来源源不断的影响力,一步步掌握兵权的最后,就是力压其他托孤大臣,独掌大权的开始。诸葛亮做到了这一点,蜀汉后期的他已经总领朝政,独步朝堂,事业方面逐渐达到了一个巅峰。



还有一点,诸葛亮既然是托孤大臣,那么他就要做好托孤大臣的职责。刘备给了他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明知如此,却还是得尽心尽责的做,去完成。诸葛亮明白天下的形势,知道匡扶汉室已经是黄粱一梦,但他义无反顾,率军北上,直到自己劳累身死。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报效知遇之恩,他必须要这样做,匡扶汉室的大业能不能完成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完不成是大势所趋,但如果不去做则又要另当别论了。

总的来说,诸葛亮义无反顾的数次北伐,原因就六个字,“下活棋,尽臣忠”。


是夏途途呀


蜀汉进行北伐意义丰富,影响因素极多。让我一一道来。

政治因素

1、北伐可以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缓和蜀汉朝廷内部土著派(益州派)与外来户(荆州派与徐州派)之间的矛盾。维持政权的稳定。


2、北伐将大量兵权集中于汉中。受到诸葛亮节制。成都安排一位代理人(蒋琬或者费祎),自己拥大军于外。这样既可以把持朝政,又不会有损自己的忠臣的名节。

3、北伐战争为了完成诸葛亮对刘备的承诺“北伐中原,还于旧都”。同时能够为自己带来巨大的声望。成全自己的生前身后名。


4、魏国占据中原地区,经济发达。蜀汉则国小民乏。从长期相持看,必然是魏国愈来愈强,蜀汉越来越弱。所以对于蜀汉时间才是最大的敌人。

其他因素

1、地理上,蜀汉控制汉中处以“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战略优势较大。关中、汉中和蜀川就如同一个三肚葫芦。中间的汉中是节点,控制住中间想要进攻、防守就占据了主动。


2、魏国虽强,敌人也多。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带甲之士极多。兵力是蜀汉的数倍。但是我们发现蜀汉需要面对的仅仅是北面的魏国。而魏国的敌人却到处都是。既有内部的蜀汉、孙吴,还需要面对北方正在崛起的鲜卑族,生存空间遭到挤压而逐渐南迁内附的匈奴以及西北作乱的羌人。魏国兵力虽多,但是分散各处,机动兵力不足。

结语

正是这些因素,让诸葛亮决心以北伐的方式保持国内稳定,争取生存空间。同时也是一场关于自己与蜀汉的赌博,结果他没有赢。


历史的拐点


诸葛亮坚持不懈的北伐以及最终亡故于北伐途中一直以来都是被当做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模板典范,也是被视为一种忠义的典型。

那么我们也知道国小力弱的蜀汉面对相当于庞然大物的曹魏来说,实力对比上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又是什么原因致使着诸葛亮非要把北伐进行到底,至死不渝呢,其实最为核心的原因有两点,也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所提出的。

诸葛亮剧照

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当危急存亡之秋

最主要,最为根本的原因自然是蜀汉的实际潜力以及现实实力问题,诸葛亮在自己的出师表中也提到了这点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内核驱动诸葛亮的最大也是最为根本的就是蜀汉的潜力太小,无法跟曹魏的发展潜力相比,随着时间的发展双方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蜀汉得以翻盘,伐魏立汉的几率只会越来越小,所以诸葛亮才会立志于北伐,誓要趁着自己尚有反击,进取之力时,对曹魏进行战略以及战术层面上的进攻,不然等到双方后续产生更大化的实力差距后,蜀汉恐怕只会沦为刀下之鱼肉。

北伐示意图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除了根本原因之外,蜀汉国力的恢复也是诸葛亮决定出师北伐的一大原因,毕竟此刻的蜀汉在诸葛亮以及蜀汉集团的共同努力之下,以及基本恢复了自夷陵之战造成的损失,同时降服了南中七郡,使得蜀汉再无后顾之忧。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表》

再者,由于长期以来,蜀汉由于实力丧失的低调,也使得曹魏对于蜀汉的提防降到了最低,主力主要集中于东吴一侧,也使得诸葛亮看到了北伐的机会。

诸葛亮剧照

受命之职,报效知恩

诸葛亮在《出师表》曾说道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所以,北伐的坚持除了是蜀汉不得不面对的以外,也是诸葛亮受命职责所在,是诸葛亮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托孤之恩义所在,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鞭策,使得他不敢有半分松懈,不敢坐视蜀汉的死于安乐。

刘备剧照

寻机给曹魏制造麻烦,等待时机

随着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其实诸葛亮的北伐就已经丧失了很多的主动性以及优势,之所以还继续进行北伐,主要目的是减缓二者发展路上的差距,时刻对曹魏进行骚扰,让他不能够好好的进行发育,而相对之下,虽然说蜀汉的发展发育也会受到影响,但是原本蜀汉发展潜力就小,基业也小,所以相对来说,受到的影响也稍微要小,而且也可以达到一种练兵,时刻保持一种紧张感的目的。

另外除了制造事端以外,也是寻机等待曹魏的政局变化,以求蜀汉生机,一旦曹魏有变,即可立即出兵,恢复汉室正统。

诸葛亮剧照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明知与曹魏差距极大的情况下也要坚持不断地北伐,概因使命所在,局势所迫以及机不可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