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和为什么说她一生都弄不懂沈从文?

鹏友程


不对等的情感观,相互委屈的婚姻!

沈从文只有高小毕业文凭,在老家湘西当过5年兵。后来,这个湘西“乡下人”闯荡大城市做了“北漂”,靠自学旁听成为一代乡土文学的“新锐作家”。

 

当时的沈从文虽已在文坛崭露头角,但来自各方的赞誉还没法让他当饭吃。他需要一份工作安身立命。后经诗人徐志摩大力举荐,他由北平南下沪上,进了由胡适任校长的上海中国公学教书,成了一名教授低年级文学课的讲师,算是有了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

 

在民国时期,文化人的励志境遇还真的不错的,包括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钱钟书、林微因,徐志摩、王国维、周作人、冰心、萧红等等都没有被世俗摒弃,即使经济相对拮据些。

 

沈从文在教书期间,26岁的他,爱上了自己19岁的漂亮女学生张兆和。

 

中国近代史上,系出名门的“张氏四姐妹”,在知名度上仅次于“宋家三姐妹”,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

 

张氏家族原籍安徽合肥,时居苏州。叶圣陶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张兆和是“张氏四姐妹”中的老三,别名“三三”。

 

在门第极不般配的情况下,生性木讷的且地位与实力不匹配的年轻人沈从文,向“千金小姐”张兆和展开了猛烈追求,这一开始就是一种不对等的情感追求。当时除了文名渐响别无长物的他,所能使用的最趁手武器,只有文字。

 

他最早写给张兆和的情书都署名S先生,第一封这样开头:“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

 

无奈张兆和一心向学,未予理睬,将他和其他众多求爱者按先后顺序编成青蛙某号,搁在一边。沈从文是青蛙13号。

 

从1929年12月开始,短短半年内,沈从文就给张兆和写了几百封情书,频繁到让张心生厌恶的程度。她选择了以保持缄默的方式予以拒绝。

 

情急之下,沈从文找到胡适诉说自己爱得艰难。胡校长一口答应要做他的爱情天使。他找来张兆和当面告诉她:“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张兆和却压根没给胡校长面子,坚称:“我顽固地不爱他!”

 

情感的不对等,地位的不对等注定两人的发展不平和,而且张兆和最终的情感选择了沈从文,更多的是一份“感动”吧!或许女子都在内心里对这样“死缠烂打”的“情书”会感动的失去本真的喜好吧!

 

1932年夏天7月,张兆和从上海中国公学毕业回到了苏州家中。相跟而来的,则是不堪相思之苦的沈从文,干脆从青岛跑来苏州张家“朝圣”。

 

他不仅用一周时间多次拜会张兆和家人,还每天一早就来到张家,直到深夜才离开。但他的这番苦心,却仍未得到张兆和本人的明确回应。

 

只是张兆和的同期日记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他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我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可见,面对沈从文长达4你的情书轰炸,张兆和的心里明显有所松动。

到头来,张兆和最终没能招架住沈从文这几年、几百封情书的持久战攻势。

 

二姐张允和去拍电报告知沈从文,机灵的她只发了一个字:“允”!沈从文自然能会意。可张兆和怕不保险,又去发了一条:“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发报员不解,张兆和说照发就是。

 

据说,这是中国第一封白话文电报,用几百封情书换来的,浪漫得有点发酸发苦。

 

沈从文年轻的爱情里,是执着到炽热的追求,一如那个徐志摩追求爱情一样的炽热,但是大家闺秀的张兆和至始至终的都是被动的回应,着也是两人情感不同频的根因,说明两人的情感观上有落差。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他们的新居,是在北平西城达子营选定的一个小院子。

 

婚后,每当两人处于分离状态,沈从文与张兆和总能互写动人的书信。从《湘行书简》可以看出,在婚后头几年时间里,小夫妻感情如胶似漆,卿卿我我,写信互以“三三”、“二哥”等亲昵的称呼,可谓幸福甜蜜。

如果说婚姻时候磨合情感的必经之路,婚姻开始的纪念沈从文与张兆和的情感磨合却还维持在情书里,未曾有现实生活的磨合,这是两人情感岁延续了,但矛盾也延迟的原因。

 

沈从文是作家,是理想主义文艺范儿的男子,对爱情的追求,自然多了一层美妙的幻想,唯美的期盼。

所以当激情退去,回归平淡的时候,两人个性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在生活中,两人性格不合,矛盾日多。不能随着情感的落地而相互融合的婚姻里情感就是最大的牺牲品。

随着沈从文闹出绯闻,两人的冷战开始升级,甚至出现过“沈从文和张兆和很少在一起。两人都在北京,却住在两处。沈从文每天吃了饭便走,儿女满室,竟然也没几句话”的局面。其中,最能反映这种心态的,就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毕竟,结婚没多久就写出一部悲剧作品,这种对比耐人寻味。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有其道理的一面的。当两人的三观不对等,再没有学会理解、包容、成全,那相互间的“冷漠”其实就是“伤害”,就是“爱情的坟墓”。

而同时代的才子佳人的钱钟书和杨绛,就是很明显的对比,同样诗书才气过人的杨绛婚后选择了成全钱钟书,理解、包容钱钟书的同时,牺牲的是自我的个性和发展的机遇,也是适时的引着钱钟书这个大男人稳稳的过日子,其实有文化的男子还真的不太能与现实接轨,都容易沉浸于理想状态,对这样的男子,女人的成全和奉献、理解就是注定这个男人幸福的重要动因。当然这的确委屈了女子的才情和理想追求,不是说张兆和不如杨绛,只是在婚姻里,张兆和的委屈没有和沈从文磨合出相互成全的那一面。

 

1988年,沈从文带着对张兆和的痴恋辞别了人间。

 

1995年8月,张兆和在《后记》一文中思及往事,诚实地写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可是“……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好在,他们的书留了下来,他们的情书也一版再版,至今耐读。这几乎成了我们后人,借以回看时代、致敬前辈,并引导现在人对人生、爱情、婚姻的态度和内在反思,反观我们自己的人生、情感与内心的一种需求、选择,到底是以自我为主的需求,还是以成全为主的需求。

所有的人生都有其幸福的一面,所有的生命都有其不幸的动因,珍惜身边人才是生命的主题,珍惜自己才是上的必须,和和美美、健健康康、理解包容、奉献爱护才是情感最好的归宿。





情说感话2019


张兆和说一生都没有弄懂沈从文,这很正常啊!不光是张兆和一人一生没弄懂他的丈夫,很多女人一生也没能弄懂丈夫。

沈从文和很多男人一样,看到心仪的人,煞费苦心的追,好话说尽,肉麻的,奉承的,今天一封信,明天一棒花。可以说低到尘埃里……大功告成,进入洞房。这洞房就是婚姻的围城,也是婚姻的坟墓。

婚姻里“柴米油盐酱醋茶”,孩子哭,孩子闹。七大姑,八大姨……於是有观念不同不与为谋,日久天长,心存介蒂,一地鸡毛。

原先低到尘埃里的人,现在思想上己反客为主了,奴隶变将军了。你是我老婆了,煮熟了的鸭子不怕飞,你在家操持家务的辛苦,他全然不见,只看到你灰头土脸,渐渐渐渐的厌了。看到老婆好似看到一朵枯萎的花。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啊!到处都是鲜花,於是看得心花怒放。沈从文遇上了女文人高青子,高极度崇拜沈从文的文彩,沈从文心融化了,看到高青子,好似眼前升起了一道雨后彩虹,与高有了长达十年的婚外情。

张兆和“是可忍?孰不可忍!”回娘家了。外界也纷纷扬扬指责沈从文,你这个小子,福气这么好,娶了名门望族的美女兼才女,你还出轨了?张兆和自然委屈的死的心都有了,怎么会这样啊!当初多少誓言犹在耳,“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生一世,只爱你一人。”“我做梦,吻了你的脚,幸福死了”……但她是母亲,她怎舍得扔下儿女啊!兆和天天以泪洗面,亏得亲朋好友相劝,才苦中度日。

沈从文的变,其实就是人性中的弱点,没有责任心,朝三暮四,见异思迁。那么很多男人没有变啊!因为很多男人克服了人性的弱点,对家有责任感,洁身自好。知道一旦走上这一步,自己这一关就过不去,卑视这样的人,碰到了可能会出轨的情况,止步。从而保全了自己,保全了婚姻的稳定。老天是公平的,你在外接受了多少媚笑,回家将得到多少冷遇。沈从文自作自受,得了严重的忧郁症,自杀二次未遂。临去时对张兆和说了“对不起”。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张兆和没法弄懂沈从文,是没法弄懂啊!这样的门弟,这样的美女,这样的才女,这样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我们更是没法懂得。唉!人心难测。


春草春草又春草


张兆和沈从文的爱情不是两情相悦,而是从感动开始的,许多人以为最后沈从文和张兆和结成了一段缱绻缠绵的爱情佳话。

其实非也。他们终其一生也只是在假装相爱,而不是真正相爱。

男人很少因为感动去爱上一个女人,女人却有可能因为感动去接受一个男人。张兆和自始至终就没有爱过沈从文,她只是被感动了,最终接受了这桩婚事而己。

他们结了婚,短暂的甜蜜生活后,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张兆和不明白沈从文为什么那么好面子,打肿脸充胖子为朋友花钱,结果弄得自家生活拮据。她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倾家荡产地收藏古董瓷器。

到了晚年,各大高校内左翼思潮风起云涌,沈从文成了被批判的对象。在极度的困惑与恐惧之中,沈从文患上了忧郁症。

然而,张兆和却选择了和沈从文分居,并未安慰和鼓励沈从文。绝望之中的沈从文选择了自杀,幸亏被及时发现,抢救了过来。

沈从文也曾经慨叹,张兆和并不是爱他为人,而是爱他写信。她不懂沈从文,也从未尝试着真正去触碰认知沈从文的内心。

1988年,沈从文病逝,离开了他最爱的张兆和。

七年之后,张兆和整理沈从文的遗稿,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究其原因,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其实还是婚姻的门不当户不对。那种来自原生家庭带来的生活习惯,社交方式,甚至于思想格局的不同,造就的精神上的不平等。这样的婚姻又怎能相爱一生呢?

一个是来自湘西蛮荒之地的浪漫青年,一个是出身名门知书达理的世家女子,本来不搭边的两个人,只是因为男子的浪漫与执着,用一沓情书收服了美人心。

所以,即便是时间进化到了现在,我依然相信那个古老的说法一一最好的婚姻应该是门当户对的结合。只是,门当户对在新时代也可以被赋予一些新的释义:学历的对等,见识的相当,三观的一致,格局的匹配。








虎斑不虎搬


因为张兆和从没真正爱过沈从文。

沈从文来自偏远的乡下,而张兆和出身名门,俩人言谈举止是格格不入,加上张身边追求者众多,如果让张兆和选丈夫,估计连选18个也轮不到沈从文,张兆和是带着极不情愿嫁给沈的。

我们说,如果真正在乎一个人,那你会千方百计去关注她(他)、了解她(他),恨不得化身福尔摩斯试图走进她(他)的内心。张兆和并未喜欢过沈从文,怎么会去真正了解他?同样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更多的是一种文人追求理想中的恋人,当婚后他看到张兆和为柴米油盐而忙乎时瞬间那个心中的女神就落入了凡间,很是失落;分隔两地时,俩人来往的书信不在一个频道上,一个在谈情说爱,一个在为柴米油盐发愁。

再浓烈的爱情也需要维护和转化心态去保鲜,否则会到另一个极端。婚后很长时间他们的感情并不好,只是因为处于过去那个时代,二人的婚姻一直维持着,搁到现在估计要离婚的。

情况发生转变在晚年。张兆和自1988年沈从文去世之后,就一直在整理他的书信及作品,因此还编写了一本《从文家书》。也正是在编写书的过程中,张兆和才明白了沈从文的所想,她在后记中写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真正理解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輶车鸾镳


谢谢悟空。

可能因为不是一路人,不相为谋吧?

张兆和从未真心实意的爱过沈从文,又不是心甘情愿嫁给他的!平时正如他俩共同认为的那样:貌合神离!对于这样的夫妻之间,怎能做到深刻的了解彼此?

所以张兆和才说,她一生都弄不懂沈从文。





蓝天51568



手机用户糖画糖


是崇拜。


鬼三


不爱,懒得去懂他,就连他对她说爱上别人,她也波澜不惊,由他去,只是懒理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