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沈从文晚年为何放弃了写作?

弥撒气球开始燃烧CP魂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他笔下的湘西美的令人窒息,他的作品醉心于人性之美的发现,充满了对人生隐忧的哲学思考,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一个巅峰,代表了他的最高水平。

沈从文与妻子张兆和

沈从文是湘西凤凰人,青年时投身行伍,随当地一支土著队伍浪迹于湘川黔边境地区。沈从文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后来到中国公学、国立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教书。解放前夕,沈从文突然遭到以郭沫若为首的左派文人批判,被定性为“桃红色反动作家”,郭沫若在文中这样写道:

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在抗战初期全民族对日寇生死存亡的时候,他高唱着“与抗战无关论”;在抗战后期作家们坚强团结,争取民主的时候,他又喊出“反对作家从政”……

今天看来,郭沫若的文章对沈从文明显不公,但当时郭沫若踌躇满志,以胜利者的身份任意点评海内学人,对沈从文形成了不小的威胁,致使他几次自杀,但幸运的是都没有成功。

青年沈从文

1949年后,沈从文被剥夺了教书和写作的权力,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讲说员。据说有一次沈从文的学生、北京市副市长吴晗陪同外宾到故宫游览,吴发现讲说员居然是昔日的老师沈从文,担心沈感到难堪,所以悄悄退了出去——这段史料是从一位文人的回忆文字中看到的,不知是否属实?

1949年后的30年,沈从文一直没有从事文学创作,中国文坛少了一位杰出的作家,故宫午门下多了一位指点解说的老人,《中国服饰研究》就是其中的结晶。著名画家、沈从文表侄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中透露:“三十多年来,(沈从文)只有过一篇回乡短短的游记,其余的就是大量的有关文物考古的文章。不过仍然是散文诗似的美。”

当中国走上正常轨道后,沈从文恢复了写作的权利,党和政府给予了他许多实实在在的关怀和待遇,包括房子、车子和司机。但太晚了,他已经没有能力使用这一切了。黄永玉在书中这样写道:“如果早二十年给他这个完美的工作环境,他是一定不会辜负这种待遇的。眼前他只能坐在推车上,熟人亲戚到来,说一点好朋友的近况,他听得见,却只能作出‘哇,哇,哇’的细微的声音和夺眶而出的眼泪的反应。”

晚年沈从文夫妇

最后回到题目中所提的问题上来,沈从文晚年不是放弃了写作,而是因身体原因无法拿起笔来。这是沈从文个人的悲哀,还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无人知道。

谢谢阅读!





民国年间那些事


沈从文,中国著名的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中国文坛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其“牧歌”式小说《边城》是其巅峰之作。沈从文前辈一生致力写作,只是在1984年因病无法行动停止写作,这时离他1988年去世只有四年的光阴,说沈从文晚年放弃写作说法不妥。

沈从文擅长小说和散文,在1948年以后停止了小说和散文的创作,转为文物研究,后期的作品比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作品,只能说是研究文物的工具书籍,为什么沈从文做出如此抉择,这才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1948年开始,出现了诸多对于沈从文的批评声音,首先是郭沫若,指出沈从文“作品属于茶色文艺”“走第三条路线”“为反动派服务”,并得到了许多左翼作家的附和,更有指沈从文“妓女作家”如此激烈的言辞,此时的批评由已经变成了赤裸裸的人身攻击。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偏浪漫主义,他利用诗歌式的语言,描述这对历史、农村、生命的反思,这在当时被认为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沈从文曾经批评闻一多“第三党”运动以及对于《战国策》的研究,这已经涉及到了政治,沈从文本意认为这是单纯的文学评论,没有想到会给其造成如此巨大的困扰。

众所周知,作家的文学作品要对自己负责、要对读者负责,同时也要为所处的时代负责,这是更古不变的真理。当时文艺界的主导风格是“信”,而沈从文的风格是“思”,这表明沈从文的写作特点不能适应当时时代的要求,他放弃小说和散文创作,也是其明智之举。

沈从文的作品尤其是《边城》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感悟,沈从文前辈是一个值得我们缅怀的作家,但是更应该反思的是,现在越来越开放和包容的社会,已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土壤,但为什么没有更好、更多,令人印象深刻、值得回味的文学作品?!


傲世万年雪


这是个使人痛心的问题,沈从文是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他放弃写作,对中国文学来说,是一大损失。可是如果站在沈先生的角度来说,我理解他,理解他的痛苦、迷茫。他后半生找到了另一种安身立命之所,对他来说,或许是最好的结局,但对于喜欢他的读者来说,未免有些残酷。




一九四九年一月中旬起,沈从文陷入“精神失常”,在经历了内心长时间的挣扎和煎熬之后,他在三月二十八日自杀。万幸的是被及时抢救,他才慢慢恢复过来。在这段时间当中,他写下三篇文字,《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一个人的自白》、《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一章自传——一点幻想的发展》,后面两篇是他构想的自传,在这两章之间还有八章,但却没来得及完成,两篇长稿均收入《沈从文全集》第二十七卷。



他晚年放弃写作的原因大概就隐藏在这三篇文字中。他的精神转况引起好友的关注,梁思成、林徽因邀他到清华园居住,他在金岳霖住处写下了《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这篇文章大约一万字,写在金岳霖住处所见,当中穿插着对于“自己存在”的思考。这篇文章每次读都能击中我的内心,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一个作家内心的痛苦不会明显表现出来,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在动。在面对主人笑语中而动,却没有一个人能注意理解。”从这些文字中,我看到沈从文的孤独和迷茫。面对着眼前的世界和时代,他开始重新自我思考,时代转折带给他的压力具体起来就是他前半生全力以赴追求的文学事业的危机。文章第一段他这样说——

“我写什么?还能够写什么?笔已冻住,生命也冻住。一切待解放,待改造。是不是还有希望由复杂到单纯,阴晦到晴明?凡事必重新梳理,才能知道。”

“写什么”、“还能写什么”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两个问题更致命了。这两个问题引发了他对于自我的思考,或许也引发了三月二十八日的那次自杀。在金岳霖家的客厅中,伴随着贝多芬的乐曲,他听到了死亡的召唤。他的回答呢?“带了我走吧......听你如命运,服从你如神。”他就这样妥协了。在乐曲声中,他又开始冥想,沿着时间的河流往回奔跑,他跑到了四十年前的老家,他坐在母亲膝边哭泣,他发现了一个自己,“一个慈母和荡子的人格综合。”从这篇文章中可以读出这样一个信息,沈从文在城市飘荡,但他的根一直在乡村,或许从乡村到城市,对他来说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吧!从冥想回到现实,客厅中建筑师(梁思成夫妇)在谈论塔,对于沈从文来说,塔是一个特殊的意象。《边城》的最后,夜里下着大雨,塔倒了,老船夫死了,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对应到现实中,则是对于沈从文付出半生心血的文学事业的否定。所以他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塔”的象征意义除少数专家之外再无人理会。“塔”的倾倒对于沈从文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写到——

“我已在水边岸上。多好的一片水!茶峒的小白塔,渡船:那只方头平底只合在那些小小地方存在的渡船,船上的黑脸长眉的翠翠,全在望中。春天去后接着是夏天,欲雨未雨闷热时,小小红蜻蜓飞满河面。翠翠,你要哭,你尽管哭!日子还长!水发了,塔圮了!渡船溜跑了,世界全变了。天明起身一看,住宅附近到处是黄浊浊泥水下注。翠翠,你要哭,你尽管哭!你沉默,就让杜鹃为你永远在春天啼唤。你的善良品性和痛苦命运,早在我预料中,一切全在预料中。这就是人生!”

从这儿我就知道,在沈从文心里,所有的文学事业已经化为一片灰烬,“塔”倒了,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在哭。我无法想象沈先生写下这段文字时心里有多痛苦!试想一下,你一辈子追求的东西,你用了自己的半生,到头来,却发现一切都倒了。心中所有的美好都破碎了,一个作家到了这种地步,或许也就只有结束自己的生命来结束这一切痛苦了。

三月二十八日,沈从文自杀,被救,保住了性命。文学在他心里成了一块疤,永远也不敢去揭。我时常在想,在晚年沈先生的心中,“翠翠”到底是在哭还是在笑?不过这些我都已经无从得知了。


敲开自由之门


沈从文晚年放弃写作确切的说是1949年以后,他放弃写作是因为他的惶惶不安,他有很多面对新事物的有所不知,有所彷徨困惑的东西。沈从文害怕批评,害怕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批评改造,在当时沈从文的著作被烧,别处被禁,让他如惊弓之鸟,让他感到无所适从。他是个性情温和的人,他放弃了写作大概是想远离政治,用当年的说法就是政治上无知,不懂得政权的需要,更不懂得见风使舵,他放弃写作,想成为一名普通的文物研究人员,就是沈从文多方思虑后的正确选择。

沈从文始终相信文学要保留对正治批评和修正的权利,而不是单方面的听话和守规矩,这种坚守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可能说沈从文的弃笔那是那个时代所造成的。郭沫若发表于香港的《斥反动文人》,指责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郭沫若一文对沈从文的“作为反动派”的阶级定性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给本来对批评就敏感的沈从文以沉重的打击。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沈从文竟致于一度神经错乱。使得沈从文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弃笔改行。


施比授


沈从文在1949年发表了很多文学左偏,是一位高产作家。因为在解放前得罪了人,解放后被批为反动文人。沈从文只好不再写文学作品,转行研究古代服饰,写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沈从文在解放后,长期处于紧张的政治运动洪流中,身心受到了很大刺激,曾自杀过,虽然被抢救过来,但身体也大不如前。再加晚年和家人分居,饮食起居得不到适时照顾,也影响了他的健康。

八十年代,海外兴起了沈从文热,这引起了国内领导的重视,开始优待沈从文,给沈从文分配了房子,配了车子,但沈从文此时因中风,讲话不利落,腿脚也不方便了,根本不能写作了。


倒也不错


自传,我十四岁就开始看沈从文的小说长大的,有两年时间都是看沈从文的那本小说集,不知看了多少次,还有花城小说月刊。可以说沈从文就是我的恩师,一点也不过分。沈从文晚年为何放弃写作?是内心的挣扎,是内心情感跳出文字禁固,释放自我的灵魂。写情感爱情小说的人,是将灵魂连同小说的人物灵魂连在一起。沈老放弃写作就是:情感跳出文字禁固,释放自我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