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齐泰:若建文帝重用的是他,靖难的结局可能会反转

1

当朱元璋死了之后,大明帝国很快地便陷入了一场危机。年轻的新皇朱允炆,为巩固皇权,开始了针对他叔叔们的削藩。

先是,帝为太孙时,诸王多尊属,拥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议削藩。

建文皇帝将这项任务,交给了他最信任的齐泰、黄子澄。

黄子澄,曾是东宫伴读,朱允炆信任他,是出于对黄子澄的了解。而朱允炆那么信任齐泰,却完全是因为齐泰在国丧一事上,帮到了朱允炆。

朱元璋驾崩之时,他的儿子们照理是要回京奔丧的,但是,就在诸王动身前,齐泰拿出了一份遗诏,令诸王临国中,毋奔丧。

对于诸王来说,这份遗诏,完全堵死了他们回京争权的借口;对于朱允炆来说,能够将他那些虎视眈眈的叔叔们,禁锢在封地,是保住了他的皇位。

因为是齐泰适时的拿出了诏书,所以,朱允炆理所当然的信任了齐泰;而诸王也理所当然的恨死了齐泰。

诸王为表示对这份诏书的不满,纷纷指责,说这诏书是假的,是齐泰拿出离间骨肉的阴谋。

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

2

要说诏书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先讲讲齐泰的入仕。

齐泰,溧水人,本名齐德,他于洪武十八年,带着洪武十七年应天府乡试第一的光环,参加了当年的殿试,一举成为了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入仕后,他凭借才能,接连担任了礼、兵二部的主事。并在雷震谨身殿这一次事件中,赢得了皇帝朱元璋的特别关注。

天雷震荡了谨身殿,朱元璋为祈福,打算在郊庙祭祀。为表虔诚,朱元璋令挑选历官九年无过的人陪同。齐泰正好符合这一条件,得以陪同朱元璋前往祭祀。

也就是这次祭祀,朱元璋为齐泰赐名,改齐德为齐泰。祭祀后,朱元璋提拔了齐泰,让他担任兵部郎中擢左侍郎。

回到之前的话题,朱元璋死时,齐泰也不过是兵部侍郎,他将如此重要的诏书交给这样品阶的人,并令其顾命,也勿怪诸王拿诏书说事情了!

雷震谨身殿,太祖祷郊庙,择历官九年无过者陪祀,德与焉,赐名泰。

3

为了建文皇帝的“削藩”,黄子澄与齐泰各自拿出一个方案。黄子澄认为,要最后动燕王;而齐泰则认为,要一开始就拿燕王开刀。

虽然后来的事情,已经证明了齐泰方针的正确性,但当时的建文帝选择的却是黄子澄的方案。

依靠黄子澄的方案,建文帝一口气削减废除了5位王。然后,将矛头对准了燕王朱棣。

而不甘心受制于人的朱棣,率先发难,指名齐泰、黄子澄为奸臣,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举兵反了!

建文元年,周、代、湘、齐、岷五王相继以罪废。七月,燕王举兵反,师名“靖难”。

在中国的传统中,重要的人物都是要放在前面的,因此,从朱棣的口号中不难看出,齐泰在朱棣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将齐泰当作重点对象的重点对象,除了之前齐泰因拿出诏书,挡了朱棣回京的借口这个原因外。

很大程度上,朱棣已经敏锐的察觉到,这个在削藩的时候提议拿燕王先开刀的齐泰,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将会是他篡位的最大阻碍。

4

朱元璋在世时,曾心血来潮的考问时任兵部侍郎的齐泰,边将姓名,齐泰一个一个的历数无遗;又问及诸图籍,齐泰从袖中,取出一份简要详密的手册,交给朱元璋过目。

一个随身携带图籍,能够记全边将名录的人,他对时局的判断、把握,那是黄子澄这种只会读书的人,拍马都赶不上的。

朱棣起兵后,齐泰拿出来的对策,也证明了他的高明:齐泰布告天下,将朱棣定义为反贼,使得其他蠢蠢欲动的诸王,碍于义礼而不敢动,第一时间,稳固住了可能会恶化的局势。

事闻,泰请削燕属籍,声罪致讨。或难之,泰曰:“明其为贼,敌乃可克。”遂定议伐燕,布告天下。

战略上的布局,虽无可挑剔,但战场上的胜负却有些差强人意。

长兴侯耿炳文率领大军北上,很快便与年轻的燕王展开了交锋。擅长守城的老将耿炳文,在野外,被擅长野战突袭的朱棣打败了。

当战报传回京城,朝堂上便有人沉不住气了,他们觉得耿炳文已老,干不过年轻的燕王。为此,黄子澄荐曹国公李景隆,取代耿炳文伐燕。

对于代将这件事情上,拥有敏锐洞察力的齐泰是持反对态度的。他觉得擅长防守的耿炳文依然可战,只要耿炳文能够将燕王拖在北方,那么,胜利便是迟早的事情。

5

无奈的是,建文帝并没有听取齐泰的意见。由于黄子澄的反对,朱允炆最终选择了临阵易将,派出了虎父犬子的李景隆。

泰极言不可。子澄不听,卒命景隆将。

黄子澄看着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北上,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寄望着马到成功。但是,面对李景隆比自己多出数十倍的兵力,朱棣并没表现出丝毫的害怕、担心。他大喜曰:“昔汉高止能将十万,景隆何才,其众适足为吾资也!”

李景隆并不是草包,他带着他的大军,也曾数次将朱棣逼至墙角。但并不是天才将星的他,终于还是败了,败在了能力不足上。

李景隆败仗后,朱允炆为安抚燕王,撤了齐泰、黄子澄的职位。虽然这只是暗度陈仓的计策,但是,朱允炆已经表现出了他的怯弱。

是冬,景隆果败。帝有惧色,会燕王上书极诋泰、子澄。帝乃解二人任以谢燕。

之后,当接替李景隆,扛起伐燕大旗的盛庸,在夹河再败的时候,建文帝又一次的罢了两人的职位,以求朱棣罢兵。

这一次,朱允炆的表现已经是进退失据,乱了方寸了,他已经弄不清,自己与朱棣是因为什么而开战了。

与闹不清楚状况的朱允炆相比,朱棣一直清楚自己所谋的是什么。为了皇位,朱棣得寸进尺地,继续带领着他的大军南下。

燕王曰:“此缓我也。”进益急。

燕兵日逼,不多时,便将兵临城下。而这个时候,朱允炆才想起来要去依靠齐泰。

6

如果朱允炆采取了齐泰的建议,先拿燕王开刀,那准备不充分的燕王在面对举国兵马时,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

如果朱允炆没有临阵换将,那么擅长防守的耿炳文在北方数起一道防线,燕王的军队在缺粮食吃的情况下,迟早分崩离散。

如果朱允炆最后一次没有撤了齐泰的职位,而且留他在京防守,那么以齐泰的才能,至少能够拖延住朱棣的兵马,等到诸路勤王的大军回京救援。

但是,这世间没有如果。朱允炆复召泰还,泰未至,京师已不守。

欲奔走外郡再谋兴复的齐泰,墨白马而行,被奉令捉拿他的人识破,执赴京城,同子澄、方孝孺等被诛死。

泰从兄弟敬宗等皆坐死,叔时永、阳彦等谪戍。子甫六岁,免死给配,仕宗时赦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