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被误会千年之久的圣明之君

刘禅,只能说生不逢时,若在太平统一年代为君主,将是国强民富的圣明之君!

刘禅作为亡国之君仍能在时局动荡时代自然死亡,实属聪慧过人。毕竟蜀国实力依旧存在,随时都有可能因别人假借自己名义,向他老爹一样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揭竿而起。却凭借装疯卖傻,掩藏自己的锋芒,隐忍而活,为自己,为家人,为蜀汉之臣,为蜀地之民隐忍,留下“扶不起的阿斗”之称呼!

乐不思蜀的典故由来

相传,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特地嘱咐伶人演奏蜀中乐曲,勾起蜀汉旧臣亡国之痛,皆掩面痛哭。只有刘禅像个没事人似的,谈不上胡吃海塞,任怡然自得乐在曲中。司马昭见此,试探道:“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乐不思蜀中,刘禅是真傻,还是假傻?

要知道刘禅可是当了42年的国君,即使诸葛亮亡故,任然在位近30年之久。

刘禅的聪慧机智

史载: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刘禅懂得让权于丞相诸葛亮,事事皆以听之讯之人之(不听不行啊,毕竟诸葛亮可以借机异位)。

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就有戏称,汝可替代我儿,此时,诸葛亮义正言辞拒绝了(是否有刀斧手立于账外就不得知了),并表示“臣,定当竭力辅佐少主,匡扶汉室!”,从此之后刘禅以诸葛亮为相父。

从此进入刘禅为后主,诸葛亮为实主,蜀汉事宜皆以丞相为主导,刘禅谦让之。诸葛亮也遵守刘备遗愿多次出兵北伐,使得蜀汉劳民伤财。古代打仗,可不像现代打仗,光行军都要月把时间,即使仗打完了,班师回朝也要几个月。想象此间,丞相不在,虽留下“亲闲人,远小人”的警告和推荐辅佐之人,可是把大后方管理的井井有条,后方补给调配得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差事,毕竟蜀内也有内乱。此间就可看出刘禅的协调调配的贤明。

只要打仗肯定有胜负之分,至于双方惨败,也是一方惨胜。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

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褝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诸葛专权对后主很有刺激。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己见。

禅亮共处期间,亮经常越俎代庖行君王之权,这可是犯了君臣大忌,可刘禅却之一只眼闭一只眼,将其处理妥当;亮北伐,劳民伤财,安定百姓纳粮交税,支撑北伐事业。

诸葛亮死后,大权将重归于刘禅,此时刘禅以文武两职相互制约,到总揽朝政

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成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体恤民情,停止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可惜大将姜维继续在外长期用兵,讨伐曹魏,蜀国的国力财力继续被大量消耗在战场上。刘禅惟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高情商的刘禅,在今天绝对是众多美女的倾慕者,同事之间的好同事,领导人中的好领导。

刘琰的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

对于姜维等人把蜀国衰落责任推给宦官黄皓时,后主并没有委过与人,只是说:“区区一个太监,不过是一个听喝的。”夏侯霸的父亲为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

魏延叛乱被杀,后主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后人认为:“后主能作此语,亦非非常。”

大军压境,选择降,成就了扶不起的阿斗

诸葛瞻战死在绵竹后,刘禅见大势已去,没有向自己儿子那般想要背水一战,而是选择主动投降。他深知这么多年的战争已经让蜀地百姓苦不堪言,好不容易过了几天安生日子,母亲又要送自己的儿子或者自家的男性上战场。

刘禅也清楚自己如果背水一战或许偏于一方,苟延残喘,等待时机可以卷土重来,但是蜀地百姓已经等不起了。要知道汉朝讲究的儒家文化,即使三国鼎立任以儒家为首。降,代表不耻,辱没先祖,将被世人和后人戳脊梁骨。刘禅还是选择了降,从此背负“扶不起的阿斗”之名。这也体现了刘禅的“仁德”。

跟同时代领导人吴王孙皓和晋朝开国皇帝武帝相比,刘禅也不乏仁德名主。如此大气国家领导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庞永认为:“残暴之君在位,臣民须他为救星;仁德之君在位,百姓视他为赘疣。”孟德斯鸠说“那种历史记录读来乏味的国家是幸福的。”王学泰说:“统治者的招抚政策能使更多老百姓活下来,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被招安的老百姓不必再用生命的代价去换得一日之果腹;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少破坏一些社会财富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刘禅若在天下统一为君王,将仁德圣明之君。体恤百姓,人口将空前发展,百姓将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