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这么厉害,为何到死都没有被封侯?

一壶老酒敬人生


李广难封有大环境,也有小环境,更有人的因素在里面。

景帝在位时处处隐忍,宁可与匈奴和亲,也不愿与其开战,李广空有一身本领而无法施展。不过吴王刘濞等七国叛乱给了李广机会,李广在平叛战斗中身先士卒,大显威名。梁王为收买人心私下授予李广将军印,李广居然也接受了。然而归国后众人都受赏,唯独李广无封无赏,反被景帝迁怒。而景帝和梁王之间其实是互相算计,李广反倒成了他们之间权利斗争的牺牲品,第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后来汉武帝登基,汉武帝穷兵黩武,不断地与匈奴开战,又一次给了李广机会。不过李广却没有把握住,在关平之战中,卫青一举成名,而李广不但战败,而且被俘,好不容易逃回去,差点被汉武帝处死。

公元前123年,李广随卫青出征,杀敌一万多人,然而战争天才霍去病横空出世,带领八百敢死队杀得匈奴丢盔弃甲。李广的战功在霍去病的光芒下被埋没了。

公元前121年,李广再次出征,按照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也找到左贤王的大部队,但是由于张骞的迟到,只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自然无功无赏。

公元前119年,李广最后一次随卫青出征,虽然李广多次请求与匈奴交战,然而却一直被卫青拒绝,后来李广部被卫青合并到不熟悉的东路,李广迷路,因而贻误战机,李广不愿被酷吏盘问,拔剑自刎。

终其一生,李广都未曾封侯,他是有机会可以封侯的,然而他不仅卷入帝王家族的权利斗争,而且又屡遭大将军卫青排挤,另外又有霍去病的横空出世。而且在汉武帝心中,李广的地位并不及卫青、霍去病,甚至说差的很远。总的来说,李广是生不逢时吧。





奔跑的蜗牛灬


在西汉,除了卫青和霍去病之外,最有名的将领就要数飞将军李广了,他浴血战场40多年,立下汗马功劳,却被命运捉弄,一生没有封侯。笔者认为,李广难封的原因主要有五点:

第一,李广政治眼光短浅。在七国之乱爆发时,李广跟着周亚夫一起出征,本来已经立下汗马功劳,回去之后说不定就可以封侯了,但李广却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他接受了梁王的封赏。

七国之乱本来就是中央和地方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这种敏感时期,竟然接受敌人的封赏,可以说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所以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汉景帝并没有为李广封侯。

第二,李广特立独行。在我们的印象中,李广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的战绩,这其实间接说明了李广的个人英雄主义。他总是带着几百人的骑兵就深入敌营。说好听点是作战勇猛、身先士卒,但说得难听点就是不服指挥、任意妄为了。

本来在大部队里面做先锋,很快就可以出战果的,毕竟后面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牛逼人物。但是李广偏偏要一个人往前冲,这种人在军队里就是刺头,不被杀掉已经很不错了。

第三,李广在重要的战役中都没有取得成果。李广在跟随卫青出征的四次战役中,有两次是惨败,有一次是迷路,还有一次是直接被俘虏了,最后花钱才能赎回来。虽然说李广有时候打游击会取得一些战果,但这相比霍去病灭匈奴的功绩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也没有受到重视。

第四,李广坑杀俘虏。李广在做太守期间,招降了一批羌人。但是在羌人投降之后,李广却不守信义,直接把这800人都杀了,这是李广人生中最大的污点。李广没有被封侯,可能也是这件事的报应吧。

第五,李广性格脆弱,提前自杀了。李广在第四次跟随卫青出征时迷路了,毫无战果,卫青骂了他几句。李广竟然放不下面子,直接就自刎了。要知道,当时的李广已经60多岁了,要是再能活多几年,凭借这么多年的军旅生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汉武帝说不定还会封他为侯的。但是李广活这么久,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脸皮还是这么薄,可见他性格还是有问题。

李家确实比较惨,除了李广之外,他的儿子被霍去病杀了,孙子又投降匈奴,整个家族都被时人唾弃,后来李世民认李广为祖,名声才好转起来。


逍遥侃历史


谁说李广真厉害?

李广弓马娴熟武艺高强,这一点不假。但“将在谋而不在勇”。

李广并非冲锋陷阵的斗将。不管是镇守边郡的太守,还是后来统军出塞的将军,他都要为麾下将士负责。

以李广高光时刻追杀射雕者一战为例:虽然此役有惊无险,李广应对也非常冷静,但他身为太守,轻率放弃职守轻骑深入敌境,如果当时另有胡骑袭扰,无人统帅的上郡将士很可能惊慌失措,造成严重损失!

可见李广为将不够稳重,说他“轻佻”并不为过——这个“轻佻”不是道德评价,却危害极大,为人轻佻不过祸及自身,为将轻佻却要害死三军!

李广被俘一役也是他轻佻的体现:李广逃脱后“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这部分“余军”不可能是溃兵——这一战汉军以少敌多,打得非常惨烈,主帅被俘部队必定丧失建制完全崩溃,即便有少数人侥幸脱身,也无法自行编组,只能被友军收容,所以余军应该是后队。可见李广军分成相隔较远的前后两部,这种分散兵力的做法,显然不合用兵原则。只有一种解释:李广对远征作战的危险性缺乏认识,带上先锋军就出发,对后队放任不管。

这显然也是一种轻率。身先士卒很好,但不能妨碍履行指挥责任,李广恰恰是没做好这一前提,他的骁勇善战只能是匹夫之勇。


真正鳄鱼不哭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真的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吗?抛开命运之说,李广难封侯还有以下原因

第一 年青时没赶上让自己发光的好时候

李广的青年时代,大汉没有足够的力量抗击匈奴,汉朝就给匈奴送女人,金钱,汉朝和匈奴的之间基本没有战争。加之李广当时主要负责宫里的护卫工作,根本没有机会立大功,汉文帝就感叹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第二,李广缺乏政治方向感,历史上有污点。

平定七国之乱时,李广身先士卒,勇夺取叛军军旗,立下大功。但是却私自接受梁王的封赠,景帝本来与梁王关系就紧张,梁王想继承皇位,并得到太后的支持,所以还师后,李广受到汉景帝的猜疑,非但没给封赏,反而贬到边疆戍边。

第三,李广治军另类

《史记》中说他爱兵如子,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还和士兵在一个锅里吃饭,很受部下爱戴。但是在治军方面很松懈,不重视组织纪律,晚上宿营居然不派警卫,这样的队伍恐怕很难打大仗。

其四,李广的个人战斗力爆棚,但缺乏战略眼光

这一点有点像李云龙,冲锋号一响,自己拿把刀冲上去了,忘记自己还是个指挥员,猛冲猛打,斗勇斗狠,不注意在战争中时时了解敌我军情,调整战术,经常是跟匈奴硬拼硬,很难取得较大的军功。

第五,李广点子有点背

汉武帝元光六年,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各帅一万人出塞迎敌。公孙贺没遇到匈奴,无功而返。公孙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损兵七千。李广最倒霉,遇上了匈奴单于主力,不仅兵败而且被俘,后来侥幸逃脱,被削职为民。而卫青则通过长途奔袭,端了基本不设防的匈奴的老窝——圣地龙城。

最后再看看汉代封侯条件

如下军功具备之一可封侯:一是捕斩敌军王爷、丞相、将军、阏氏等;二是斩敌千级以上;三是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四父亲在战斗中立下大功,但是战死,儿子可以获袭封侯。

遗憾的是,这几条李广一条也不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李广,一生历任七郡太守,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亲历大小战役七十余次,却没有重大军功,时也,运也,命也?太史公在《史记李广传》最后写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算告慰李广了.


知无为而有益


李广难于封侯与自己性格有极大的关系,举几个例子。

1、有大将之才,无帅才。容易冒失轻进。

2、有政治错误,班子站队有问题,曾经与梁王有过深层次交流。

3、没有大帅气魄,李广因为迷路就在卫青那里自杀,但是卫青从来没有为难过李广的后后代子孙,还来霍去病射杀了李敢。而李广因为大门的事情就有仇必报,无气魄。

后面延展案例。女人害怕容颜迟暮,文人害怕怀才不遇。历史上,我们很多文人,经常感慨自己时运不济,壮志难酬。每当这时,他们都会找李广来自比。

自从司马迁对他的事迹进行报道之后,后世无数怀才不遇者仿佛找到了知音,李广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

即使很多人对汉朝历史不了解,也多多少少听过他的大名,小学时就有一首古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在后世无数文人的加持下,李广的知名度比同时期其他将领高出很多。

封建社会,很多人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归咎于皇帝昏庸,不能识人用人。李广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位皇帝,这三位可以说都是难得的明主,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朝堂更是人才济济,汉朝国力也达到最盛。那么,李广为什么没有被封侯呢?

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很多他的手下,甚至他的儿子,因为军功都已经封侯,可是他却没有。想不明白的李广,就去问星象学家王朔。王朔让他忏悔,李广这才想起来,任陇西太守时,曾诱骗羌人投降,然后杀害八百多人。这只是王朔找的一个托词罢了。

在汉朝怎么样才能封侯呢?刘邦就曾经约定,非刘氏不能封王,无军功不能封侯。李广时期,这条规定并没有得到破坏。

李广没有封侯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军功达不到条件。李广武艺娴熟,爱戴士卒,为什么没有军功呢?是因为生不逢时吗?

也不对。平定“七王之乱”时,李广立功了,可是他也犯了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

“七王之乱”的起因就是削藩,而梁王也是藩王,他是汉景帝的弟弟,太后特别宠爱,曾多次要求汉景帝,让梁王随后继承皇位,而李广的行为,这当然犯了忌讳。在当时不被皇帝穿小鞋,已经是宽大处理了。因此,虽然平定“七王之乱”有功,最后却没有得到奖赏。

大诗人王维是李广的死忠粉,他的《老将行》里有句话: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奇,指命运不好。在李广最后一次参与对匈奴的战争中,汉武帝也曾经暗示大将军卫青,李广命不好,不让他与匈奴对阵。李广难封侯,难道是因为命不好?

从李广的经历来看,他的命的确不好。在后来随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时,要么是迷路,要么就是找不到匈奴主力,无功而返。

这就值得思考了,身为一个主将,这种事情,偶尔发生也可以理解,但是经常发生,肯定说明主将能力有问题。虽然和匈奴作战,不熟悉地形,但是可以找向导,毕竟李广和匈奴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反观同时期的卫青,第一次出征匈奴,就敢深入险境,直捣匈奴圣地龙城,俘虏700余人。而年轻有为的霍去病,更是多次进入匈奴地方千里,主动寻找匈奴主力作战。与他们相比,李广差远了。

性格决定命命运,李广虽然爱戴士卒,但心胸却不够宽广。李广赋闲在家时,经常外出打猎,有次错过了回城的时间。李广亮出自己的身份,希望霸陵尉能够通融。结果霸陵尉不给面子,李广只得在城墙下面蹲了一夜。

后来打仗需要用到李广,而李广只有一个要求,让霸陵尉跟着自己,结果找个借口把他杀害了。霸陵尉只是秉公执法,并没有过错,李广却因为私人恩怨,将其杀害。

李广的行为,和大将军卫青相比,差远了。卫青即使被李敢误会,被刺伤,遇到了生命威胁,但依旧在为李敢着想。

在最后一次的战争中,李广又无功而返,最后因为不堪忍受问罪屈辱而自杀,可以说心胸的确不够宽广。

其实,李广只不过是司马迁着意刻画的一个悲情人物,他的人生悲剧被夸大了。李广的军事能力并不是很突出。当时的淮南王刘安想造反,畏惧的是卫青和霍去病,而不是李广。

李广虽然得到文人喜爱,但其实在后世皇帝心中,卫青、霍去病才是大将。唐高祖李渊就曾经,把卫青、霍去病和韩信、白起并列。明太祖朱元璋,也把蓝玉比作卫青、霍去病。

现在有句话,可以概括出李广难封侯的原因:哪有什么怀才不遇,只是你能力不够而已!


历史爱好者老王


李广的的却却戎马一生,在帝国的北方边疆几乎都有李广的足迹,在大汉王朝的腥风血雨之中,涌现了一大批的军事家,卫青霍去病的辉煌那也是李广的晚辈,在他们大放异彩之前,李广就早早的每天奔波在边界线上和匈奴人厮杀搏斗了!

我们不能因为李广最终没有封侯就以此来非议李广的军事实力,相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广作为一名军事主官一直都是很受人追捧的。

匈奴人是一个传统的马背上的民族,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左右冲突,乌桓,大月氏,都被他打败了。他独家原创的鸣镝战术把这些老牌的国家打败,数十年之间居然成为了蒙古草原东西伯利亚地区最强大的民族。相较于大汉帝国也不遑多让,这是一个战士的舞台,这是一个武者的年代。

匈奴的士兵在马背上得到了天下和光荣,他们当时的评价标准就是是否是一个勇敢的战士。

在匈奴与汉朝的数年战斗中,匈奴士兵们深深的体会到李广的勇气和胆魄。可以这么所,在匈奴这个国家中,他们眼中的强者就是——『李广』。

在匈奴大军远道而来之时,李广只有区区数十个人,正面对抗,毫无疑问,李广会被数十万匈奴士兵碾压成渣子。

然而,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处,非常之时必有非常之举。

李广,这个天生的战士居然下马躺在地上,颇有一番『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英雄气概。匈奴大军诧异了,在和汉帝国对弈的过程中,匈奴知道这个民族都是一些熟读兵书的人。事出反常必有妖,匈奴军队有了自己的判断,有诈!

其实,李广这是一次赌博,一次拿这个身家性命做赌注的游戏。他知道自己一旦退去的话,匈奴必然迅速追上来,只有逆天搏命才有可能有一丝生机。

这次赌博,李广是赢家!

在赌博过程中,李广还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冒险主义精神。奋力追上了几名匈奴士兵,一箭穿心!

就这样,慢慢的,李广的名号几乎成了汉军的代表!

然而,帝国的高层建筑者,却没有什么感想。的确,李广是一个有个人英雄主义的人。他是一个武艺超群,谋略不凡的人。但是,帝国是需要一群战争机器的,这种个人主义的优秀并不能成为封侯的标准!

封侯者,需要在军团大会战中,自己损失极小的情况下重创敌军,有明确的人头数和俘虏才可以封侯!

即使杀的人头再多,自己损失惨重也是不可以的。例如,卫青在成名以后得战争中,虽然取得成绩斐然,但是损失惨重,功过相抵。

李广呢,似乎只是一个超乎寻常的战士,却不是一个完美的军事统帅。在和匈奴的战斗中,他总是拉不下架子,看着坐在统帅部的都是一群后辈小子,李广,只想自己一个人先取得一些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然后一场大会战中,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不尊将令,私自出动的行为,因为这会打乱统帅部的整体布局,一个人的突然行动,会让所有的人都为此而改变,之前的一切计划都必须推倒从来过!

而匈奴人最翘首以盼的就是看到这种情况,以一个手指☝来对抗整个拳头,无疑是以卵击石。

在最后一次战斗中,汉武帝其实说出了一句话。

汉武帝对卫青说:“李广这个人有点儿背,运气不好,切不可让他做先锋!”

其实,卫青何尝不明白这一切。

李广封侯竟蹉跎,莫过于此!

李广抑郁不得志更在于他个人军事才能局限所致。近敌格斗上的剽悍骁勇,终究掩盖不了李广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缺陷。

李广就是这样一个矛盾对立的人。

李广只是一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才,他明显疏于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而这一点正是身为汉武帝时代高级将领者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

李广是不幸的,生前征战一辈子,连一个侯爵也未得到;李广又是幸运的,身后流芳数千年,其荣耀令多少曾经辉煌一时的帝王将相也瞠乎其后!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为二千石吏四十余年,却至死未得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尤其是那段总结文字:“《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更是情文并茂,声泪俱下,使李广的人格魅力永垂青史,感天动地!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广是幸运的人!


花武昌鱼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多少有些帮助。

提起汉代的名将“飞将军”李广,人们往往会想起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易老”我们知道,西汉武帝求贤,有人举荐冯唐,但当时冯唐已经90多岁了,已经不能再出入朝堂了。那“李广难封”呢?又是为什么?

李广,出生年岁不详,死于公元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人),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封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关击匈奴,遇主力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公元前119年,即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据说李广一生,历经七十余战,都未能获封。难道李广是受到诅咒吗?我认为不可能。我们先来看看汉代封侯需要什么军功:一是捕斩敌军王爷、丞相、将军、阏氏等;二是斩敌千级以上;三是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四是父辈在战斗中立下大功,但是战死,儿子可以获袭封侯。遗憾的是,这四条李广一条也不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李广,一生历任七郡太守,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亲历大小战役七十余次,怎么会军功不够呢?听笔者慢慢道来:

其一,李广生不逢时,李广的青年时代,还是杭超和匈奴的和亲密月期,基本没有大的战斗。加之李广当时主要负责宫里的护卫工作,根本没有机会立大功,汉文帝就感叹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其二,李广没有政治敏感性,历史上有污点。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身先士卒,勇夺取叛军军旗,立下大功。但是,梁王却私自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李广受到汉景帝的猜疑,非但没给封赏,反而贬到边疆戍边。

其三,李广没有大局观念。组织纪律观念比较差。李广的优点是爱兵如子,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还和士兵在一个锅里吃饭,但是在治军方面很松懈,不重视组织纪律。比如,大军休息时“人人自便”,晚上宿营居然不派警卫;还有一次,身为一郡之守却擅离职守,领人去追捕匈奴的射雕手,结果遇到敌军主力,因为军部不知道李广的去向,也就没接应,李广差点全军覆没。

其四,李广的个人战斗力虽然很强,但是整体的军事指挥能力比较差,打仗不讲战略战术。一打起仗来就是身先士卒,猛冲猛打,斗勇斗狠,不注意在战争中时时了解敌我军情,调整战术,经常是跟匈奴硬拼硬,结果毙敌一千自伤八百,很难取得较大的军功。

其五,李广历经七十余战,大多数是小规模战斗,而仅有的几次主动出击,李广也因种种原因未能获得能够封侯的战绩!

汉武帝元光六年,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各帅一万人出塞迎敌。公孙贺没遇到匈奴,无功而返。公孙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损兵七千。李广最倒霉,遇上了匈奴单于主力,不仅兵败而且被俘,后来侥幸逃脱,被削职为民。而卫青则通过长途奔袭,端了基本不设防的匈奴的老窝——圣地龙城。关于此次战役,电视《汉武大帝》中,陈宝国扮演的汉武帝说过一句话:“李广被俘全是名声太大,为名声所累”。

公元前123(元朔六年),李广又受任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敌首级符合定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两手空空,没有战功。

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李广率四千骑兵、博望侯张骞率一万骑兵分头出征,李广遭遇匈奴四万骑兵包围,苦战一天,才等来援军,李广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汉朝法律,博望侯延误期限,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李广最后一次出征任前将军,但汉武帝特意嘱咐主帅卫青不能用李广为先锋,因为他运气不好,于是卫青令其侧路袭击,结果,李广迷路错失战机,最后因羞愤拔刀自刎。

总之纵观李广一生,封侯的机会不是没有,但是造化弄人,就拿汉武帝的五次主动出击战来说,李广三次未遇敌和两次全军覆没,最终的结果是虽经七十余战却未达到汉代封侯的标准。







秦汉公子讲故事


首先来看看封侯的条件:封侯者需要在军团大会战中,以极小的损失重创敌军,并且有明确的战绩才可以封侯。

其次我们来看看飞将军李广,他更像是一名战士


咸鱼谈历史


“飞候”不如“飞将军”好听!(开玩笑了!“飞将军”不当“候”也是我“飞将军”,就算当“候”的,也是还不如我“飞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