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用什么做的?

用户5706071335300


秦始皇兵马俑用什么做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说起!

秦始皇兵马俑的由来

秦始皇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也是第一个完成中国大一统的皇帝,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所以,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历史上,秦始皇有很多大手笔功绩: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推行郡县制、实行三公九卿制等,对中国的历史贡献很大。

当然,他的陵墓也是空前的,规模浩大、用时几十年、用工近百万。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

兵马俑是用什么做的

那么,秦始皇兵马俑是用什么做的啊?兵马俑其实就是秦始皇的殉葬品,是用“俑”代替了古代的人殉。说起人殉,还要讲一下古代的人殉制度。

周朝以前,殉葬都是采用人殉,就是用活人陪葬。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王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但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即公元前384年),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止从死”。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

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据考古调查,秦始皇兵马俑大多为陶俑,当然也有木制战车,青铜兵器、弓箭等。

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兵马俑是谁制做的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底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陶工名,源于战国中期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在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字数很少,一般只有2个字,最多的一件有11个字;陶文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

这些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带“官”字的,简称作宫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带“右”字或“大”字的,简称作右字和大字类;三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的;四是只有人名的,人名多数仅有—二个字,个别的为三个字。

在上述四类陶工中,第一、二类是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略,而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

兵马俑是怎么做的

兵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严格的工作系统。

当初的兵马俑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

秦始皇兵马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是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您去看过吗?


管理故事会


秦始皇兵马俑的塑造技法是“模塑结合”,但这种模塑结合的归纳有许多地方值得探究,把握得不好,很可能影响对秦兵马俑造型艺术成就的估价。 兵马俑塑造中,基本的塑造技法是用泥条盘筑出空心的陶俑陶马形体,然后再二次覆泥或多次覆泥,并以堆、贴、捏、塑、刻、划、刮、削、琢、抹等多种方法进行细部加工塑造, 其中个别地方也用到了所谓的“模”制,如俑头的内壳、手和个别形体非常小的附贴件等。由于俑头是人物造型中最重要也是公认成就最高的地方,因而这里的“模”制情况很关键。



按照考古工作报告提供的资料可以清楚看出,俑头的制作非常复杂,工序似乎有十多种,其中就有模制粗胎,也就是模制出一个粗具头形的椭圆状内壳,接下来是在这个内壳上多次覆泥,塑作出不同的脸形,堆贴捏塑刻削描画出眼鼻口耳胡须发髻冠饰来。不过,模制内壳虽然是俑头制作中的一道必要工序,却远不是关键性工序。由于塑造中在内壳上面的覆泥一般很厚,因而内壳作用于人物塑造尤其是个性塑造方面的因素其实非常小,以至可以忽略不计。

关键性的工序恰恰是随后的几道工序,真正的创作正是在后面的几道工序中实现和完成的,不然就无法理解秦俑头像千人千面的艺术成就了。 其实,泥塑中使用粗胎是一个普遍现象,稍大一些的泥塑作品,其制作之初都要有一个粗胎,只是这种粗胎形式并无定法,多种多样,大多则是用柴草绑扎起来的,然后就可以在上面敷泥塑作。由于不考虑烧造,敷泥便没有严格限制,因此,粗胎的制作也不十分严格。秦始皇兵马俑俑头制作中先做出来的粗胎则不一样,它必须符合烧造的要求,因此薄厚要尽可能均匀一些,以便能够较容易地烧透,同时还必须留够表面覆泥的余地,为面部个性刻画创造充足条件。在这种严苛要求之下,粗胎制作显然比普通泥塑制作要细致。秦人非常聪明地选择了模制粗胎的技法,既满足了上述要求,同时也兼顾到了俑头的强度要求,显示了秦代艺匠们的高超智慧。 俑头制作中的粗胎制作尽管如此复杂,其定位仍然是粗胎,是俑头制作中的辅助部分,在秦俑整个艺术创作中,它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这和现代泥塑中绑扎粗胎的作法意义相近,与“模制”传递的观念却是不同的,何况从俑头粗胎的模制中,我们所感觉到的是秦俑作为陶塑比普通泥塑更难更复杂,丝毫体会不到一般模制艺术的那种感觉。比起来,秦俑的手多数是可以作为模制看待的,不过在秦俑艺术创作中,它毕竟只是次要的部分,在只有四字的秦俑塑造技法归纳中,不应该有它的身影。

“模塑结合”作为对秦俑塑造技法的基本概括,会自觉不自觉地降低了人们心目中对秦俑造型艺术成就的感受。很多观众在详细了解了秦兵马俑制作之后,在为古人的创造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对这种简单地概括提出了异议。有专家认为秦兵马俑的塑作中,“模制的意味”其实是非常淡薄的,秦兵马俑陶塑作品是一件件精心塑造出来的精美艺术佳作,使用的许多辅助技法也都很有创造性,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它的艺术品位,这一点的确应该强调再强调。


少夫人168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个性,最有远见的帝王,他利用兵马俑的历史奇迹,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永世流传的军威,向后人乃至全世界,成功宣告了唯我独尊,不可侵犯的皇权。事实证明了他的先见之明。个人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