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澧县荆河戏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美丽丰饶的洞庭湖西端,神奇广袤的澧阳平原,距湖南省会长沙250公里的湘西北重镇——千年古城澧州,即今日飞速发展的国家卫生县城澧县,流传着一种传统的古老戏曲——澧州荆河戏。它是湘西北以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广为流传的地方大戏剧种。以其流行于长江荆河段(既荆、襄、府、汉四派中的荆河派)而得名。解放前以班社进行活动,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目;抗日期间,又有“楚剧”、“汉剧”、“湘剧”等号。1954年,湖南省文化厅对全省民间职业剧团定点安排,定名为荆河戏。

(一)源流、沿革及传承发展

据1962年在临澧举办的荆河戏遗挖掘继承工作委员会的老艺人瞿翠菊、许宏海、翦同荣等座谈: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但已无从查证。康熙四十二年(1703)顾彩在《容美纪游》中提到的“终带楚调”,就是指当时流行于这一带的地方戏曲。由于她深深地植根于当地语言、风俗、乐舞、俚歌之中,所以“初学吴腔,终带楚调”。由此可见,楚调已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和艺人心中,学别的腔调免不了要带出本地的楚调来。这种楚调,就是区别于吴腔、梆子腔的早期荆河戏。

明末清初,李自成攻占澧州(1643)随军带来了秦腔剧班,这些艺人流散各地,把他们带来的秦腔逐渐与楚调相结合,演变为荆河戏的“北路”,约顺、康年间,基本完成了这种楚调与秦腔的“南北结合”,形成了荆河戏弹腔“南北路”。

1954年,荆河戏民间职业班社定点为五个荆河剧团,即:澧县荆河剧团、津市荆河剧团、石门荆河剧团、临澧荆河剧团和湖北省石首县荆河剧团。

(二)艺术特色及杰出价值

荆河戏与其它皮黄剧种一样,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在音乐、表演、服装、习俗等各方面,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但作为荆楚一带的地方大戏,她又有独具的特色,除了舞台语言用澧州官话以别于其它剧种之外,荆河戏最大的特色,主要表现在音乐方面:

1、呔腔呔调,独具特色

荆河戏北路唱腔,无论生、旦、净、丑至今都保留有由秦腔向弹腔衍变过渡后期的呔腔。据老艺人谈:呔腔是用以刻划山、陕一带北方藉人物如关羽、赵匡胤、高振、路遥等人物的专用唱腔。如《三元会》中高振唱的《这一位状元真出奇》、《打洞》中赵京娘唱的《叫罢一声苦》的呔腔导板,《三搜索府》中施有伦唱的《金牌召来银牌宣》乃至《有魏虎跪殿角》等,都不同程度保留了呔腔。这为其他皮黄剧种所无,确属荆河戏所独有的特殊唱腔。

2、南北交融,韵味别致。

荆河戏有一种北路唱腔用南路定弦演唱的叫《南反北》,又称《子母调》(母调用5//2定弦,子调用1//5定弦)和北路一样,有导板、一流、慢二流、流水、快打慢唱、三流等一套完整板式,用以表现人物思虑、悲伤、恐怖等情绪,而子调则表现病危、死亡等情绪(又称阴调)。前者如《捉放曹》陈宫所唱《一轮明月照窗纱》、《八义图》中程婴唱的《一片忠心反落空》、《芦花荡》中周瑜唱的《忆昔当年九里山》等;后者如《玉清观》中孙策唱的《说罢一会长叹气》,《芦花荡》中周瑜的《周公瑾自幼儿操弓演箭》等,如泣如诉,令人魂销。这在其它皮黄剧种中亦属少见。

3、特殊唱法,亟待传承。

荆河戏南北路唱腔中,还有很多特殊唱法,如关羽、赵匡胤一类人物的“净腔”比一般生腔音域要高四、五度,又有十八板、十三板、正八句、龙摆尾,南路有正反《马头调》、正反《老板头》、《八块屏》等等。

4、锣鼓一响,观众满场。

荆河戏的武场以打双钹为其特色。过去多在野地演出(谓之唱“草台”),为了召引观众,必须由武场打一通锣鼓(谓之“闹台”)而这时往往鼓师未到,无人指挥。于是就由操头钹者代理司鼓指挥,编排了一套相互连接的武场曲牌,看头钹的眼神、握钹的姿式、击法等统一指挥,循序不乱。以后又把打击乐和唢呐结合成为“吹打南路”(或称“打点子”)至今民间婚丧喜事,都要雇请服务。

长期以来,荆河戏以她特有的唱、做、念、打。在不到三十平方米的舞台上,艺术的再现了历史的兴衰起落,趣事轶闻,用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荆河戏形式,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成为荆楚人民自觉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成为湘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