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手中掌握兵权有机会当上皇帝,为何偏不篡夺皇位?

JIDIJI


多乐衮没当上大清皇帝,根源还在清朝皇室内部斗争,而不是有机会他不当。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有机会当皇帝,那时他最大的对手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当时满清贵族中,有多尔衮派,也有豪格派,可多尔衮为什么没和自己的哥哥、弟弟靠武力夺取帝位?还是因为实力。

后金从原来的牛录改为八旗,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因为是大妃阿巴亥的儿子,小小年纪便和有了军功的哥哥们一样,各自掌有一旗,不用说,一部分哥哥心里不满,但碍于努尔哈赤不敢反对,这也是为什么努尔哈赤一死,阿巴亥就被逼殉葬。

皇太极突然暴病而死,继承人又成了问题,皇太极的儿子中,实力最强的是豪格,多尔衮对帝位也虎视眈眈,为了避免八旗内讧,清皇室肯定也经过多方谈判和斡旋,最后推出了福临,当时福临只是个六岁的孩子,他当皇帝,和多尔衮称帝没什么区别,多尔衮大权独揽,福临只是个傀儡。

多尔衮和豪格之争

八旗中,两黄旗原属多尔衮,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把自己掌管的两白旗和多尔衮的两黄旗互换,经过皇太极十几年的渗透,两黄旗在皇太极去世后,支持皇子继位。多尔衮虽有两白旗支持,但两红旗、两蓝旗都不支持皇弟继位,最后大家商量出一个折中方案,就是福临继位。当时多尔衮以武力夺取政权,不是不可以,只是胜败难以预料,两黄旗肯定不支持他,只靠两白旗,他获胜机会不大。两红、两蓝两旗虽也有部分宗室站在多尔衮一边,但都不是能决定两旗走向的人,如果当时有六旗支持多尔衮,也就没有福临称帝。


多尔衮虽然做了妥协,但称帝的野心没变,后来,豪格被部下告发谋反,很难说没有多尔衮的因素在内,豪格死后,多尔衮把豪格的两个福晋纳为己有,说明双方的关系根本不像表面那么平静,而是一直暗流涌动,只是在和多尔衮的斗争中,豪格落败。

福临称帝后,济尔哈朗和多尔衮都是辅政大臣,但随着多尔衮势力越来越强,济尔哈朗的权力逐渐被削弱,后来被多尔衮彻底清除。

多尔衮打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从小就由努尔哈赤养在宫中,和皇子们关系要好,皇太极死后,济尔哈朗虽没明确表态,但从他没支持多尔衮可以看出,他心里还是支持皇太极系,福临继位,应该也有济尔哈朗等叔叔从中斡旋的结果。

从成年开始就战功赫赫,和岳托等人进攻朝鲜,带领后金军队和明军作战的济尔哈朗,在顺治称帝后,一直是和多尔衮同样分量的辅政大臣,皇叔,从龙入关后,势大熏天、野心日勃的多尔衮开始不满足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的局面,开始大权独揽,济尔哈朗的奏报,要事先经过多尔衮,顺治四年,济尔哈朗因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被罚银二千,罢免辅政职务。

济尔哈朗被罢免,很难说不是多尔衮在背后指使人所为,论逾制,多尔衮其罪可诛。当时多尔衮可以随便出入宫闱,民间还一直都有太后下嫁的传闻,说明多尔衮和皇帝没有区别,只是还有一些拥护皇太极的旗主,不支持多尔衮,所以他没法称帝。处死豪格,打压济尔哈朗后,多尔衮成了实际的统治者。

多尔衮的行动路线一直冲着帝位,不是不篡夺皇位,而是功败垂成

从皇太极去世,到除掉豪格,打压济尔哈朗,压制顺治,多尔衮的行动路线非常明确,就是冲着帝位,一步步清除障碍,只是当时八旗对他明服暗不服,如果杀了顺治继位,肯定会有满清贵族反对,甚至会有一场恶战。

还有一个原因,多尔衮带着清朝军队入关,南明残余政权同时存在,清朝部队和南明军队打了十几年,才一点点把南明势力都消灭,如果清皇室内部出现争斗,大好江山可能都要拱手让人,为了稳定和更大的政治格局,八旗内部各方牵制,一定有人做了不少功夫,最有可能的是皇太极的皇后哲哲。

天下逐渐太平后,多尔衮称帝的野心越来越明显,也正是因此,他在狩猎途中,暴病而亡,其实多尔衮的死,也有很多秘而不宣的地方。虽然史书上一直说,多尔衮身体不好,但在他暴亡之前几个月,还从朝鲜娶了一个少女做福晋,显然不是为了冲喜月。另外,一个身体孱弱之人,对打猎这样的事,应该不会热衷。多尔衮的死,只能说明,在和福临争夺帝位的过程中,他的野心被发觉,福临一派采取了行动。

多尔衮死后几个月,即被开棺鞭尸,顺治对他的恨可以用挫骨扬灰来形容。至于到了乾隆年间,多尔衮平反,也不过是乾隆为了安抚宗室,做的表面功夫。说多尔衮辅政有功,不假,但想夺权也是真,终乾隆一朝,宗室子弟也不再有参政议政的实权就是证明。

多尔衮不是周公,他的野心在皇太极死后一点点膨胀,最后没篡夺皇位,那是在政治旋涡中,他对手太多,对手太强,他一直没机会而已,如果机会合适,多尔衮一定会称帝。


小雅的小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是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睿亲王,也是清朝初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清朝能够统一中原多尔衮是功不可没的,他以独特的战略眼光和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才使大清朝得以逐鹿中原。

多尔衮在世时荣华富贵,去世后却被顺治关于谋反的罪名,夺了谥号,撤了庙享,并且被挖坟掘墓,落得这样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皇太极突然去世,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都是热门人选,支持豪格的人也不在少数。两个人如果强行竞争发动朝廷政变会使大清势力削弱,逐鹿中原也将化为泡影。

(多尔衮)

聪明的多尔衮提出了一个方案,由孝庄六岁的儿子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即顺治帝。自己辅助福临执政,因为皇帝年幼,很多事物都是由多尔衮自己处理,他做到了大权独揽,基本上不需要得到皇帝的同意。

后来多尔衮又指挥清军入关。他重用贤能,采用了明朝的规章制度,开科取士。他的这一举措得到了当时汉族地主以及氏族阶级的支持,中原局势慢慢的稳定下来。他的地位也升级到皇父摄政王。

这时候的多尔衮大权在握,一切政务不再请示皇,而是直接称诏下旨。俨然自己就是皇帝了,权力达到了顶峰,虽然不是皇帝但却有皇帝之实了。那他自己有没有想当皇帝呢?

(顺治帝)

当然想! 那他为什么没有篡夺皇位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福临的母亲是孝庄太后,多尔衮和孝庄皇后关系密切。

多尔衮之所以没有废除福临自己登上皇位,就是考虑到孝庄太后。电视剧《孝庄秘史》大家可能都看过,把这段野史描写的绘声绘色,相当精彩,这只是民间传说。

对于智勇双全的多尔衮来说,唾手可得的皇位怎么可能被儿女情长所羁绊呢!

二、多尔衮没有贸然发动政变,是因为他觉得时机还不成熟,朝廷上还有很多不是他的拥护者,敌对势力还很强。

如果这个时候贸然废除皇帝,则名不正言不顺,皇位历来讲究的是正统。顺治皇帝虽然小但是正统,如果这时候轻举妄动,稍有不慎就会明身败名裂。

再者他也非常珍惜父亲努尔哈赤、皇太极和他自己打拼下来的江山。

三、多尔衮一生并没有儿子,只有一个从他弟弟多铎那里过继来的儿子。

人们分析这可能是他没有当皇帝的主要原因,如果费尽气力整来的皇位没有后人继承最后还是得拱手让人。所以干脆就不争吧,省得日后顺治对自己的身后之名进行清算。

(多尔衮和他的爱妻)

果不其然顺治对多尔衮把自己架空早就恨之入骨,多尔衮死后,顺治帝清算多尔衮给他列了14条罪状。

四、30多岁的多尔衮达到了权力的顶峰,可谁曾想到在打猎的时候受了伤,继而丢掉了性命,时年才39岁。

他可能会想再等几年,朝中的势力完全被自己掌握以后再动手不迟,可是没有等到那一天。

所以现在看来当初多尔衮没有篡位,主要的原因是他觉得自己正值壮年不着急,各地的反清复明活动此起彼伏,这样就逼得多尔衮需要亲自征战来稳定稳定全国局势,他想彻底统一中国等立下不世之功后再顺理成章的篡位称帝,只可惜没有那样的时间和机会了。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凝时空


历史漫谈君


公元1643年9月21日,清初杰出政治家—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崩猝于沈阳故宫,皇太极突然去世未指定皇位继承人,他的长子豪格集团和十四弟多尔衮集团为争夺皇位剑拔弩张,势同水火,互不退让。

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实质是个奴隶制政权,部落的首领不是父子相传,根据“大贝勒共同议政”的祖制,皇位必定是由各位亲王推选而出,只要是有能力的爱新觉罗氏都有权继承而并非是皇子。

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已34岁,子凭母贵、豪格初封为贝勒,后晋封为和硕贝勒,再晋封为和硕肃亲王。他从小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勇猛彪悍,战功赫赫。他除亲率的正蓝旗势力,还得到了皇太极生前亲率的两黄旗大臣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的支持。

多尔衮为皇太极的十四弟,随皇太级南征北战,战绩蜚然,富有理政经验,威望极高,24岁被赐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八大王之第三,仅次于和硕礼亲王代善和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是皇太极颇为倚重的"肱股之臣"。

满清发展到此时是以满八旗为主,其中代善统领两红旗,济尔哈朗统领两蓝旗,多尔衮统领两白旗,豪格统领两黄旗,这些满八旗的高级首领们是有兵有权,对于满清政权之影响不容忽视。哪旗代表人物成为皇帝,其所统领的旗就很可能变成“上旗”(被皇帝直接领导的“旗”称为“上旗”),其待遇和地位将有很大提高。此消彼长,所以各旗的支持者都势在必得。

皇子隶属于两黄旗,其代表索尼、遏必隆和鳌拜等人立场很坚定——必须由皇子继承,如果不是皇子继位,他们就要血洗会场。豪格和福临都是皇太极的儿子,都是人选,但毫格错斩杀妻子被人诟病。当代善顶着压力首先公开举荐豪格的时候,豪格却说了句:“薄德少福,不堪此任。”结果被阿济格抓住不放,直接玩完。

代善为首的权臣为了避免大清帝国刚刚建国就陷入内乱和分裂,决定从皇太极的儿子当中另选一人,最终经过代善、范文程、皇后哲哲等人通盘考虑当时各方权利格局、背后势力等因素,决定由皇太极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承大位。 同时决定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两大辅政大臣,不久多尔衮很快踢走济尔哈朗,自己晋为摄政王,实际代行皇权。愚蠢的豪格不久就因多尔衮的报复而家破人亡,正蓝旗被吞并,连老婆都被多尔衮收房。

顺治之所以被选中的最大原因是他是大玉儿(孝庄文皇后)的儿子,大玉儿出身蒙古科尔沁部。科尔沁部即可帮助满清守卫西部防线,还可助其攻打大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顺治就是选择了科尔沁部一起谋略中原。

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私情纠缠不清。这样安排对多尔衮可说是一石三鸟,一确保自己掌握权柄,二日后消灭对手,三还获得美人芳心嘉许。

从太祖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顺治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得以如愿入主中原。作为大清王朝的实际意义上的第三代领导人,多尔衮确实是居功至伟。


美丽青春您真痘


多尔衮想不想当皇帝?

答案是肯定的。其一,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很有可能是在皇太极、代善等人威逼下,随努尔哈赤殉葬的。而皇太极、代善等人这样做,其实就是怕多尔衮当皇帝,所以从侧面反映出多尔衮很有想当皇帝的心。其二,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曾和皇太极儿子豪格争夺皇位争得不可开交,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选择一个小孩子(福临)当皇帝。其三,多尔衮在执政的时候,扳倒了和他共同执政的济尔哈朗,同时架空了顺治。这些擅权行为都是他想掌控无上权力的表现。

(多尔衮剧照)

多尔衮有没有能力当皇帝?

答案也是肯定的。其一,多尔衮在执政期间,通过文治武功,打进关内,定都中原,并且铲除了农民军的残余势力,打击了南明在南方的统治,差不多实现了全国统一,这让他具有了极大的威望。其二,多尔衮提高了自己正白、镶白两旗的地位,他把这两旗变成八旗中“上三旗”之二,朝中大臣,也都主要是自己的势力。其三,顺治比较软弱,多尔衮要想强行把他拿下,自己当皇帝,显然是办得到的。

既然多尔衮想当皇帝,他也有这个能力当皇帝,那么,多尔衮为什么没有选择废掉顺治自己当皇帝呢?

(皇太极剧照)

第一,多尔衮的性格柔和隐忍,他不想用强硬的手段夺取帝位。

有两件事可以说明多尔衮是一个柔和隐忍的人。第一件:他母亲阿巴亥被迫随努尔哈赤殉葬后,他自始至终没有表现出闹情绪,要为母亲报仇的做法,因而深得皇太极信任。第二件:当鳌拜等人一定要拥戴皇太极后人为帝的时候,多尔衮并没有硬碰硬,而是采用了一种折中的办法。这就说明,多尔衮有极高的政治智慧,为政手段比较柔和,不会像鳌拜那样强行争竞。

在多尔衮看来,他可以通过水到渠成的办法,最终夺得顺治的地位。事实上他已经在这样做了。在政事上,有很多事情,他都不通过顺治就发号施令。而且,在称呼上,他也不断向皇帝靠拢。比如从先前的“九王爷”变成“皇叔父摄政王”,再变成“皇父摄政王”等。还有,史料记载他到了后来,“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这些,都是往皇帝路上走的表现。

只不过多尔衮不幸坠马受伤而亡,最终的愿望并没有达成。

(孝庄太后剧照)

第二,多尔衮忌惮顺治的母亲孝庄,夺位多有顾虑。

关于多尔衮和孝庄,历史上有很多传说,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孝庄嫁给了多尔衮。这些传说,所透露出来的,其实是孝庄非凡的协调能力。

虽然顺治年幼,而且性格上比较懦弱。但是,因为有孝庄的存在,多尔衮在通往皇位的路上其实相当忌惮。孝庄是一个有高超政治智慧的女人,他在处理和多尔衮的问题上,手段更加柔和。从传说中孝庄嫁给多尔衮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孝庄的手段多么巧妙。也就是说,孝庄用了她特别的手段,让多尔衮虽然想当皇帝,但是他既不敢当皇帝,也不忍当皇帝。

第三,八旗制度让多尔衮受限很多,不敢轻易政变。

八旗制度,让满清的权力并没有集中在一个人的手里,而是分散在各旗的贵族手里(至少在康熙之前是这样的)。当初多尔衮争夺皇位没成功,就是因为有鳌拜、索尼等两黄旗的人坚决反对。多尔衮虽然是摄政王,但是他其实只是掌控了正白旗和镶白旗,其他各旗,都没有掌控在他手里。如果多尔衮想要提前强行夺位,其他六旗肯定不服。按照鳌拜的性格,他和多尔衮干架是一定的。那样一来,多尔衮不但不可能夺得皇位,而且还有可能造成满清的分裂,扼杀新生政权。

鉴于以上多种考虑,多尔衮并没有匆忙地夺取皇位。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第二代领导人皇太极的带领下,刚刚建国的大清,就像飞速前行的列车,以势不可挡之势朝着目标努力奋进着。然而,52岁的皇太极的突然驾崩,使得大清这列“列车”不得不来个“急刹车”,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们,又一次骚动不安起来。

多尔衮不会忘记,父汗驾崩母亲殉葬之时,内心痛苦犹如刀弯,他与幼弟多铎抱头痛哭的情景。那时多尔衮只有15岁,他只是一个少年,他没有能量去阻止长兄们的行为,更无法改变父汗的遗愿。

如今,多尔衮已经32岁了,已经从一位凭靠着父汗和母妃关照着的少年,成长为独当一面,为后金和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的头号功臣,他已经具备了改变自己、整个家族乃至整个中国命运的巨大能量了。

其实,多尔衮这些年能够迅速成长,不得不感谢皇太极对他的关照和栽培。

从哲哲(皇太极的皇后)的关爱有加地抚养,到16岁被赐予“墨尔跟戴青”的美誉,再到天聪五年(1631年),不足20岁就掌管吏部,最后到崇德元年(1636年),24岁被赐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八大王之第三,仅次于和硕礼亲王代善和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这一系列的荣誉,见证了多尔衮的功绩,也说明了皇兄皇太极对于自己的肯定。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

而今皇太极的突然驾崩,并且皇兄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之人,根据“大贝勒共同议政”的祖制,皇位必定是由各位亲王推选而出,多尔衮盘算着自己的胜算,他不想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众所周知,多尔衮最终没能够如愿以偿的成为皇帝,而是让当时年仅六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捡了个大便宜”,承袭帝位,年号顺治。

关于这次皇位推选的历史事件,在历史大学堂很多的优秀文篇中都有叙述,相信很多读者都有所了解,所以我们换个方式,通过探讨问题的方式和读者朋友们共同回顾一下那段历史,我总结了四个问题,如下:

多尔衮的优势究竟有多大,是否足够支撑其称帝?

豪格没有称帝的主要原因在哪里,是其优势不足还是什么原因?

福临是否真的与皇位“不相干”,仅是靠“捡便宜”或好运气当上的皇帝吗?

多尔衮为什么提名济尔哈朗与自己一起摄政?

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来回顾一下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在分析上述问题之前,我要向介绍一下参加选举大会的人员名单,他们是:

礼亲王代善,太祖努尔哈赤次子,论资历无出其右,但年事已高,无心挣位

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努尔哈赤之侄,舒尔哈齐第六子,太宗皇太极之嫡系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大清政治新星,皇位有力争夺者

肃亲王豪格,太宗皇太极长子,并功勋卓著,皇位主要争夺者

豫亲王多铎,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多尔衮之嫡系

武英郡王阿济格,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同母兄,多尔衮支持者

从这份名单来看,多尔衮很有优势,六个人中,算上自己有半数人支持,似乎前景比较乐观,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八旗蒙古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先来看看多尔衮到底有多大能量。

我们都知道,满清发展到这个阶段,主要的政体制度是“八旗制度”,虽然皇太极已经建立了蒙八旗和汉八旗,但是主要还是以满八旗为主,那么这些满八旗的高级首领们是有兵有权,对于当时的满清政权之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当时,多尔衮同母所出的两兄弟是他的忠实支持者,他们三兄弟主要领导的是两白旗(正白旗和镶白旗),所以这两旗的兄弟们都力挺多尔衮,那他们力挺多尔衮会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一旦多尔衮当上皇帝,两白旗很可能变成“上旗”(被皇帝直接领导的“旗”称为“上旗”),其待遇和地位将有很大提高。

有地位提高的就会有地位下落的,如果现在的两白旗成为“上旗”,那么直接影响的就是现在的两黄旗,那么可想而知,现在两黄旗是极力反对多尔衮。那么两黄旗的选择是什么呢?那就是力挺皇太极儿子,因为皇子是隶属于两黄旗,这样就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待遇,所以他们极力支持豪格上位。

实际上两黄旗势力确实在两白旗之上,两黄旗自从太宗皇太极时代就得到了迅速发展,皇太极将很多大功臣都编入了两黄旗阵营,为己所用,这其中就包括索尼、遏必隆和鳌拜等人。这些人现在成了两黄旗的代表人物,这位人立场很坚定——必须由皇子继承。他们甚至敢于以身试法,如果不是皇子继位,他们就要血洗会场。

一场内部政变的危机正在暗流涌动,这一点每一位参加选举的王爷都清楚,所以豪格看似势单,其实他背后的能力极大。而代善正是出于维稳之考虑,已经倾向豪格,而老谋深算的济尔哈朗也已经悄悄地站到了豪格这一边了。

所以,其实多尔衮真的没有绝对优势,最多只能算是略胜一筹。

▲八旗蒙古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豪格为什么没能够称帝?

豪格这个人其实能力很一般,当然能征善战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文化水平以及处世能力就有所欠缺了,这也是皇太极总觉得自己的长子不是当大哥的料之主要原因。并且豪格干了一件一直被人诟病的事儿,那就是亲手斩杀了自己的妻子。被他斩杀的妻子乃是他的姑姑莽古济之女,也就是他的表妹,原因就是因为莽古济支持莽古尔泰(此二人乃一母所出)造反,豪格为了与此事撇清关系,便亲手斩杀了妻子,其实他的妻子根本没有参与造反之事,至少没有证据。

而皇太极对豪格的这一行为,没有太大的反映,没有公开表彰,也没有当年指责,仅是将从莽古尔泰抄来的财物多分给了豪格一些。这件事还是对豪格影响很大的,不但被族人诟病,而且皇太极的态度让豪格有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逐渐失去自信。

这也正是当代善顶着压力首先公开举荐豪格的时候,豪格却说了句:“薄德少福,不堪此任。”这话一出,多铎率先“蹦出来”说:“你还就是薄德少福,你自己都承认了不堪此任,那你正好就别干了,我看你也不行!”这一下子等于给了豪格当头一棒,这让其他想要举荐豪格的人没办法再为豪格说话了。

事后多铎跟豪格说:“郑亲王济尔哈朗本来想推举你继位,但是你的退让和不自信,使你失去了这次机会。”这句话虽有讽刺、挖苦之意,但是事实也确是如此。

所以豪格的失败主要是自己性格上的软弱与个人的能力的欠缺,关键时刻的那一句“薄德少福”正是他不自信自己有能力担此重任的表现,或者说他想学其父皇太极“谦虚退让”一番,只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气较其皇阿玛相差十万八千里,结果是弄巧成拙。其实话说回来,豪格确实不是担当创业之君的料,他没能够上位恰恰是大清王朝的福气。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

豪格虽然希望渺茫,并不意味着多尔衮就一定能继位,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多尔衮率先提出推举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即顺治皇帝。看似局外之人的小娃娃,怎么就选择了他呢?

由于两黄旗元老们的誓死坚持,加之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政治倾向,倘若多尔衮强行继位,这势必完成大清内部的分裂,这样无异于自取灭亡,作为政治家的多尔衮心里是明镜一般。当年太宗皇太极承袭汗位之时,是众贝勒一致同意,女真贵胄一致推举的,尽管皇太极再三推辞,还是被众人“抬”上高位的,显然多尔衮自知自己没有这样的“群众基础”(豪格就没有这样的自知之明)。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立皇子但不立成年之原则,所以福临就已经成为了候选人之一了。

所以在皇位推选局势僵持的情况下,多尔衮提出:

“既然我当皇帝你们不同意,豪格又说他自己德薄少福不堪此任,如此我推举福临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摄政。”

多尔衮的这个提议被一致通过。

应该说,多尔衮的这一做法是十分英明和难得的。英明的是他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内部危机,即满足了两黄旗元老们的愿望,也达到了自己和两白旗掌管大权的目的,所以各方势力都得息事宁人,尊重和执行这个提议。难得的是多尔衮能够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皇位,要知道这是多尔衮第二次错过“一把手”的机会,这对于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而言,确实难为他了。

▲紫禁城

济尔哈朗为什么会被多尔衮提名摄政呢?

这里还有一个人物是必要提一下的,那就是同多尔衮一同摄政的济尔哈朗,依照当时的地位以及多尔衮提名,济尔哈朗位置是在多尔衮之前为第一摄政王,济尔哈朗为什么会被多尔衮提名摄政呢?

我认为多尔衮提名济尔哈朗主要是利用济尔哈朗的特殊身份,济尔哈朗身份的特殊之处有两点∶

1. 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嫡系,让他摄政可以堵住政敌们的嘴;

2. 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儿子,努尔哈赤之侄,血统关系济尔哈朗无缘皇位,加之济尔哈朗虽然深居高位,但是根基比起其他亲王还是要浅薄,便于多尔衮将来将其踢开。

事实也就是没过多久,多尔衮便将济尔哈朗排挤掉,甚至一度嫁祸于济尔哈朗,并罢黜亲王爵位而降为郡王,可以说济尔哈朗根本不是多尔衮的对手。

不管怎么说,这场事关大清危机的皇位推选事件,最终以多尔衮的主动让贤而得以和平解决,这就为将来与大明之争并最终问鼎中原而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为大清实际意义上的第三代领导人,多尔衮确实充分展现出过人的领导才能,他智慧过人善于揣摩对手的心态,并且善于把握时机,总是以最小的代价征服对手。

▲山海关旧照

山海关——号称为“天下第一关”,一直以来都是大清军队无法逾越的关口,大明王朝的五万关宁铁骑一直镇守在此,甚至于李自成攻破京都,崇祯皇帝都没肯将其召回保卫畿辅,可见山海关之重要,关宁铁骑之重要。

吴三桂——关宁铁骑的首席指挥官,在其人生重大“十字路口”,选择了对抗李自成,为其父、为崇祯皇帝,更为爱妾陈圆圆“报仇雪耻”。闯王李自成亲率23万大军讨伐吴三桂,显然关宁铁骑无论如何勇猛也难敌23万农民军,无奈之下吴三桂企降于多尔衮。

多尔衮充分利用吴三桂急于为父报仇,一雪夺妻之耻的心态,以关宁铁骑为前锋冲杀农民军,自己则指挥大清军队坐收渔利。就在吴三桂和李自成火拼而僵持之时,多尔衮挥军进关,一举大败李自成。多尔衮于军前责令吴三桂及其铁骑兵削发,并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可以说,大清基本上是在不费兵卒突破山海关,这对大清王朝问鼎中原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战,这是大清王朝的又一个里程碑。

兵败如山倒的李自成,仓惶逃到北京,在北京做了简短的称帝登基仪式后,便匆忙地逃离北京城,临走时还不忘给紫禁城放把火,导致紫禁城部分建筑受损。最终在吴三桂以及满清军队的追击下兵败身亡(据说被湖北农民误杀)。

占领北京城的多尔衮,开始着手稳定北京城的混乱局面,主要是笼络汉人,主要是明朝官员们的人心,他主要推行了三项政策:

1. 以大行皇帝规格为崇祯帝发丧,给予死去崇祯皇帝表面上最大的尊重

2. 暂停汉人剃发,“承诺”大明朝官员继续在新朝留任且职务不变

3. 昭告天下,优待朱氏后人,只要朱氏后人能够主动“投诚”,封爵赐钱绝对优待。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

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以上三条承诺,多尔衮实际上只完全履行了第一条;第二条充其量算是履行了一半,因为不剃发别说当官了,脑袋都保不住;至于第三条,那就是赤裸裸的欺骗,多尔衮对付朱氏后人就是赶尽杀绝,他所承诺的封爵赐钱不过是为了引诱朱氏后人而已,多尔衮真正的目的就是将朱氏后人赶尽杀绝。

稳定住北京局势的多尔衮,便着手准备迎接顺治皇帝进京,大清朝定都北京事宜。公元1644年,顺治皇帝从盛京移驾北京,多尔衮统领诸王、贝勒到通州接驾,恭迎顺治皇帝入住紫禁城,大清王朝正式入住中原,定都北京。

从太祖努尔哈赤到太宗皇太极,再到少年顺治皇帝,这只关外白山黑水之间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得以如愿入主中原。应该说,作为大清王朝的实际意义上的第三代领导人,多尔衮确实是居功至伟。



历史大学堂


多尔衮有两次机会夺得皇位。



努尔哈赤晚年废除了立储制度,建立八大旗主贝勒共议国政制度,八大贝勒有拥立、废黜大汗的权力。在他生前的储位之争就很激烈,涌现了舒尔哈齐、褚英、莽古尔泰、代善等储位红人,但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都被皇太极比下去了。

皇太极最后的对手是努尔哈赤晚年宠爱的大福晋阿巴亥的三个儿子:22岁镶黄旗主阿济格、15岁领有较多牛录的多尔衮、13岁正黄旗主多铎。而且努尔哈赤有让多尔衮领镶白旗的意图,很可能想立多尔衮为继承人,但还来不及做更多的安排,骤然病逝。但他们实力依旧过于强大,打破了均衡,诸王贝勒联手强迫阿巴亥殉葬,三位少年变得无依无靠,汗位归属皇太极。多尔衮集团丧失了第一次夺得汗位的机会,而且母亲被迫殉葬,这种阴影或许促使多尔衮变得残暴。

刚即位的皇太极权利只相当一旗之主,但他通过改革政体、贬黜贝勒、混编旗军等方式加强中央集权,给长子豪格留下正黄、镶黄、正蓝三旗共117牛录的实力。当初害怕新汗实力太强,自己不免遭到压制的诸王贝勒终究难逃被清洗。



皇太极一直未立储君,却在沈阳故宫清宁宫的南阁暖炕上突然病逝。觊觎皇位已久的多尔衮终于等到了机会,激烈的皇位之争由此爆发。

两黄旗、正蓝旗主张立皇子,豪格虽然军队较多,但他不是后宫五妃所生,没有得到后宫的支持,后宫的意思两黄旗也得掂量下,而且少部分两黄旗支持多尔衮。

共98牛录的两白旗力挺带头大哥多尔衮,人数少些,但大多都是努尔哈赤的嫡系精锐。

剩下的是混子阵营,两红旗、镶蓝旗共96牛录,实力也不可小觑,却迟迟不表态,摆出一副事不关己,你们两方随便嗨的样子。如果意念可以杀人的话,这混子三旗怕是早已被多尔衮和豪格杀了无数次。

各方实力都强劲,再加上混子三旗这种变数,多尔衮、豪格都没有把握压制对方。如果各方不退让,硬碰硬,那么大清就要沉沦在内战之中。

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先喝退想拥立皇子的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等;犹豫再三,拒绝两兄弟拥立自己的提议;也否决了多铎自立的提议;而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因年老体衰,无意皇位。

一番唇枪舌战、勾心斗角后,大家定下了一个折中方案,拥立庄妃的儿子、六岁的皇九子福临登上皇位,明面上由多尔衮和堂兄郑亲王济尔哈朗联合辅政,实则多尔衮独揽大权。而福临的优势在于,哥哥们生母地位较低,弟弟们又太幼小。

多尔衮也真对得起他睿亲王中的睿字,这招以退为进,既拿掉了最强皇子豪格的皇位,又让各旗无话可说,消除了内乱,关键大权在握,成为无冕之皇。开启了大清对中国长达268年的统治。


云迹乐谈


多尔衮没当皇帝,还是因为阻力太大,即便他实际上已经大权独揽。

清朝乾隆皇帝的时候,曾经为多尔衮翻案。当时他们引述多尔衮的言语,大体意思就是,多尔衮想学周公辅政,不想学宋太宗“兄终弟及”。

所以,他们认为,虽然多尔衮辅政时期,集所有权柄于一身,号称“皇叔父”,甚至“皇父”,多尔衮仍然没有废掉顺治帝福临,自立为帝。

他们给多尔衮找到借口是,多尔衮害怕无法面对地下的清太宗皇太极,同时害怕在后世留下谋权篡位的坏名声。

这当然只是清朝官方文过饰非,遮掩清朝皇室内部的斗争而已。

多尔衮没有称帝的真正原因还是阻力太大,即便他有机会称帝,也有很大的风险,他在估量风险以后,觉得不称帝为好。

毕竟,即便他不称帝,从权力上来说,他这个摄政王已经是皇帝了。他不但欺凌年幼的顺治帝,还欺负死去的皇太极,因为当时皇帝的后宫内院他可以随意进出,包括孝庄太后的寝宫,以至于民间传出“太后下嫁”的传闻,无论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跟孝庄太后有夫妻之实,却是大部分史学家都认同的。

多尔衮有两次机会当皇帝,但是,都因为风险和后续阻力太大而作罢。

多尔衮第一次有机会当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极去世的时候。

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并没有留下遗诏让谁继位,所以满清皇室内部分成了两大派。

一派是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首,支持豪格当皇帝。

当时豪格带领的正蓝旗和皇帝统领的两黄旗支持豪格,王公大臣里面,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支持豪格。

另一派则是以多尔衮为首,支持多尔衮当皇帝,手下掌握着八旗里面实力最强的两白旗。

支持多尔衮的王公大臣里面,则有多尔衮的同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多铎也想当皇帝,所以后来在豪格失败以后,跟豪格纠缠在了一起。

这两派当时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后豪格失败了。看起来,多尔衮有机会当皇帝了。

可是,此时德高望重的代善站了出来,他支持立皇太极的儿子们,因此,原先支持豪格的两黄旗站在了代善这一边。

所以,面对这种阻力,多尔衮不好强行继位,因此他在皇太极的小儿子们里,选了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多尔衮的目的是很明显的,找个小的好掌控。

福临登基为顺治帝以后,大家推举实力比较强的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辅政王大臣。

所以一开始有两个摄政王,然而,多尔衮为了大权独揽,又把济尔哈朗打倒了。从此以后,多尔衮掌握了所有的权力。

多尔衮第二次有机会当皇帝,是在搞掉济尔哈朗,成为唯一的辅政大臣、摄政王的时候。

多尔衮搞倒济尔哈朗以后,集所有大权于一身,大到什么程度?

当时多尔衮是第一个进北京城的,孝庄太后和顺治帝还在关外辽东,他不但乘坐明朝皇帝的龙辇进入皇宫,还接受明朝旧臣的拜贺,当时,所有的军国大事,全都听多尔衮的号令,包括在北京的很多制度的建立。

等到顺治帝进京以后,多尔衮仍是如此。多尔衮虽然没有称帝,其实他已经是皇帝。

顺治帝曾经说,

“于时墨勒根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大事,朕既不预,亦未有人向朕言者。”

墨勒根王就是多尔衮。根据顺治帝所说,当时年幼的顺治也只能出席一些祭祀活动,其他的他一概不得参与。

而且,多尔衮还有两件事,表明他即使没有当皇帝,却实际上就是皇帝。

一是,他的王府是按照皇宫大殿的规格建造的,二是他可以随意进入后宫,那可是先皇妃子和皇帝后妃所居。

而多尔衮称帝,最大的阻力来自哪里呢?

还是两黄旗,两黄旗是皇帝亲自掌管的,而且两黄旗在皇太极去世的时候,明确表态支持皇子而不是皇弟继位。所以两黄旗一开始支持的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后来又支持福临。

因此之故,多尔衮摄政以后,多次打压两黄旗,将两黄旗的重要首领要么弄死,要么囚禁,要么收买。

然而,两黄旗还是不肯臣服多尔衮。况且,多尔衮掌握的也只有两白旗,其他四旗,包括一向反对他的正蓝旗,都是表面顺从而已。

所以,多尔衮废顺治称帝的阻力非常大,闹不好,可能引起内部战争。

这个影响多尔衮不得不考虑。他还不如现在担着摄政王之名,行着皇帝之实来的舒坦。

不过,顺治小皇帝被多尔衮欺压得太狠了,后来顺治帝将多尔衮尸体从棺材里扒拉出来,鞭尸斩首泄愤。


西堤君


皇太极死后,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立,但两人实力旗鼓相当,由于皇太极有巨大的后续影响力,为避免分裂和内讧,同时立皇太极之子呼声很大。在代善等人调和下,多尔衮放弃争位打算,迎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即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共同辅政。

由于济尔哈朗自认军政能力不如多尔衮,逐渐退出,大权集中在多尔衮手中。多尔衮打击豪格的势力,逼死了豪格。之后,他不断在尊号和礼仪上专制。应该说多尔衮这个时候想夺取皇位,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有几个重要因素制约了他:

一、多尔衮无子。使得他夺取皇权的动机不足,争取个人生前荣耀的动力十足。

二、皇太极的巨大功勋,使得皇位在他一脉传承得到普遍的认同。多尔衮辅政身份人们可以接受,篡位则不可接受。

三、清朝初年,派系林立,他们因为服务于多尔衮的统一战争而团结在一起。一旦多尔衮称帝必然开启清朝内部分裂和内讧。

多尔衮死后,他的势力很快瓦解,足以说多尔衮个人的优势并不能胜过皇太极多年加强皇权的努力。


羽书迟


绿叶如多尔衮者,两千多年皇权历史中离皇位一直都很近,却从来都没有机会。

清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前阵子我在讲清朝皇帝的庙号,清朝有三个庙号为祖的皇帝,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这几个庙号都有点争议。

努尔哈赤虽然是清朝政权的最早建立者,建立的却是后金政权,奠定的基业也并非很牢固;然后是康熙皇帝的庙号,我们知道康熙是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够祖号的资格,但是雍正却坚持以康熙功劳巨大为由上了祖号。

顺治是登基后清军入关,建立了全国性的大一统王朝,可以说顺治是最有资格称祖号的,但是对于顺治也有争议,那就是顺治是躺着入关的,真正完成清朝大一统基业的人是皇太极的弟弟顺治朝的摄政王多尔衮。

如果说对清朝入关推翻明朝,建立清朝贡献最大的人,不是顺治,而是多尔衮!

一生颇为自负的乾隆在评价多尔衮的时候说:“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正是因为多尔衮对清朝有巨大的贡献,清军入关后顺治先封其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摄政王都能称皇父了,很多人开始编段子说多尔衮和孝庄皇后有染,并且有孝庄下嫁多尔衮的说法。

编段子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一连串的段子竟然形成了闭环。

多尔衮死后被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俨然被追封为皇帝了,然而仅仅两个月,顺治皇帝不仅剥夺了这个封号,还把多尔衮从墓中挖出来。

若不是多尔衮做了什么让顺治难以忍受的事情,顺治又为何如此对待多尔衮的尸体。

后来孝庄死的时候,康熙未将祖母孝庄下葬,直到雍正即位后,才将孝庄下葬到昭西陵的风水墙外。

有人将这解读为孝庄因为下嫁多尔衮没有面目去见皇太极,连入皇陵的资格都没有,连康熙都不知道怎么埋孝庄。

在这一连串的历史谜团结合在一起,人们会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多尔衮没有抢顺治的皇位,就是孝庄以身相许,才使得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竞争皇位的时候,让顺治即位。

关于孝庄类似的秘闻,还有一个就是清军俘获洪承畴后,皇太极看重洪承畴的才华,想要劝降,但是洪承畴不愿投降,因此皇太极派出了杀手锏,晚上让孝庄端着人参大补汤去劝降洪承畴。

好好的一个“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直被诋毁坏了。

大概那些编段子的人都深信一个道理,历史太过严肃的话没有人信,最好是跟哪个女人扯上点关系,尤其是带点桃色的,流通效果更好。

如果有点脑子的话,对这些捕风捉影的事情是不会相信的。

皇太极不是傻子,招揽一个手下败将还用自己的媳妇上阵?多尔衮也不是傻子,当与不当皇帝,女人都是有的是的,又怎么会看上孝庄。

所以,多尔衮为孝庄放弃皇位纯属子虚乌有。

多尔衮没有篡位,我认为很大程度上还是跟清初的政治体制有关系,而不是女色。

多尔衮只有一次机会继承皇位,那就是在皇太极去世的时候,皇太极暴毙时并未指定谁是继承人,导致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多尔衮发生激烈的争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除了多尔衮与豪格外,皇太子的兄长代善都有当皇帝的机会。

多尔衮是一个能征善战的三军统帅,在军中威望很高,他和弟弟多铎掌管两白旗;

然而豪格也是皇位重要的争夺者,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从小随军出征,屡立战功,手下握有正蓝旗,又有两黄旗的支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看其他三旗的态度,在争夺皇位的初期,拥有两红旗的代善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而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豪格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即使发生政变,豪格也是胜券在握的。

真正的决定权并不在于多尔衮

当时清朝时期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沈阳故宫的最东面就有崇政殿,下面两排是八旗哨亭,在决策会议的过程中,主要是双方都要满意。

在对峙的过程中,两黄旗大臣提出底线,必须立先帝的皇子,因为两黄旗是皇太极亲自掌管的军队,是八旗中实力最强的两支,这等于直接否定了多尔衮、多铎继承皇位的任何可能。

在多尔衮、多铎兄弟处于下风的情况下提出了,皇太极的子嗣也可以,但是不可以是豪格。

这个方案让除豪格外的其他所有势力都同意,最终选定了让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摄政,在具体排名中,济尔哈朗还高于多尔衮,因为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因此这个任命也得到了豪格的认可。

顺治这个皇位,得到的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

结果就是后来多尔衮大权独揽,嚣张跋扈的时代,尽管如此多尔衮还是没有绝对的实力完成夺权,这还是因为八旗体制,多尔衮即使再专权,也不可能掌管八旗。

篡位是一件极其冒险的事情,而清军入关的时候,天下并不太平,多尔衮很忙,等到真正腾出功夫,可能也有夺权的想法应该在顺治五年受封皇父摄政王。

然而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是,多尔衮虽然好色,拥有女人无数,当时却并没有生下儿子,把皇位篡来给谁啊?还不如先当了顺治的皇父摄政王将大权独揽,等到有了儿子后,逐渐将皇权过度到自己的儿子身上。


史论纵横


多尔衮一生来说最接近皇位的一次就是皇太极死的时候。那个时候多尔衮手里的实力非常厉害,三旗兵马,战功显赫,而且清朝作为少数民族一直以来皇位继承跟汉族不太一样,不一定非得是父子,兄弟也可以。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阿巴亥,地位非常显赫。但是由于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太小了,皇太极非常有本事,逼得大福晋阿巴亥自杀殉葬,让那些批图让多尔衮继承汉位的死了心。结果皇太极也是非常短命,皇太极死的来仓促,没有遗诏立谁当皇帝。所以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就成了皇位继承人的最优人选。其实多尔衮的实力比豪格要更厉害,但是皇太极直属的两黄旗大臣害怕多尔衮当皇帝以后自己被清除,没了地位权力荣华富贵,就积极推荐豪格为皇位继承人。两方人马开始拉拢势力争夺帝位,眼看就要火并了,为了八旗不互相残杀,为了能够入关打天下,最后双方都妥协让步,两个都不选,选择了福临(顺治)作为大清皇位的继承人,6岁的福临根本不能亲政,就让实力强大的多尔衮作为摄政王指挥清军对明朝的战斗,后来大汉奸吴三桂打开山海关的大门放清军入关,多尔衮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以后攻占北京城,之后开始慢慢的统一全国。

多尔衮一生最高的封号是皇父摄政王,虽然不是皇帝,但是行使的是皇帝的权力,福临就是傀儡,多尔衮呼风唤雨,但是不代表他可以篡夺福临的帝位,你是摄政王大家听你的话,你要是野心勃勃想要篡位就会有非常多的人来反对你。再说了篡位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名声不好,名不正言不顺,得不到什么好下场,多尔衮没必要拿一个皇帝的名号作为自己搏命一搏的赌注,何况当时天下还不太平,清朝还没有完成统一就开始流血内斗不是让祖辈的努力化为乌有。怎么来看篡位都是不明智的选择,多尔衮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不会那么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