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一心匡扶汉室,为什么不帮刘备,反而要帮被称做汉贼的曹操去打刘备呢?

七巷7720


荀彧作为铁杆儿的忠汉派,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去尽心辅佐汉贼曹操,而不是一心想中兴大汉的刘备呢?关于这个问题,本人看过很多回答,不是按照《三国演义》的情节去推论回答,就是回答不到点上。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我们一般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大,小说毕竟是小说,会带有很强烈的人物反差。再有就是我们习惯以结果论过程,认为只要结果是这样的,那么他努力的过程也是奔着这个方向去做的。这种观点是带有主观臆断的,不是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逻辑去探讨历史问题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依据史料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来看看曹操的早期经历。

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经司马防(司马懿的父亲)举荐为洛阳北都尉,棒杀了当时皇帝最宠信的大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此事在整个洛阳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讨伐颖川一带的黄巾军。后因公被任命为济南相,在任上整治贪官污吏,肃清邪乱之事。曹操认为黄巾之乱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百姓太过迷信鬼神之说,便下令拆毁祠庙。使得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公元187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谋划废掉汉灵帝,拥立合肥侯。找曹操过来商量废立大事,被曹操一口否决。



公元189年—190年,董卓掌权后想拉拢曹操,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但曹操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便逃归乡里,散尽家财,首倡义兵讨伐董卓。然而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都是想借这个机会起兵反抗朝廷,争夺自己的利益。没人愿意去和董卓硬碰硬。曹操却不顾生死,带着自己新招募的几千兵马与董卓对抗,结果寡不敌众,大败而归。

公元191年,袁绍与韩馥谋划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时,又找去曹操商量,结果曹操再一次严正拒绝,他认为:“皇帝方才年幼,并没有什么罪过,天下大乱是因为皇帝身边的奸臣掌权,现在要做的是该如何除掉皇帝身边的奸臣,而不是连皇帝一块废掉。况且废立皇帝是天下最不详的事,没有伊尹、霍光那样的威望和能力是无法成功的,就凭袁绍和韩馥根就做不成这事”。后来,袁绍和韩馥也以失败告终。


公元196年,曹操迎奉天子到许昌,汉献帝刘协至此不在流离失所。东汉宗庙社稷始立,朝中的政治环境得到改善,在州郡设置天官,兴修水利,募民屯田。曹操有了政治威望,经济基础,自然也不缺少文臣武将。便对不臣服东汉王朝的地方诸侯开始四处征伐,各个击破。

从曹操的早年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不畏强权,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他想要凭借一己之力,拯救整个大汉王朝,虽然起初由于得罪权贵,四处碰壁,半生潦倒,但是经过曹操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们再纵观各路诸侯,没有一个是真心为国效力的。不是想篡汉自立,就是想裂土封王。当初,荀彧在袁绍手下任职时,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才果断离开的。其实荀彧离开袁绍最重要的原因是袁绍有不臣之心。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韩馥以商议,认为献帝年龄幼小,被董卓所控制,又远在长安,不知生死。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作为忠汉派的荀彧毅然离袁绍而去,投奔时任东郡太守的曹操。

而此时的刘备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先来看看在荀彧投靠曹操之前,刘备的早期经历。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尉。

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派毋丘毅到丹阳一带募兵,刘备在途中加入,因打败下邳盗贼立功,被任命为下密县令。不久又投靠公孙瓒,被任命为别部司马。

公元191年,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共同对抗袁绍,刘备又因功被任命为平原县令。后来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所攻,派遣太史慈向刘备求救。刘备居然惊奇的说到:“孔北海竟然知道天下还有个刘备呢。”便即刻发兵去救孔融。可见刘备此时却是没什么名气。荀彧也正是这一年投靠曹操的,所以本人怀疑此时荀彧可能都不知道天下还有刘备这一号人物,何谈辅佐刘备呢?

我们熟知的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都是《三国演义》杜撰的,就连在讨伐董卓的行动中,也没有看到刘备的身影。此时的刘备应该是在公孙瓒手下任职,公孙瓒同样也没有参加过讨董战争。所以荀彧不会选择辅佐刘备是理所当然的。

反观曹操早期的表现,棒杀蹇图、肃清污吏、首倡义兵、反对王芬、韩馥和袁绍废立皇帝等事件,无不体现出了曹操不畏权贵,勇于奋斗,为国为民的精神。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所以荀彧选择曹操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天意弄人,就在曹操官渡之战大胜袁绍后,野心开始逐渐膨胀。曹操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东汉朝廷的司空。接着就是罢三公自立丞相,然后是魏公,魏王,甚至还想着改朝换代。

曹操与荀彧起初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他们凭借着满腔热血除暴安良,为了把大汉王朝建立成一个高效廉洁的太平国家,而不断努力奋斗。眼看胜利在望之际,曹操在巨大的权力面前,背离了自己的初衷。这是荀彧所不能忍受的。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阻止曹操做任何事,自己昔日拼命辅佐的战友,如今却成了大汉王朝的掘墓人。此时的荀彧要想活下去,只能是陪着曹操一起改变初衷,但是他做不到,他对大汉王朝的忠心至死都没有改变。这就是荀彧的高尚之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不只是诸葛亮的代名词,荀彧也当之无愧。



龙舞


荀彧对曹操一统北方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但是在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时,他觐言曹操不应该如此,曹操并没允纳,最后荀彧郁郁而终。荀彧心中想的是匡扶汉室,刘备打的旗号也是中山靖王之后,两人本应该是合作的最佳拍档,可为什么荀彧不与刘备合作,反而选择了曹操呢?

公元190年,曹操干了一件让世人觉得他忠于汉室的事件。当时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一带。而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但是曹操因兵力不足而败。后撤兵回酸枣时,曹操还进言应该再次作战,可无人听从。曹操这般行为感动了袁绍的一个谋士,那就是荀彧,荀彧以匡扶汉室以己任,看到曹操如此卖力地讨伐董卓,对于汉室的忠心比袁绍要真实多了,且曹操野心没有膨胀,荀彧自然是想归附曹操。而当时的刘备,依附公孙瓒,只是小小的平原相,实力过于弱小,且没有做出任何效忠汉室的表现,只有空口号,相比于曹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荀彧放弃刘备,选择了曹操。

就算刘备后面逐渐扩大势力,手下兵多将广,占据荆州并攻打益州,可以做到在群雄中有话语权,但是荀彧已在曹操阵营效劳多年,也不可能再次投奔刘备,失掉自己的名节。曹操以为荀彧可以为自己谋天下,荀彧以为曹操可以匡扶汉室,但是他们没有看透各自的小心思。当曹操都野心一步步显露出来时,荀彧觉得匡扶汉室无望,抱负得不到实现,便郁郁而终。

以前一直搞不懂荀彧,既然一心向汉,甚至可以为了忠于汉室而去死!为何偏偏又选择辅助曹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后来才发现荀彧才是真正的大智、大贤。

野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因为环境逐渐培养起来的,曹操就是如此,甚至袁绍、袁术等也是如此。起初大家都忠于汉室,但随着汉室朝廷的逐渐衰落,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强大,那份取而代之的野心就逐渐萌芽,甚至连刘备也是如此。面对汉室的衰落,荀彧并没有像王允、袁隗、董承等愚忠、死忠,而是类似于曲线救国的意思,选择辅助割据势力以实现匡扶汉室的目的。

起初荀彧选择了袁绍,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器,所以才转投曹操。那一年是191你,荀彧才29岁。那一年刘备还在基层工作,还一无所有。后来荀彧认识刘备的时候,曹操已经很强大了,而且其野心还没有扩大。直到后来,曹操统一了整个北方,曹操从司空到丞相,再到魏王,曹操野心逐渐外漏出来。但此时的天下大势已归于曹操,即使荀彧对曹操诸多不满也改变不了大局了,也不能去改变。因为荀彧知道汉室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倘若曹操出事了,中原大地又将会掀起另一场血雨腥风,刚刚平定的北方地区又将大乱,受苦的还是人民。他也知道即使是刘备,恐怕也会和曹操一样。最终,面对时局的无奈,荀彧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


Kaiser凯撒


曹操果真是汉贼?


▲曹操

史书记载中称曹操为“汉贼”的是东吴周瑜,曹操亲领大军南征东吴即赤壁之战发生前夕,孙权与东吴大臣们讨论如何抗拒曹操之时说出。其他记载中要么称“曹公”或者“曹操”,著名的“隆中对”也称“曹操”并非“汉贼”曹操。

瑜曰:“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三国志》

▲周瑜

东吴人周瑜称曹操为“汉贼”当然有其目的,东吴和曹魏势力是对立的,所以贬低曹操为“汉贼”无可厚非,但其他阵营或者中立者未必称曹操为“汉贼”。处在不同立场,肯定有不同见解,曹操是不是“汉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荀彧出身世家大族

▲荀彧

荀彧出身于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为荀淑,顺、桓帝期间知名当世,号为神君,顺帝时太尉李固和有“天下楷模”之称的“八俊”之首李膺是他的学生。有八子,世人称之为“八龙”,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

荀彧在父亲荀绲的安排下,娶了中常侍唐衡女儿,唐衡是桓帝时期,诛灭外戚大将军梁骥的“五侯”之一,封为汝阳侯;其弟唐珍为官至司空;其兄唐玹为官至京兆尹。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以免被人讥笑。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叹道:“王佐之才也!”

刘备四处奔波

▲刘备

刘备大于荀彧二岁,公元184年讨伐黄巾军起,开始奔波于东南西北,中平三年(188)年被封为安喜尉,不久毒打督邮而弃官逃命。之后跟随母丘毅到丹阳募兵途中,在下邳斩杀盗贼有功而被任命为下邳丞,又不知什么原因辞官。

之后担任过高唐尉、高唐令,不久高唐县被盗贼攻破,投奔公孙瓒,拜为别部司马。初平二年(191),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刘备因功迁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国相。

▲孔融

卖草鞋出身的一介草民刘备,在诸侯并立的东汉末年,只能算是一位不起眼的小角色,如北海相孔融被贼寇围攻,派遣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时,刘备惊愕地说:“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还有袁术写信给吕布时候,说道:“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

当时,刘备东奔西走,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还投靠故友公孙瓒,寄人篱下,别说照顾别人,连自己生计也顾不好。

门第观念极深的东汉末年,出身世族大家的荀彧不可能,投奔连自己个都照顾不好的刘备,或者根本瞧不上草民刘备,如袁术一样根本不知道还有刘备此人。

荀彧投奔曹操

▲董卓

中平六年(189),被荐举为孝廉,任亢父县令,董卓作乱时,弃官回到家乡。当时董卓挟天子号令天下,世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荀彧认为颍川处于四战之地,将遭受战乱,不是久留之地,于是带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

此时,袁绍从韩馥手中夺取冀州,以上宾之礼对待荀彧,但接触一段时间之后,荀彧认为“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总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191),炒袁绍鱿鱼,投奔曹操。

▲袁绍

为什么离开当时实力更强大的袁绍,而投靠相对实力弱的曹操呢?从当时世人们的评价中,窥见一斑。

“鬼才”郭嘉曾经也服务于袁绍,他认为“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而离开袁绍。

讨伐董卓的关东军,十二路诸侯之一的济北相鲍信,目睹袁绍胁迫韩馥,夺取冀州之时,说道:“袁绍为盟主,因权夺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

▲鲍信

相反世人对曹操的评价相当高,太尉桥玄曾对曹操说道: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名士何颙也曾说过:“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陈留富豪卫兹,见到初到陈留的曹操就说:“平天下者,必此人也。”这句话就是当时投奔曹操的人们想法,加之曹操起兵之前,在洛阳当北部尉时候,不畏强权棒杀当朝皇帝红人蹇硕之叔;任职济南相的时候,整顿官场风气,罢免管辖内十余个县令(长)中的八个人等行为深得人心,所以荀彧也同大部人当时世人,持有相同想法而投奔曹操。

总结

▲公元191年,诸侯势力图

当时,天下大乱,百姓遭殃生灵涂炭,一心匡扶汉室的荀彧,急于解救国家的危难。但时运艰难,非“命世之才”就没有能力挽救东汉王朝。

回看当时的诸侯们,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孔融等等。荀彧不可能投奔反贼董卓、暗弱的刘表、不能成就大事的袁绍、空有虚名的孔融,其他袁术、公孙瓒等诸侯们能力上远不如袁绍,所以不是考虑对象,更不能投奔连根据地也没有的刘备。

心系急于救国的荀彧来说,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加上当时曹操很理智地控制自己,未漏出狼子野心,此种情况下,荀彧投奔曹操是最佳选择。


叙三国


有人猜测荀彧一开始对曹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荀彧盲目相信了曹操对他的承诺:打完江山我就再把权力让给皇帝。

只是后来曹操反悔了而已。

这明显是替荀彧异想天开。董承伏完伏皇后全都因为衣带诏被诛,皇权玷污,献帝受辱,全拜曹孟德一人所赐。“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不单是外人送曹操的一句差评。而曹操实际上,也确实藐视献帝,大权独揽,对皇室专治蛮横,目中无人(但对下属和贤士确实很会拉拢人心)。如果荀彧真的像他自认且公认的那样忠于汉室汉帝的话,那么他就理应遵衣带诏旨意而灭曹。

又,荀彧多次逢曹操带兵出征时,被曹操安排独自镇守许都。且不说他是不是忘了要趁此机会解放刘协,还大权于皇帝。即便有人提醒他时,他不仅无动于衷,还去热心求曹操发援兵。比如官渡之战时,刘备奉衣带诏带兵攻许都,荀彧遣信使报送曹操回兵解围,同时死守许都。

这些行为都可以证明,荀彧忠曹家不忠刘家,荀彧没打算扶汉,他只是想保汉。所以刘备也没被荀彧视为主公的可能人选(但是三国杀里被刘备溜的还蛮开心的哈)。

于此。我能想到三个解释。 1.荀彧的形象刻画前后矛盾了。(罗贯中:我缺心眼啊我?!) 2.荀彧的想法(三观)发生了变化,前期死忠曹,后期良心发现了,才忠于汉室,怒斥了曹操的逾矩和野心。(荀彧:我神经病啊我?!) 3.其实荀彧的认知里,只要汉的国号不改,刘协世代称帝就好,即便是个傀儡。它不应该叫荀彧的底线,而应该叫荀彧的理想国。荀彧认为刘氏没有安定天下的能力,所以你们刘氏就可以化作一个符号,坐拥帝号和尊贵即可。可由他们这些没有篡位野心的贤臣们,包括他自己和曹孟德,来平定四方觊觎帝位的诸侯军阀,保证大统稳固。应该说,荀彧有很超前的理想化政权结构设想,好比日本天皇和幕府之间的关系一样。所以荀彧对曹操架空皇权的事实一直没有反对,反而全力相助成其霸业,驱虎吞狼。后来曹操父子野心昭昭,嚣张跋扈肆无忌惮,真的蠢蠢欲动要取而代之自立为帝,才让荀彧觉得自己被人性背叛,理想被现实强奸。

应该说,第三种情况才是读者心目中“秉忠贞之志”的荀文若。


氵宾哥哥


谁说荀彧一心匡扶汉室,荀彧一心一意地帮助曹操成就伟业!

关于是否迎接汉献帝一事,他对曹操这么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怎么敢为害呢?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

大顺、大略、大德,说得不是汉献帝!是曹操!!!而且,他让曹操学习谁?晋文公、汉高祖,让曹操干什么?诸侯服、天下归心于曹操!这分明就是鼓励曹操要成就晋文公、汉高祖一样的伟业,这是要匡扶汉室吗?

倘若要匡扶汉室,就应该树汉献帝的威望才对、劝谏曹操效忠汉献帝才对、应该全赖天威才对,应该力劝汉献帝光宗耀祖才对。

及时扶正朝廷,是为了不让天下生叛离之心,不是为了匡扶汉室。刘备不但生叛离之心,而且还公开反叛曹操,荀彧当然要帮助曹操讨伐他了,即使刘备打得旗号是光复汉室,荀彧更要讨伐他!

决不能让刘备“奉主上以从人望”!这是一心匡扶汉室的人应该做的吗?


公明淏


其实大家一提到这个人物不免想起来,当时刘备是以匡扶汉氏为准打下天下,最后呢和曹操然后对立而办。至于为什么不帮刘备反而帮曹操呢,因为他看出来当时初期的时候刘备。没有他想象那么强大,他都害怕,万一失败了可能会被曹操杀死,所以呢,他看到了许昌的曹操,比刘备势力强大。所以呢,他选择了曹操。两个利益之间的较量最后让他认为曹操绝对能帮他一统汉室,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刘备和他事事有仇,所以他加入曹操也是为了对抗那个刘备。为什么没有帮刘备呢?这留给历史去评判吧,咱们看到的历史不能改变,只能按历史的这个规则去欣赏每个人物的魅力和时间他们的斗争。


宇坤娱乐


所谓匡扶汉室,只是一件美丽的外衣而已,荀彧所代表的,其实是门阀世家的势力,而刘备并不是,实际上,曹操也不是。

所以荀彧一开始选择的是门阀世家的代表人物——袁绍。

曹操出生于阉宦家庭,属于政治上的寒门。在汉朝,玩政治的都是门阀世家。名门望族们势力庞大,根深蒂固,是经过许多代人努力才发展起来,不是曹操这样的家庭可比的。

相比曹操,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代言人袁绍才是根正苗红的豪门世家。

《三国志》: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袁家世代累计的声望,不是任何诸侯所能相比的,就算在官渡之战失败后,只要袁绍不早死,曹操还是啃不动他。

从账面上看,当时最有希望勘定天下的其实是袁绍,也就是门阀世家的代表。

荀彧出生于颍川荀氏,也是门阀世家的代表。所以他一开始选择的并不是曹操,而是袁绍,除了荀彧,还有与他同郡的辛评、郭图和他弟弟荀谌,同样也在为袁绍效力。

但是荀彧是个比较聪明的人,他看出袁绍终究能力不足,可能无法在竞争中胜出,于是他又投奔了曹操。

随着曹操能力的显露,慕名来投的门阀世家子弟也有不少,比如荀彧、荀攸、崔琰等,荀彧还为曹操拉来了不少士大夫阶级的人物。

不过这些人为曹操效力,有一个前提,就是曹操必须维持原本的政治框架,也就是以门阀世家士大夫为政治核心的框架。

维持了这个框架,门阀世家的阶级利益就有了保障,这个框架,也就是所谓的匡扶汉室,因为从东汉以来,政治一直就是这么玩的。

荀彧劝曹操奉迎汉献帝,同样也是基于这个基础,有了汉朝皇帝的加持,政治框架就来得更加稳固,不可能被动摇,除非有人要造反,推翻这个框架。

所以,直到建安十七年,曹操打算进爵国公,加九锡之前,曹操和荀彧都是在这个框架下来玩的。

至于荀彧为什么不投靠刘备,因为人都是现实的,不管在哪个年代,阶级的差异也都是存在的。

荀彧归附曹操时是初平二年(191年),当年的刘备只是个平原县令,也就是个处级干部,要声望没声望,要实力没实力。

荀彧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父亲、叔父都是大官,自己也在长安当过守宫令,怎么可能看得上默默无闻的刘备。


小院之观


谁又能预知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呢?

荀彧是在初平二年(191)离开袁绍,投靠曹操的。这一年,黄巾起义主力被镇压,各地豪强趁势而起。在这一年之前,曹操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个汉朝重臣的模样。

中平六年(189)董卓废汉少帝为弘农王,立汉献帝,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于是改名易姓逃离洛阳,回到陈留散尽家财号召天下英雄讨伐乱臣贼子董卓,你看,怎么看都是一个大汉忠臣啊。

初平元年(190),诸侯以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曹操积极参与代理奋武将军。然而诸侯汇集屯兵酸枣,却就怕董卓精锐凉州军而按兵不动,曹操认为董卓焚宫室,挟持天子,海内震动,应该与之决战,可诸侯们不为所动,于是曹老板一气之下,独自引军西进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实力悬殊过大,曹操大败。

各怀心思的诸侯们因为不断发生摩擦,互相火并,没多久联军就解散了。而曹操在第二年在东郡打败毒、白绕、眭固、於扶罗这些造反的乱民,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

到了初平三年,青州的黄巾军攻打兖州,兖州牧刘岱轻敌被杀,曹操带着青州军前来镇压黄巾军,一举将之歼灭,成功入主兖州,袁绍表其为兖州牧。

你看,在荀彧投靠曹操以前,曹操所做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表现出来的无一不是汉室忠臣的模样。一心为国,匡扶汉室,仁义无双,具有极强的大局观不说,还敢打敢拼,最重要的是,曹操还相当有本事,两次镇压了造反的乱民,比起那些心怀鬼胎、志大才疏的诸侯而言,怎么看都是最有希望重振天下的贤臣啊。

这样的人,对于一心匡扶汉室的荀彧,不选择他曹老板,还能选择谁?袁绍还是袁术?孔融还是公孙瓒?这些人要么自身没本事,要么就是一心颠覆汉室割据一方的野心家。荀彧又怎么会选择他们呢?起初选了个袁绍,也最终失望的离开了,自然只能选择那个“忠臣模样”的曹操了。

至于刘备,荀彧说,不好意思,没有听说过。

刘备这个时候,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从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二十四岁的刘备参与镇压起义开始,到初平2年(191)的这7年的时间里,刘备一路跌跌撞撞,做过县尉,因为鞭打督邮而与关羽、张飞逃亡,后来在丹杨从军,在下邳剿匪立功,做了下密的县丞,不久辞官,之后又做过高唐尉、高唐令,后来高唐被土匪攻破,刘备逃奔公孙瓒,成为了别部司马。

到了初平二年,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袁绍,因为屡次建功而升职为试守平原县县令。所以在荀彧投靠曹操之前,刘备还是一个小人物,声名不显。

刘备真正混出名堂,混得仁义无双刘皇叔的诨号,要到兴平元年(194),曹操以为父报仇为名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不能抵挡,求助于田楷,田楷跟刘备一同救援徐州,后来陈宫背叛曹操迎吕布,根据地失陷的曹操不得不放弃攻打徐州,回兵兖州,刘备这才算是在啊陶谦这里混出了个人样,成为豫州刺史,在陶谦死后成为徐州牧。这样,刘备才算进入了曹操集团的视野之中。

荀彧是正儿八经的名门出身,而刘备是个草根,更重要的是这个草根为了刷名望见人就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汉室宗亲,你以西汉的门第来蹭东汉的皇族,这种行为对于荀彧这样正儿八经的名门而言,必然不齿,一眼就看穿了刘备不是一个什么正经人。你打着皇室宗亲的旗号想干什么?难道不是因为天下大乱,想要撑起正统的旗号,窥视神器?别说什么汉室宗亲,东汉这个汉室三百年前是跟你家祖上是一家,可现在早就不是了,更何况你这个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也只是你凭嘴说的,谁又知道呢。



坍塌的历史观


荀彧的选择没毛病。

荀彧本来是投奔袁绍的,天下将乱之时,荀彧把家族前往冀州,投奔袁绍,但是一段时间后,荀彧认为袁绍不是成大事的人,于是转投曹操。

曹操、刘备都是英雄,都拥有拨乱反正的能力。所不同的是,刘备起点低,本钱太少,一开始也没什么名气,这种情况下,选择相对强大的曹操,无可厚非。

曹操本人雄才大略,允文允武,把曹操称为汉贼,这只是站在对立面角度的称呼而已。曹操是汉贼,刘备还被称为大耳贼呢!

荀彧的结局确实不太好,他不愿意曹操称魏公、加九锡,最终忧愤而死。不过除此之外,曹操对他还是很信任的,官渡之战的生死关头,曹操写信让荀彧来决定进退之策,曹操在外征伐,荀彧坐镇许都,有如萧何。


历史都付笑谈中


理解了曹操野心暴露的心路历程也就理解了荀彧为啥没办法了。

荀彧是曹操迎汉帝前入伙的,当时曹操啥官职?奋武将军。

后来迎了汉帝中原大战,曹操啥官职?司空。

再后来官渡大败袁绍一统中原了,才是丞相。

赤壁回来不久就封魏公。

至少在这些阶段之前,曹操都是汉臣。没有僭越之心,最多专权,是个牛逼哄哄的权臣。

而荀彧的政治理想是啥呢?从目前的史料来看,就是协助曹操平定天下后还政汉室。而且里面就一个核心,只要曹操还是汉臣,就一切好办。

可完蛋就完蛋在,曹老板封公都不满足,已经是汉家顶级的人臣了,还想进一步。那就只能封王、禅让往下走了。禅让的必须条件就是被让者得是王(参照王莽)。可是刘邦留下话了,非刘氏不得称王,否则天下共诛之。所以曹老板从决定封王那一刻起已经决定要走篡汉这条路了。

否则解释不通为什么放着汉家顶级人臣,忠名千古不要。非要冒天下大不韪封王,因为封王是铺路。老曹想曹家千秋万代。

所以,荀彧有选择时,没得选。没选择时,依旧没得选。可怜文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