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兵器全集|美国北美飞机公司P-51“野马”战斗机

P-51"野马”是二战时期美国三大杰出战斗机之一,最初是应英国人需要而于1940年开始研制,同年10月NA-73样机首飞,装1100马力Allison V-1710-F3F发动机,经美国空军评估后更改试验编号为XP-51。但早期型并没有向美国陆军航空队交付,而是主要以“野马”MK IA和“野马”MK II的编号交付给英国皇家空军620大队,该机低空速度快,航程远,被赋予了对地支援的角色。

美国参战后,陆军航空队订购了148架P-51,取消了原来的8挺机枪和炸弹挂架,代之以4门20毫米航炮。正在此时英国人将他们的4架“野马”换装了罗尔斯罗伊斯的“梅林”水冷式直列发动机,这一改让“野马”面貌一新。

在美国,“野马”的武器更换为翼上4挺12.7毫米机枪,装1200马力的Allison V1710-81 发动机,编号P-51A,1942年当年即获得美国陆航310架订单。P-51B则改为配备性能出色的“梅林”发动机,在英格尔伍德生产了1988架,在德克萨斯达拉斯生产了1750架配置相同的P-51C。

之后武器恢复到6挺机枪,扩大了油箱容积,航程达到3347公里,可以护送盟军的轰炸机深入德国腹地,到达柏林。“野马”拥有漂亮的外形,水滴型座舱,在所有型号中P-51H是速度最快的,达到了784公里,共制造了555架,P-51总产量达到15586架。

1943年12月1日,美国第8航空队第354战斗轰炸机大队在伦敦郊外组建,成为最早装备P-51B的战斗机部队,13日即起飞为轰炸机担任远程护航。不久,第8、第15航空队的P-51还利用英国、北非、乌克兰和意大利的一些基地作为起降点,和远程轰炸机一起多次执行著名的对德“穿梭轰炸”行动。由于P-51的介入,美国轰炸德国纵深地带目标的B-24、B-17等大型飞机的战损率从10~20%降至1~2%。P-51在战争后期已完全成为凌驾于德军Bf109和Fw190 战斗机之上的最优秀的远程战斗机,它的伴行,大大减轻了轰炸机飞行员的心理负担,投弹命中率大为提高。有时在实施对德“千机大轰炸”时,已能一次派出十几个大队的P-51协助行动。1945年4月26日,在德国南部所谓的“最后空战”中,为B-26护航的P-51与德国Me262喷气战斗机展开了搏斗,德军“空战权威”加兰德中将受重伤,几天后德国投降。

从1942年7月至1945年5月,美军各型P-51仅在欧洲就累计出动213873架次(仅次于P-47),投弹5668吨,在空中击落敌机4950架,并在战争最后几周内炸毁地面敌机4131架,歼敌成绩占美陆航战斗机总成果的一半,而己方战损率仅1.2%。

在亚洲战场上,P-51是1944年才刚刚进入缅甸与日军交手的。1945年元年后,第7航空队有四个联队的P-51分批掩护B-29轰炸机开始了从关东到近畿,从冲绳到西部日本海猛烈的战略空袭,也是对日本本土轰炸计划中第一种参战的陆军战斗机。P-51与前来阻截的日本“紫电”、“零”式、“疾风”战斗机频频开展空战。4月开始,P-51凭借着远程高速飞行的技术优势,已能从新攻占的硫磺岛基地起飞抵达1100公里外的东京。

在中国大陆,1944年底中国空军获得该机,并在中美混成团的第3、第5大队中使用。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曾少量使用P-51D,台湾国民党空军当时拥有383架P-51。

《二战兵器全集》系列头条号首发,如需分门别类系统查询,可关注同账户名公众号。

《二战兵器全集》系列涵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各国使用的武器装备型号数量如下:

坦克 42型

坦克歼击车 14型

特种车辆 14型

两栖车辆 12型

半履带式车辆 14型

装甲汽车 13型

卡车 9型

轻型汽车 16型

自行火炮 16型

重型火炮 17型

步兵炮 17型

重型高炮 15型

轻型高炮 15型

火箭武器 13型

反坦克火炮 16型

步兵火力支援武器 17型(迫击炮掷弹筒)

步兵反坦克武器 16型

步枪 14型

手枪 16型

机枪 14型

冲锋枪 18型

火焰喷射器 13型

战斗机 27型

重型轰炸机 15型

轻型轰炸机 15型

喷气式战斗机 20型

攻击机 30型

夜间战斗机 14型

水上飞机 16型

舰载水上飞机 16型

反舰攻击机 15型

舰载战斗机 18型

运输机 16型

攻地武器 12型

轻型飞机 16型

潜艇 23型

航空母舰 41型

战列舰 14型

巡洋舰 14型

驱逐舰 16型

护卫舰 15型

海岸快艇 14型

登陆舰 16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