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到底是谁更“虚伪”、谁更“真实”?

阿丹151014015


宝钗和黛玉谁更虚伪,谁更真实,这一个问题本身就是它的答案,也往往是大多数人不假思索就能得出答案的。可是,答案真的这么明显吗?

《〈红楼梦〉引子》一曲,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悲金悼玉”,悲宝钗,悼黛玉!小说中的人物和生活,都是作者用眼泪洗出来的生活照片。

在表达这一主题时,作者巧妙地处理了许多两难问题:虚与实,真与幻,色与相,形与质……所以,读这本小说不能太坐实其中的一些内容,不能对号入座。作者自己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小说与社会,贾府与甄府,贾雨村与甄士隐,太虚幻境与大观园,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贾宝玉与甄宝玉,这些看似矛盾的内容都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宝钗与黛玉也不例外,宝钗的外冷内热,黛玉的外弱内强,包括这个问题提到的“虚伪”和“真实”。


曹雪芹在《终身误》一曲中写到:“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是意难平。”

最终,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薛宝钗应该是幸福的了,可是贾宝玉念念不忘的是林黛玉。薛宝钗拥有了贾宝玉的身体,却得不到他的心,就像林黛玉占有了贾宝玉的情思,却不能拥有他的身体一样,都是不圆满的,但这是生活本相,能确认命运谁好谁坏吗?

其中的一个人,可以看成作者为表现另一人而设置的一个背景,她们一个活在前台,一个活在后台,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就像一副画作的图层安排,这些层层叠叠的影像,表现了更为广阔的人生常态和社会真实,这也是艺术真实的需要。

薛宝钗和林黛玉,她们俩身上负载着太多的信息。小说中贾宝玉希望钗、黛玉是一个人,生活中人们也希望两人合而为一。小说中贾宝玉为自己不得不在宝、黛两人之间做出选择感到遗憾,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对两人都难以割舍而感到伤感。于是,曹雪芹在小说中来个最富有想象的构思,就是让贾宝玉得到了林黛玉的爱情和精神,得到了薛宝钗的身体和关照。

这样安排,恐怕也符合世俗者的心理,娶一个知冷知热当家理事的妻子,找一个知心知趣排解心灵的恋人。如果简单地用虚伪和真实评价这两个都十分可人的女子,总感到可惜,尽管宝钗有时候耍点心机。

最终,宝、黛二人,无论谁嫁给宝玉,都应当是美满的婚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在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的塑造上,故意让她们不同,让她们不相容,比如家庭环境、性格为人、言谈举止等,而这些不同,彰显着她们生活的本质和生活取舍的艰难。


表里贵一


为了准确地答好这个题,特地去查了一下《现代汉语字典》中关于“虚伪”的定义是:不真实,不实在,作假。

通常,人们认为林黛玉是率真的,有什么说什么。她怼周瑞家的:不是别人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她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连宝玉的奶妈李嬷嬷都说:真正是林姐儿那张嘴,比刀子都厉害。所以,黛玉说话不饶人,她觉得不堪的人和事就要说出来,她与虚伪搭不上边。

那么,黛玉不虚伪是不是就代表宝钗虚伪了呢?

我不这样认为。

宝钗不真实、不实在、喜作假吗?我们从宝钗时常被人“诟病”的几件事来说说吧。

一是金钏儿跳井之事,宝钗安慰王夫人说是她失足掉下去的,如果真的是她自己跳下去的,也说明她糊涂。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说宝钗冷漠,但谈不是虚伪。她的内心里一直是要跟王夫人保持高度一致的,宝钗深深懂得他们一家人住在贾家依赖谁,若没有王夫人坚持,怕是早就被赶出去了。所以她要让王夫人认可她,让王夫人放宽心,说金钏自己糊涂,多多少少解除了王夫人的精神负担。要知道,宝钗进到王夫人的房间时,王夫人正在垂泪,这种情况在王夫人身上是很少见的。

所以接下来,当王夫人说到金钏入殓的衣服时宝钗主动提及用自己的也就顺理成章了。这跟前面其实是一件事。宝钗在这里没有表现出不真实,她恰恰是过于真实了。

宝钗进贾府来不多久,就深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爱。她自己过生日,看戏却点老人家爱看的戏,讨贾母欢心,探春在园子里搞改革,宝钗建议让那些没有参与承包的也一起分享红利,让更多的人获益,从表面上看来是宝钗在讨好众人,从实际上说,也从侧面反应了薛家在贾家生活的尴尬。一个长年借住在亲戚家的人,你不讨好人家又怎么办?人家早就在赶了,虽则可以装呆,却也要真正做点什么尽量不让别人讨厌。

在我看来,宝钗所做的这一切,只能说明她目的性太强,是为了让他们一大家子能够在贾家好好的呆下去,当然也为赢得好感,为“金玉良缘”打基础,而这些,显然与虚伪搭不上边,也不是用“虚伪”一词可以解释的。相对于“虚伪”词解的“不真实,不实在”,宝钗的做法恰恰是更真实、更实在,实实在在地为自己铺一条路,然后顺顺利利地达到自己想要的彼岸,这与“虚伪”无干。

所以,黛玉和宝钗,她们都谈不上虚伪,虚伪也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苏小妮


林黛玉是真性情,薛宝钗是真虚伪。


林黛玉是个神仙似的妹妹,不仅长着一副绝世容颜,更有“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旷世奇才。她孤标傲世,仙姿傲骨。性情直爽,纯洁善良。她的喜怒哀乐直接明明白白写在脸上。高兴了就笑得前俯后仰,伤心了就哭得梨花带雨,生气了就不理人,还会爆粗口“放屁”两个字。发怒了就直接开火,那次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林黛玉这里,林黛玉因觉得是别人捡剩下的才给她,当场就没给周瑞家的好脸色,用林氏怼法怼得周瑞家的大气都不敢出。


换了是那薛宝钗,如果送宫花最后送到她这里,她定要好生招待周瑞家的,好茶奉上,还要赞美宫花漂亮别致。你几时见过薛宝钗骂过脏话,平常都是一副温柔贤淑的样子,唯一一次生气发怒是因为贾宝玉说她体态丰腴像杨贵妃,她也只是冷笑两声说可惜没个好兄弟做杨国忠的。


林黛玉爱使小性儿,这正是她性情外露的表现,吃贾宝玉的醋就是吃了,吃了她还表现出来了你要咋滴?那薛宝钗就可劲地“装”,这个冷美人心里想什么根本就不知道,连她表姐王熙凤都说她“一问摇头三不知”。她有什么她就不表现出来,她怕失了她的“德”。



大观园众人看戏的时候,薛宝钗专挑贾母爱看的戏点,专点贾母爱吃的甜烂之食吃。林黛玉会么?不会,林黛玉爱看才子佳人的戏,这种戏直接就被贾母否定了,自己看不了的戏下次就干脆不去了。



金钏跳井里,薛宝钗居然对王夫人说是金钏在井边玩一失足掉到井里的。还把自己的新衣服给金钏,也不忌讳死人带来的晦气,那林黛玉会么肯定不会了。


林黛玉偷看禁书《西厢记》,一次行酒令不小心说出了里面的句子。那薛宝钗不看么?不看她怎么知道这句子是《西厢记》里的。但她就从来不说,还劝林黛玉不要张扬。可见薛宝钗“装”的功夫不是一般人可以用来相提并论的。

书里有很多细节说明林黛玉的“真”,薛宝钗的“假”,今儿乏了,自己看书去。


影视坛主


黛玉是贾母的宠儿,除了忧心爱情之外,在贾府中黛玉活得是很爽快的,林大姑娘一不高兴起来怼李嬷嬷、怼周瑞家的,贾府里有头有脸的这些个妈妈们在“林姐儿”眼里面也就那么回事儿,单就这一点林妹妹的确也是率真的人。

薛大姑娘宝钗举家进京都举投在姨父贾政这里,那才真是“寄人篱下”,宝姐姐对贾府上上下下都要讨好。

然而,宝钗对黛玉的过份“小性儿”也会抓住机会“一针见血”的回怼,在贾府中唯一公开怼过黛玉好几次的也只有宝钗了,就单这一点宝姐姐也称得上很率真了呀!

一般来说宝钗“虚伪”和黛玉“真实”,这早已经成了许多朋友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了。

王夫人和宝玉为金钏儿之死愧疚,而宝钗愿意拿自己的新衣服为金钏儿丫头做装殓。王夫人说金钏儿“打坏了一件东西”是为了“护短”,掩盖宝玉“调戏母婢”的事实。宝钗更推断金钏有可能是因为自己不小心失足掉进井里的,这是宝钗“虚伪”和冷血的“铁证”之一。

可是,黛玉对金钏儿、晴雯之死也一样冷漠呀!贾母也不在乎金钏儿、晴雯。黛玉改“芙蓉女儿诔”的时候,宝玉说黛玉与晴雯“亲厚”,黛玉立即撇清说“晴雯又不是我的丫头”。早更晴雯不给黛玉开门,黛玉就对宝玉说“你的哪些姑娘们是该教训教训了”。


虽然恋爱中的黛玉常常与宝玉吵吵闹闹的吃醋含酸,在宝玉最在意的事情上却委婉含蓄,顶多是蜻蜓点水般的轻一点为止,绝对不会纠缠不休惹得宝玉不开心。

宝玉爱跟丫头们厮混“吃红”、在外面逗引“王的男宠”惹祸上身、不读书进取、不在意俗务,黛玉心中分明不以为然,但嘴上却是尽量少说、甚至于根本不说所谓“混帐话”,弄得宝玉认定黛玉是唯一的“知己”。

其实探花林如海的女儿林黛玉,五岁上就跟着老师贾雨村用一年时间读完了“四书”。黛玉初进贾府听了贾母说姑娘上学“不过是为了认得几个字,不当睁眼瞎罢了。”之后,马上对刚见面的宝玉改口说自己“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当然这不是黛玉“虚伪”而是情商高的表现。

黛玉初进贾府宝玉就为她摔了玉,当天晚上袭人姐姐说要把玉拿给黛玉看看,黛玉马上拒绝说“今天晚了,明儿再说吧。”如此委婉的表态,当然是刻意在压抑着自己的好奇心,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就能如此的克制。之后黛玉还为了宝玉能安心读书,硬是自己“装病”停掉了自己刚刚新起的《桃花诗社》。

反观宝钗进贾府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大姑娘了,宝玉一来梨香院刚进到宝钗屋里,宝姐姐就主动说要想看玉。“元妃省亲”主动教宝玉“绿蜡”的典故,过十五岁生日当众主动给宝玉讲《醉打山门》中的“寄生草”,元妃赐下端午节礼的当就戴上红麝串去贾母王夫人处请安,雷打不动的劝说宝玉“仕途经济学问”。

尤其是宝玉挨打之后,宝钗大大咧咧捧着棒疮药往怡红院里送,当众赞扬说“凤丫头再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又叫莺儿“不如打络子把玉络上”、又当场亲自配了络玉的金线。之后宝玉还情不自禁的坐在午睡的宝玉床边,为宝玉绣起了鸳鸯肚兜。

然而,在宝玉挨打的这两天里,林妹妹却连一次公开在众人面前露面都没有,更别说是大大方方的公开到怡红院去探望宝玉了。宝玉挨打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守候在怡红院门外花阴下的黛玉,眼看路过的宝姐姐好像哭过,却并没有放过这刻薄她的机会,对着宝钗说“姐姐自己也要保重呀!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捧疮。”………

在封建时代“儿女私情”就是贾母“掰谎”中所说的,犯了王法的“贼情”。宝黛二人刚有了“赠帕题帕”的爱情“儿女私情”,当然只能是“地下情”。黛玉甚至于矫枉过正把表面上的表兄妹情都疏远了,故意躲避开众人不愿意公开出现在怡红院都好理解,然而此时黛玉如此刻薄在她心目中同样也是为“宝玉挨打”而哭泣过的宝姐姐,这也未免“假装”得有些过了吧?

无怪之后黛玉被宝钗“审”时,宝钗坦白承认自己七、八岁上就看过“牡丹琵琶、元人百种”这些杂书的行为感动了黛玉,相比之下黛玉终于明白是自己“小性儿”了。

其实,宝钗和黛玉本质上都是内心真实、不虚伪的美好少女,这才是她们能够身在他乡、寄人篱下的共同处境中结为金兰的基础。


阿丹151014015


人都是有两面性的,真里有虚,虚里藏真。

如果非要回答的话,相对来说是黛玉更真实一点。

黛玉失去双亲,孤苦伶仃,寄人篱下,难免多愁善感,说话刻薄了一点。很多人不喜欢林黛玉是因为觉得太小气,较真爱吃醋,可是他的小气吃醋都是因为宝玉,宝玉又一直让黛玉没安全感,初恋时期的暧昧试探阶段不就是这样吗,可自从黛玉吃到晴雯的闭门羹,宝玉跟出来表白“你放心”之后,黛玉也基本没有再吃过醋了,和宝钗关系也好了起来,前期不喜欢黛玉的史湘云后来和黛玉的关系也是非常好,孤高自许只是保护自己的一种假象,一颗真心是最难得的,她不会奉承贾母王夫人,不会收揽人心,但对人都是真诚的,从不说场面话。我们都知道香菱学诗,按理说香菱作为薛蟠的房里人,和宝钗关系更亲近一点,为什么却跟着黛玉学诗了呢,薛宝钗明明也是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无所不通的。黛玉在贾府的丫头紫鹃,黛玉也是视之为姐妹,在黛玉去后,冷落宝玉,跟着妙玉出家去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之真诚,不仅体现在待人上,对天地万物皆如此。

宝钗呢,熟谙人的心理态势,对人情世故有较深的了解,善于察言观色,投人所好,简单来说就是会做人,”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按理说,薛家到了薛蟠这一代,只有皇商这个身份了,在封建社会,商人的地位是不高的,其实相比贾家,门不当户不对,算是高攀了,所以宝钗处处留心贾母和王夫人,迎合贾母心意,伺机讨好,博得贾母和王夫人欢心,原著里对她有句描述是”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内心其实是一个比较冷酷的人,在金钏被王夫人因琐事逼得投井自杀后,她劝慰王夫人的话里就可以看出来,王夫人已经因为自己的过错愧疚垂泪,宝钗揣摩到王夫人的心思,竭尽心计,为王夫人开脱,把责任全都推给死者,”纵然有这样大气,只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不过多赏几两银子发送给她家人,也就尽主仆之情了“等等,漠视生命,在宝钗看来,花几个钱就可以了,为了能讨好王夫人,也真是可以了...... 宝钗这样的女子,如若放在今天,在职场上肯定会前途无量,人际关系也是左右逢源,但如果想要有很交心的朋友,那就很难了。

以上只是在下的一点拙见,红楼梦是部奇书,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觉得呢,有不同想法可以留言哦~


金家小牛


黛玉更真实,宝钗比较怎么说呢,更会做人,更会来事,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情商比较高。《红楼梦》整部有太多地方展现了两个姑娘行事作风,宝钗来说两件事说一下,第一个是对因宝玉而投井而死的金钏事件,非常冷漠:她安慰正在垂泪的王夫人,说金钏儿即使为了赌气而投井,“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还有一件事就是宝玉被打了,她手托着药,一路去到宝玉处,一路丫鬟家长都看在眼里,临走前还和袭人再三再四的说药怎么擦,

这两件事让我觉得宝钗过于冷漠和会来事。

黛玉其实看似爱使小性子,任性,但是这个也只是针对宝玉的,对其他人都是很大方的,她善良但是比较敏感,对很多事情也比较随意,可以互怼也可以不那么守规矩,这也就是史湘云每次都爱和黛玉一处,紫鹃会真心实意为她。


李家小小胖i


红楼梦真的是一部奇书。

所有的书籍中,人物的性格和结局都是随着书中的描述慢慢的展开的。红楼梦奇就奇在开篇不久就把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结局都交代清楚了。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都知道这两句写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从字面上就能看出黛玉我们是能看清楚的,而宝钗在雪里,我们是看不清楚的。

说薛宝钗是虚伪,有点过了。我感觉是薛宝钗总想隐藏自己而已。

就像书中描述的宝钗就是: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最能看出宝钗想隐藏自己的就是在薛宝琴写的那十首怀古诗时,最后的两首写的是西厢记和牡丹亭,其实薛宝钗早就读过这两本书了,可她却先说道,后两首我们也不大懂得……。就明显的看出薛宝钗是想在隐藏自己了。

黛玉是个真性情的,她立马就不给面子的反驳薛宝钗,说: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还说:这两本书的故事三岁孩子都知道,何况咱们。

宝钗生长在一个商人家庭里,或是在日常经济交往中,耳濡目染把她养成了《人谓装愚》的性格吧。


LIXIANGNING


林黛玉无疑是真性情,遇事毫不遮掩,喜笑悲怒,率性使然,甚至毫不给人留面子,如周瑞家的送宫花一幕,别的小姐都是欣然接受,独黛玉摔下一句话,我就知道,别人挑剩下,才给我。薛宝钗贤淑知礼,顾全他人,但有时确有虚伪表现,如王夫人撵金钏致使其跳井死亡,王夫人很自责,薛宝钗不但不同情金钏,反诬其自己不小心失脚落井的。


智风林


宝玉是男角中最真实的,黛玉是女角中最真实的


格纳尼尔庄园


我最喜欢的肯定是林黛玉,但是她就是我们梦中的样子,模样第一,家世一等一,才情一等一,活得率真,爱的坦荡!这样的人世间哪里有?宝钗我佩服她,她小小年纪洞察人间世俗,所以我觉的她们都是真性情的,只是成长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性格,在现在的世界来看,都非常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