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如此雄才大略的曹操没能统一天下?

90后女孩打工日记


曹操举孝廉出身,崭露头角于镇压黄巾起义,后因董卓入京执掌朝政,倒施逆行,所以曹操并没有投靠董卓,而是联合众诸侯一同讨伐董卓。打败董卓后,诸侯们各自心怀鬼胎,伺机发展自己的势力,相互火拼,联合军彻底土崩瓦解。192年,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军,稳固了其各大诸侯中的地位,为日后逐鹿中原奠定了基础。

在逐鹿中原各大战争中,曹操先后打败了陶谦、吕布、袁术、张绣等,然后屯兵于官渡,为迎击袁绍大军拉开了序幕。最终,曹操击溃了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打出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格局形成,曹魏势力虽强大,但是蜀汉和孙吴的势力也不弱。曹操雄才大略,刘备仁德谦和,孙权仁而多断,三人各有所长。

东汉末年,汉室逐渐没落,相比于刘备,曹操并不是正统汉室宗亲,又没有刘备仁德爱民,所以曹操没有刘备得民心。相比于孙权,曹操生性多疑,没孙权善于决断,且曹操为人生性残暴,没有孙权仁义。在个人综合实力和个人君主魅力上,曹操并没有太大优势。

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人都能唯才是举,知人善用,吸引了一大批文臣武将为他们卖命。但是三人吸引人才的方式各不相同,曹操以功利、爵位吸引人才,刘备以仁义、真诚待人吸引人才,孙权则以情谊、关系吸引人才。最终,三方势力都不乏文韬武略之人,在人才方面,曹操也没有占据太多优势。

曹操的势力范围大多在北方,刘备的势力范围大致在川蜀地区,孙权的势力范围则在江南地区。曹操占据的领地虽然广阔,但是其生产力并不比刘备所在的川蜀和孙权所在的江南地区高。川蜀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称呼,并不是徒有其名,粮食的生产力是很高的,江南地区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曹操虽雄才大略,但是其对手各方面也并不差,也只能说他生不逢时,偏偏遇上的对手是刘备和孙权!


天马谈世界


曹操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雄才大略举世闻名,关于他的传说、典故和成语数不胜数,曹操的本事不在刘邦、李渊之下,为什么曹操没能统一天下?



政治原因:我们知道,曹操是三国出了名的奸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他为了活命,不惜杀死吕伯奢全家百余口老小,他为了辨别谁对他忠心,哪个和他不是一心,借与献帝、百官射猎之际,欺污皇帝,他为了进一步控制献帝,敢对皇上后宫和妃子下手,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献帝作皇后,他为了篡汉,不惜滥杀无辜,赐死对他忠心耿耿、一心辅佐他几十年的荀彧,曹操政治上名为汉之丞相,实为汉之奸贼,其恶行最后连他的女儿都瞧不起他,更何况天下英雄,曹操本来有能力统一天下,但由于他政治上的背叛和奸诈,才导致他逐步失去人心,最终没有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军事原因: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他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出洛阳,在老家散尽家财招兵买马,联合袁绍和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之后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征乌桓、降荆州,可谓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表现出了曹操高超的军事指挥水平和卓越的统军能力,但曹操在事关完成统一大业重大战役赤壁之战中却犯了致命的错误,由于他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不做充分准备,急于发动赤壁之战,连中周瑜、庞统等人的苦肉计、连环计和反间计,导致赤壁大战被孙刘联军打败,从军事上彻底失去了最后一统天下的最佳时机。



遇到强劲对手原因:三国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曹操在统一北方战役中,尽遇到的是一些平庸和有勇无谋之辈,加之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有充分准备和用兵得当,战略上有郭嘉、许攸、荀彧等人精心谋划和辅佐,所以他才得以战无不胜。而赤壁之战,曹操遇到了周瑜、孔明、庞统、黄盖等三国顶级人物,他们强强联合,形成统一战线,但曹操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把周瑜呼小儿,老喊诸葛是村夫,还把孙刘当吕布、袁绍,听不进贾诩休整再作图谋建议,盲目冒进,最后吃了大亏。

曹操赤壁大败,最后没能完成统一伟业,主观原因是曹操让胜利冲昏了头脑,头脑中产生轻敌麻痹思想,没有充分认识到赤壁大战的重要性,轻率地、错误地和盲目的发动了赤壁之战,客观原因是孙刘联合形成了坚强有力的统一战线。


知未是也


曹操不是不想统一,他做梦都在想着统一天下。有时理想很丰富,而现实真的很骨感。

曹操统一天下有三个优势,一为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二在实力上远超孙权的东吴、刘备的蜀汉;三北兵打南兵胜多败少。

三国时代,以赤壁之战为分界线。之前孙权、刘备力量弱,但力量处在上升阶段,且君臣同心。曹操的主要精力在黄河流域消灭北方的割据势力,无法南顾。孙权经营东南,刘备在实践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占荆州,夺益州(四川)。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这个曹操是没有预料的,曹操的实力严重受损,这是曹操一生中少有的挫折。这也说明曹操在战略上不具备消灭孙刘的力量,统一问题必须从长计议。

这样三国鼎立时代到来,三国鼎立的架构往往相对稳定,要破坏这个平衡,需要后续长时间的演变。

赤壁之战后,孙权、刘备的力量都达到了鼎盛。孙刘时常联合,三国之间的战争互有胜负,相互想吃掉对方,几无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继续苦心经营北方的曹魏,积蓄力量。孙权、刘备也在闷头发展。曹操由于年事已高,统一大业只能由儿子们来完成了。


书华36


曹操,一代枭雄,汉末著名诗人,从他的诗里,就可以看出他有吞并天下的帝王气势。但是,他最终却没能一统天下。为什么呢?有以下原因。

1、出身问题

古代,人们很重视法统。曹操起事,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做事比较顺。如若他改弦更张,势必天下乱成一团糟,本来听命于他的都要重新起反,而且大家有一个更好的借口:“清君侧”,他就成了千夫所指的汉贼。那时,他不但没有统一天下的机会,反而会被诸侯理由十足地群灭。他的出身是阻碍他走向成功的一个原因。他出身于宦官之家,这在重视门阀的古代是很被人歧视的,虽然一些能人之士愿为他所用,但在这一点上他们和他是有鸿沟的。比如,诸葛亮选刘备为主不选他,虽然他比刘备有能力。

2、骄傲自大,自以为是

曹操刚打了胜仗,正志得意满。其时张松献图,他以貌取人,因为张松长的丑,把张松赶走了。他自以为,得到天下如“囊中取物耳”?结果,张松一气之下把图送给刘备,助刘备得了西川,成为一方霸主,阻碍了他一统天下的进程。

3、年龄的关系

曹操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三足鼎立之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又加上时常受头疼病的折磨,精力已经不济。所以没能统一天下。


嘟嘟6569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

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悲夫!世之英雄,其处於世,亦有幸不幸邪。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吒,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於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於一时,而我闭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於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於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纯,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於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於二袁之间,困於吕布而狼狈於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翻译:

若天下人都胆怯而唯独你勇敢,则必然你胜利;若天下人都愚昧而唯独你智慧,则必然你胜利。然而当一个勇敢的人遇到另一个勇敢的对手,这时勇敢便不足以帮助你获胜;当一个智慧的人遇到另一个智慧的对手,这时智慧便不能够使你获胜;所以仅靠智勇不足以平定天下。因而每当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智勇相抗,天下就很难平定。

我曾听说,古代英雄的帝王,当他们遇到有智勇的对手,表现的并没有甚么智勇,但是最后事实证明他们才是真正有大智大勇的人。悲伤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他们生活的时代,也有幸运和不幸运的。汉高祖,唐太宗,都是智勇超过其他人,而终于得到天下。而曹操,孙权,刘备,他们是智勇碰到了一起,而最终都没能得天下。因为用智去攻击智,用勇去对抗勇,就像两只老虎相较量,牙齿力气,都没办法胜过对方,可以互相抗衡,却不能消灭对手。这个时候,我就会可惜三国当年没有汉高祖这样能解决问题得人啊。

当年项羽凭借百战百胜得威名,控制当时得诸侯,叱咤风云,向西攻击汉高祖,气势就像狂风暴雨要降下。那时候天下得人,都以为汉高祖肯定是要被消灭了。而当时高皇帝以他并不智勇的身躯,率领军队在两军阵前,却徘徊防御而不出击,他的无知愚钝甚至足以为天下人耻笑。最终他却能击败项羽并等来他的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勇敢,一直用,必然会耗竭,而人的智慧如果总是深思熟虑,却一事无成,也必然会倦怠和不自信。对方想要用自己的长处短时间内就消灭我,我却闭门并不接受挑战,使他的算盘落空,这时他就会无技可施,智勇耗竭而想走又不能,这时的项羽就难逃被消灭的命运了。

现在的曹操,孙权,刘备,这三个人,都是只知道靠自己的才能战胜对手而获得天下,却不知道无才而战胜别人的方法。世人都说:孙权不如曹操,而刘备不如孙权。刘备是智慧和勇敢都不足的人,所以不如曹孙两个人。而他却不知道他的不足,使得他不能战胜对手,也太糊涂了。按说刘备的才干,近似于汉高祖,可刘备却不知道汉高祖的才干和办法。当年汉高祖自身展现出的才干,在于三点:现占据地势有利的地方,以显示天下的形势已在掌握;收服韩信,彭越这样卓越的将领,以弥补自己带兵打仗较差的问题;把自己果断锐气勇猛刚强之心隐藏起来,让项羽更加的猖狂而失去判断。这三点,三国的君主,他们的才能都没有能做到的。只有刘备算是离的最近,却还没有能达到这个境界。因为刘备还是有骄傲和沾沾自喜的心,他想要采用鸵鸟政策装得愚钝却不能彻底,想要果敢锐气自身又达不到,这两个矛盾一直在冲突,始终不能有一个定下来的方针。所以他做的事都不能成功,他的想法都不能实现。最后放弃天下进了巴蜀这样的地方,是进入了错误的地方;把诸葛亮这样治国的人才,放在战乱不休的地方做带兵打仗,是用了错误的将领;压不住自己为失荆州和关羽报仇的愤怒之心,自己不擅长打仗却亲自带兵攻打孙权,是太意气用事了。唉,当年刘备曾奔走在袁术袁绍之间,曾被吕布围困,曾狼狈的投靠刘表在荆州,一直失败却百折不挠,不能不说没有汉高祖的样子。但是他却始终不懂得适合自己的高祖那一套打天下的办法。古时候的英雄很多,只有汉高祖的能力真是很难达到啊。


汜水之阳


曹操的军队缺乏得力的像张良一样的道家人物坐镇,虽然有强大的大量萧何似的儒家人物团队,导致军队失去灵魂,无法一统天下。

而刘备的军队拥有灵魂,有类似于张良的诸葛亮坐镇,但缺乏有力的像萧何一样的儒家人物辅助,由道家人物诸葛亮兼管社会事务,所以北伐无功而返。

孙权的军队儒家人物周瑜及道家人物鲁肃都具备,但都不是能力特别出众的雄才,却好在人物品种齐全,所以只能偏安一隅。

这样的三国,就达到了某种意义上来说的平衡体系,谁也不能灭谁,谁都可以秀一把身手。

等到司马懿这个道家精英横空出世,弥补了曹操团队缺乏道家人物的短板,曹魏终于一统天下。


河东来


1.虽然当时人口和经济重心在北方,但是因为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大量百姓逃向南方;相反南方得到修养生息,加之逃来的人们带来了先进的科技,使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

2. 曹操统一北方后,即便积极采取恢复政策,但毕竟时间短暂,一时很难弥补战争带来的伤害。再加上曹操自己连年用兵,经济虚弱,无法一时战胜东吴政权。

3.赤壁之战后,曹操对孙刘的军事绝对优势已不复存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无法短期统一南方。


尘埃颗粒


徐州之屠!

凡嗜杀者,必失天下之权柄。暴秦15年卒,项羽败于刘邦,董卓暴尸东市。曹操为报父仇,屠杀徐州数十万百姓。若袁绍不死,曹操难以北渡黄河占据河北,更遑论越大江一统海内。

当时,“风化最美”之东汉道统深入人心,豪门贵族及知识阶层首推贤德忠孝。曹操虽雄才大略,然“唯才是举”,大德有硬伤,胜袁绍已是侥幸。其德不足以服天下,故其力亦不足以服天下,三国鼎立,势在必然。


198084715


徐庶进曹菅,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帝制的传承思想,让他觉得曹操是乱臣贼子,当然当时的社会都是这掉认为的,所以,他完不成心中的大业,达不到大一统的地步,只能鼎立于三国并从。


用户5261879612631李


什么原因,让司马懿统一了三国最终归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