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何成为喜欢发动战役斩首的暴君?

沁屿


秦始皇从未斩首一人!

秦始皇幼年在赵国长大,当时秦昭王发兵攻打邯郸。亲身经历了苦难和死亡的恐惧。因此他长大后也引发了消灭诸侯,杜绝战乱的决心。在其苦恼如何统战的时候王翦这样一个优秀的战将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他希望以最少的杀戮给天下人最大的和平。结束春秋战国百年的战乱。由此,那些王公大臣和所谓的文人士大夫。也就不会依靠诸侯之间的战争得利博取功名,而将民众置之死地。

秦始皇总结了天下苦战不休的原因。因此,他认为消灭王侯使天下人心向一。统一六国,就可以完全结束战争。但是王侯和他们的既得利益者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无法在同一高度去思考这一民族问题。他们想要获得的只是曾经他们所拥有的特权。在自己无法扳倒秦朝的时候,就用手中的笔,诅咒秦始皇。而当秦始皇死,政局动荡不安时。便有机会骑兵进行复辟斗争。如果秦始皇的统一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个样子。而是像他的曾祖父秦昭王那样令将军四面出击,筑城鏖战,而不用王翦如此充满智慧的将军。

那么统一战争也不可能有技巧的推进。而秦始皇的兼并战争,也必将血染多国。攻下来的城池遭遇屠城的命运也必然会大规模上演。但是我们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没有屠过一座城池不仅如此,在战场上能减小至最少伤亡就尽量不打仗。而是主要运用贿赂外交等手段分化六国。不仅使得民间,而且也使得军队的伤亡为最小。也能达到统一六国的目的。这里实实在在的兼并战争可谓用心良苦。

六国王侯都被秦始皇。监视起来但秦始皇恐怕忽略了一点。六国的复辟根基在庶民的道理。并没有加紧推行秦政在六国故地的实施。以及教化六国百姓。也没有撤换六国的关吏,使得虽然表面上被秦国统一,但内部矛盾激烈。当秦国朝政处于平稳运行之时,矛盾并不会爆发而当秦始皇死后政局动荡。六国之事蠢蠢欲动,一发不可收拾。秦始皇使用了法家统一六国,但法家并不是靠一味的杀戮,以战止战的思想也是根据当时战国的形势而提出的,而并非一成不变的。

在统一六国时,秦始皇也没有依靠法家的重刑征战的观点完全指导兼并战争。相较于之后中原王朝的统一战争。秦始皇统一六国伤亡人数应该算是损伤较小的一场。这种损伤不仅表现在人口的减小逃亡。更表现在秦国统一之后中国各地的经济状况,都没有遭到破坏。并且大修水利设施灌溉农田百余处万余顷。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而秦国的众多工程设施也并非有民众负担而是动用刑徒,也就是犯了罪的人。

其中有大部分是六国的军队。这一点秦始皇做的很好,因为他知道六国的军队在短期内不能遣散。如此硕大的军队留在民间。不利于统一王朝的建设。而就此驻扎原地钱粮的损耗十分巨大。因此只将其编入工程兵中进行大规模的建设。通过对于统一帝国的建设,使得军队内部逐渐认可统一的事实,并且由于统一帝国的建设是由六国军队联合进行的,因此偏见也会逐步减小。至少比山东六国的既得利益。消失得更快一些。在秦始皇执政的最后几年。全国没有大规模的是工程设施重新启动。如果秦国之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秦国未尝不可以百年荣光。但历史不容假,秦二世并没有赦免回归乡里,反而在此基础之上重新征发了几十万的徭役。


世界史图鉴


秦国的统一战争中,七个华夏国家牺牲士兵近百万,其中大部分是秦、赵、楚三国士兵,韩、魏、燕、齐基本没有死多少人。秦军的斩首行为起源于商鞅变法,因为秦军以斩首计功,但是对于降兵秦军还是不斩首的(长平之战例外)。

统一国家,不杀人而统一的只有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有一次成功案例,其它的无不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统一战争而杀人,不能称之为暴君,这是千古一帝的政治担当,虽千万人吾往矣!

秦灭韩之战:秦国内史腾领五万秦军在新郑一喊“战还是降”?韩安就带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因此灭韩之战基本没有死人。

秦灭赵之战:前期由李牧统率赵军与秦军相斗,双方互有死伤后来;王翦于李牧对峙,引而不战,采用反间计除掉李牧,赵军自动崩溃,赵亡。赵国公子嘉在代地称王,秦国灭燕时顺带灭了代国。秦灭赵之战双方死伤当在三十万左右。

秦灭魏之战:王贲引兵围困大梁城,起大河之水倒灌大梁城,魏国投降。死伤当在十万左右。

秦灭楚之战:李信攻楚,损兵七万;王翦灭楚,以势灭楚,双方死伤当在二十万左右。

秦灭燕之战:王贲攻燕伐代,李信擒杀太子丹,燕王喜逃向辽东,灭燕之战死伤十万左右。

秦灭齐之战:王贲与李信从燕国进军齐国,齐国无防,很快投降,死伤当在十万左右。

灭国大战能做到秦国这样以最少的代价统一,已经十分难得了。后世的灭秦之战,死伤百万;楚汉之争,死伤百万。到了汉朝立国后,国家衰败不堪,王公大臣都只能坐牛车,天子都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拉车,不能说是秦国的统一战争造成的,只能是楚汉相争造成的。相比秦始皇,西楚霸王项羽才是真正的暴君,一路屠城无数,鸡犬不留,火烧咸阳、发掘秦陵,项羽是当之无愧的暴君。


大秦铁鹰剑士


首先说一下,斩首和暴君是没有联系的。

秦皇统一中国时,军队斩首敌军是秦国由商鞅变法时开始的条例,这一行为和秦始皇被称为暴君是没有一点关联的。



先说说秦军斩首的原因

军队斩首根本不是秦始皇的残暴问题,这个事情是商鞅奖励军功制的原因。

商鞅把军功爵位分为20等,授爵和增爵一级需要斩首敌军一个。杀敌斩首越多,爵位相对应的提升也就越高。

而越高的爵位占有土地、宅地、赋税、奴隶也就越多,而且军功还可以为家人赎罪赎身等,这一个政策促使了秦国军队发达增加了战争热情,战场上的士兵积极的去斩下敌军的首级,带回来作为军功。这个制度也是秦军骁勇的保证。



秦国民风重农尚武

秦国地处西部边陲,接近戎狄,迫使秦人举国尚武,而在秦穆公称霸西戎之后,文化上杂糅了华戎,更加使得秦国整体崇尚武力。

在军功授爵之后,秦国举国成为了一部战争机器,所有的士兵都以自己的勇武谋求爵位的晋升。

另外说两句题外话;据《史记六国年表》统计由秦国发动的战争有93次,而秦国在统一六国中发动了22次战争,斩首数量达181万。



秦始皇暴君问题

秦始皇被人称之为暴君的主要原因有焚书坑儒、刑罚过重。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史记》中的“伐无道诛暴秦”



焚书坑儒;

其实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事;

焚书是因为当时秦国的书生诽谤朝廷,强烈的抨击秦始皇的各项治国政策,所以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选择了焚书,从而达到内部思想一致。

在实行过程中因为指挥官李斯的尊法贱儒原因,特别针对儒家。所以后世儒学当道之后积极夸大秦始皇焚书的罪过。但是实际上秦始皇没有大肆焚毁各个学派经典,不然我们今天也不可能知道各家经典学说了。



坑儒是因为方士儒生的献媚,卢生、侯生原来奉命给秦始皇搞长生不死药。但是因为根本做不到,所以选择了污蔑秦始皇暴虐无道,刑法无度,不能为这样的君主求取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因此逮捕了他们,在他们的攀咬之下,有460多方士夹杂着儒生被秦始皇治罪坑杀。



刑罚过重

刑罚过重最出名的就是陈胜吴广起义,因为下雨二人延期,《史记》中记载延期是死刑,所以陈胜吴广不得不反。

但是实际上,1975年出土了大量的秦朝竹简,其中《秦律》中规定;如果延期3-5天的要受斥责;逾期6天的要罚价值一个盾的钱;失期超过十天的,要罚价值1套铠甲的钱。不去的话惩罚两套铠甲的钱。

如此看来关于秦始皇是暴君的定论,不是《史记》资料不全,就是后世故意抹黑。



秦国灭亡的很大一部分是劳役过重,尤其是修筑长城,距离长城近的话,很快就能完成两个月的工作。但是距离远的话,在路上走的时间就走半年,加上修筑长城根本没有时间耕作,这也是为什么陈胜吴广和刘邦项羽都是楚国人的原因。


我是越关


秦国的斩首不是在秦始皇手里才有的,从商鞅变法之后就已经开始在秦军蔓延了,因为谁杀的人多,斩首多,那么军功就大能加官进爵。而且斩首和暴君也没有太大的关系。秦始皇的后人称他为暴君不是说在统一六国的时候,更主要的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滥用民力,过度的信赖法家思想。


而且战国和春秋的战争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春秋的战争是以争霸为最终目的,而不是屠其民,灭其国。只要打赢了,你承认比我弱没我厉害那我就走了。

但是战国就不一样了,战国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是要灭人国的,最终壮大自己的地盘,实现统一天下的目的。这个不光是秦国,别的国家也一样,韩灭郑国,楚灭越国,赵灭中山,齐灭宋国都一样。

那时候要实现统一的目的也只有战争,只有拳头才能好说话。那么最直接的就是增强自己的力量,削弱他国的力量。削弱他国的力量肯定就是掠夺他国土地,斩杀他国军民。所以战国都是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基础的钱。白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伊阙之战斩首24万,鄢城水淹数十万军民,长平之战坑杀四十多万。也就是因为白起的斩首行动,才能让其他六国再也没有力量来对抗秦国。

当然秦始皇也是一样,因为只有斩首,消灭有生力量才能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之内这个国家是没有任何反抗力量的。秦始皇也不是喜欢杀人,而是不得不杀人。就是要以武力来统一,来震慑天下人。


中国历史研究所


问题本身就是胡扯八道,第一,谁告诉你秦国统一喜欢发动斩首战争的?第二,秦始皇根本谈不上暴君。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确实在战争中有过长期的斩首计功法,尤其是秦昭襄王时期,看看《秦本纪》里原文的记载:

(秦昭王)六年,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

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

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鸢,斩首四万。

三十三年,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

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于县,首虏九万。

……

如果加上诸如水攻鄢城、邯郸之战等惨烈战事,秦与列国的战死者还会更多。

那么统一战争的记载是怎样的?再看《秦始皇本纪》,唯一一次明确记载斩首的记录是在秦王政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其他战争的记录都是:

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

四年,拔畼、有诡。

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

……

还有灭六国之战。

灭韩: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灭赵: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

灭燕: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

灭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灭楚: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

灭齐: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以上都是史料记载的原文,看出区别了没?秦昭王时期明确记录了每战的斩首数,秦始皇时期却不再记录,最大可能有两个,或者是秦始皇时期废止了斩首计功法,或者是战斗伤亡太小,没有记载。可能性更大的还是第一种。

至于为什么会废止这种战法,有可能是吕不韦摄政时推行的方略,他的《吕氏春秋》推行王道、义兵等理念,尽管随着他的被罢黜和死亡,秦国没有采纳这一学说,但统一战争毕竟不同于白起时代的歼灭战,需要的只是灭国而不是一味杀敌,战争形势的转变也要求战法的转变,所以比起白起时代,秦始皇时期的秦国根本谈不上残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