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姓“嬴”吗?为何没有后代?现代姓氏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吗?

Royal_往事随风


首先肯定的是秦始皇姓“嬴”。

然而在先秦时代其实是分开的,到了汉朝时期才逐渐二合为一。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起初“姓”和“氏”是有本质区别的:姓所以别婚姻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现在一般都是说秦始皇嬴政,可见现在普遍认为“嬴”是秦朝的姓,但是作为贵族来说,秦国国君肯定称自己为“赵氏”,秦始皇的名字就不应该是嬴政,秦始皇应该被称作为赵政,不过一般在先秦时代以公子XX代替,可见说秦始皇年轻的时候是公子政,再就是太子政,再就是秦王政,最后是始皇帝政。

二、秦始皇的后代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的儿子们不能分封为诸侯,只能做个闲散的贵族公子,而且秦始皇的儿子们也籍籍无名。
秦始皇最有名的后代就是长子扶苏和幼子胡亥了,其实秦始皇一共有23个儿子,有10个女儿,子嗣可谓是不少,但是留下姓名的却极少,除了两位最有名的外还有公子将闾和公子高 。
但是为何秦始皇的后代寥寥无几呢?其实这要归罪于胡亥,他一步步的干掉了自己兄弟姐妹。
1.为了登上帝位杀死长兄扶苏
秦始皇第五次巡游时在沙丘病重,秦始皇命赵高写遗诏给扶苏,让其归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遗诏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去,秦始皇病死。赵高害怕扶苏继位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篡改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顺便赐死扶苏。
赐给扶苏的诏书为:“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为人忠义仁孝,接到诏书之后对蒙恬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然后就自杀了,蒙恬想去申诉,最后被杀死于狱中。
2.害死大部分兄弟姐妹
胡亥登上帝位之后,重用赵高,推行严刑峻法,另外秦二世亦觉得自己得位不正,根基不稳,于是赵高替他想出“诛大臣及诸公子”来立威。(语见《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赵)高曰:“……今陛下初立,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恐为变。且蒙恬已死,蒙毅将兵居外,臣战战栗栗,唯恐不终。且陛下安得为此乐乎?”二世曰:“为之奈何?”赵高曰:“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此则阴德归陛下,害除而奸谋塞,群臣莫不被润泽,蒙厚德,陛下则高枕肆志宠乐矣。计莫出于此。”)
于是秦二世用此法,杀害蒙毅等与赵高有隙之臣,还将秦始皇的十二儿子僇死咸阳市,十位公主在杜地(今陕西咸阳东)五马分尸,(见《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后来秦二世和赵高再次屠戮一批功臣,另将秦始皇的六位儿子戮死於杜。(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
3.逼死公子将闾三兄弟
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胡亥的另外公子将闾等三个兄弟,胡亥还真找不出什么罪名来陷害,于是只能将他们关在宫内,防止发生变故。
秦始皇多数女儿被赵高和胡亥干掉之后,赵高就派人去逼公子将闾三兄弟自尽,秦二世给出的理由是他们三人有“不臣”之心,公子将闾反驳说:“宫廷中的礼节,我们没有任何过错。朝廷规定的礼制,我们也没有违背,听命应对,我们更没有一点过失,为什么说我们不是国家忠臣,却要我们自裁?”
派来逼他们自尽的使者很无奈的说了“自己没有参加定罪,只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已”,将闾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于是大呼三声:“老天,我实无罪呀!”兄弟三人流涕拔剑自杀。(事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4.无奈殉葬秦始皇的公子高
秦始皇仅存的儿子只剩下公子高和秦二世了,公子高本想出逃的,但是害怕被灭族,于是只能无奈的上书选择殉葬来保全家人,他上书说:“不忠者无名以立于世,臣请从死,愿葬郦山之足。唯上幸哀怜之。”
胡亥正不知道以什么名义杀死他,见他的上书如此说特别高兴,于是和赵高商议后,立马同意他殉葬,还赐给他十万钱的丧葬费,他也算是死法最好的公子了。(事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5.自食恶果的秦二世
秦二世杀光自己的兄弟和赵高的政敌后,他的政治使命算是完结了,此时赵高掌握实权,实行高压和残暴的统治,此时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贵族也乘机开始复国。
胡亥在位三年后,赵高又有了不臣之心,在内外交困的时候,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年仅二十四岁,秦朝灭亡的丧钟也渐渐靠近了。

三.秦始皇的后裔去了日本

秦二世胡亥被赵高逼杀后,赵高立子婴为秦王,子婴后来又诛杀了赵高,刘邦入关后,秦王子婴投降后又被项羽所杀,秦朝皇室自此绝迹。
秦王子婴多数认为是扶苏之子,但是也有认为其是始皇之弟、胡亥之兄、始皇之侄的说法。不管如何秦朝在子婴时灭亡,秦朝的皇室成员或死或沦为庶民。秦王室很多人改以“秦”姓,也有变音为“银”或“寅”姓,不过嬴姓还是存在的,正史中记载有西汉嬴公、东汉嬴咨、明朝嬴启高等。
不过根据日本的史料《日本书纪》,在应神天皇14年(即公元283年)秦王朝的后裔弓月君(《新撰姓氏录》作融通王)带领貊(mò,即乐浪郡)地区二十七县的人从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来到日本,也有说在仲哀天皇(192—200年在位)时秦始皇四世孙功满王来到了日本。
从日本史料可见秦始皇的后代来到了日本,到日本初期他们中一部分做出纳工作,还有一部分给天皇养蚕织绢,于是他们被赐姓为“太秦公”。到九世纪时秦氏已分支成太秦公、秦长连、秦野、秦人、秦川、秦上、秦下、秦内、秦井、秦多、秦当、秦佐、秦冠、秦前、秦党、秦原、秦部、秦许、秦常、秦胜、秦人部、秦川边、秦大藏、秦小宅、秦井手、秦中家、秦田村、秦长田、秦物集、秦泉寺、秦高桥、秦达布、秦佐此佐等分支。
秦人在日本的权利逐渐增大,对鸭川一带的开发有很大的贡献,在平安时代部份人以惟宗氏为名,岛津氏亦以秦氏先祖而自称,四国的长宗我部氏和香宗我部氏也自称是秦氏后裔。
另外根据前首相羽田孜就自称是秦始皇后裔,其自述说:在1554年秦幸清战败秦氏被禁,秦人改姓羽田、波多。不过秦幸清不见于日本战国大名中。其实很可能这些自称是秦始皇后裔的日本人是为了抬高自己罢了。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用轻松有趣的方法,为你解读有趣有料的历史!

最爱肉丸子先生


“嬴”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很明显,这个姓当中还带着“女”字,是在母系社会时期流传下来的。在古代的时候,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源于父系。秦始皇姓嬴氏赵,所有叫嬴政也可以,叫赵政也可以。

秦始皇没有后代吗?这个是不可能的,其实迄今为止,国内还是有嬴姓分布的,但是数量很少,全国也就几万人吧,以江苏境内分布的居多,但是分布的也比较的散。在秦朝灭亡后,六国遗民都非常的痛恨秦国,特别是秦始皇,所有秦朝的嬴姓族人都四散逃逸,还有很多人都隐姓埋名了,所以即使有后代也不清楚。

同时呢,司马迁在《史记卷五·秦本纪》当中记载了,当代的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姓氏的汉族人,在最早的时期都是出自嬴姓,被称之为是嬴姓十四氏。


悠然岁月



秦始皇原本是庶出别枝,为嬴姓赵氏。名为赵氏。后来异人认华阳夫人为嫡母后,成为嫡出的嬴政。

秦始皇没有后代,他的儿孙大多数被胡亥所杀。少数幸存者被项羽所杀。

胡亥屠杀群公子时,原本公子高已经逃脱。但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夷族连坐。公子高为了不受妻儿首株连。上书秦二世,称如果能免除妻儿之罪。自己原因投案自首,并为先帝陪葬。

秦二世答应,并赏赐了公子高。公子高以自己的死,换取了妻儿的性命。但其妻儿与秦王子婴等人一起,最后被项羽所杀。

假如秦朝不以法家思想治国,公子高就逃亡了。秦始皇就不会断子绝孙了。

可以说,是法家思想,害的秦始皇断子绝孙。


杨朱学派


首先秦国国君的姓是赢是没有问题的!至于为何后世赢姓少一会再说。



大家好我是骚人与墨客(历史原创领域),期待各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关注!近期多为回答喜欢的朋友可以来关注!



先来看看姓、氏是如何来的。

最早的社会是母系社会,女性权利比男权高。女生就字义来看女生合起来就是一个“姓”字,所以古代女子为姓,到了后期男权渐渐提高于是就有了氏,所以姓氏是不同的意思。而有了姓后自此子孙后代不论男女姓氏万世不变(除了一些特殊情况)。



好了现在就来说说秦国的姓氏——赢是如何来的。



炎帝神农氏想必大家都知道,现在咱们大名鼎鼎的大秦就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神农氏依靠农耕发家,对天气地理很是熟悉。在舜帝时期,舜帝派大禹治水,而身边就有神农氏后裔,秦国的赢姓也是从那时候来的!



这个人就是伯益,所以这个伯益就是始皇帝的祖先(也就是赢姓的始祖)。



最后时代变迁,到了西周时期伯益的后代造父自己制作了一辆马车送给了周穆王。周穆王很高兴自然就要赏赐造父,于是将造父封于赵地,于是就有了造父后代的赵姓。

就这些来看赢姓和赵姓本是同宗,祖先都是伯益(也可以说是神农氏后裔)。



不过到了后期始皇帝一统天下,准备来个万世基业,没想到二世而亡,而且可笑的是自己小儿子胡亥篡位后将对自己帝位有威胁到兄弟姐妹全部杀死,这也算是秦国自断后路。可是也不能说后世就没有秦始皇的后代,因为胡亥杀的只能是自己同辈且是始皇帝亲生的,秦国难道只有秦始皇一个人吗?显然不可能。



而且秦国灭亡,项羽刘邦一定不会放过秦朝子孙,所以会进行屠杀,但也不至于一个不留。或许赢姓子孙逃过一劫后,隐姓埋名改姓秦,也算是为了记住自己的根了。

所以是说秦始皇姓赢氏赵!

我是骚人墨客,专注历史领域喜欢可以关注。如果回答有什么不对欢迎指出!


骚史君


第一个问题:


秦始皇嬴政,也称赵政。这是为什么呢?古代的时候贵族都有姓和氏,赢就是秦始皇的姓,赵是他的氏,嬴姓赵氏。战国时候的秦国和赵国其实是同宗同源,为什么这么说呢?

那时候的姓得自远古的祖先,一直流传,因此比较稳定。赢姓最早来自于皋陶,皋陶之长子为伯益,就是秦的先祖。相传伯益善于畜牧、狩猎,且为人品德高尚,因此被舜选为继承人,可其却坚辞不受,躲进了深山里。一直到西周时,他的子孙嬴非子因为善于养马,而被周孝王封附庸,在秦地建城。后来一直到西周灭亡时,秦襄公赢开因为救驾有功,并且辅佐平王东迁,所以才被封为诸侯得以建国,而他被封的岐山以西的地,就是西周原来自己的直辖领土,因为被犬戎攻破镐京,所以平王放弃而东迁,所以秦的领土可以说是襄公、文公以及后来的数代英主自己打回来的。

而氏的由来一般是贵族得为与自己血缘关系比较近的有名气的先人。赵氏是来自于周朝的赢造父,他由于善于驾驭马车而成了周穆王的司机,并且在周穆王平定徐国徐偃王造反时立了大功,所以被周穆王封赏赵城(今山西洪洞),造父于是就以赵为氏。因为当时造父算是最出名的亲戚,所以秦的祖先也以赵为氏,所以秦国是赵氏。

第二个问题:

史载始皇帝有儿子23个,女儿10个。有名字记载的为四人:扶苏(长子)、公子高、公子将闾、胡亥(第十八子,即秦二世)。其中扶苏被赵高、李斯的假圣旨赐死,因而自杀,其余子女均被赵高怂恿胡亥给杀死,其手段之残忍,可说毫无人性可言。他先是在咸阳斩首十二个兄弟,然后又在杜邮碾死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对名声比较好的公子将闾三人,由于实在罗织不出罪名,将他们赐剑逼死。

孙子一辈的只有子婴一人留有名字。子婴是扶苏的嫡长子,也就是他发动政变铲除了赵高,成为秦三世。如此看来,胡亥应该没有将兄弟姐妹的家族整个灭绝,不然也不会留着子婴了。但是他们也最终没有逃得了,项羽入关后,由于对秦的仇恨遂引兵屠戮咸阳,将包括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在内的所有始皇族人一并杀死,至于是否有漏网之人史书没有记载。

第三个问题:

由于当时项羽的屠戮,所有赢姓人均四散奔逃,以求活命。而且由于后代的史官、书籍多抹黑秦朝始皇,于是大部分人为了不受歧视而改做他姓,由此赢姓更是衰落,在明之前史料仅记载过两个赢姓的人,西汉嬴公及东汉嬴咨。

一直到了明朝末年,武举嬴启高由于参与平定奢崇明、安邦彦、安孝良之乱而立功,嘉封骠骑将军,后在阻击张献忠的战斗中,阵亡于绵州(今四川绵阳)沉香铺。皇帝追念其功勋,封他的儿子嬴洲(字步海)锦衣千户,后来这一支赢氏族人定居于川黔交际之地至今。


探寻历史真理


据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富商吕不韦娶了诸姬为妾,且诸姬有了身孕,在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看后很是喜欢诸姬,而富商吕不韦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不惜将怀有身孕的诸姬赠送与秦王。秦庄襄王之前并不知道诸姬怀有身孕,在不久之后诸姬便生下了秦始皇嬴政,但从《史记》的这段记载来看,很多人就此认为秦始皇因当姓吕,而非姓赢,但事实是这样的吗?下面就一起跟随小编来了解一下这段故事吧!



话说有一天,吕不韦在家里设宴招待客人,这场宴会只有两个人,一个为吕不韦,另一个为一个异国国君的公子。虽然只是两个人的家宴,可是场面依旧的奢华繁荣,一开始就是众多的舞女翩翩起舞,而赵姬就在其中。赵姬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奇女子,很快就把这位客人迷得神魂颠倒,像赵姬这种绝世美女,无论让哪个男人看上一眼,都会深深的被她的美貌所折服。异人看了赵姬的舞姿和美貌之后,顾不得他秦国太子安国君嫡子的身份,端起酒杯就像吕不韦敬酒,祈求他把赵姬赏赐给自己。在这之前,吕不韦已经看出了异人对赵姬的喜爱,可万万没想到异人会提出这样的请求,这让吕不韦很是生气,因为赵姬不是一般的舞女,而是吕不韦最喜爱的小妾,没有之一。



但是吕不韦想了想,自己为了异人不惜散尽家财来博得政治上的成就,最后强忍着怒火把赵姬献给了秦国安国君嫡子,而这位公子呢?面对吕不韦的慷慨赠与,自然也丝毫不谦虚,酒也不喝了,饭也不吃了,抱着美人就那啥去了。所以按照史书记载来看,秦始皇不是秦庄襄王的生子,也不是吕不韦的儿子,而是安国君嫡子的私生子。



而在秦始皇驾崩之后,他的子孙却因为皇位的争夺而沦为为几乎灭绝的地步,杀死他后代的并不是别人,而是他的第十八个儿子,秦二世胡亥!在奸臣赵高的支持和怂恿下,秦二世胡亥先后假传圣旨逼公子胡苏自杀,又担心即位后皇位遭到威胁,先后杀死了自己的亲姐妹和兄弟。不过在这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奸臣赵高废了秦二世胡亥,立子婴为帝,史称秦三世,后来在西楚霸王项羽打到咸阳,火烧咸阳宫,手刃了秦三世子婴。自此之后,关于秦始皇紫顺后代的去向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或许想要知道真相,只能亲自去问胡亥了。



按照史料来说:秦始皇的后代早已被公子胡亥杀死,又有了西楚霸王项羽的神补刀,但是至今仍有一批人以秦始皇后代的名号自称,其中让人们比较信任的有这么几个姓。



按照史料来说:秦始皇的后代早已被公子胡亥杀死,又有了西楚霸王项羽的神补刀,但是至今仍有一批人以秦始皇后代的名号自称,其中让人们比较信任的有这么几个姓。比如秦,秦姓在当今中国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姓秦的都是秦始皇的后代,也有不少改成了“银”和“寅”,不过这仅仅是在字音上的改变而已。不可否认在秦朝时期有不怕杀头的贵族不改姓,所以综合上述,如果你姓“银”、“寅”、“赢”、“秦”,都有可能是秦始皇的后代。


3分文说


秦始皇姓嬴名政,也叫赵政(因出生于赵国,所以叫赵政),是炎帝神农氏后裔。

舜帝时,神农氏的后裔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赐嬴姓,伯益就是嬴氏开姓始祖。而当时的赵国人也是伯益的后裔,西周时,伯益的后裔造父造了一辆八匹马的车献给了周穆王,因有功而封于赵(地名),他的后裔便以赵为姓。

关于嬴政有没有后裔这事,我的回答是肯定有,以前总听说他的子孙被胡亥杀得干干净净,这是不现实的,赢政有二十多个儿子,还有很多孙子,无论心肠怎么歹毒的人,总不至于把自己的亲兄弟侄子们杀光吧!再说他们不会跑吗?

是实上当胡亥对自己的兄弟痛下杀手时,有的看清了形势便逃走了,后来秦始皇所剩下的子孙都改名换姓,以国名为姓氏改姓秦了。他们的后裔现分布于国内很多地方,据说还有的辗转去了日本,而且在日本人丁还比较兴旺。

至于改姓,在古代是很常见的事情,其实最早的姓氏并不多,只有姜、姬、姒、姞、嬴、任、己、子等姓氏,后来由于诸多原因,很多人改以国名、地名、祖名、官名为姓氏,和因功被帝王赐姓以及避难而改姓等演变发展而来。


开拓的世界491


姓氏,血缘(家族)传承的符号,以汉字统一标记姓氏,定型于秦、汉,主要由两汉确立下来。也就是说,公元前220年之前的姓氏,一方面靠传说,另一方面各地文字不同,比较杂乱,因此,姓什么的说法都很牵强。现存先秦古籍,实际上都是两汉书写而成,虽然有流传为依据,但书写必定以两汉用语用字为准,因此,两汉以后的姓氏大致可以认定(少数变更除外),两汉之前的姓氏,多为牵强附会,粉饰编造。


胡氏口语文


第一个问题:

秦始皇,赢姓,赵氏,名政。当然了,我国现行姓氏跟先秦的姓氏有一定区别。首先,姓本身缘于母系社会,也就是说上古时代的姓来源于母系,这就是为什么姓是女字旁了。其次,氏来源于父系,随着男权社会的稳定发展,姓氏逐渐固定下来,因为是男权社会,所以大部分人尊父氏,秦以后就很少人是什么姓,什么氏了,大部分人的姓氏其实就是先秦时的氏,当然也有部分人保留了原来的姓。也就是说换作现在嬴政有可能就叫赵政了。

第二个问题:

秦始皇肯定是有后代的,这个史书记载的很清楚。当然,改朝换代了,很多人为了保命,原来的姓都改了。另外,他们的家族已经退出了权力中心,无法对后世产生多少影响,所以也就没有多少记载了。

第三个问题:

汉族是一个非常重视血统的民族,姓氏就是我们血统的符号,所以,很少有人会去刻意改变自己的姓氏。汉族现在的姓氏大部分是古时候留下来的,秦汉以后很少有增加姓氏,除非是少数民族汉化。姓氏的由来主要有君主赐姓(如秦赵两国的共同祖先伯益就是舜帝赐姓赢氏,伯益的后人非子因为跟老祖宗一样很擅长养马就被周孝王复赐赢姓,非子就是秦国公族的祖先)、国号为姓(魏豹、卫鞅,申不害等等)、封地为姓(赵国公族等)等等。

下图为秦赵两国世系表,初读史记,粗略不堪,欢迎指正!!



读史正义


秦始皇是嬴姓赵氏,所以古籍上都记者是赵政。在先秦时代,姓氏是分开的,瞿、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这些都是嬴姓分出来的。秦始皇当然有后代,胡亥和扶苏就是。现代的姓氏都是古代一个个流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