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破案出了一上联,一书生对出下联后,包拯:你就是杀人凶手

说起包拯,我想没有人不知道的吧!“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好汉来相助,王朝马汉在身边。”

这两句,可以说人人会唱,唱遍世界华人圈,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连从来不读书的也知道。包拯作为一代传奇经典,他断案青天形象一直深入人心,数百年来影响了无数人。

《宋史·包拯传》上记载“拯为开封,其政严明,人到于今称之。”“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意思是包拯主持开封府时,曾大开正门。民众但有冤情,可以直接上堂控诉。办事人员做不了手脚,一贯横行霸道的贪官污吏和地痞流氓纷纷收手。没人敢来说情,红包也送不进去。

关于包拯断案如神,最经典的莫过于“牛舌案”。

那是包拯任安徽天长知县的时候,有一个农夫找到包拯说自己耕牛的牛舌被人剪掉了,请求包拯寻找凶手。当时也没有人证、物证,所以很难查清楚。那么,包拯如何做的呢?

包拯对农夫说,叫他回家偷偷把牛杀了。农夫虽然不能理解,但还是听从包拯的意思回家偷偷地把牛给杀了。

没想到,此招果然管用,很快凶手很快就来自投罗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为农耕社会,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所以在古代杀牛是犯法的。牛虽然没有舌头,但还可以继续耕地。凶手为了报复,自然会去告状。

谁知,包拯忽然大怒:“大胆刁民,你怎么知道有人杀牛?农夫是偷偷杀牛的,牛没了舌头,不会叫喊,你如何得知?难道你成天没事做,盯着农夫的一举一动?”

凶手无力反驳,供认不讳,招认说自己就是割牛舌的小偷。

只割牛舌,不偷整只牛,其实无财利可图,所以包拯推断此事必属怨家的报复行为,于是让农夫宰牛卖肉以引罪犯上钩。

可见包拯断案的确有一套,实际上,比起这个经典案例,包拯下面这个断案才真叫一绝,用一上联就抓住了杀人凶手。

故事还是发生在天长县任职期间。

有一天,包拯和属下到民间巡查,走着走着,包拯发现一位老人坐在自家门前不停的哭,撕心裂肺,包拯赶紧上前询问情况。

老人说自家的儿媳妇被人夺去了贞洁,上吊自杀了,不知道凶手是谁,也没办法报官。于是包拯就让老人家把案子的详情讲给他听。

原来老人家的儿子前几日新婚大喜,找了一个聪明贤惠的儿媳,新郎新娘洞房之前,新娘子想让洞房变得有趣些,于是就出了一上联,让新郎对,对上了,才跟他入洞房。

新郎怎么对也没对出来,想了一夜,也想不出来,那自然无法入洞房。不过第二天大早,新娘看新郎愁眉苦脸,问为什么,新郎说对不出对联。

谁知,新娘大吃一惊,说昨晚已经跟新郎入洞房。这时新娘才缓过神来,原来昨晚那个男人不是新郎,而是另有其人,新娘将对方当成了自己的丈夫。新娘因为自己丢失了贞洁,一气之下,上吊自杀了。

在古代,新婚夫妇没结婚是不能见面的,所以,将别人误以为很正常,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

包拯了解案子的细枝末节后,思考一会,心中已然有了对策,于是对老人说,定会找出凶手。

回到县衙后,包拯立马命人贴出招聘告示说朝廷现在选拔有才能的官员,每个县仅限1个名额。条件很简单,只要能够对出

“点灯登阁各攻书”的下联,就可以被推举做官。

这句上联就是老人家儿媳妇新婚之夜出的上联。

告示贴出后,很多人跃跃欲试,但对的下联都不工整。有一天,来了一位读书人,他来到府衙门口,嚷嚷着要见包大人,说自己有一下联,保证满意。

于是包拯就见了这位书生,并叫书生对出下联。

书生得意洋洋的说:“移椅倚桐同赏月”。

包拯听完后,忽然脸色大变,怒而对之,说:“你就是杀人凶手,抓起来。”

在包拯的审问之下,书生对于事实,供认不讳。原来,当时新郎没有对出下联,就找了几个朋友,说新娘要考试自己,能够对出下联,才能入洞房。

于是大家伙坐下来研究,谁知其中一位朋友已经想出了一下联,但他并没有告诉老人家的儿子,而是自己偷偷跑进婚房。之后的事情就再清楚不过了。

包拯通过他的聪明才智,成功破解了一场奇案,实在让人拍手叫绝。

难怪包拯能够名扬四海,至今都流传,在古代科技落后的条件下,的确有一套断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