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收复台湾居功至伟康熙赐靖海侯,他却说:用侯爵换个三眼花翎

“顶戴花翎”是清代官员特有的装束,也是区分人物等级地位的重要标志。顶戴一般又称“顶子”,不同品级的官员都有不同的顶子,以材质作为区分,即便是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通过顶子分辨出对方的官阶。


所有顶子中又以皇帝的顶子级别最高,通常会装饰着皇帝专用的东珠。关于皇帝顶子的东珠,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乾隆初年,每当天阴月黑时,畅春园里的值班太监们就会看到夜空中悬着一颗明亮的星星。大家对此都十分诧异,后来仔细观察,发现这道星光是从园前一条小溪中发出的,于是他们从溪中打捞到一个大蚌,剖开后得到两颗连在一起的珍珠。

太监们得此宝物后,不敢私藏,献给了乾隆帝,乾隆非常喜欢这颗东珠,将它用作朝冠的顶子。纪晓岚就曾对这个事做了记录,认为一般的小溪里绝对不会有这样的奇物,所以他认定这是天命降临圣君,祥瑞呈现,这一马屁拍得乾隆好不自在。


花翎指的是冠帽后面拖着的那根孔雀羽毛,这也是用以区分等级的标识。按制度,只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所带的花翎才会有“眼”,“眼”是指空缺羽毛尾端的花眼形图斑,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眼数越多说明级别越高。而那些低等级的官员是没有资格佩戴有眼花翎的,只能用较低等级的蓝翎,它是用鹖鸟的羽毛做成,赏给较低等级的武官。

清代官员使用花翎有着严格的制度,皇帝和亲王、郡王、贝勒在清初时是不使用花翎的,当时认为他们是天潢贵胄,不是品官,使用花翎反而有降低身份的嫌疑。宗室爵位中,只有贝子戴三眼花翎,其下的镇国公、辅国公和额驸等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以及侍卫们戴单眼花翎,六品以下只能戴蓝翎。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对花翎又作出规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额驸戴双眼花翎;内大臣、四等以上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单眼花翎。按照清代制度,清初时亲王、郡王、贝勒本是不戴花翎的,可是由于花翎被时人看重,人人竞相争取且以此为荣。


因而,在乾隆年间,宗室王公总是觉得脑袋后面少了点东西,虚荣心大长,很多亲王、郡王们多次向乾隆帝乞求赏赐花翎。据说乾隆帝起初不同意,认为此举有降宗室身份,打算用四眼花翎赏赐给他们,不过,在和珅的极力劝阻之下,最终还是给予了佩戴三眼花翎的荣誉。

清初时期,有资格佩戴花翎的官员并不多,只有建立特殊功勋的官员才能获得赏赐,这充分显示出花翎的尊贵。康熙时期,收复台湾的功臣施琅被封为靖海侯,其爵位世袭罔替。可是,竟被施琅拒绝,他希望将爵位换成赏戴花翎。不过,当时在外的将军、提督从未有赏戴花翎的先例。


康熙帝考虑到施琅功高,特别下旨赐给他三眼花翎,以世袭罔替的侯爵换一根花翎,可见当时花翎的珍贵程度。自施琅开了头后,其后的各代皇帝开始吧花翎作为笼络外官的重要手段,地方督抚来自八旗将军、都统慢慢也有了佩戴花翎的资格。

乾隆时期,大学士、军机大臣傅恒因功勋卓著,先后被赏赐双眼花翎两次,三眼花翎一次,不过傅恒其人为人低调,每次赏戴花翎都是诚惶诚恐,每每上奏折请乾隆帝收回。

清代时,朝廷为了奖励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商人有时也会授予官职,不过大多是虚衔,可从来没有赏赐花翎的先例。乾隆下江南时,有一个江姓的太监随扈,并与扬州大盐商江某认了同宗,结为兄弟。乾隆回京后,江太监盗窃了宫中珍宝逃往扬州,结果被盐商江某给出卖了。因江某检举有功,乾隆特赏戴花翎,这也是清代盐商中仅有的一支花翎。


不过到了晚清,国家财政困难,捐官者如过江之鲫,花翎也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只有出钱,蓝翎、花翎皆唾手可得,那时的花翎已经失去了清初时期的尊贵身份,其含金量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