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为什么要禅位给宋孝宗?

一德格天1


说起来,56岁的宋高宗赵构退位是件十分有意思的事,也是一个谜。按照他的说法是“倦政”。也就是说赵构深感自己操劳多年,十分疲惫,想撂挑子休息休息,过过太上皇的潇洒生活。但后人却不认同他的说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南宋刚刚打退海陵王完颜亮,正处于对金战争的最好时期。政治上,宋高宗忌讳颇深的权臣秦桧已经病死,新的宰相班子也换成了容易控制的人。军事上,宋军全线出击,收复了淮河两岸的军事重镇,颍、寿、唐、邓、陈、蔡、泗、汝等州。同时,四川方面的吴璘军也趁势出兵汉中、关中,收复了商、虢等州。可以说,当年二十岁便临危受命挑起匡扶宋室重任的赵构,经过三十余年的等待,终于迎来了人生中最好的时光。

当然,上文如此烦乱的地名令人十分头晕,但您也不必记住,只说一点您就会明白宋朝形势有多好。1162年正月二十三日,“恐金病”十分严重的宋高宗还曾御驾亲征,从杭州来到镇江。很显然,这十分不符合宋高宗“飞毛腿”的性格。同时,赵构还硬气了一回,告诉即将去金朝订盟的谈判使者,“向日讲和,本为梓宫、太后,虽屈己卑辞,有所不惮。今两国之盟已绝,名称以何为正,疆土以何为准,朝见之仪,岁币之数,所宜先定。”简而言之:宋高宗要求和金朝重新订约,以前的,不算!

故而,人们猜测宋高宗退位的主要原因是海陵王南侵打了赵构的脸。自绍兴和议签订,直到1161年海陵王领兵南下侵宋,宋金维持了长达二十年的和平时光。这期间,宋人十分听话,每年都派专人将岁币、绢帛恭恭敬敬地送到交货地点泗州(盱眙)。另外,每逢节日,金朝皇帝、太后、皇后等人的生日、丧葬等大事,南宋政府还要派使臣携带礼物到金朝送礼。这么长时间卑颜屈膝、偷安忍耻地讨好金朝到头来还是被海陵王打破,赵构深感脸上发臊!另外,正是因为现在形势大好,赵构对接下来是战是和难以决断!因为赵构知道金朝虽然战败,又处于内乱中,但金人顽强的作战风格给赵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宋朝暂时占了优势,但想取得和金朝平等的地位几乎很难实现。实际上,赵构退位2年后,他的继承人宋孝宗就着大好形势发动了北伐,还是以失败告终,最后和金朝缔结的盟约中不仅称“侄宋”,每逢金使觐见,宋孝宗还要降塌受诏,这让宋孝宗感到十分窝火!

另外,赵构选择的储君赵惇不是赵构的亲生儿子,自六岁被赵构抚养,现在已经36岁了,算是高龄的皇储。赵构知道,历史上父子争权屡见不鲜,本朝就流传着似真似假的“烛光斧影”。为了给自己的余生留条后路,也为了笼络赵惇,赵构选择了退位。而且对赵构来说,当太上皇也可以享受生活。和他的父亲赵徽宗一样,赵构他精通诗词与音乐,擅长书法、绘画,其中的书法造诣极深。在《翰墨志》开篇,赵构曾自述:“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又云:”顷自束发,即喜揽笔作字,虽屡易典型,而心之所嗜者,固有在矣。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1162年6月,56岁的赵构退位;1187年,81岁的赵构去世。更有意思的是,赵构去世次年,继位的宋孝宗为了安心服丧,也宣布退位。其实,宋孝宗和赵构退位原因相似,因为金朝新的皇帝金章宗继位。遥想当初,宋朝反击失利,38岁的宋帝向42岁的金主完颜雍称“侄”尚且不能忍受,更何况再向完颜雍的孙子,小自己42岁的金章宗称帝呢!


大福读史


宋高宗是在1162年五月正式退位的,而在此前一年,金国在皇帝完颜亮亲自主持下大举南侵,来势汹汹,宋高宗被搞得很郁闷,一是金军来犯,他的皇帝又有坐不稳的危险了,1161年十月,眼见金军攻势厉害,他一度又想跑路,甚至跟宰相陈康伯写了“小条子”,说“如更一日虏骑未退,且令放散百官”(如果明天金军还不退走的话,可以先让百官各自逃命)。让百官逃命,实际上也是好让自己逃命,所以他接着提出了“浮海避狄”的策略,就是再来一次坐船跑到海上去流浪,让金人抓不到他,他一直觉得在海上漂是最安全的。

还好他的这些昏招都被当时的宰相陈康伯给拦住了,否则百官一散,皇帝一跑,这回南宋可能就要亡国了。陈康伯拿到高宗的“放散百官”的小条子后当场就把这个小条子烧了,并说服了高宗暂时不跑路。

幸运的事,一个月后,也就是1161年十一月,宋军取得采石大捷,金军内乱,杀死了皇帝完颜亮,然后不战自退。这时朝中舆论变得很积极,要求高宗亲征,收复失地,高宗不得不宣布亲征,当年十二月从临安出发,于1162年正月抵达建康(今南京),在建康做了十多天的北伐的样子后,宣布重回临安。

1162年二月,高宗回到临安后,就对宰相表示了退位的想法。这时他已经五十六岁了,按古代的医疗条件,年过半百,已是老人了。但宋高宗这次“亲征”之时,正是隆冬,天气很冷,而且一直在下雪,但他却可以穿着毡衣,骑着马前行,可见他身体之好,要知道,“马上得天下”的宋太祖,也不过只活了五十岁而已。

所以宋高宗这时虽然年纪有点大了,五十多岁了,但身体其实很好,为什么要退位呢?是不是有人逼他退位,事实上也没有,这时的宋高宗大权在握,完全没有人可以逼他做他不想做的事情。退位他也没有跟任何人商量,完全是自己自做张,并且从二月份提出想法,到五月份退位,行动迅速,非常的主动。那么他退位的考虑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宋高宗这时退位,大概完全是自愿的,心甘情愿的,原因恐怕就是受了完颜亮南侵的剌激,他发现自己身为皇帝,一旦有事,是不自由的,想跑跑不了,而且还很容易被舆论挟持着去前线亲征。所以皇帝这个身份,对他来说是个负担。他在退位诏书里说自己当了三十六年的皇帝,“忧劳万几,宵旰靡惮。属时多艰,未能雍容释负,退养寿康。今边鄙初宁,可遂初志。”这话倒是说的真话,说白了,就是觉得当皇帝压力太大,过不了安稳的日子,自己年纪大了,不想操心,就想好好养老,颐养天年,不想再过打打杀杀、提心掉胆的日子了。

第二个原因,他提前退位,则可以给新皇帝,也就是宋孝宗卖个天大的人情,让宋孝宗对他感恩戴德,从而保证新老皇帝交替之际的感情稳定。宋孝宗不是高宗的亲儿子,这个我们都知道,宋高宗亲为失去生育能力,没有儿子,只有收养宗室为子,宋孝宗能够当上皇帝,并且提前当上皇帝,对宋高宗是终生感激的。宋高宗身体好,如果要等到高宗死后,孝宗再即位,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了,这种事情,等得越久,等着人就越郁闷,康熙的太子,当了四十年的太子,一肚子怨恨,孝宗如果长期当太子,恐怕最后怨恨不会比胤礽少。对比一下后来宋孝宗和自己的儿子宋光宗之间的感情破裂,就可以看出宋高宗提前退位有多么“聪明”了。

宋孝宗的儿子宋光宗,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很是郁闷,有一次竟然主动跟孝宗说“有人给儿臣送来了染胡须的药,儿臣却不敢用。”这话是暗示自己年纪大了,等不起了。其实也不是年纪很大,才四十岁左右,但“等待”是最让人难受的嘛。后来光宗又多次在太后面前抱怨自己可能等不到当皇帝就要死了。最后孝宗无奈,宣布退位,传位给光宗,但光宗对孝宗积怨已久,心结难消,两代皇帝的关系紧张,导致政局动荡。而宋高宗及时退位,保证了宋孝宗跟他的感情融洽,也保证了两代皇帝传承之间的政局稳定。


只爱潘多拉


宋高宗之所以禅位给宋孝宗,最主要的一点是宋高宗在壮年时期,其实他也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节点上面,作为宋高宗来说,他所面对的事,不能够收复旧都尔,在于它宰杀了,岳飞之后,又不能够很好的,去平息民怨,所以在这方面与其自己还赖在这个皇位上面,无所建树,不如将皇位,转交给自己的下一代,


所以宋高宗毅然决然的将,皇位传给了宋孝忠,这一点就是因为宋高宗个人比较疲惫,疲于应付正事,所以力所不及的情况下,交出政权,自己作为太上皇。做了太上皇之后的宋高宗又可以很安逸这种情况,而且也可以去洗刷他当时的一些政治上的错误,这几种方向上决定了,宋高宗最后将皇位交给了宋孝宗,其实历史证明他是对的,至少洗白在岳飞这一件事儿上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