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垂帘听政”,慈禧被骂,她被誉为“千古一后!”

在我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真正能登上历史舞台,被史书所记载的女性并不多,屈指可数。有的人依靠美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例如四大美女,西施等人;而有的人则靠“泼辣”“狠毒”,让世人们牢记,例如发明酷刑“人彘”的吕太后。这些都是历史上的名女人的选择。在东晋时期,却生活着这样的一位女性:22岁丧夫,辅佐三朝六帝,被人们誉为“千古一后”,她就是康献皇后褚蒜子。

历史上最著名的“垂帘听政”,恐怕就是出力不讨好的慈禧太后了吧。在中国,人们对慈禧太后的评价,往往是一边倒,但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慈禧对维护大清朝的领土完整,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褚太后则不然,后人对她的评价都是一致的“好评”,这主要和她的功绩有关。她一共辅佐了六位皇帝,硬是以女子之身,撑起了东晋王朝的半壁江山。

东晋在我国的历史上,并不太出彩,属于“短命”王朝,仅存活了103年。这短短的百年,诞生的皇帝也只有11位,而褚太后辅佐的皇帝就有6位之多。其能力和影响力,在当时可想而知。褚太后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是卫将军,她本人也是花容月貌,长相甜美的美娇娘,再加上良好的家教,褚蒜子从小便见识了很多“世面”。武将世家出身的身份,也为褚太后增添了一份平常女子少有的英气。

褚蒜子10岁的时候,因出众的贤良淑德,被选为琅琊王司马岳的妃子。等到公元342年,司马岳登基做了东晋皇帝,褚蒜子自然而然就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可惜司马岳23岁便驾崩了。此时的褚蒜子才22岁,正处于如花一样的年纪。但武将家庭出身的褚蒜子,并没有因此被打倒。公元345年,22岁的褚蒜子怀抱年仅3岁的司马聃,接受百官朝贺,改年号为“永和”。

东晋的历史不过百年,人们对“永和”的认识,大多来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其实,这一时期的东晋,已经属于褚太后垂帘听政时期。褚太后虽然贵为皇后,但私下见父亲,依旧行家人礼,她认为“父在一家最尊,君在天下最重”。这就是褚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区别吧。“幼帝”司马聃成年后,褚太后退居崇德宫,并下达诏书,希望众大臣能一心辅佐司马聃,同图大业。

不如人意的是,司马聃在四年后驾崩,并无子嗣。遂,立司马聃同父异母的哥哥司马丕为皇帝,但此人热衷于“炼丹”,对朝政毫无兴趣。众大臣只得再次请褚太后临朝摄政,但命运似乎都是相似的。四年后,司马丕驾崩,褚太后只得立其弟司马奕为帝,并临朝摄政。不久后,权倾朝野的大将军桓温暗示褚太后,废黜司马奕,改立丞相司马昱为帝。褚太后顾全大局,只得同意。新帝继位后,褚太后移居崇德宫,不再临朝摄政。

年仅一年,司马昱又驾崩,群臣不得不请褚太后“出山”,辅佐“年幼太子”司马曜处理朝政。等到司马曜成年,褚太后下招书还政,复称“崇德太后”。八年后,褚太后在显阳殿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孝武帝和褚太后本是叔嫂关系,但孝武帝依旧为褚太后服丧一年,以表尊敬。褚太后22岁丧夫,辅佐三朝六帝,被人们誉为“千古一后”。其实,从慈禧四十多年的从政经历来看,她在支撑江山社稷危急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功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