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位于现在哪个省?

走起


诸葛亮写过一篇《出师表》,里面有一句特别的著名,那就是"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按道理说,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南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如果是说躬耕于南阳郡,这个肯定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是按现在的行政划分,说诸葛亮的躬耕地现在是在河南省的南阳市,那就是值得商榷了。

因为三国时期的南阳郡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是两个概念,不是三国时期的南阳郡,就意味着在现在的南阳市,同样的,不在南阳郡,也不意味着不在南阳市,这个还得看具体的行政划分。

我们可以找几个很明显的反例,比如刘秀南阳郡蔡阳人,刘秀是南阳郡人,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要说刘秀的故乡在现在的南阳市,那就有问题的了,因为南阳郡蔡阳县在现在的湖北省襄阳市。

还有樊城,樊城开始是属于南阳郡的,而在建安十三年的时候,曹操设立了襄阳郡,这个时候樊城就属于襄阳郡了,而现在当然是属于襄阳市了。

所以,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无法成为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卧龙岗的证据,因为这里面仅仅说是躬耕于南阳郡。

另外,有人认为这里面的南阳,不是指南阳郡,而是指宛城,这个也明显是有问题的,因为在三国志里面,南阳与宛城是分得很清楚的,比如张绣与曹操的宛城之战,如果能在三国里面找出一处,烦请告知。

另外,卧龙岗这个词出现十分晚,而隆中则不一样,很早就出现了,另外一些人拿一些文学作品,还有岳飞手写的出师表,认定诸葛亮的躬耕地是隆中,这个也说明不了什么,比如岳飞在隆中,或者在成都的武侯祠,同样都有可能书写。

而苏轼在文赤壁写下了赤壁怀古,而赤壁之战根本就不是那儿发生的,也说明了文学家不是历史学家,他们的作品并非在考证历史,而是诗以言志。

另外,比如屈原是在汨罗江投水的,而汉朝的贾谊的《吊屈原赋》是在过湘水所作,贾谊也显然不是在屈原真正的投水处写这一篇赋文的。

另外有些人从大树,还有碑文来说明,这个也说明不了什么,因为诸葛亮是草庐,大树和碑文全是后人加进来的,也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亮的,也不是因为那个地方是诸葛亮的躬耕地,难道非诸葛亮躬耕地的武侯祠就不能有大树和碑文吗?


历史简单说


襄樊为抢诸葛亮躬耕地篡改了哪些东西?


①把岳飞过南阳,夜宿卧龙岗书写的《出师表》拓片搞走,把题跋里“过南阳,夜宿卧龙岗"字抺掉…挂到襄樊"隆中"。

②诸葛亮死200多年后,根据襄阳习凿齿一句:好像(号曰)城西二十里有亮宅。把叫了几千年阿头山改为隆中山,1893年又改为古隆中。(孔明一辈子没提过,到死也不知道隆中在哪)

③2002年3月下文再把泥嘴镇改为卧龙镇。

④2010年11月26日又把襄樊改襄阳,

⑤2003年五次去北京人教出版社“公关活动"将《草庐对》篡改《隆中对》,把南阳注解为襄樊一带(详见《襄樊晚报》2003年7月18日报道市长亲自去)。 后觉得不爽,听说下一步要直接改称湖北省诸葛亮市。

⑥1990年襄阳象跑项目一样,商请中风一年多的地理"砖家"谭其骧写下"隆中归南阳郡…"题词,襄阳立即刻在石头上,如今竖在"隆中"门口。谭砖家不久中风复发,说了假话被诸葛亮召去阴间赎罪。

⑦襄樊丁宝斋编《隆中志》时,收录的古诗涉及南阳诸葛躬耕地的字词,竟敢全部篡改为隆中,无耻之极。(这人属于不负责任的垃圾学者) 就连金庸笔下虚构的郭靖,黄蓉也编入当地名人录。在襄樊雕像了。 针对襄樊不停造假历史,作家二月河在《南阳把诸葛亮让给谁》文中说:一、历史不是泥巴捏的;二、历史不属于有钱人。



襄樊说祖师爷 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书中有:"秦兼天下,自汉以北是南阳,自汉以南是南郡……汉因之……。"这里他亲口说了南阳和南郡以汉江为界。他号曰“隆中”。在汉江以南,属于南郡。

习凿齿自己又在《襄阳记》中再次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习凿齿口中的邓县位于汉水以北,号曰隆中(阿头山)位于汉水以南,一南一北本就是两个地方。


外有韩国襄阳郡抢四大发明和孔子故里,内有中国襄阳市抢孔明躬耕地,棒子文化一脉相承,厚脸无耻!襄樊就凭着习凿齿一句"…号曰隆中”(就是此地美称、雅称、别称为隆中),疯抢几百年,近代再次变疯:改市名,改镇名,改山名,改教材,改古典诗词、改古地图,改街名,改《出师表》、商请地理砖家题词出伪证,建假卧龙岗和茅庐,篡改所有网络词条…铁证如山,真是无赖,简直是历史窃贼和历史搅屎棍。丁宝斋这个历史骗子累死后,近期又出现几个襄跳蚤,天天爬在屏幕上,一看见坚持躬耕南阳观点的人马上跳出来咬!他犹如洗了脑的东突分子,不听正史描述记载,只因诸葛亮一句:躬耕于南阳,就必须咬住一句:襄阳城边的隆中(实际叫阿头山)就是二百六十里外的南阳管,我不管中间隔汉江,隔万山,非赖上南阳,那怕是南阳一块飞地也中,汉代时这个小地块必须是南阳郡的。

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巡抚彭而述 在《卧龙怀古 》“忧时还抱膝,遇主起南阳....躬耕原此处,更莫向襄阳。” 诗中反映当时社会上层对襄阳伪说的厌恶可谓直白露骨。


直播南阳


乍一看这个问题问的挺无脑的,因为南阳号称“豫西南的一颗明珠”,南阳当然是在河南省的西南部了。没有问题,一句话就可以解决。

河南省政区图,可见今天的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

但是涉及到诸葛亮躬耕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思考了。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诸葛亮躬耕时候的南阳郡,位于现在的什么区域。

这确实是个不小的问题,因为古代的南阳郡,和现在的南阳市,不是一个概念。

诸葛亮躬耕时期为东汉末年。

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十七岁的诸葛亮在叔父诸葛玄突然病逝后,失去了在荆州的最后依靠。于是就自力更生,躬耕读书。正是《三国志》记载的:“(诸葛)玄卒,亮躬耕陇亩”。这一耕就是十一年。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在刘备三顾之盛情下,诸葛亮出山,开始了兴复汉室之大业。

东汉时期的荆州为中部一大州,贯通南北,地理位置很重要。荆州下辖八郡。

江北有四郡:1、南阳,治所为宛(今河南省南阳市)。2、章陵,治所为章陵。3、南郡,治所为江陵。4、江夏,治所为西陵。

江南四郡:1、武陵。2、长沙。3、桂阳。4、零陵。

而诸葛亮躬耕之地,就位于江北四郡中的南阳郡。

南阳郡在秦时设置,历经两汉,到三国时期,其大体位置均以南阳盆地为核心。

秦南阳郡(地图引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东汉南阳郡(地图引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三国之南阳郡(地图引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三国史事离今已近两千年,想要确切知道当时南阳郡的管辖范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可以大体得知,诸葛亮躬耕陇亩时候的南阳郡,位于今天的河南和湖北两省交界处具体而言,除了保扩今河南省南阳市大部,还管辖有河南省信阳市西部,湖北省的随州、枣阳两地以及襄阳北部,老河口东北部这些区域。

由此可知,诸葛亮的躬耕地,确实是当时的南阳郡,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不错的。经历千余年的时代变迁,政区变动,如今的躬耕地隆中,被划归了湖北襄阳。

更多历史地理类知识与咨询,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历史宝藏


现在问题象变戏法,不管怎样变目地只有一个,还是躬耕地,问那个省肯定是现在。三国时是州郡县,省是现代设的,南阳是河南省,如有人把南阳说属别的省,那是有病,别的省也有的地方叫南阳的,跟诸葛亮躬耕南阳是两码事,名子一样地域不一样,襄阳说古南阳今南阳不是一个概念,要是一个概念襄阳没法争躬耕地了,南阳是由古宛在秦时设的,南阳郡和南郡隔汉水而治,襄阳属南郡,从秦朝汉朝三国到晋朝习凿齿叙述,亮家在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时期变了,南郡没了,南阳邓县为什么跨汉江管隆中,襄阳把诸葛亮叙述放到一边,把习凿齿的叙述成了铁证,习凿齿好象是诸葛亮代言人,到现在也以习凿齿叙述为标准,所以隆中隔着汉水代表南阳就不奇怪了。


wgq1212


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到底在今天什么位置?史书记载得清清楚楚!

正史裴松之注《三国志》记载“玄卒,亮躬畊陇亩,好为梁父吟。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诸葛亮躬耕地的“南阳”,就是当时的南阳郡邓县隆中,即今天得襄阳隆中。这是正史的记载,也是有关躬耕地最早的史书记载!

此后,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

南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云:“襄阳城西十里许,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暑)台。……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

以上可知,早期的历史记载中躬耕地的具体地点都是今襄阳隆中。有南阳人说卧龙岗才是躬耕地。是这样吗?那就让我们看看南阳方面自己的记载。

明嘉靖《邓州志》说“十二年, 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清乾隆《新野县志》“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清光绪《南阳县志》说:“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亮宅在襄阳为信”。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说“三国志侯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汉隆中确属邓县,不属宛。”又说“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

南阳人自己编的地方志都明确表示躬耕地是今襄阳隆中。

再来看看现代南阳官方的史料。

1976年5月由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说“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1987年由南阳市博物馆编撰并在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

1985年由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河南风物志》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

综上可知,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在今天的湖北襄阳隆中!这是历代南阳地区官方都承认的史实!


光速冲锋


謝邀。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凡与《出师表》记述相悖的躬耕地都是山寨,襄阳隆中通过打历史补丁套路“躬耕于南阳”无效。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其中的南阳指今河南省南阳市。具体的躬耕地位置在汉代南阳城西七里之卧龙岗(古称隆山,今南阳武侯祠景区),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亦发生在这里。后人以《草庐对》或《隆中对》之名命名陈寿在《三国志》里记述的这段故事章节。



(光明日报2013年5月27日国学版刋登《汉之南都,时势英雄》,历史学家认为东汉南阳具备产生诸葛亮的政治土壤)

生于临沂、寓居襄阳、躬耕南阳、就职蜀汉,殁五丈原—这是历史记述的诸葛亮生平。诸葛亮故居之名“隆中”最早由东晋襄阳民史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号曰”而岀(因无实迹存世,后世史家多沿袭其记述),明清时落地现址,清光绪年间正式立碑冠名“古隆中”。国家认定明清建筑古隆中为“诸葛亮故居”,与躬耕地无涉。

因躬耕地之襄阳说(邓县隆中)和南阳说(卧龙岗)均无确切原始史料佐证,明清以来襄阳人见猎心喜,把古隆中“吐噜”成躬耕地,与南阳卧龙岗打起了嘴皮官司,人为把躬耕地望变成千年争议。

然而史书不会造假。可以确定的是,襄阳隆中在汉末先后归属南郡襄阳县和曹魏襄阳郡(1、习凿齿早期著述《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与其晚年著述《汉晋春秋》前后矛盾,笔者采信前述);2、司马光《资治通鉴》:“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两则史料交叉印证,隆中所在地两汉至魏晋先后为南郡、襄阳郡属地,与“躬耕于南阳”没有任何瓜葛。

某地人为地域私利抢占躬耕地名号,攻关教科书功败垂成贻笑大方;运作研讨会勾兑支持襄阳说结论,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变造“古隆中诸葛亮故居”题词欺世盗名……凡此种种奇葩作为与文明蛀虫何异?好在机关算尽徒劳无功,不但主事者不得善终,连古隆中也被这帮蛀虫玩坏,几乎变成襄阳负资产。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卧龙岗躬耕地,由历朝历代官方认定、文人墨客诗词画加持,声名远播于古今中外,“躬耕南阳”已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印记。

南陽有臥龍,草廬千古頌。

謝謝大家。


历史不飘逸


首先,这个问题是无知的人提的(暴露了南阳说人的真知识水平)。现在南阳只有一个地方叫这名,还用问?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当时范围很大,包括现在湖北的很多地方。即便想问躬耕地,也应该这样问:诸葛亮躬耕地在现在哪个省。

“躬耕南阳”谁都知道,那时南阳郡那么大,等同于现南阳吗?南阳卧龙岗说截止目前,拿不出一个诸葛亮到过宛城的史书记载,拿不出一个卧龙岗的史书记载。躬耕地怎么到卧龙岗的?和现南阳有半毛钱关系?显然没有。历史问题还得在史书中找答案。躬耕地自有史书记载,多读史书,就会知道躬耕在隆中。不光襄阳人,只要有点文化水平的都知道。可怜南阳人沉溺于“南阳”二字不能自拔,连南阳的区划变迁都不知道,还谈什么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意见

近年来,国内有的报刊发表了一些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的讨论意见,并由此影响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某些决策。这一情况,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1989年12月6日联合邀请北京地区各历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史学专家共27人,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论证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

一、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

二、东汉末年,南阳宛(今南阳市区)一带战乱频仍,中原士人避乱荆州(襄阳)。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属曹操的地盘。荆州是刘表治所。诸葛亮的叔父同刘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荆州(襄阳),而绝不可能住在宛县(今南阳市区);

三、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众多的名士师友,他的亲戚全都住在襄阳。诸葛亮的亲友中,没有一人住在南阳宛县;

四、元代以前,今南阳市区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隐居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元代以后,今南阳卧龙冈才出现了武侯祠纪念性建筑;

五、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所有有关三国史的论著,均认定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在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文件中,亦明确指出襄阳为“隆中诸葛亮故居”,而南阳则为“武侯祠”,这对两处名胜地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表述。

鉴于以上理由,论证会一致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而决不可能在今南阳市区卧龙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章)

1992年7月5日

社科院 为什么专门就躬耕地做结论,因为某地无耻学者在没有任何史书记载诸葛亮到过宛城,无任何史书记载躬耕卧龙岗的情况下,凭个人意淫,强拉硬扯,要把诸葛亮拉倒南阳卧龙岗去躬耕。他们不负责任的言论已影响到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所以社科院邀请专家,经过两年多认真查阅,给出此结论。可惜某地年轻人沉迷谣言不自知,还在拼命为躬耕卧龙岗背书,简直拉低南阳形象!

南阳方在争躬耕地时,大约有三派:

一是全面否认襄阳隆中派,认为诸葛亮根本没在隆中住过,这是无脑派,对史书全面否认。

二是肯定隆中是诸葛亮故居(因为史书否定不了),但强调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无任何史书文献佐证,仅靠碑刻的“据传”)

三是和稀泥派:躬耕南阳,往来隆中(同样没有史书证据)

其实在元明清时代,大部分南阳地方志、碑刻都认为卧龙岗“据传”躬耕地,只能当个传说,显然不是正史,卧龙岗武侯祠主要是纪念功能,就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南阳部分无良文人丧失文人气节编撰史籍,造谣惑众。在天涯网上和襄阳网友展开强烈的辩论,在襄阳方强大的证据面前,这些谣言一个个 被粉碎,这些始作俑者一败涂地,但他们这些编造的谎言还在网上流传,继续在荼毒南阳人,因为余毒未清,部分南阳愤青不辨真伪,再次在头条上兴风作浪,意图为“卧龙岗躬耕地”争取名分,套用南阳方的话“历史不是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这些不实事求是的行为显然不利于南阳名声和地方发展,也是无用功。

下面列举几个南阳人造谣的例子:

1、意淫“宛,中隆”(本意是“山中央高”)说卧龙岗才是真真的古隆中。

2、南阳说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张晓刚撰文考证“天子命我,于沔之阳.....”时,直接把刘弘304年驻襄阳篡改成304年驻节宛城(赤裸裸的篡改)

3、杜撰了:《晋书 习凿齿传》中有此文字记载:“齿好著述,而文辞散乱,矛盾相冲。其书意可观者,皆父兄所代,文体混漫,羞涩难解者,齿之撰也。”(赤裸裸的造谣诬陷,晋书中全是对习凿齿的称赞,无任何贬低之词)

4、直接把社科院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结论第一条说成:历史文献关于卧龙岗躬耕地的结论向来一致。恰恰相反结论说躬耕地就是襄阳隆中。

5、把谭其骧的“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隆中”结论直接在报纸上篡改成谭其骧说“诸葛亮躬耕于今南阳市”,直接颠倒黑白,造成了香港句容先生错批谭其骧。

6、造谣襄阳五上北京,搞定教科书事件。教科书事关教育大计,不以史书为依据,还以南阳卧龙岗的传说为依据?

。。。。。

等等

来看看真真的史料:

最早记载

一、最早记载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是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传曰:“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治所在襄阳)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出山之前的活动轨迹一直在荆州牧刘表附近,躬耕时和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交往,当时他们都在襄阳学习。相反,诸葛亮传中除了诸葛亮说了句“以向宛洛”以外,没有提到半点宛城,诸葛亮的活动范围也离宛城几百里。  

二、最早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的著作是晋王隐(陈郡陈县人,今河南淮阳人)的《蜀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今我来思,觌尔故墟’”。  明显提到“至隆中,观亮故宅”,和“昔尔之隐,卜惟此宅”很明白的指出隆中就是他家,也是当时躬耕的地方。另外《晋书 刘弘传 陶侃传 李密传》里都对这段的历史背景有所记载,包括《资治通鉴》,很明显永兴中刘弘驻的是襄阳(南阳说领军人物、博物馆副馆长张晓刚撰文故意篡改史料说刘弘当时驻宛,令人不齿)  石小生对此脑洞大开,写了4片臭文,妄图颠覆至隆中,观亮故宅的史事。下面是他的雷语:  1、传所谓伏龙、凤雏,正在于此,亦隆中也。该碑文也可作为上述推测的一个辅证。(传字很重要)  2、当然,上述几点都只是推测,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后世的碑文只能参考,不能作为定论的证据。但“南阳说”的解释显然比“襄阳说”的祭拜两段论和“沔之阳”即为隆中的解释更靠谱些。(亦隆中比真正的隆中更靠谱?)  3、《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碑有:…. 亦隆中也。 在西晋以前襄阳附近没有“隆山”、“隆中”的地名。(小生该不会想的是西晋比《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碑时代晚吧?)  4、刘弘“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的祭祀活动与勉县一带武侯遗迹的地理方位十分接近。(他忘了“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之后的“惜尔之隐,卜唯此宅”吧,想把三顾地也搬到定军山去吧)  5、至此,对《蜀记》“沔之阳”的解读就有了隆中、南阳、勉县三种说法了,应该说三种说法都不能以现有史料肯定“于沔之阳”为其中之一地。依我之见,三说中勉县说为五成,南阳说为三成,襄阳说仅两成矣。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全靠猜测,个人看法就成了五成、三成、两成。不知道他这比例得来的。考证刘弘至隆中,竟然通篇不引用有关刘弘的历史记载。)  6、“隆中”一名开始出现在一些野史之中:《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引东晋王隐的《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在他的眼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汉晋春秋》、《太平御览》、《水经注》、《晋书》、《资治通鉴》...都是野史,但好像他忘了卧龙岗到元代才和诸葛亮因“传”才联系的,之前没一个“野史”记载)  7、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小生考证这件事竟然通篇忘了主角刘弘,对晋永兴中刘弘动向不加任何考证!!!  8、这些记载表明,刘弘这次奉“天子命我”的官祭,如不去诸葛亮葬身之处的沔阳武侯祠,而去他年轻时的尚无任何纪念场所的隐居、躬耕之地寻访旧宅,是不可思议的。(他又忘了“至隆中,观亮故宅”!!胡扯把观亮故宅说成去诸葛亮葬身之处,这是多大的BUG啊? 奉“天子命我”的官祭,竟然碣文通篇不提“官祭”之事)  小生的脑洞是多么的发达啊,仅仅依靠一句话就杜撰出几篇长文,可他忘了碣文后面的内容,忘了前后照应。想想也正常,他前面撒的谎,后面要不断的去圆谎,怎么能不出差错呢? 

 三、是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襄阳人)。习凿齿在其著作《汉晋春秋》中说:先主见诸葛亮于隆中。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和诸葛亮自称“躬耕南阳”并无矛盾)他在其著作《襄阳耆旧记》中说:“庞德公,襄阳人,居沔水上……诸葛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公于床下,公初不令止。”  “先贤传云:‘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其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  “黄承彦,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对于习凿齿如此详细、明白的记载,是躬耕卧龙岗说永远的噩梦。于是他们杜撰了:《晋书 习凿齿传》中有此文字记载:“齿好著述,而文辞散乱,矛盾相冲。其书意可观者,皆父兄所代,文体混漫,羞涩难解者,齿之撰也。”故意抹黑xi凿齿,妄图颠覆躬耕隆中说。但是《晋书 习凿齿传》并没有这样的记载,相反全是对习凿齿的称赞:  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  彦威迹沦寇壤,逡巡于伪国  另外《晋书 习凿齿传》中也记载了(桓)温弟秘亦有才气,素与(习)凿齿相亲善。凿齿即罢郡归,与秘书曰:‘吾以去(年)五月三日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痛恻之事,故非书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北沙,思凤雏之声;北临樊墟,存邓老之高;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未尝不徘徊移日,惆怅极多,抚乘踌躇,慨尔而泣’”。  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习凿齿关于亮家的描述非虚。 

 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  之后还有很多,包括《资治通鉴》等在内的历史典籍都承认“亮家在隆中”“躬耕在隆中”,一直到现代,并没有任何文献,任何人对上述文献表示反对。就在一二十年前,南阳说的几个代表人物杜撰史料,猜测臆测,只对襄阳说的证据挑刺,不拿自己的证据,说以上史料有误。妄图混淆视听,颠倒是非,弄假成真,但史实是改变不了的,这样的人只会令人不齿,遗臭万年!!

以上几个距离诸葛亮时代最近的几个史料,再装看不懂就是能力问题。网上躬耕地争端,襄阳方只拿史书记载说话,南阳方只凭个人意淫、揣测说事(不信,可以看他们的回答),拿不出半点史书记载,还好意思在网上亮丑,是想拉低南阳形象么???

另外,我门再对比一下襄阳和南阳方各自的回答,我们给的史书记载,南阳给的个人想象,五花八门,什么样的东西都有,就是打死都不往出拿躬耕卧龙岗的史书证据!


开心就好123153549





南阳位于现在的哪个省,查看地图或百度一下就知道了。南阳一词最初出现在《史记》:聚不法之民于南阳。《元和郡县志》:南山之南,汉水之阳为南阳。《二十一方舆纪要》引自《史记》年表:“秦昭王27年,宛兼南阳之名。昭王35年,始设南阳郡″。

初始南阳归荆州管辖。现在归河南省直辖。

但是前几年又有一种奇葩记述,即《出师表》中诸葛亮上表奏章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注:南阳,今湖北襄阳一带。教课书中如此一注,使我也分辩不出,南阳到底归湖北省管辖,还是归河南省管辖了。

且莫见笑。确实被教课书搞的糊里糊涂。


千万千千万


这个提问就有问题,诸葛亮躬耕南阳,问南阳现在是那个省?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南阳郡,应该问南阳郡现在是那个省才正确。

南阳郡包括现在的河南省和湖北省一部分。问现在的南阳是那个省,现在的南阳市是河南省,汉代时候称宛城。

如果南阳郡和南阳市都混淆不清,没有必要发帖,以免造成笑话。

大年初一,祝福南阳襄阳人民新年快乐!


铁路之旅


小编不懂历史,混淆是非,本不争议,只出来个喜欢争的九头鸟,所以闹的沸沸扬扬了!不惜改名、改教科书、改写历史的注释,有意思吗?樊城人、襄樊人、襄阳人?改名改的我都分不清是什么人了,反正是九头鸟没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