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真正的死因是什么?真的是中了满清的“蒋干盗书”计吗?

姑苏慕容兴复大燕


向敬之

袁崇焕之死,死于明清版“蒋干盗书”,是主要诱因。这也是清廷的主要说法,以体现太宗皇太极设反间计诛杀袁崇焕的成功,也体现了崇祯帝受骗而自毁长城的昏聩。

昭梿《啸亭杂录》卷一之“设间诛袁崇焕”,对此事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叙。皇太极与鲍承先利用被俘的杨太监,使之“发现”蓟辽督师袁崇焕私通后金的“蛛丝马迹”。继而,皇太极给了杨太监逃脱的机会,利用他做了实施反间诛袁的“蒋干”。

袁崇焕被崇祯帝“磔杀于市”,不明真相的京师百姓争食其肉。袁崇焕死得何其惨厉,崇祯帝恨得咬牙切齿,而皇太极乐得少了强敌。

崇祯帝之所以决意要杀袁崇焕,还有一些连带原因。袁崇焕向他吹了牛皮,地提出“五载复辽”口号,却无实际可行的具体计划,被大臣们质疑。袁崇焕不经请示,私下与皇太极约定休战谋和,这本来是为大明朝争取了喘息的机会,但是袁崇焕为了彰显自己镇辽成绩而不及时报告,导致明朝没有利用机会奋发图强。

借机得到发展的后金大汗皇太极突然借道蒙古,突过喜峰口,偷袭京师,导致己巳之变。虽然袁崇焕及时驰援,但因箭射满桂事件,让崇祯帝联系到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和议后金国之事,对袁崇焕议罪下狱。魏忠贤遗党想趁机给魏忠贤报仇,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死罪,使之遭受凌迟之刑。


以礼观书


袁崇焕的死和岳飞完全不一样,虽然两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政治层面的错误,引起了皇帝的不满,但宋高宗当时手下猛将如云,抗金不是少了岳飞就不行了,但崇祯呢?辽东战场没了袁崇焕他指着谁,洪承畴吗?从后金建国到崇祯上吊,明军在辽东打过几次胜仗?宁远大捷、锦州大捷,不都是袁崇焕打的吗,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杀掉了唯一一个对后金打过胜仗的人,明朝岂能不亡。



袁崇焕又不是神仙,身为蓟辽总督,内忧外患,八旗兵可能从长城防线的任何一处隘口突进来,而袁崇焕本人又必须死守在辽东,关宁铁骑就那么几万人,战马还有限,根本无法像八旗兵那样长途奔袭,战术战略上都是被动的,所以皇太极绕道蒙古直插北京时,他只能派9000骑兵回援,因为远距离作战时,一名骑兵至少配备三匹战马,交换骑乘才能昼夜不断行军,这能看得出明军是有多缺少战马。

很多人都指责袁崇焕故意放皇太极入关,还有的质疑他凭借坚城利炮作战的战术,似乎好多人都比袁崇焕懂军事,明军在萨尔浒之战后,哪还有主动进攻剿灭后金的能力,至少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了,当时后金攻势凌厉,明军要做的是先确保能受得住现有的城池再说,而据袁崇焕的说法,当时辽东的多座城池的城防都是有问题的,这也是他借和谈拖延时间的原因所在,找皇太极和谈只是缓兵之计,如果持续打下去,按照辽东当时千疮百孔的城防,连防守都困难,何谈进攻呢?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崇祯在末期显然没有做到,他彻底失了方寸。皇太极放消息说袁崇焕里通外国,故意放自己入关,目的是逼迫崇祯和议,崇祯信了,言官说袁崇焕未经朝廷允许擅杀毛文龙,罪当死,崇祯也信了。虽然杀掉毛文龙欠妥,但岳飞连犯了军法的亲舅舅都杀,袁崇焕杀一个非亲非故犯了军法的毛文龙,很奇怪吗,毛文龙确实有军事上的存在价值,但我觉得袁崇焕和岳飞是一类人,一种脾气,都是那种眼里不揉沙子的人,这个人犯了错,该杀就是该杀,不存在什么因为他还有用就可以逃脱法律制裁的情况。

宋高宗虽然杀岳飞,但他心里知道岳飞没有谋反,岳飞是冤枉的;但崇祯杀袁崇焕,崇祯心里一定是觉得袁崇焕背叛国家,该杀,所以袁崇焕被公开凌迟处死,而岳飞是在牢里被秘密杀害。


用户3278175866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开始时崇祯确实中了反间计,但也仅仅是怀疑,并不想马上处死袁,到后来,祖大寿率关宁兵收复遵永四城,崇祯很高兴,说:"守辽东还得靠蛮子(指袁)。"事情已经有了转机,这时跳出第二个因素来了,就是朝廷内部党争,温体仁在皇帝面前力主杀袁,说否则无人为己巳之变负责。这一点在温体仁的家书中他已坦认了。温对袁并无仇,他之所以主张杀袁,完全是因为袁和阁臣钱龙锡关系密切,袁有罪,钱必倒台,温就可取而代之,后来他果然盅惑了崇祯帝,达到了目的。

以上所述就是袁的死因,至于有些人说清朝尊袁是为了贬低崇祯,这是沒有根据的猜测而已。崇祯杀的人多了,魏忠贤、薛国观、贺人龙…清朝表扬他们了沒有?明史清修不假,但倘若不可信,民国乃至当今共和国政府早下令禁止了,会让它在新华书店出现?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清朝表扬了一大批明朝忠臣,目的当然是要求人们象他们效忠明朝一样来效忠清朝。但仔细一看:同样是明朝忠臣,清朝的态度还真不一样!如史可法死后,多铎称他是"明朝第一忠臣",他的母妻都受到了厚养,到乾隆时和黄道周等被并称"完人",并立祠享祭;对袁,乾隆只淡淡一言提及,没有给予什么封赠祭祀,为什么?这里面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内心感受:史可法、黄道周有忠心无战绩,对清兵打击不大,所以乐得客气,而袁则不同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都在他手里吃过亏,若褒扬过高,不是打祖宗的脸吗?所以为袁平反,不但规格比史可法低得多,时间也晚得多:史可法死后,母妻都得到了厚养,但袁崇焕要到一百五十多后才由乾隆不痛不痒地说了几句。

必须指出:不但对袁,对其他抗清名将,清朝也是这样,如郑成功生前打击清兵很重,清朝口头上称颂他忠义,内心也有不滿,如郑克塽降清后受封"海澄公",实际上待遇很薄,生活拮据,只得请求发还在福建的祖产,清朝也一直不肯答应。和史可法的待遇相比,袁崇焕、郑成功、张煌言等人差了真不是一点半点!


阿斌270202161


皇太极的反间计只是诱因,其实是袁崇焕得罪的人太多了。第一欺君,把皇帝得罪了。说好的五年平辽,而且皇帝把大权都给了你,你却没兑现诺言,最后看着完不成任务了,竟然自作主张和清军议和。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就这一条袁崇焕必须死。第二太自以为是,骄横跋扈得罪了同僚。为了五年平辽,逼着朝臣给他提供物资供应,在用人凋兵上随意供他差遣,为了树立威望竟然杀了比自己资格老的毛文龙。引起大家的集体反感。第三就是反间计了,可以说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皇太极审时度势,一方面实施反间计,一方面绕道直逼北京城下,让崇祯下定决心杀袁崇焕了。


休驿站


明末有两个名人,袁崇焕和郑成功。我们当今社会把这两个人神话了,为他们歌功颂德。其实真实的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首先说袁崇焕,他领兵打仗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厉害,他也吃过很多败仗,而且有的败仗是他一意孤行造成的。他也做过很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他这个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坐镇一方的将领,他也起不到扭转乾坤的作用。之所以我们今天的人如此赞扬他,是因为下令处死他的是崇祯。满清统一中国后发现崇祯这个皇帝不像其他亡国之君那样昏庸腐败。

崇祯这个皇帝几乎可以算的上是个好皇帝,只可惜生不当时,要不然或许会成为一代明君。崇祯的优点很多,第一勤政,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用来忙政务。第二他节俭,第三他不好色……所以问题来了,既然崇祯是一个这样称职的皇帝,那满清夺取了他的江山于理就说不过去了。所以满清绞尽脑汁,一定要找个理由丑化崇祯,终于他们想到了袁崇焕。所以从乾隆时期起就替袁崇焕翻案了,他们借以袁崇焕的事情来丑化崇祯。把袁崇焕抬的越高,就衬托出崇祯越昏庸。

其实袁崇焕真正被杀的理由并不是满清的反间计,以崇祯运筹帷幄一个国家的情商和智商是不可能中这样拙劣的反间计的,袁崇焕之死另有原因。只是这个原因历史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只有自己去推断了。

第二个人是郑成功,郑成功这个人应该分两个阶段来说,他年轻的时候还是很忠于朝廷,大公无私的。他父亲郑芝龙投降清朝,郑成功力劝父亲应该为民族大义以及大明江山着想。后来他父亲投降满清后,郑成功并没有跟着他父亲投降。而是他自己白手起家,自己拉起一支队伍继续对抗强大的满清。

这是年轻的时候的郑成功,中年后的郑成功变得比较世故,处处精打细算,在大局面前也是只保存自己实力。李定国攻打广东的时候是约定郑成功一起出兵的,一个从东面打,一个从西面打。结果郑成功两次放了李定国的鸽子。致使李定国兵败广州,如果郑成功能为国家以及民族大义着想,及时发兵,可能最后的结局是另一个。他是他一直坐视不理,眼睁睁看着李定国兵败撤退。

还有就是我们觉得郑成功做的最大贡献,收复台湾。其实站在当时的立场上,郑成功对没有什么功绩,因为台湾远离中原,郑成功一旦撤到台湾,大陆反清的旗帜也就倒了。对于反清复明来说,这是在妥协,在逃避锋芒。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袁崇焕的死因,可以说一部分是崇祯中了皇太极的挑拨离间之计。这个皇太极可跟他爸完全不一样,努尔哈赤就是个武夫,在战场上厮杀是个好手,但说到用计,比儿子可差远了。

之前袁崇焕和努尔哈赤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互通了几封书信,袁崇焕没有向崇祯报备,没想到给朝廷的言官们知道了,跟着崇祯就收到如雪片般的弹劾帖,崇祯最后还是压住了。

等皇太极上台后,他早就知道朝廷的动向,于是先找了内应带兵连夜偷袭京城,之后又派人散布袁崇焕已反的消息。袁崇焕挥兵回京轻松的赶走了清军(传言清军是他引来的),而他也犯了一个大忌:未经命令擅自带兵入京,又非常应景的对上了“已反”的谣言,崇祯大怒直接把袁崇焕下狱。

就在这个情况下,崇祯也是不想杀他的,但也只能怪袁崇焕命不好,因为他的下狱,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扳倒东林党的极好机会(袁和东林党关系较密),于是一些阉党残余和想当首辅的温体仁、周延儒等人合作,不断制造伪证攻击袁崇焕和钱龙锡。

崇祯在每天被罪证轰炸之下,相信了并愤怒了,给袁崇焕定了罪名:“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红黑圣西罗


其实袁崇焕死亡不是因为但但中了清朝的反间计,是由多种元素造成的,首先上任后杀害了毛文龙,这让崇祯就很不满,你一个做臣子的杀害地方高级将领竟然可以越过皇上,其实为了打探清朝军队的整体实力,袁崇焕派人假意向清军擅自议和,虽然是假的,但是传到朝野后一向疑心病中的崇祯其实心里已经有点怀疑袁崇焕谋反了,加上东林党人煽风点火,最后的信任也没有了,后来的战役袁崇焕坚守不出,清军设计让崇祯相信袁崇焕就是一奸臣小人,最终落得一个百姓分食其尸的下场。只能说袁崇焕是一名好的将才,也很忠心,只可惜生在早已腐朽不堪的明朝末年。


晴空喜欢笑呵呵



55002151739


袁被杀!即是他的不幸又是时代的不幸!在我看来袁被杀是内因为次!外因为主!听我分析:袁被杀有其自身原因!主要是其犯了读书人的老毛病,太自傲!不圆滑!太忠君!!!三年平辽!三年能平吗?鬼都不信!稳扎稳打十年也难,在皇帝面前是不能夸海口的!读书人的傲气让其夸夸其谈!其次擅杀毛文龙!也是一大弊端!毛有错,但是其的作用远远大于错误,就必须留他!而且要想方设法的用它!莫名的杀了他!导致的后果是什么!考虑过吗?因此读书人对办事的稳重不足也害了他!格局不大!其次不圆滑!不能认清形势!看清崇祯的刚愎自用!不能去认清大明现状。从而保全自己!太过愚忠!太过相信皇上!而皇上往往是最不可靠!最无情无义的人!从而为其死亡埋下伏笔!这是他的不幸,也是那个年代的反照!

其次主要原因还是外因导致的!大明已经腐朽落寞了!绝不是一个袁能拯救的!袁有能力!但是再有能力的人面对那个局势也只能挣扎!就像李鸿章一样,裱糊奖罢了,李幸运,得善终!而袁碰上冷血、刚愎自用、迂腐、猜忌、自卑的崇祯死路一条也就顺理成章了!崇祯的性格及清朝的反间计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死在你一直追求的事业上!而袁是一个悲剧的化身!

最后其死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其身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想要去拯救一艘正在淹没的大船。领航人又是一个不熟悉航运的崇祯!注定了其的悲剧!而早看清形势的吴三桂,尚可喜,洪承畴等弃船而去。保全自我!但是袁值得我们尊敬,他的悲剧伴随着他的忠勇!





不要各种不同


袁之真正死因,

欺君吹牛,五年平辽,结果满鞑子第二年破关入京城脚下,烧杀掳掠。

谎言皇旨擅杀东镇总兵毛文龙。毛也有天子尚方宝剑,二品杀一品。

卖粮与鞑靼,资敌助敌,害民。北方民众本已缺粮,无法自给,百姓勒紧腰带开始有很多人饿死了。

私自与后金酋长通信来往,欲想和谐,给钱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越皇权私交。

北京城下,与后金交战,互相友好,被城墙的官吏与民众所看见。

经长达八月审讯与取证。确有通敌卖国罪证,有损友害民罪行,民愤极大,判处剐刑,菜市口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