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擁有10多萬精銳騎兵,為何最終敗給了河北的袁紹?

莫xxx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孫瓚之敗,敗在一個道字。

公孫瓚出身貴族,因其相貌俊美、才智過人,被涿郡太守招為女婿,升為中郎將,後成為幽州牧劉虞手下將領。

公孫瓚善騎射,作戰勇猛,在遼東先後擊敗張純及西烏桓首領丘力居引起的叛亂,但公孫瓚與上司幽州牧劉虞不知,劉虞仁義,主張招撫胡人,公孫瓚好戰,主張武力打擊胡人,兩人有了矛盾。



劉虞不僅是公孫瓚的上司,而且還是漢室宗親,劉虞對待百姓非常仁義,但公孫瓚自恃武力,常放縱士兵搶劫百姓,兩人矛盾越來越大,大到不可調和時,就發生了戰爭,劉虞戰敗,被公孫瓚俘虜,不久被殺害。

劉虞一死,公孫瓚盤踞幽州,對待百姓更加變本加勵,公孫瓚不僅自已大興土木,興建易京樓,而且疏遠賢士,重用酷吏和小人,此期間遼東又鬧饑荒,百姓生活更加艱難。

劉虞死後的第二年,公元195年,投靠公孫瓚的劉備與趙雲,先後離開公孫瓚,劉備是因為到徐州救援陶謙,而趙雲是因為長兄去世,但趙雲再次出山是投靠的劉備,尤其是劉備,對所投靠之人及發展環境相當敏感,劉備一定看出公孫瓚不能成事,才離開的。



公孫瓚與袁紹對抗的同時,與袁術結盟,而袁紹的個人威望及名聲均遠在公孫瓚之上,對待百姓的態度,也比公孫瓚要好的多。

公孫瓚對待手下的士兵也是相當苛刻,在與袁紹開戰時,手下有一將領被袁紹圍困,公孫瓚非旦不救,反而說出一句相當沒有道理的話:救一個人,那以後其它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戰。現在我不去救他們,那麼被圍困的將士就會更加賣力。

這種理論,等於讓手下將領自生自滅,離心離德了,如何能夠同心協力作戰呢?



公孫瓚不僅寒了百姓的心,也寒了士兵的心,在與袁紹的戰爭中,節節敗退,袁紹手下有一個大將叫麴義,是三國中數一數二的勇將,麴義作戰勇敢,多次擊敗公孫瓚,在界橋之戰中,麴義以精兵大破公孫瓚,斬殺公孫瓚部將嚴綱,救回被圍的袁紹。

易京之戰中,公孫瓚被袁紹擊敗,眾叛親離,遂自焚而死。

袁紹到冀州後的十年,是其勢力如日中天的十年,不僅家世顯赫,聲望卓著,且能力遠超公孫瓚,在對待百姓的問題,袁紹仁義,公孫瓚殘暴,此為兩人最大的區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孫瓚之敗,敗在道義。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孫瓚雄踞河北,以善射者數十人,皆乘白馬,號稱“白馬義從”。連後來威震天下的常山趙子龍最先也是在公孫瓚的手下做事。

可是這號人物為什麼卻落了個“自焚而死”的下場呢?主要就是因為他殺錯了一人。



殺錯一人,成為眾矢之的

公孫瓚本來是幽州牧劉虞的部下,劉虞是根正苗紅的漢室宗親,東漢三牧之一,地位身份比劉備都要高出好幾倍。可是兩個人信念不同:公孫瓚主張以力爭戰,劉虞希望仁愛治國。所以公孫瓚一直都看不起這個“懦弱”的上司。

雙方最終還是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公孫瓚善戰,手下精兵強將又多,很快就擊敗了劉虞,攻破居庸城,活捉了劉虞和他的家室。

為了得到整個幽州,公孫瓚做出了他這一輩子最錯的決定:滅劉虞全家。劉虞在幽州一直都很得民心,又是朝廷宗室,他一死,公孫瓚馬上成為眾矢之的。劉虞部下鮮于輔,燕地閻柔,烏桓峭王,冀州袁紹全部出兵攻打公孫瓚。“斬丹等四千餘級”;“破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級”。

自己找死,得罪上層社會又得罪下層民眾

公孫瓚敗退之後,不敢和群雄爭鋒,就把自己關了起來。“居於高京,以鐵為門。斥去左右,男人七歲以上不得入易門。專侍姬妾,其文簿書記皆汲而上之”。

公孫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在易京裡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同時又“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公孫瓚的末日近在眼前了。

袁紹也看到公孫瓚末日已到,以伏兵擊敗公孫瓚的前軍,又挖地道毀壞易京的瞭望臺,大軍長驅直入,攻向公孫瓚中京。“瓚自知必敗,盡殺其妻子,乃自殺”。想不到他滅了劉虞全家,最後自己也難逃滅門的下場,連頭顱也被送到了許都。


那隻胖狐狸


這是典型的吹牛不打草稿,腹內原來草草!


想當年漢匈戰爭的時候,冒頓單于在最鼎盛的時候,控弦之士三十萬,也沒敢胡吹,自己有十萬精銳騎兵,馬邑之謀,匈奴單于,率鐵騎10萬,已經是絕對的主力了。


再看看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他得到的幽州突騎,也不過萬餘,加上步兵30萬,基本上就橫掃天下了。

什麼叫做精銳?十中選一,方才稱得上吧?那麼,公孫瓚要想擁有十萬精銳,其家底至少得有100萬普通騎兵,汝知道這100萬騎兵意味著什麼?按照放牧的傳統,1平方公里的草地才能夠滿足一匹馬的消耗,那麼公孫瓚至少得用有100萬平方公里的後方基地,然後再算上他的步兵、後勤人員,他所佔領的人口至少達到500萬......養著10萬精騎,每天的糧草消耗,想都不敢想啊!

而當時袁紹佔領的冀州,戶口百萬,估計其中還有不少水分,按照公孫瓚保有十萬精銳騎兵,他不僅可以掃蕩袁紹,簡直就可以掃蕩天下了!滅掉袁紹的曹操,征討荊州的時候,也只有5000輕騎兵打頭陣,哪來的十萬精銳騎兵?

看《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不會超過3000,步兵不超過10萬,屬於中等偏上的割據勢力,不過由於自己的領導能力太爛,被袁紹屢次擊敗,最後自焚身死。


恆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全國戶數是1607萬多戶,人口是5006萬多口。到三國末年魏蜀吳合計 只有戶數149萬多戶 人口剩下560萬零200多口(金兆豐《中國通史·食貨篇》)僅存十分之一。


如果公孫瓚有精銳騎兵十萬,後面的步兵起碼得50萬, 後勤部隊差不多要百萬,後方基地至少500萬,這是當時東漢末年所有人口的統計數量,他就是皇帝了,不對麼?


………………


諸葛小村姑


公孫瓚討伐幽州張純丘力居叛亂起家,因作戰勇猛,在軍中有威望,“略吏民攻右北平、遼西屬國諸城,所至殘破。瓚將所領,追討純等有功,遷騎都尉”。在遼東屬國石門大敗叛賊張純等,張純於是妻兒逃入鮮卑境內,因公孫瓚在戰時喜歡厲聲高呼,悍不畏死,又組織了一支善騎射的士兵與他並肩作戰,號稱白馬義從,鄰近的異族都很害怕他,等到黃巾之亂席捲河北各境,公孫瓚無法抵擋,朝廷便派出宗正劉虞為幽州刺史平亂。


劉虞一到幽州,對內平定黃巾,對外一改公孫瓚正面硬扛的戰術,以懷柔對待鮮卑烏桓各族,丘力居等聽說劉虞到了,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公孫瓚由此嫉恨在心,對劉虞心懷不滿,種下後來取敗之因。在二人的合力下,幽州亂事被平定,劉虞因安撫遊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大司馬,封為襄賁侯,公孫瓚為奮武將軍,封為薊侯。獻帝被董卓劫往長安,暗中聯絡劉虞要他護駕東回洛陽,被袁術截住,而袁紹等則想立劉虞為帝代替獻帝,劉虞不聽,但與袁紹仍然眉來眼去。


這樣就結成了兩派,一派袁術公孫瓚,一派袁紹劉虞,袁術派孫堅與公孫瓚從弟公孫越一同攻打周昂,攻城過程中,流矢射死了公孫越,公孫瓚認為是袁紹的過錯,為報弟仇出兵駐在磐河準備攻打袁紹,又平青州徐州黃巾兵,大兵壓境來到界橋,面對弱勢的袁紹,公孫瓚心中輕視,不設防備,竟在界橋被袁紹軍所敗,逃回幽州駐紮在劉虞旁邊。面對公孫瓚不聽節制和連年征戰,使得北境人民生活困頓,劉虞屢次警告不聽,遂起兵十萬攻打公孫瓚,反被所敗,公孫瓚便誣陷劉虞與袁紹謀反意圖稱帝,脅迫朝廷使者把劉虞及其妻子兒女斬於薊市。劉虞平時多行仁義德政,此時被殺,軍民皆怨望公孫瓚。(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195年,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推閻柔為首討伐公孫瓚,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袁紹也派出大將麴義,合兵共十多萬攻打公孫瓚,三路大軍一同出兵,公孫瓚招架不住,退守易京,築高城自保,“。瓚慮有非常,乃居於高京,以鐵為門。斥去左右,男人七歲以上不得入易門”,自我封閉與眾將士隔離,無異自殺,就此耗了兩三年。199年,被袁軍掘地攻入易京內城,公孫瓚兵敗自焚。


南方鵬


公孫瓚失敗原因:

1.對比袁紹,地理位置不佔優勢,與鮮卑,烏丸等遊牧民族相鄰,長期交戰;

2.政治外交上與周邊勢力均交惡,沒有外援,最終先被胡兵大敗削弱,又被袁紹逐一擊破;

3.經濟民生方面沒有建樹;

4.缺乏政治軍事人才,也沒有相關的人才培育體系;

5.作為領導人,公孫瓚易躁易怒,性格缺陷嚴重;


tyltcy


自己管理不行,手下有沒有牛逼的謀士。袁紹也不被曹操幹掉了,袁紹是比上不足,比下(公孫瓚)有餘。自己覺悟又不行,自己沒兩把刷子又不聽手下的。成大事者要不自己牛逼,要不能虛心接受左膀右臂的意見。


帥爽李


燕人嘴損人慫!話硬人軟!!


五星平凡


他消極防禦,學習朱元璋那套不稱王,下屬被打不救,在四戰之地韜光養晦行不通,白馬騎兵人人都知道了還躲起來只能被動挨打


烏陵與土明


10萬騎兵,水分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