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什么要让丁汝昌当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陆军出身也没参加过海军学习,该如何解释呢?

司马长史


丁汝昌出身贫寒以及早年投身长毛这一说法是经不住推敲的,根据丁氏家谱以及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报告来看,丁汝昌出身小康之家,上过私塾,有一手漂亮的书法。而且丁汝昌早年投身铭军水师营,在平叛战争中成长为水师军官。后来为了剿捻子,水师营上陆作战,因而给人留下丁汝昌出身陆军这一刻板印象。

至于李鸿章为什么要选丁汝昌作为海军提督,有如下四点原因。

第一,丁汝昌没有自己的派系。淮军体系中,但凡是有头有脸的都有自己的派系,如果一旦自成一派,那么势必难以驾驭,导致海军成为一家之私军,这样于国无利。而丁汝昌此时不仅没有自己的派系,还仅仅是个赋闲的记名提督。

第二,丁汝昌为人随和,因此更适合做海军司令官。其实北洋海军提督只负责行政工作,不负责具体的作战、训练工作,这些工作主要由左右翼总兵刘步蟾、林泰曾负责。

当时中国的海军军官团基本都是由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的那批毛头小子,这帮人当中并不适合做海军司令官,毕竟难以服众,同时海军当中还有洋员作为顾问,因此必须要一个为人随和并且善于调和人际关系的司令官,所以丁汝昌就是最佳人选。虽然闽系高级军官刘步蟾带头排斥丁汝昌,但是丁汝昌仍然在中下级军官以及洋员当中声望卓著,仍能驾驭海军。

第三,丁汝昌是一个好学的人。丁汝昌最开始在一艘蚊子船上当督操,期间自学海军知识以及英语,最后通过考核才当上北洋水师提督,并在1888年成为北洋海军提督。

丁汝昌曾经带队前往英国接收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期间丁汝昌及其官兵给英国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根据英国人的记录,丁汝昌可以用熟练的英语和洋人交谈,并且能绘制海图制定航线,说明丁汝昌并非海军门外汉。日本海军创始人胜海舟和丁汝昌私交甚好,两人甚至互赠佩刀以示惺惺相惜。丁汝昌自尽殉国后,胜海舟为丁军门写了一首挽诗,诗中给与他的故友、日本海军可怕的对手丁汝昌以极高的评价:心血溅渤海,双美照青史。双美是武士道对武士的最高评价,如果丁汝昌是海军的门外汉,那么如何会得到胜海舟双美的评价。

所以,丁汝昌在当时不一定是海军提督最好的人选,但是绝对是最不坏的人选,而且历史也证明丁汝昌是一位合格的海军司令官。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对于丁汝昌这位陆军将领当北洋水师(海军)提督,一直被人诟病,以陆军出身当海军司令确实不合适。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李鸿章任命丁汝昌为提督,在保证自己控制北洋水师前提下是个合适安排。

(1)谁最合适出任北洋水师提督

当时,最适合做北洋水师提督的是左宗棠福州船政局的毕业生,但他们资历浅。显然不可能。即使你再参加过演习,没有实战并指挥过战争,作为军人来说你说话就不硬气。

福建船政学堂:两名官员坐者左宗棠,站者沈葆桢;两名西装者为:日意格、德克碑

再者,北洋水师名是“水师”却是“海军”,其分软硬件,硬件是靠李鸿章从清政府腰里掏银子从英德法奥匈等国买来的。

软件是左宗棠创立、沈葆桢主持的福州船政局贡献的,当然,钱也是清政府掏的。但情况不一样,软件比硬件更重要,铁东西十几年就得陈旧,软件只要活到老学到老,那么永远不会陈旧。

李鸿章对福州船政局趁着左宗棠去西北、沈葆桢病退,将最好的“软件”和“硬件”都弄到了北洋水师。其软件占据水师90%以上的中高级管理位置,如果提督再让船政局当,那么,很显然,李鸿章怕失去控制权。

(2)传统水师就没有合适人才吗

用水师去指挥海军也不合适,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水师将领因为旧有成绩更会排斥海军新的思想。

湘军水师的两位创始人彭玉麟、杨岳斌(杨载福)以及同时代各水师提督是否合适呢?

当然比丁汝昌更合适。但问题是彭玉麟不可能降职去听从李鸿章调遣;杨岳斌水师去打陆战,结果1865年平定陕甘民乱,1867年被撤职回家中法战争时期才被重新启用,早已经脱离时代了,根本不可能。

至于长江水师的提督们,如黄翼升、李成谋等人,很显然都是比彭玉麟、杨岳斌等人的思想还保守。

(3)丁汝昌其实最适合做北洋水师提督,陆军出身并不能代表不能当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水师中的地位让人质疑

1875年,躲避刘铭传“斩杀令”的丁汝昌在家中被重新请出来去购买铁甲舰、主办海军。恰巧左宗棠也调丁汝昌去甘肃效力,李鸿章以“伤病复发”为由留在自己身边。

由此可见,丁汝昌是位厉害人物。以他的资历作为提督是没问题的。

同时,从1875年丁汝昌介入北洋海军开始,到1888年被任命为提督,已经长达13年。可以说,13年使其具备基础的海军知识、思想是没问题的。

作为水师提督,丁汝昌对于北洋水师的作用让人质疑。特别是,他能否扭转“福建船政局”主导水师的格局很让人质疑。


坐古谈今


对于一个军事统帅而言,军事专业技能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对于大清而言,建立海军自然只能从陆军将领中选拔;对于李鸿章而言,自然只能从淮系嫡系中选拔。

(北洋水师)

《走向共和》李鸿章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他妈不任人唯亲,难道要任人为疏,非要下面一个个都听话,他才满意。

这句话深刻的揭示了用人的道理。我们来慢慢阐述。

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对清朝震动很大。1875年作出建设三洋海军的规划,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之后开始大力建设北洋水师。

(牡丹社事件)

1881年,任命嫡系丁汝昌为水师统领。

在新式军种建设上,新中国的海军、空军都是陆军将领负责的;二炮部队也是陆军转过去的。在国民政府时期,空军司令周至柔出身十八军系统,海军司令桂永清出身教导队系统。所以陆军将领担任水师提督自然是题中之义,不用差异。

按照以文制武的思路,北洋水师基本是直隶总督节制、南洋水师是两江总督节制、福建水师是闽浙总督节制。在事实上也是如此,中法战争中南洋、北洋水师南下都是需要总督首肯。

(李鸿章)

从天津教案开始,李鸿章就代替自己的老师担任直隶总督,淮军陆续驻防天津等处,负责海防。北洋水师也是李鸿章负责范畴,自然任命自己的人。

在选人的过程中,李鸿章中意的是铭军统帅刘铭传,由于各种因素,刘铭传没有担任。就选择了丁汝昌。

(丁汝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丁汝昌早年加入了太平军,后来跟随自己的上级加入湘军。1862年被编入淮军刘铭传部,因对剿灭捻军有功,丁汝昌升至总兵,加提督衔。

1874年清政府为了裁兵节饷,丁汝昌位于裁撤之列。1875年正在负责组建海军,丁汝昌前往投靠。1880年,丁汝昌曾率领邓世昌等官兵前往英国接收超勇、扬威号军舰回国。



丁汝昌出身于陆军,且没有学习过海军知识,对海战更是一窍不通。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时,陆军出身的丁汝昌被任命为海军提督。之所以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在于其安徽人和淮军出身的身份。北洋海军是由李鸿章一手创建的新式海军,丁汝昌为海军提督更容易使李中堂牢牢掌控这支海军,从而成为李鸿章的私产和政治资本。


丁汝昌当上北洋海军提督之后对李鸿章感恩戴德,对李鸿章的话言听计从,北洋海军在丁汝昌的领导下,成为了李鸿章的私人军队。丁汝昌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同时严于律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


历史军魂


四个字:任人唯亲。

1854年太平军占领庐江,父母双亡的丁汝昌投入太平军,在程学启手下当兵。1861年安庆被湘军团团围住,程学启带着丁汝昌等300人翻墙出城,向曾贞干投降。7月在程学启和丁汝昌的带领下,湘军攻破安庆城,二人因此升官。

因上海绅士的请求,曾国藩命李鸿章组建淮军,开赴上海,程学启被划归李鸿章,丁汝昌也跟着到李鸿章手下干事,在四江口战斗中,丁汝昌表现英勇,刘传铭非常欣赏他,于是将他召入麾下,丁汝昌随着刘传铭东征西讨。

太平天国被剿灭后,丁汝昌随刘传铭北上剿捻,之后丁汝昌因功被授予总兵,加提督衔,1874年刘传铭打算裁去丁汝昌的部队,丁汝昌不从,刘传铭决定杀掉他,丁汝昌逃回故乡。

在故乡丁汝昌时常想起李鸿章,于是北上天津投靠李鸿章,李鸿章说他暂时不能接收他,因为他与刘传铭交恶,如果接收他,就会与刘传铭产生矛盾。李鸿章让丁汝昌等一段时间,他正在创办海军,急需人才,将来讲这个大任叫给丁汝昌。丁汝昌因此闲置在天津,当时左宗棠正在指挥清军收复新疆,正缺少人才,他知道丁汝昌作战英勇,因此奏请朝廷,让他跟着自己去西北,但是李鸿章不愿意丁汝昌离开自己,便以丁汝昌生病为由,将他留在天津。

1879年清政府购买的军舰到达,李鸿章奏请丁汝昌在北洋任职,随后又派丁汝昌去国外接受其他的军舰,1886年丁汝昌率定远等军舰到达日本,引起日本人的羡慕,但是后来发生了摩擦,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下令军舰向日本开战,但是被丁汝昌制止,最后日本赔偿了五万元。

1887年清政府命各地选拔将才,李鸿章极力推荐丁汝昌,在李鸿章的运作下,丁汝昌成为了北洋水师提督,加尚书衔。

1895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丁汝昌自杀。

李鸿章让丁汝昌当北洋水师提督主要是出于私心,从后来的种种现象看,李鸿章几乎把北洋水师当做自己的私人财产,自己有钱不投资水师,却想着法找朝廷要钱,最后战败后朝廷又背黑锅。


川军团团长虞啸卿


李鸿章也想选一个既懂海军又有实战经验的将才来担任北洋水师提督,可是在当时的清朝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才。有带兵治军经验的都是不懂海军的陆军将领,而那些留洋归来懂点海军知识的又都是文官,没有领兵的经验,所以关于合适人选的选择确实极为困难。


当时北洋水师还未成军之时,清朝先建立了北洋营务处,负责督练海军事宜。最开始由直隶候补道员许钤身负责,此人有办洋务的经历,会说洋文,熟悉中外法律,但是没有军旅经验,还有泄密之嫌。后又改由李鸿章的幕僚马建忠出任,此人曾出国留学,是获得法国语言学位的第一个东方人,对现代海军略有认识,但也非科班出身,难当此任。

李鸿章甚至考虑让刘铭传来担任,但未能实现。正在李鸿章迟疑不定、左右为难之际,正好丁汝昌途经天津拜谒李鸿章,李鸿章认为丁汝昌既是自己的旧部,还是一位骁勇善战、忠诚可靠,又有带兵治军经验的老将,虽然不懂海军,但也是目前为止最合适的人选,于是便将其留在了北洋,北洋水师各舰的接收、训练都是由丁汝昌负责,所以在北洋水师建军之时,丁汝昌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北洋水师提督。


小小狼王


在晚清那个混乱的政治环境下李鸿章之所以任命丁汝昌做水师提督,抹不开以下因素,首先丁汝昌从太平军投降后,就跟在李鸿章的身边,被编入淮军,随后参加了保卫上海的战斗。而后,1864年,随刘铭传北上剿捻,1868年被授总兵加提督衔,后来,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丁汝昌与刘铭传搞得很不愉快,刘铭传恼怒他不执行命令,想要杀了他,丁汝昌提前得到消息于是离职回家,得勉杀身之祸。后来,丁汝昌前去投靠深居高位又是自己同乡的李鸿章,李鸿章素知其勇武,对他也颇为敬重,想要留在身边重用,但是又怕之前他和刘铭传的过节,所以让其暂时等待。


1879年,丁汝昌终于等来了机会,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四艘军舰来华,北洋舰队规模日渐扩大,李鸿章奏请丁汝昌为炮船督操,随后的1880年随林泰曾、邓世昌前往英国接收新定制的军舰,由此可见李鸿章对丁汝昌的器重。而丁汝昌也并非庸才一个,1882年平息朝鲜的“ 壬午兵变”,丁汝昌起了很大的作用。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丁汝昌被任命为海军提督,统领北洋海军。他到任后,为海军的建设积极奔走,在丁汝昌的建议下,清廷在威海刘公岛设立水师学堂,培养驾驶、指挥军官;在大沽、旅顺设立水雷学堂,培育鱼雷军官;在山海关设立武备学堂,在威海设立枪炮学堂,培育各级专业军官。在任期间,丁汝昌深知自己虽起于行伍之中,但是对于现代海军他是深知自己存在严重的不足,所以他也积极的学习海军知识,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他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现代海军指挥官 ,综合素质跟刘步蟾相差甚远。因为是李鸿章的嫡系,先前也是战功卓著,所以李鸿章保举他做水师提督后,朝廷还是比较认可的。


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北洋舰队遭到惨败,丁汝昌一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其实这次失败大家都明白,不是参战的将士不用命。而是装备差距太大了,战后统计,北洋舰队总计发射炮弹2000多发,日本联合舰队发射炮弹40000多发,火炮射速差距太大,日本军舰普遍装备了速射炮。在那个海军装备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各国都大力发展海军,早几年丁汝昌就多次向朝廷申请添置新式军舰和快炮,奈何从成军后未添置一艘军舰,反观日本,天皇大力支持,而我们的统治者还截留海军军费,海战能打到这个份上,确实已经尽力了。

后来丁汝昌因执行李鸿章的命令,不敢出港迎战,在威海卫军港内被日本人包了饺子,其本人拒绝投降,服毒自尽,看着自己辛苦带出来的舰队就这么全军覆没,援军迟迟未到,我们不知道当时丁汝昌内心是怎么想的,当时他是多么的绝望,只能以死明志。同时管带刘步蟾等人亦举枪自尽,自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北洋舰队的覆没,我们先不管清廷内部是如何斗争的,仅李鸿章一人要付很大的责任,如果北洋舰队不遵守李鸿章的命令而出港迎战,即使败了还可以南下,但是呆在威海卫,就只能等死了。另外,北洋舰队的覆灭,也是清廷内部各种势力相互倾轧的结果,他们认为北洋舰队是李鸿章的私人舰队,不是大清国的舰队,借日本人的手除掉北洋舰队,正好符合他们的利益。这种为了个人或某一集团的利益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的当权者,焉有不亡之理。只是可怜了北洋舰队的全体将士。


大飞哥爱历史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说一下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恩恩怨怨。



当年在大清国的朝廷上,李鸿章义正言辞,慷慨激昂的对慈禧诉说海防的重要性。海防在当时的确重要,就是现在也是重中之重。但为什么我以这种语气道来。因为当时受沙俄扶持的阿古柏屡次进攻我新疆重镇。左宗棠力主征讨阿古柏,收复新疆失地。而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发展海防。最后左宗棠老将军抬棺入疆,迅速荡平乱贼,阿古柏兵败自杀,实力打脸李鸿章。拆东墙补西墙本身就是缓兵之计。但李鸿章当时可不是这样想的,因为北洋舰队是他一手打造出来的。北洋舰队的实力代表了李鸿章在朝堂上说话的地位。

言归正传,再来是丁汝昌。


丁汝昌,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海军提督。安徽合肥人(李鸿章老乡),丁汝昌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归顺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光绪七年(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丁汝昌这个人,个人能力不强,甲午海战中也看出来了。但他有一个“优点”。就是听话。尤其听李鸿章的话。丁汝昌是李鸿章淮军里面的老人。且对李鸿章十分忠心。又是李鸿章的老乡。李鸿章当然举荐丁汝昌了。

但可惜举国之力打造出来的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亲手覆灭在李鸿章手里。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李鸿章胡乱指挥,前怕狼后怕虎命庞大的北洋舰队龟缩在威海卫。成了日本人的活靶子。甲午海战北洋舰队是大伤元气。威海卫战役后却无力回天了。希望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能看到我们现在的国防实力,以我改革开放40周年的繁荣告慰那些为国战死的英魂!

至此,敬礼!


济州府一户侯


从丁汝昌在大东沟海战指挥的队形来看,还是很有能力的,有人说北洋队形失败,其实是不了解当时情况,清军所有舰船都侧重正面火力,而侧舷完全就是火力真空,在当时只能船头对敌,而且要摆出雁形阵,这样左右侧面火力射击不会收到友舰的遮挡,北洋水师是一定要失败的,炮弹是铁坨子沙子配重的老式穿甲弹,只能砸对方水线才能把对方砸沉,注意!是砸!!主力火炮是架退炮,就是开一炮后退卡死!然后开栓!清炮膛!装弹头!装药包!在拧栓!在解锁!在复位!在瞄准!通常这种情况得五分钟能扔出一个铁坨子,在说火炮数量,一艘船也就三到四门主力火炮,而日军一艘船就十多门的!你这边扔铁坨子五分钟一发,日军一分钟八发!你这就一到两门炮,人家十多门!同时间你打10炮中5炮,人家打800炮中350炮,你准确率好可是有什么用???你是铁坨子,人家是爆破弹,打上爆炸燃烧有毒气!而铁坨子只能打个不痛不痒的小洞!航速没人快!火炮没人多!炮弹没人好!这仗根本没有办法打!


街头说评书


首先,在北洋水师中绝大多数将领都是海军科班出身的,且大多都是福建广东人为主。而丁汝昌作为一个太平天国投诚的陆军将领,为何又能当上北洋水师提督之职呢?乍一看,是有些许不合理,但仔细分析一下,李鸿章提名丁汝昌去担任北洋水师提督肯定有他自己的用意。毕竟丁汝昌生性憨厚且又服从指挥,而且丁汝昌与其又是同乡,从李鸿章的视角来看,丁汝昌是担任北洋水师提督之职的不二之选。由于之前已经回答给类似的问题,所以下面就放上之前的一篇文章来详细阐述一下这篇问答。


一、丁汝昌一生从戎,是北洋水师中资历最深的将领,参加战斗无数,也是作战经验最丰富的将领。作战勇敢顽强,是立战功最多的将领。也是最早使用洋枪洋炮的将领,是最早参与建设新军的将领。二、丁汝昌虽然是陆军出身,对海事不甚精通,这是事实。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就说他是对海军之奥妙全然不知的门外汉和指挥无能的庸才。虽然丁汝昌没有像北洋水师中的诸多将领那样留学海外,但他受过专门训练,早年曾在长江水师管带船炮,在光绪初年就已经留北洋差序,执行筹建海防的工作,曾赴英德购军舰,观察国外船厂。在壬午兵变、甲申政变以及巨文岛事件中都是由丁汝昌一手带领北洋水师去平息争端的,丁汝昌投身海军建设、担任北洋舰队提督多年,对海军事务早就从不懂到懂,就连北洋舰队总教习琅威理也曾称赞他“韬略素娴”,所以就丁汝昌的资历看也是最适合最有能力去担任北洋水师提督的。


三、丁汝昌早在甲午海战全面爆发之前,就已经对日本海军的快速发展,北洋海军已经处于落后的状态有了清醒的认识,他一再向清政府申请,添船换炮刻不容缓,但清政府为了给慈禧太后庆寿,花掉了大量建设海军的钱财。另一方面朝廷又拒绝了丁汝昌在主要战舰上配置克虏伯速射炮和后膛炮的最低要求,这些方面足以表明丁汝昌的能力以及站前对待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的清醒认识。

四、甲午战争中,丁汝昌是积极主战的,始终身处战争一线,并不是像网上说的那样他是投降派、庸将、贪生怕死之人。丁汝昌在指责、弹劾、几乎被革职的情况下,仍然率领北洋水师驶向战场。丁汝昌是在被摘去顶戴,以戴罪立功之身,暂留北洋水师提督的情况下,亲自指挥了威海卫保卫战。他拒不接受伊东祐亨的劝降,在威海卫诸炮台失守,靖远舰中弹沉没,整个北洋舰队和刘公岛面临纵深打击,陆军鼓噪哗变要求投降求生之后。丁汝昌被逼至降敌自杀的选择,在悲痛中给李鸿章留下一纸电文,遥望北京服鸦片自尽。

值得一提的是,在威海卫保卫战之中,日本联合舰队的司令伊东祐亨在北洋舰队陷入绝境之时,曾向丁汝昌发出劝降书,对他的处境表示同情,劝其不值得为之死战,而丁汝昌则在回信中表示“余决不弃报大义,今唯一死以尽臣职。”



在日寇威逼诱降,蒙受屈辱的情况下,丁汝昌依然大义凛然,尽节以终。但在威海卫保卫战后期,李鸿章压制了丁汝昌的正确主张,严令北洋舰队“不许出战,不得轻离威海一步”,“如有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这才是北洋舰队坐以待毙的最主要原因,也没有理由让作为提督的丁汝昌来背这个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