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看了两遍了但还是没有看懂,为什么贾雨村要恩将仇报?

龙文43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贯穿首尾的线索型人物,读者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新官上任烧的最卑劣的头把火----香菱拐卖案。

在这个事件中,贾雨村在门子的怂恿下,见危不帮,把恩人家丢失的女儿生生的推进了火坑,自行贴上了忘恩负义的标签。

在最后的贾府被抄中,贾雨村更是不念往昔推荐提携之恩,不递好言,反而落井下石、煽风点火,再次把他恩将仇报的卑劣嘴脸充分展示。

那么,贾雨村为什么会如此的恩将仇报呢?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从家庭出身来看。

贾雨村虽是诗书仕宦之族,但是“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家道中落的贾雨村,在家乡势单力薄,生计困难,只得背井离乡,成为寄居在葫芦庙里的一个穷儒。

曾经穷困潦倒的贾雨村,一旦飞黄腾达尝到了锦衣玉食的甜头,在面临道义良知和荣华富贵的双重选择时,天平不免会倾向于荣华富贵,因为他实在不想被打回原形,再次过上吃糠咽菜敝巾旧服的日子。

于是,知恩不报、恩将仇报成了他的自动选择,所以在明知被拐卖的女子是恩公丢失的女儿时,他自然选择的是得罪不起的薛家了,甄士隐当年的恩情在他的脑海中已经被按下了删除键。


二、从性格品质看。

贾雨村性格自私,品质不良,不知感恩。在借居葫芦庙接受甄士隐资助的银两和冬衣之后,“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侠肝义胆的甄士隐

“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因使人过去请时,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

如果不谢银两和冬衣之举是不懂礼数的话,贾雨村接受资助之后的不辞而别,便为他以后的知恩不报、恩将仇报埋下了伏笔。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他上任不久,狐狸的尾巴便露了出来,遭到同僚们的参奏以致革职。

“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

德不正,难配其位;品不洁,难成君子。心术不正、屡次恩将仇报的贾雨村终究落了个“褫籍为民”的悲惨下场,也是他应得的。


三、从心理特性来看。

俗话说:斤米养恩人,斗米养仇人。当你用一斤米帮助了一个饥饿的人的时候,他会对你心存感激。当你帮助他到一斗米的时候,他已经不再感恩了,而是仇恨施舍者的优势,让他处于被施舍者的心理劣势,他会产生不平衡感和挫败感。

被穷困折磨过的贾雨村是一个志向抱负很高的人,他觉得自己是“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苦未逢时。 他在甄家、林家和贾家的帮助下,小小地实现了“人间万姓仰头看”的目标,终于可以不用再仰视别人。

自卑又自负想他需要别人去仰视,他去扮演施舍者的角色,来满足他当年潦倒时接受施舍的不甘、不平衡的心理。所以,贾府被炒时,他扭曲的心理是希望贾府更惨一点,再由他来俯视、来“施米”,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如此他怎会帮助贾府渡过难关呢?

四、从社会风气来看。

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中,人走茶凉、拜高踩低的风气盛行。贾府在“白玉为堂金作马”之时,死了一个少奶奶秦可卿,就有六公送葬、四王路祭、不胜枚数的王公子孙跟着,场面壮观,人气爆棚。

而在被抄时,自己的女婿孙绍祖(迎春的丈夫)连忙派人到贾府,不是来嘘寒问暖的,而是来要五千两的欠账的,何其悲哀,何其荒唐。

何况贾雨村亦非良善之辈,其仕途几经波折,早已练就了一幅脸厚心黑的肚肠,礼义廉耻早就抛之脑后了,他的官场规则是“大丈夫相时而动、趋吉避凶者为君子”。

在他被革职时“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为被抄的贾家施以援手,势必会影响他的官运,他断然不会再次将自涉险境。


少读红楼


在红楼梦中作者极尽批判的贾雨村这个人物,集中表现了封建官场中堕落的品质,满朝文武都如此这般的表面道德岸然,实际上一肚子坏水儿,明朝不亡更待何时!

薛宝钗是作者暗写的另一个无情,虚伪的典型代表。宝钗是名副其实的宝“拆",为了能坐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为得到一个男人把人家全族都给灭了,真乃无情之极,天下第一狠人!这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奷人大反派!

拥有这样品格的男人亡国,女人灭族!都不是什么好鸟儿!

    

《红楼梦》表面的主线是宝黛钗的爱情,家族的败落,实际上故事主旨是影射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那段历史,大家稍微了解一下明朝那些事儿,一定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对《红楼梦》会有全新的认识!

事实上薛宝钗就是一个如此不堪的下作之徒,颠覆了上百年来红楼梦读者的印象!其实想一想:“袭为钗副,晴为黛影!"看看前80回袭人的所作所为,宝钗后来的形为举止应该是有之过而无不及,她对黛玉能作出如此下三烂的事情就不足为怪了!

有朋友说:宝钗太阴了,在单位不敢与这样的人共事!但在职场上象这样的自私透顶,贪得无厌,损人利己,为达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的奸诈之徒还是能遇到的!

所有的事情都需如己所愿,所有的利益都要为己所有!象农民伯伯那祥盘腿在土坑上扣着脚泥儿算计的那点儿蝇头小利,都得是自己的,都怕让别人得了去,这样的奇葩就是虮子肉也不会嫌瘦的,也得自己独吞了!否则,就不惜使出违背人性的下三烂手段!偷偷摸摸,猥猥琐琐!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干些损人利、伤人尊的事!以为别人都不会知道!呸!宝钗这个人物三百年了,隐藏如此之深,今天都让人揭个体无完肤!何况无名鼠辈乎?

人不应有傲气,但必须有傲骨!必要的正气和血性是应该具备的!否则不就像贾府那样树倒猢狲散了!

红楼梦作者已经通过贾宝玉明明白白告诉大家: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所以回到现实,国家也好,单位也罢,这样的人都是人们所唾弃不耻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心底无私天地宽!

媚上不难,欺下不难!

作一个好人!其实也不难!


暖风习习艳阳天


贾雨村是一个文化痞子。在处理冯渊命案的时候,为了讨好薛家而不搭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这是忘恩负义。贾家对他是一再扶持,他最后还是告发了贾家,这是恩将仇报。贾雨村为什么敢这么不顾底线地为非作歹呢?他有知识而无信仰,无所顾忌而胡作非为。当年他离开葫芦庙时,小沙弥叫他择日再走,他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说明了他是一个百无禁忌的人,没有任何精神束缚和思想包袱,连对天地鬼神都没有任何敬畏之心。在精神上,他也是一个彻头彻尾地无牵无挂、无拘无束的人;加上起初在物质上的困乏,他没有祖宗根基,没有了家人的关爱,也不用对家庭负责,无任何羁绊;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路上,他是真正意义上的轻装上阵,是一个纯粹的打赤脚的,所以他不怕穿鞋的。什么事干不出?大不了回到原点。在他眼里,人尽可梯!每个人,无论谁,都是为他的升官发财垫脚的梯子。所以,他在贾府败落之际,参奏出贾府藏着甄家财产的惊天大案,贾府至此雪上加霜,被沦落为平民甚至为奴。好一出从头到尾的官场现形记。贾雨村从一个清白有志的士子,演变成溃烂不堪的官场小丑,从苦学升官到枷锁长长,正应了他当年看见的智通寺的那两句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浙江台州林万永


贾雨村更读不懂,姓贾,名化,字时飞。就是假话,事非,假愚蠢。第一次一僧一道来对雨村说,谨防佳节元霄后,便是…。雨村老爷看到了。且很不怀好意的问士隐。事隐相邀去书房。后来,事隐资助银两,雨村老爷上京赶考。

元宵节,丢了英莲,三月十五胡芦庙着火,牵四挂五烧了一大片。再后来士隐出家。

雨村老爷当了官又丢了官。读了护官符,在那个门子的纵容下。如此这般。没有惩治人贩子,更没救英连,忘恩负义。

后来在做京官时勒索石呆子的古扇,常来贾家,见贾家失势,又踢了一脚。虽则做过林妹妹老师,但林妹妹不喜欢雨村。

傍观者清,下人骂雨村老爷时怎么说的?可见雨村是一个典行的狼心狗肺。


亲情鹤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红楼梦》整部书到底在写什么。这是一部犹如“风月宝鉴”有正反两面的巨著。正面是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和贾府盛衰,反面则是朱明王朝这一红色楼阁的昨日一梦。主题便是“悼明之亡,揭清之失”!

其次,书中许多主要角色都能在明清更替那几十年中找到他们的影子,我们谓之曰“影射”。其中最主要的角色影射关系便是:贾宝玉——传国玉玺(中华国权),林黛玉——崇祯皇帝,薛宝钗——皇太极。而全书开篇便出现的贾雨村,他影射了在明末清初鼎鼎大名,在明朝被崇祯皇帝封为平西伯,后在山海关投降满清,并充当满清入关和平定天下急先锋的平西王——吴三桂。

最后,搞清楚了贾雨村的原型人物,我们就能理解贾雨村起初因投靠贾府而平步青云,最后却变成消灭贾府的关键人物的原因。


江上神思者


贾雨村恩将仇报文中前八十回没有,续写也没有。八七版电视剧也不是直接表明,只表他也成囚犯。如果贾雨村恩将仇报,必是恩人甄士隐之女英莲被卖,又被薛家抢。他当官革职又复职遇上此案而无法施救。而有当官身不由己,身受权势控制,尤其办理薛蟠案,受四大家族控制,不得把法律公正,公平,为人请命与伸冤。如果他记着甄士隐的恩,记着自身出身穷人,记着曾被革职,记着重被录用的上恩,收集到了四大家族罪证,他会打击四大家族目无法纪,权力熏天,害人死命,强奸妇女,抢人钱财,淫乐无道,谋财害命,与官勾结。救出英莲与唯护林黛玉。


圃香


在前八十回里,没看到贾雨村恩将仇报,只看到贾雨村又降职了,贾琏说要少与这些人来往,贾政也没去帮贾雨村。没有其他伏笔,八十回后,贾雨村又官复原职。后四十回的败笔在于,高鹗有点恶搞,想让人物怎么做就怎么做,人物失去了真实性。在高鹗笔下,贾雨村干了什么坏事,那是高鹗的乱搞。至于为何不救香菱,是贾雨村世界观的转变,他由改变官场变为适应官场,在当时情况下,贾雨村是不得巳而为之。他可以得罪任何人,唯独不能得罪贾府。


修山书院


很人的很多行为和选择,都可以从利益驱动上找到原因。冯渊一案,如果当事人不是薛家,而只是没什么大势力的普通人,或许还不用拖到贾雨村上任了才审理结案,即使在贾雨村手里办理,也会秉公执法,救下英莲。这样既报了甄士隐的恩,又得了青天大老爷的美誉。但是当事人是薛蟠,既是本地高门大族,又是自己举荐人贾政的亲戚,举荐人的恩也要报的,后面的仕途也是要铺的,两利相衡取其大,两恩相较舍其轻,所以也就过河拆桥,徇私枉法,见危不救了。


秋水轩


恩将仇报正是雨村性格的体现,可能是有益于己,或者有种痛打落水狗的快意,蹬上几脚,宣泄下自己的压抑与不满,本来门第衰微了,就像邻居很有钱,开豪车掉江里一样,快感可能会多于同情的,人性本来就很复杂。


白发渔樵lfp浦城陈建


贾雨村攀附权贵,拜高踩低,见风使舵,背信弃义……无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