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的时候是不是真的有督战部队?

功夫电影迷


第三次长沙保卫战期间,方先觉还是第十军预备第10师少将师长,奉命死守长沙城东南防线,战斗打响前,方先觉就命令师政治部组织督战队,军官由政治部派出,士兵从师部抽调,这种做法是国民党军队的惯例。方先觉给督战队下达的命令是:“有擅自撤退者,就地枪决”。



从部队番号可以知道,预备第10师原本是完全由新兵组成的二线部队,之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第十军乃至于第九战区的头等主力师,与方先觉治军极严大有关系。预10师是抗战爆发后,由部分浙江保安队和福建子弟编成的,原属顾祝同第三战区,战斗力也很一般,1939年冬季攻势中在安徽失利,师长被革职 ,副师长方先觉接任,并转隶第十军。

长沙保卫战打响时,该师政治部主任、副主任全部在重庆受训,国民党中央军的政工系统大多被军统掌握,估计是军统组织培训班。因此督战队长即由政治部科长杨正华担任,这哥们来预10师时间不长,也没跟方师长打过什么交道。


进攻长沙城南的是日寇第十一军精锐第3师团,经验丰富且作风凶悍,预10师由于进入阵地较晚,顶在一线的第29团准备仓促,接战仅仅两个多小时防线即已崩溃。日军随即扑向负责二线防守的葛先才第30团防线,恶战一触即发。

就在这个时候,第30团一名营长跑到师指挥所,通过督战官杨正华向师长报告,说有问题请示,方先觉面无表情,吩咐该名营长在外等候,几分钟后命令督战队将其就地枪毙,杨正华和所有督战队员目瞪口呆。处决完毕之后,方先觉电话通知葛先才团长,同时命令该团不得后退一步。

(葛先才)

杨正华后来回忆到,之前有人告诉他方师长面目和善但治军极严,他曾经不以为然,而这一幕让他毛骨悚然,第一次见识了方先觉冷酷的一面,多年以后仍心有余悸:“预10师战时军令,确实巍然如山”。长沙战役结束后,他曾当面讨教方先觉,何以不问青红皂白就执行战场纪律。

方先觉答曰:“大敌当前,鬼子马上冲到第二线阵地,他跑回来请示问题?没有问题可以请示,以向上级请示问题为由逃离前沿,是一些部队长惯用的伎俩,你作为督战官,要切记”!

话虽这么说,杨科长仍然想不太通:万一那名营长真有什么问题要请示呢?



然而正是预备第10师这样近乎残酷的战时纪律,使该师在防守作战时意志极为顽强,日军精锐猛攻三天三夜,方先觉的阵线仍坚不可摧。到1942年1月4日,已被外线国军合围的日军不得不仓惶撤退,史称“长沙大捷”,战后方先觉因功直接晋升第十军军长,第30团团长葛先才擢升预备第10师师长。

“泰山军”一战成名,两年后的衡阳保卫战,正是由于军令如山和毫不拖泥带水的督战风格,方先觉率领第十军死守衡阳47日,创下了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方先觉)


度度狼gg


这个问题有点吓人, 战场之上,在正规部队之外,背后还有一支特殊部队,他们专门负责搞掉自己人,不管这支特殊部队的名称是不是叫督战队,其实质都是一样的。

朝鲜战争时期,韩国人在军队里设置有一个“肃清委员会”,主要责任就是督战。1951年志愿军南下,韩军某师在尚有一英里的距离之际,便上演战场集体大逃亡。当时李承晚就是派出督战队弹压溃军,但结果却是督战队反被溃军杀光。

当然这个可能只是传说——举这个例子,只想说明:督战队的作用通常发生在战争不利的情况之下,而且能不能实现其作用,也很难讲。

一战时期,有一场关键性战役叫做凡尔登战役,德军的前期攻势,曾一度击垮前线法军,甚至有人说,一支只有9名德军的巡逻武装就占领了一个轻步兵师扼守的炮台。

危难时刻,将军贝当抵达前线,他的办法之一,就是立即在前线划定了一条督战线,严令士兵顶住德军进攻,有谁胆敢退过此线,格杀勿论。

据说也就是因为这个办法,法国人守住了凡尔登。

十月革命期间,有个Ld叫托洛茨基,他曾任苏俄军委主席,他认为:用一支支持革命的战斗队伍鼓动其他部队继续战斗是极其重要的。

(这支队伍,就是督战队)

1942年,斯大林也曾下达了第227号命令,因“一步也不许后退!”而出名,该命令要求苏军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无论付出多大人员伤亡,不准后退一步。擅自撤退者将被认为是“懦夫”和“叛徒”,遭到军法处置。

这是在国外,那么国内呢?

明朝土木堡之变之后,瓦剌骑兵进攻北京,拉开北京保卫战的序幕。于谦当时就下了一道命令:“有盔甲军士,但不出城者斩!”而在出城之后即关闭城门,再下一道命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显然这就是督战队的意思。

当然这是古代,往近现代说,军阀头子张宗昌就有一支白俄雇佣兵组成的白俄督战队。北伐那会,吴佩孚见前线部队挡不住北伐军,就带领督战队列于贺胜桥上,严令官兵不准退却。发现溃兵依旧四散,吴怒不可遏,下令机枪手“向退却者扫射,积尸累累,血流成河。”据说,当时有10余个旅、团长的头被吴佩孚悬于电线柱上示众,以惩戒后退的官兵。

但溃兵是不是就不溃了呢?其实他们手里也有枪,于是就向督战队开火。北伐军的第四军就趁这乱局,拿下了贺胜桥。

北洋军阀如此,国军呢?

抗日战争的南京防卫战,国军督战队就在挹江门阻拦退下来的孙元良部队,谁退,就开枪射杀谁!

淞沪战役,退下来的十九路军,就曾遇上后方的督战队。里外受敌之下,他们也向督战队开火,一场自相残杀,数千人伤亡。

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侯镜如的西进兵团无法攻破东北野战军的阵地,无奈只能组织“督战队”,威逼部队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冲锋,结果依旧只是多死人而已。

兰州战役的沈家岭争夺战,彪悍的马家军也出动督战队,谁敢后撤就地处决结果也是内战,马家军反过头来打马家军,督战无效。

国军如此,其他部队呢?很多人最关心的就是这个其他部队,到底是不是那么威猛无敌呢?

当然没有督战队,但又纠察队,平常抓军容军纪,开打了就管战场纪律。啥事战场纪律,是不许你交头结尾说悄悄话,当然不是,就谁向后跑,就向谁开枪。

30年代,曾在团级以上部队派遣一种既不是指挥员也不是政治干部的人,叫做特派员。干啥的?就是监督各级指挥员执行上级命令,同时兼任督战队的角色。

这里有个例子,长征过湘江时,在一军团中担任特派员的罗瑞卿,因为某团阵地被敌人突破,差点就要毙了该团团长耿彪。

你说这特派员算不算督战队?

长征如此,更不消说此前的左倾影响时期,那个狠。

长征以后也是如此,秦某将军就曾说过:“我秦某人打仗有两条枪,一挺机枪一把手枪,机枪是打敌人的,手枪是打逃兵的!”

这个,是不是也算是一种督战队?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在越战时有战场纠察队,说是纠察其实就是督战队,因为越战时我国北方还面临强大的苏连,所以没办法抽调更多部队,许多都是当时动员起来的新兵,经过了一两个月战术训练就直接拉上去了,以及许世友将军为什么会在战前下达战场纪律十杀令,并不是他老人家不信任自己的部队,而是新兵太多,几乎占了2/3,新兵难免在战时会因为恐惧而后退,无论你多么忠诚,但这是人的求生本能,所以才有了战场纠察部队,这是越战老兵讲的,前面冲锋,后面的纠察跟着,不过话又说回来,人民子弟兵从来不需要这些,说是纠察,其实就是防止战场上出现意外的敌人,保障冲锋部队的,前面牺牲了自己就顶上去的预备队


如观空华



督战队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在二战时期的苏俄、法西斯德国甚至中国战场上,每一场大型战役都有督战队的身影出现在自己部队的身后。督战队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参战部队官兵发生临阵脱逃,违抗战场命令,或者哗变投降等行为。简单地说,督战队就是一支由士兵组成的特殊现场监督单位,在战场上监督士兵,以防止逃逸,消极怠战等行为,以军法强化战场军队纪律,若发现逃兵等现象,督战队有权利对逃亡士兵就地执行枪决。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十月革命时期就有设立了督战队,并在后来的俄国内战中也曾出现。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队也有督战队,在中国军队中,无论是国民党正规军还是其他作战部队,都出现过因士兵临阵逃脱而被处决的事例。甚至有个别军官因作战意志动摇而被执行战场纪律。

另外苏联方面除了跟先前十月革命与俄国内战一样在军中设立督战队外,并将督战队的指挥权授权给内务人民委员会,充当苏共中央的眼线。


后来苏联军中的督战队则转型为双长制底下的军中政治委员,以符合“党指挥枪”的治军纲领。


二战末期纳粹德国的武装党卫队和督导官(类似政治委员)也曾强迫准备投降的士兵和平民继续战斗。一旦发现意志动摇或裹足不前的参战人员,就会马上就地正法,以维护战场纪律。

【点击右上角关注,欣赏更多精彩。】


鉴史明镜


军队的干部负责带领部队,同时负有监督部队的责任。但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从来也没有出现一个专门监督部队作战的组织或者部门机构,不管叫执法队还是叫督战队。
这是我国军队的属性决定的。有人要说,以前有过绿领章,那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极左做法。这个执法队不是监督打仗的,是整人的,和国民党怕逃跑的督战队,完全是二码事。


国民党非搞执法队督战斗队不可,是因为国民党士兵许多是抓来的壮丁,是被迫当兵的。抗日战争,国民党军出现上百万的士兵投降、逃跑,上百位将军投降,国民党中央军投降近一半,不采取措施,国民党军队就要散伙了,沒办法才成立了督战队或执法队。

连国民党吹上天的王牌74师,也要靠督战队上阵督战才能打仗,这也是国民党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现如今我国对部队逃兵的处理,主要根据逃离情节、依据《刑法》进行相关处理方式。


《刑法》对部队逃兵的罪名和处罚规定是:

《刑法》第四百二十三条:对【投降罪】在战场上贪生怕死,自动放下武器投降敌人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投降后为敌人效劳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刑法》第四百三十五条:对【逃离部队罪】定义和处罚是:违反兵役法规,逃离部队,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战时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和平年代,部队逃兵通常被称为私自离队。有的找回来研究处分,批评教育,关禁闭写检查;有的不愿意回部队,强行教育批评后,给予除名处分,取消一切军属待遇荣誉。

老兵正传


是有督战队的,但是不像古代小说里写的那样随意的杀人。

督战队可以理解为军队里的执法队,军队是个律法严明的地方,绝对听守号令,同进通退,这个在戚继光的戚家军里就很明显。

古代战争兵败就如山倒,兵不整就如破布,督战队的责任就会维护军队在战场的纪律,督战队员都是由强壮的,心狠手辣,坚决执行命令的人执行,凡扰乱军心不听号令擅自撤退者,斩!

现代军队可以说依然有督战队,但是不叫督战队,叫“宪兵队”之类的执法队,只是执行军队法律,但是在不得已情况他们就是督战队。

越是优秀的军队越是不需要督战队,就像兔子军队,可以战到牺牲也不撤出阵地,每个军队都有他的核心,或者是他的长官,或者是副官正委跟他的亲兵,他们也要为此军队的纪律。

督战队督战是军队的耻辱,配备督战队的军队,永远只是二流军队。一流军队知道为何而战,基本不需要督战队。除非很严重危险时刻才会当面处决士兵,一般出现问题事后会有执法队把犯法的送上军事法庭。


真兄弟模型


在1942年夏天,在苏德战场,苏军的情况非常不好。就是这个时候苏联下达了不准后退一步的命令,也就是著名的227号命令。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督战队,最出名的就是,荣获苏沃洛夫勋章的近卫红旗加里宁塔曼第2步兵师,直接向已经失去控制的部队开炮。在残酷的斯摩棱斯克战役,苏军2个月损失了76万人。
战线岌岌可危,很多部队的斗志也开始随着不断的失败而下降。正在这个时候,近卫第2步兵师遭到了德军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的冲击。近卫第2步兵师防御的切尔涅沃正是德军进攻莫斯科的预定出发阵地。
近卫步兵第2师弟395团的巴巴贾尼扬少校晚年的时候,哭着对记者讲述了这次战斗。数十架德国俯冲轰炸机首先进行了1个小时的轰炸,随后德军150毫米榴弹炮开始炮击,在炮击的掩护下,德军第2装甲集群的攻击开始了。
苏军近卫第2步兵师没有后援,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巴巴贾尼扬说,他们出现了大批伤员,弹药所剩无几,特别是反坦克弹药非常匮乏。师长的命令是:没有后援,但是不允许后退一步,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在德军坦克形成突破的时候,900名刚刚补充进来几天的新兵发生了动摇,近卫第2师的2个炮兵营立刻向他们开炮,阻止进一步的崩溃。
近卫第2师在4天的战斗当中,几乎全军覆没,但是巴巴贾尼扬在1945年以坦克第11军军长的身份带领部队冲进了柏林。
近卫第2步兵师的防御失败以后,德军在1941年11月,将要面对苏军步兵第316师弟1077团的阻击,正是这个团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我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
德军第2装甲师负责突破苏军第316师防御的阵地,苏军摧毁了附近的62个村庄,进行焦土战斗,不让德军利用这些房屋。从11月16日到11月20日,苏军第316师所属步兵第1077团,还有700人,第1073团,还有200人,第1075团还有120人。
300名督战队督促着剩下的士兵继续战斗,一直到督战队自己也加入到战斗当中。到了最后1个团就只剩下了30多人,而督战队也损失过半,这个师已经再也无法战斗了。

烽火观察


有,但并不是每一支军队都有,部分部队有督战队,比如二战时期所有参战国中人员伤亡最多的苏联,就因为参战的是从监狱里放出来的政治犯,苏联把他们送上战场做炮灰,但是这群人却得不到任何应有的待遇和军工,所以为了保证他们的战斗力和为苏联效命,在其身后派遣了一支督战队,如果发生后退或者逃跑的事情,他们就会开枪射击,所以苏联的伤亡还是很大的。



在二战爆发时,斯大林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苏联内部搞了一场大清洗,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多样化的多党派,巩固苏共在苏联内部的绝对地位,坚决执行斯大林下达的一切命令,借此枪决了很多优秀军官,导致了苏联在战场上吃了很大的亏,还有一部分相对幸运的人,被关进了监狱,但是因为德国进攻苏联,苏联打仗打的很艰难,兵源紧张,而有相当一部分士兵在看守那些政治犯,浪费了很多资源,所以无奈之下,就让他们上战场打仗。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部队是新兵组成,没什么战场经验,很多都吓得掉头就跑,这时候后方的督战部队就会开枪射击,哪怕是自己人也不放过,有一部豆瓣评分8.4分的电影,叫《兵临城下》,如果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在中国战场上,一群西北学生兵被日军逼得跳了黄河,时间发生在1939年,有800多名学生兵和新兵组成的部队,被日军追击到了悬崖边儿上,这些学生的平均年龄仅仅只有17岁,面对凶残的日军,他们没有投降,拜了天地父母后,全部跳入黄河殉国。




军事一点通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就有



芦苇蒲草


有网友问打仗的时候是不是真的有督战部队? 督战队在我国古代和近代经常都会出现,最出名的就是北伐战争期间,北伐军在汀泗桥和贺胜桥与北洋军决战的时候,北洋军就出动了大刀队和机枪手担任督战队。

一般督战队就是在战线后方设立机枪手不准士兵后退,后退者立马枪决。如果大批士兵后退,就使用连坐法,十抽一等进行处罚。

但是督战队这个职务也不好干,基本上就是警卫连充当的。到了最关键时刻,督战队就会变成敢死队进行最后的猛烈突击。那在战争年代,我军有没有督战队?答案肯定是没有的。

我军思想工作比较好,另外士兵知道为何而战,因此主要工作是提高新兵的战斗能力。比如步兵班以下再分成战斗小组。

有老兵带2名新兵随时在行军,作战当中对新兵进行想军事技术训练,而且本身我军的新兵在军事技能上就超过了当时国内其他部队的新兵。

这首先是我军的新兵是在村里当民兵,然后去县大队,最后是去军分区地方部队,然后再能到主力部队里来。因此无论精神面貌还是军事技术都其实已经是一个老兵。在战斗当中变现也会很勇敢,而且懂得各种战术动作。

军阀需要督战队,那是军阀军队没有思想,只是给一丁点军饷还经常被克扣,士兵缺乏训练。一旦遇到稍微激烈的战斗就很容易动摇,这时才需要督战队临阵监督,逼迫士兵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