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给中国取名叫“中华”,这个“中华”到底是什么意思?

乐呵峰尚


中华,长期以来用来代指中国。也就是说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历史如何发展,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中者,天下之中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有这么一个认识:华夏民族位于天下之中,再加上东夷、西狄、南蛮、北戎等四方少数民族。构成了中国古人意识中的世界。这一世界观长期的存在于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想之中。

华者,意为华夏也。华与夏同意,可以通用,是古代周王朝时期为了区分自己与四周蛮夷等少数民族而自称的用词。


因而古人便形成了这样的世界观——天圆地方。中华居中,四方之地分别住着东夷、南蛮、西狄、北戎等其他部落民族。


因而中华也代指中国。可见中国的别称相当的多,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悠久和中国文化的繁荣,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对于中国、对于华夏民族这一身份的认同感。

因此采用中华,这一用词指代中国并非由秦始皇创立,而且在更为悠久的先秦时期便已经成为了你没意思中的共识和常用的表达。

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中华的范围不断扩大,而四方夷狄等少数民族的范围不断缩小,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促进了中华与四方少数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最后形成了今天更为广泛的中华。也形成了更为广泛的中华民族这一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名词。



中华民族这一名词是由梁启超先生于1902年最先提出的。打破了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历史隔阂。才有了我们今天相亲相爱的56个兄弟姊妹。


珞珈山的猫


我想大家要分清“华夏”、“中国”、“汉族”、“中华民族”这四个词的含义和来源。而且,“中华”这个词也并不是秦始皇给取的。

“中华民族”

首先,我要把“中华”和“中华民族”分开来讲。

“中”的本义为当中、中间。古代华夏民族在黄河流域一带建立国家,以为居天下之中,是位于中心的国家,故称中国,又称中华、中原、中土。后来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的地区都称作中华或中国。

而“中华民族”则是一个晚近的词。它是1902年,由梁启超先生首次提出来的。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五四文化运动后,“中华民族”这个词变得家喻户晓。

“华夏”

汉族的前身是华夏,“华夏”它不是部落概念,也不是宗族国家概念,也非朝代概念,它是一个民族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概念。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

华夏族是以炎黄二帝两族为主的族民,因为居夏水而得名“夏族”,又曾以华山为中心而得名“华族”。后来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和战争,逐渐融合为“华夏民族”。

华夏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地域上的概念,一个是文化上的概念。

地域上来说,就是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文化上的概念,《春秋左传正义》有云:“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汉族

汉族是外族对华夏族的称呼,称谓始于汉代,并沿用至今。

《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

“中国”

古代的“中国”和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中国概念是两回事。

在西周王朝时,“中国”指的是“中央之国”!大概距今三千年前,周公在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

另外,先秦文献《尚书》、《诗经》也出现过“中国一词”,如《大雅·民劳》诗云:“惠此中国”。但这里的中国,为“国中”之意。

直到东周,才作为一个专称,指的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地理概念,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史记》中也有夏商周“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的记载。

《孟子·滕文公上》载曰:“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庄子·田子方》曰:“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

这些都说明,上古时期的“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

后来,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也不同。在统一时可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有些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会自称“中国”,如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中国”,把北方叫做“魏虏”;而北朝则也自称中国,把南朝称为岛夷。还有就是清朝,处于清政府管辖的所有领土,均以中国为代称。

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楚云卿


“中华”并不是秦始皇发明,中国早在周代就自称“中华”

“中华”是今天我们中国人的国号和自称。

“中华”的“中”字很好理解,就是世界中心的意思。古人认为这个世界天圆地方,而自己则处于世界的中心位置,所以管自己居住的地方叫中原或是中国。

(先秦时期的天下观)

而“华”这个字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起源于华胥氏,此人被认为是炎黄之祖。

二是指中国人服饰华丽,有别于蛮夷。

不过“华”在春秋之前使用的并不频繁,周代的中国人更喜欢用“夏”来自称。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而下夏天也是一年四季中最盛大的季节。所以在秦朝以前人们主要用“夏”来称呼中原诸国。春秋时的中原各国皆以自称“诸夏”。

“华”这个字在春秋以前是跟“夏”一个意思的。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诸侯国自称“诸夏”,称呼其他民族为“蛮夷”)

从春秋时期开始“华”和“夏”开始连用,“华夏”一词开始出现。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不过要纠正的一点是,我们很多电视剧描写先秦时的中国人管自己叫“华夏族”,这个情节是错误的。

当时虽然已经出现了“华夏”这个词,但是周代的中国人是不会这么称呼自己的。周代的中国人还是以自己所属的诸侯国自称,比如说齐国人、赵国人、魏国人、秦国人等等。

至于民族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各国人对自己称呼应该是“夏人”。

在秦朝以后“华”开始替代“夏”字成为中国的名称。在元末朱元璋推翻蒙古统治者时就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不过“中华”这个词在古代还是主要指民族,包 括“华”“夏”“汉”都是描述今天的汉族人的。

直到近代,“中华”才开始指代整个国家,成为我们这个国家的名字。


千佛山车神


中华,宙宇中心放光华,人达一心态后的心理状态!

中华,中字为口中加一竖。口字表四方,八卦,有形,大地,万法,妙有!一竖是一心,一贯三极,通天达地,一真,无形,真🈳,本来!华字,即能源辉发,放射光华之义,即🈚生🈶,化生出十方世界也!

中华,元中华放,即人祖中华的真实名讳!元即根,中即本,华即光,放即万相!故,中华即宙宇一棵大的灵树也!

更应该明确指出的是,人祖中华,又名祖人,灵祖,德者,真牛,中华国牛郎.........,已经在人间现身,归隐一万余年后,回归到人世间,即中华复兴!

人祖的归来,是人类进入末法时期的必然結果,亦是人祖操控人类社会的人天地三界大盘的结局!否则,人类的二元对立社会必将毁于一旦,自取灭亡!

人类已经跨入新时代,人类即将告别旧世界,喜迎新世界,进入贡天下时代,靠的是什么?如果是靠西方所谓的文明,强取豪夺,以大压小,以少治多,霸道横行式的统治方式,地球造于二零一二年灭亡了!

是人祖的归来,才拯救了人类,并将继续改天换地,重铸人伦,建立人间天堂,把人类引领到宙宇的更高维度,使人类彻底离苦得乐!

让我们这些中华子孙,龙的传人,认祖归宗,随顺人祖,喜迎春天,创造出一个新世界吧!



百合佳园


据我所知“中华”一词跟秦始皇没什么关系!

我们国家有很多名字“华夏”“九州”“神州”“中国”“中华”“中原”等等,这里面每一个称呼都曾代表我们这个国家出现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其中每一个称呼也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来源,我们今天就稍作解释。

首先是“九州”,九州是最早作为我们这个国家指代的名词,也是以地理来规定的我们这个国家。今天我们所知的九州最早是记载在《尚书》中的《夏书·禹贡》,其中把天下分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九个地区,其大致范围为北有燕山山脉和渤海湾,南至南海,西至陇东高原。九州的划分一说是黄帝划分在今洛阳地区得到河图洛书之后进行的划分,一种说法是大禹治理洪水之后进行的划分,但无论是黄帝还是大禹都是在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之前的人,而九州的概念也随着中国“朝代”的出现而神圣化和政治化,出现了象征天下九州的“九鼎”。九鼎的转移也代表着朝代的更替,商灭夏九鼎迁入商社,周灭商九鼎迁入洛邑。对于九鼎的重视程度在周朝达到了鼎盛,周武王灭商之后迁九鼎入洛邑,祭告天地于嵩山宣告周人得到天命,周公制礼作乐规定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其他诸侯一次递减,今天我们说“定鼎天下”“问鼎中原”“一言九鼎”等等都来源于此。而九州的概念在物化为九鼎以及我们国家疆域的增加逐渐淡化,不过我们今天还是能看到九州在我们国家的存在,比如河北简称“冀”以及河南简称“豫”都是来源于九州的划分!

“华夏”的出现相对于九州略晚,甚至晚于“中国”。因为最初的华夏其实是“夏”,到了春秋战国才首次出现华夏一词。今天能发现的“夏”最早是在商朝的甲骨文中,然后就是西周的一些青铜铭文中,不过在这些里面没有华夏一词,只有“夏”。比如《逸周书》中周武王病逝前对周公的一段谈话中就说“叔旦恐,泣涕其手。王曰:“呜呼,旦!我图夷,兹殷,其惟依天,其有宪命,求兹无远。天有求绎,相我不难。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途,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这里周武王说洛阳这个地方是“夏人”的居住地。而到了春秋时期则出现了夏与华通用的情况《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而华和夏的定义则有以下解释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说文》: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珿中原之人。总之就是华代表衣冠礼仪,夏代表大国过着中原人。所以华夏的意思就是“遵从衣冠礼仪的大国(中原)人”,所以在春秋时期因为秦人不习中原礼仪而被称之为“西戎”,楚国本是个“子爵”在给自己升级为“王爵”时也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意思就是我是蛮夷不用遵守华夏的礼仪!

“中国”,今天所知的最早的“中国”两字是出土于陕西宝鸡的青铜器“何尊”。何尊用122字铭文讲述了发生在西周初年最重要的事件。首先是“唯王初壅,宅于成周。 ”这是周朝首都“成周”第一次出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里就是中国的第一次出现,只不过之力的“中国”是周武王“廷告于天”的都城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地区。周武王说洛阳“无远天室”是距离上天最近的地方,周公说这里是“四方入贡,道里均”都表示这里是“天下之中”,周时还是实行的分封制,周天子虽然号称天下之主也是有“国”的即周天子直接统辖地区,那么周朝在天下之中建立国家,所以周朝称自己的新都洛邑为“中国”,这种概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依旧存在,《春秋左传正义》记载“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这样一说就更清楚了周人视野中的“中国”就是洛阳地区。汉朝班固在《汉书》中说:昔者周公营洛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藩屏四方,故立京师。其后随着“华夷之辨”中国从河洛盆地走出开始指代我们这个国家。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中华”,文献中最早显示中华是在汉晋时期。随着汉武帝北击匈奴开始,周边少数民族在中国武力和小冰河期造成草原生存困难,于是他们开始主动内附成为汉朝的一部分,三国西晋初期时这些少数民族又被用来作为士兵征战和奴隶,到了西晋末年在统的《徙戎论》中首都洛阳周边地区的关中已经是“且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在西晋内部爆发八王之乱时,戎狄趁机攻占洛阳,晋室仓皇南渡,其后围绕洛阳地区的争夺成为晋与戎狄之间的焦点,在一次东晋收复洛阳之后大将桓温上了《请还都洛阳疏》,其中出现了“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里面就有“中华”一词,这里的中华指洛阳地区或者中原地区。


云星午夜


在史料中并没有查到秦始皇给中国取名“中华”的相关记载,所以,秦始皇是否给中国取名“中华”一事无法确认。

最早可查的“中华”

能够查到的“中华”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中。

当时,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东晋偏安江南,桓温希望北伐收复旧都洛阳,就上疏:“彊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东晋名将桓温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到“中华”,很明显这里的“中华”主要指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桓温之所以用了“中华”一词,主要是当时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大觉醒,当时“中华”的汉人被“五胡”杀戮的很惨。从此之后,“中华”一词开始在大量的文献中出现。

桓温之所以使用了“中华”一词,主要来源于中国的另外两个称呼“华夏”和“中国”。

“华夏”的来历和意义

《尚书·周书·武成》中有一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是最早使用“华夏”一词的记录。《尚书》中的华夏主要代指周王朝。而在《左传·定公十年》中也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记载,已经开始将“华”和“夏”作为对等的称呼了。

《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华夏”作了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而在《伪古文尚书(伪孔传)》中有跟《春秋左传正义》类似的解释,“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这两本书都是晋朝人所著,对“华”的解释是一致的,都是指精美的服饰;而“夏”虽然都是大的意思,一个却是指“礼仪”,另外一个指“大国”。个人的看法,应该都是说的“礼仪”,礼仪中包括征伐制度,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攻打惩罚某一个国家,暗示中央国家的强大。

关于华夏,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是得自于秦岭和汉江。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称秦岭为华山,汉水为夏水,因此,合称“华夏”。不过,奕天认为这种说法不太靠谱,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根据对多部古籍的综合理解,西周及春秋时期,称呼那些遵循周礼、恪守信义的诸侯国人,称为华人、夏人,通称为诸华、诸夏,这个在很多典籍中都有出现。而对于那些不遵守周礼、不尊重周天子,或者不是周王朝亲族,如“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则被视为“蛮夷戎狄”。纵使是周王族的吴国,因为不守周礼,擅自称王,一样被视为“蛮夷戎狄”。有名的楚国,更是因为不遵守周礼,而被称为“蛮夷”。

更有趣的,是在先秦典籍中,对一些诸侯国,一会称其为“中国”、“华夏”,一会又被视为“四夷”,称呼的改变说明了周王朝对这一诸侯国的态度,守礼就是兄弟,不守礼就视之为蛮夷。甚至轩辕黄帝后裔的诸侯国,都被视作“蛮夷”,有趣吧。其实,这也说明了,很多被视为蛮夷的民族,同样是炎黄子孙。

可见,“华夏”最初的含义,应该就是“服章之美”和“礼仪之大”。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华和夏的意思也越来越不加区分,成了同义字,既可以合起来用,也可以分开用。

“中国”的来源及意义

在众多的先秦典籍中,都有“中国”一词,一般指天子所在的都城。众多古人对此做解,“中国,京师也。”,“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这就是“中国”最开始的意思。其实也好理解,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天下之中。

华夏族的代表就是天子,而天子之国必须是天下之中,又多建都于黄河中上游的南、北两岸,这一带就逐渐有了固化的称呼“中国”。而以天子之国为中心,四方不遵循礼仪的部落、国家就被称之为“四夷”。

如果古人墓冢出土了上面这些东西,即“九鼎八簋”,那他居住的地方,所在的国家,基本上就可以认定是当时的“中国”。

再之后,中国又发展出了“中土”、“中原”、“中州”、“中夏”等同义词,直到晋朝出现“中华”之称。

“中华”一词意义的演变

晋朝时,“中华”自然还是指以河洛为中心的现代的中原地区。东晋的北伐,也是以收复“中华”为目标。因为北伐的目标是“五胡”,渐渐的“中华”也开始指代中原地区的“汉人”,之后又泛化为全体汉人。其他的称呼,也都有类似的演变。而地域上,也逐渐代表了整个国家所统治的区域。

宋之后,对外开始以“中国”对外自称,原因是北方有个强大的辽国,后来还有个西辽。其实这时候,还是有自诩天下之中的意思。到了清朝,也开始使用“中华”对外自称。满人当时自称“中华”,有点怪怪的,毕竟中国有天下之中的意思,而中华,跟华夏是紧密相连的,民族的意义更强烈,可能是满清已经发现了民族大融和的重要性吧。而到了民国和现代,直接将“中华”放到了国名中,才有了现代“中华”一词的含义。

近代,有了民族的概念以后,汉人就以“中华民族”自称;后来演变为五大民族的合称;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才发展到了现代的意义,成为了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合称。“中华”一词,才具有了现代的所有意义。


奕天读历史


秦始皇应该没有给中国取名“中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若使游步于中华。”应该才是“中华”的最早记载,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中华”指的是中原魏地一带,并没有代表整个中国版图。

“中华”的由来应该是“中国”和“华夏”分别取了一个字拼成。“中国”来源于西周初,“何尊”记载周武王说过“余其宅兹中国”几个字,这个“中国”指的也不是全中国,而是中原一带。因为商朝就称为“中商”,而西周也把中原以东叫“东国”,以南叫“南国”。可见这个“中国”主要还是方位概念。

“华夏”的“夏”也来源于商末周初,牧野之战之前,周人自称“夏”,《尚书》多处可以证明。到春秋时期“夏”又称“华夏”,“华”和“夏”其实是一音之转。“华夏”和“中国”渐渐混同,一方面代表的是中原地区,一方面又代表周人控制的势力范围。我们一般都比较熟悉后者,在古文献中前者偶尔也出现。

比如开头说的“若使游步于中华”,“中华”指的就是中原地区;而我们熟悉的关云长水淹七军,《三国志》说他“威震华夏”,实际上指的也是中原地区。因为前面还有一句‘’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这几个地方都是今天河南一带,不可以割裂来看。


林屋公子


秦始皇给中国取名叫中华,中华是什么意思?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成立于约公元前二十世纪,国人称为夏族或华族,或叫做华夏。中国意为中央王国,。西边叫做西戎,东方叫做东夷,北方曰北狄,南方曰南南蛮。注意,这些叫法都含有鄙视、蔑视的意义(事实上四方也确实落后蒙昧)。中华的意思就是中央王国,华夏一族。以后经过两千多年的民族大融和,中华的内含和外延都有所扩大。(对不起,多打一个南字)


老顽童374236889


首先要弄清中华二字的含义,中即中原,华即华夏。中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也称为中原,古籍文言文里的“中国”同义。中华在历史上即指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汉代之后也称汉族。在海外的中国人被称为华人,即源自华夏族称,近代以前,中华即华夏。

近代以来,中华的含义和范围拓展,已经不单指华夏族了,而是中国56个民族所组成的共同体的代称。必须指出,现在的中华与近代以前的中华,是有区别的,近代以前的中华,单指华夏族,即汉族,近代以后至现在的中华民族是包括主体民族华夏族和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


聊斋书生


答:中是中原,华就是归纳十方。中华就是大地都归纳我。

这个就是中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