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红楼梦》里“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这句话?

哈哈哈上个班


大户人家和小门小户的区别在哪里?《红楼梦》用这些细节告诉你

《红楼梦》中,林黛玉曾经在进贾府之前,被母亲贾敏教育“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初进贾府的时候,“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那么,贾府这个传说中的“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究竟有着怎样的规矩和习惯?哪些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呢?

一、不管在家如何胡闹,在外人面前一律恭谨守礼。

林黛玉进贾府一回,宝黛初见,贾宝玉刚回来的时候的装扮和见黛玉的时候不同。

一开始宝玉回来,先是见了贾母,之后又去见了王夫人。然后再出来的时候,宝玉就换成了家常装扮,而不是刚回来的那副样子了。虽然疼爱,但贾母还是不得不说他。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

对一般人来说,见客人的时候应该穿着庄重隆重,以示对客人的重视。古代皇帝在召见朝臣的时候,都应该注意自己的礼仪。比如刘邦就经常洗脚的时候召见文人,这充分说明了他对文人的蔑视以及个人的流氓习气。有一次,汉朝某个皇帝在上厕所的时候跟朝臣谈话(尽管是他很亲近的人),还被史书记录了下来。贾府是大户人家,待客之道自然也是周全的。

可这个时候的贾宝玉岁数还小,黛玉初入贾府的时候才六七岁,那么宝玉也才七八岁,还是个孩子,所以他不管那么多,管他有没有客人(事实上他隐约看到了有客人),还是马上换了家居服。这是有点儿不礼貌了,不过好在他本也知道是亲戚。这也充分说明了贾母对宝玉的溺爱和宝玉的不拘小节。


87版宝黛初见,似乎宝玉没有换衣服,是盛装出见林妹妹,而且宝黛年纪实在太大

溺爱归溺爱,最基本的礼节宝玉却都是懂的。

贾母也笑道:“我们这会子也打发人去见了你们宝玉,若拉他的手,他也自然勉强忍耐一时。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的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不管在家如何胡闹,大户人家的孩子在外人面前一律恭敬守礼。

可想而知,贾宝玉为什么讨厌贾雨村了,因为贾政的缘故,他不得不忍耐着跟贾雨村这样的“禄蠹”周旋说话。

与此同时,形成对照的则是刘姥姥初进荣国府带来的板儿。板儿跟着刘姥姥进荣国府的时候,是五六岁的样子。

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板儿一见了,便吵着要肉吃,刘姥姥一巴掌打了他去。

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板儿

板儿就是板儿,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这么小,何况他本也没见过世面,连他姥姥也是第一次见)。不过,他也只是个小孩,嘴馋害羞都是正常的,不应该对他求全责备。

板儿看见肉就吵着要吃,我们的“怡红公子”可不是。

彼时他母兄已是忙另齐齐整整摆上一桌子果品来。袭人见总无可吃之物,因笑道:“既来了,没有空去之理,好歹尝一点儿,也是来我家一趟。”说着,便拈了几个松子穰,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着送与宝玉。

宝玉去袭人家一趟(此刻的袭人家应该已经比刘姥姥好很多了),袭人的母兄准备了一桌子果品来,结果竟然没有宝玉可下口之物,可见宝玉平日里是如何“锦衣玉食”。

二、与长辈谈话时,不可高声喧哗,需顺承老人意。

贾政的孝顺我们知道,那是出了名的。只要一惊动老祖宗,再大的事情他也进行不下去。更别说他的媳妇王夫人,虽然不同意贾母将林黛玉许给宝玉的想法,但也不敢在明面上说半个不字。

有一次贾母错怪了王夫人,她也不能明说自己很委屈,最终还是由探春替她解围。贾赦虽然嫌老祖宗偏心,但也不敢明说,而是暗讽。

这说明,在封建礼法体系中,封建家长具有绝对地位。

可见,除了宝玉,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贾母面前做自己的。封建家庭的礼仪尊卑,在这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王熙凤

这是小小的黛玉初次见到凤姐的情形,黛玉的“纳罕”,说明她认为这样的大家族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形。可见平日里外人面前的他们都是“恭肃严整”的。也只有凤姐这样的智商情商和手腕,才敢在贾母面前如此放肆。再一个就是宝玉了,其他人,哪敢多说乱说。

三、一般亲戚留吃晚饭的话,不要当真。

黛玉跟着邢夫人去拜见舅舅贾赦,不料贾赦推辞不见。黛玉准备走的时候,邢夫人留饭,黛玉未当真。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初入贾府的黛玉,敏锐地感觉到了贾赦对自己的态度,但也不能表露出来,以免被人家说不识抬举,所以想了这么个理由,大家彼此成全。金荣的姑妈璜大奶奶,气势汹汹地要和秦可卿理论,不料在尤氏那里听说了秦可卿的病状,反倒没了气焰。恰巧遇见贾珍,也是说让这个大妹子吃了饭再去。可璜大奶奶什么玩意儿,怎敢别人给个棒槌就认真?自然是灰溜溜地回去了。

四、凡是伺候过长辈的仆人,晚辈都必须尊重。

如果把贾府比作国企的话,贾母就是这里面的董事长。论资排辈的现象,在这里表现的尤为明显。李奶奶可以来到宝玉的住处,随意拿走宝玉给丫鬟的吃的,可以肆意骂宝玉的丫鬟袭人,而袭人不但不敢计较,更不敢回骂,宝玉还得帮忙说情。

而袭人、紫娟、鸳鸯等丫鬟,宝玉一概称为“姐姐”,不是因为她们岁数比宝玉大,而是因为她们伺候过贾母。不但如此,只要是贾母那里的,阿猫阿狗都比一般人厉害。


身为管家之首,鸳鸯在贾府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所以连凤姐也求她办事

五、晨昏定省,宴会、祭祀等严格按照地位来排序。

所谓“晨昏定省”,王夫人对贾母,宝玉对贾母、王夫人,都要履行这项义务。当然,其他人想必也不例外。

宝玉外出回家,先见过贾母,再见过王夫人;黛玉进入贾府,先拜见贾母,再见过贾赦、贾政。

吃饭的时候,日常是这样的:

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


位置体现地位

每个人的座位都是有讲究的。而且之所以王夫人来了以后才安设桌椅,脂砚斋在这里批注:不是待王夫人用膳,是恐使王夫人有失侍膳之礼耳。

每天吃饭的时候这样,真的是怪累的。

不过,比起祭祀宗祠来说,吃饭简直是小儿科。

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众人围随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内,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菜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


祭祀宗祠

自己吃饭繁琐也就罢了。祖先们吃饭,更讲究。

等级地位的严格,催生了“势利”的无处不在。

贾府的尊卑贵贱贫富排名意识是非常明显的。这些不说吧……上上下下都是势利眼。贾母也知道,鸳鸯也知道,外人更知道。

贾母忽想起一事来,忙唤一个老婆子来,吩咐他:“到园里各处女人们跟前嘱咐嘱咐,留下的喜姐儿和四姐儿虽然穷,也和家里的姑娘们是一样,大家照看经心些。我知道咱们家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未必把他两个放在眼里。有人小看了他们,我听见可不依。”婆子应了方要走时,鸳鸯道:”我说去罢。他们那里听他的话。”说着,便一径往园子来。

不要看贾宝玉整天风花雪月的,如果你不是贾宝玉或者其他当权者,在这里面任意一个位置,都不会好过。

当然了,其他方面的礼仪也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数了。


半瓣花上阅乾坤


《红楼梦》中有一段王熙凤喝斥打骂没有及时回避的小道士的情景,贾母看见了就替小道士开拖说:“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惯了的,哪里见过这个势派"?

那意思是小户人家的孩子没上过学堂,没有家规的约束,没见过世面,没经历过大的阵势,你疾言厉色的别吓着他。

贾母口中的"娇生惯养"四个字并不是指物质方面样样都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不是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般的宠着,而是指文化见识那方面的,是透着小家小户的人家养不出有见识的孩子的观念的。

但贾母的言语中并没有轻视那小道士的意思,也没有反映出人穷就低卑就任人呼来喝去的虐待,人富就高贵就可以盛气凌人的理念。

相反是怀着怜惜之情的,否则她不会让人去好好的安慰那被惊吓得不知所措的小道士的。

通过贾母这一句话,倒是真的说明家规家教,待人接物的礼节教育的重要,也说明真正的教养就是要有慈爱之心,能时刻体谅弱者的难处,能尽量让对方心里舒服些。

比如刘姥姥几进大观园都被热情款待的章节其实都是贾母慈善待人的具体展现。

而王熙凤虽然也是体面的大富人家出身,但她的慈爱之心却在书中少见,这还说明一个道理,接受教育的程度虽然与家庭景况有关,但慈悲为怀是与一个人的心性分不开的。

贾母的这句话现在还成立,现在的家长有很多都是在物质上娇生惯养自己的孩子,而却忽略了孩子在文明礼貌上的教育,实际能力的锻炼,导致孩子走向社会后什么都不懂,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且处处讨人嫌的后果。


枫叶173


嗯,我看到这一句的时候,内心感觉到的是贾母对那个小孩子的心疼。

小门小户的孩子,与大户人家的孩子形成对比。

贾宝玉就是典型的大户人家的孩子,书中不止一次说他在外人面前举止大方,言谈优雅,这是大户人家的孩子的表现。



而小门小户的孩子,就特别畏缩,尤其是见了那些大场面,浑身都会发抖,生怕被打被骂,而他们越是怕,就越容易出错,越被人嫌弃,也就越容易被打被骂。

贾母很知道这一点,所以她赶紧让人安抚那孩子。

“娇生惯养”这个词用在这里,体现了贾母说话的艺术,一般人会说那孩子怕生,而怕生这个词有一层怪那个小孩的意思。娇生惯养就不一样了,感觉在为那个小孩子开脱,让大家都对那个孩子升起怜惜之情。

贾母这么说,也是一种有修养的自夸。



贾母出身世家,从小就接受严格的礼仪培养,是典型的大家闺秀,而且难得的是,比王夫人、薛宝钗、李纨这种大家闺秀多了一种活泼和温暖,比史湘云稳重,比林黛玉大方,比王熙凤慈悲。

她这样的大家闺秀,言语间总喜欢自贬,贬低自己家孩子,夸奖别人家孩子,越是喜爱的人,就越贬低,例如她说宝玉和黛玉“两个玉儿可恶”,她说王熙凤是“破皮破落户”,而她常常夸宝钗。。这就是她说话的艺术。

她说小门小户的孩子娇生惯养,潜在的意思就是说他们大户人家的孩子粗生粗养,怎么个“粗”法呢?对孩子严格管教,一有错处,非打即骂,他们家教育男孩子有个传统,就是打。

贾政这样稳重的人,小时候也是常常挨打的,宝玉和贾环也是常常挨打,其他人也是这样,越是寄予厚望,越是打得厉害。



那女孩子呢?每个女孩子都有一个教引嬷嬷,随时随地指导她们的言行举止,一有错误就马上指出改正,书中对这个描写不多,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稍微提到了一下,后面也没见描写教引嬷嬷了。

大户人家的家规严格,越是兴旺的人家,家规越是严格,贾府的败落,从家规的不被遵守可见一斑,宁国府的长房媳妇尤氏,对丫鬟的言行没有严格要求,荣国府的人都看不下去了。

所以,贾母说小门小户的孩子“娇生惯养”,对比出的是他们大户人家的“粗生粗养”,她对自己的阶级和身份地位是非常推崇和自豪的,因为她拥有很多资源,一辈子不愁吃喝,所以她可以尽情优雅,对小门小户的孩子怀有一种俯视的慈悲。



说起来,我也觉得自己是“娇生惯养”呢,从小生活在一家四口的小家庭里,不用守什么规矩,所以养成了自由自在的性格,不喜欢被束缚,也不懂得人情往来。有一次住在一位朋友家,她比我大十岁,小时候生活在大家庭里,受到很多规矩的管教,所以她现在很懂得规矩,人情往来游刃有余,但是在她家我感受到了压力。

吃的,只能吃自己的那份,不能挑食,要想着别人,不管吃什么都要先问问别人吃不吃,给别人准备一份。

我在家就是,想吃什么自己拿,别人想吃,也自己拿啊,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拿。不用客气。

这就是小门小户和大户人家的不同。

娇生惯养,也就是没什么束缚。

以上。


慢品红楼


二十九回打醮清虚观一回也是非常重要。其中有非常多可以说的,之前聊过几次,今天主要说一下贾母的一句话:小门小户的孩子娇生惯养。贾母这样说的用意,隐含对王熙凤的批评!

“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哪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的,他老子娘岂不疼得慌?”

这句话表面看是对小道士的疼惜,贾母老年人也有这个慈悲心。但结合前面发生的事,就有批评王熙凤的意思,看看前面发生了什么?

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剪筒,照管剪各处蜡花,正欲得便且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野牛肏的,胡朝哪里跑!”



这个小道士一定早起没看黄历。撞到谁不好,撞到了凤姐怀里。王熙凤原本急着下车要献殷勤搀扶贾母。两边离着不远,贾母应该听在耳里看在眼里。当天贾家是来道观打醮,神佛面前如此对待一个小道士贾母也觉得凤姐儿太过分了。对于迷信的人来说,这是大不敬。但当众又不好直接批评王熙凤,贾母就走了迂回的路线,说出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这话正是对应王熙凤的泼皮无赖破落户来说的。言下之意都是爹生妈养的,你又何必打她?

贾母的人生智慧就在于很多言语她随手拈来,却暗藏深意。王熙凤的种种行为贾母其实也早有耳闻,但却没有良机劝诫,正好借此机会,教育一下王熙凤。并不是告诉她人人平等,而是要存善待他人之心。

小门小户人家的孩子都是父母亲自抚养,不像大家族的孩子从小奶妈保姆丫头一大堆人抚养。贾母认为,父母亲自抚养的孩子自然更加疼爱,所谓娇生惯养不是真的骄纵放任,而是细心呵护的意思。贾母借由此话催生王熙凤的母性。只是贾母这片苦心显然对牛弹琴了。王熙凤根本当了耳旁风。后面她该对人下辣手依然如故。最终结局凄惨,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诚不我欺!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这句话出自清观打醮,是《红楼梦》重要章节!要完整全面理解这句话,必须联系上下章节,不能断章取义。原话是“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哪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的,他老子娘岂不疼得慌?”(引号内为引用)


1体现贾母自己悲天悯人的品格,耄耋之年了,突出自己一言九鼎、德高望重的形象!

2抓住机会,现场开展家庭教育,示范类似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3正话反说,提醒后辈:大户人家的孩子与孤门小户的孩子成长环境不同,行为素质有高低,要理解并区别对待。

4有谴责凤辣子的意思:今日道观打醮面见神佛,理应虔诚严肃、心怀善念,你却在众目睽睽之下,破口大骂、出手伤人、毫无慈悲情怀、有失风度!


5有意或无意地遮掩不祥征兆:兴师动众来打醮,应该按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偏偏节外生枝,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当凤辣子耳光“落地”,第一时间站出来,游刃有余地化解人们心中的块垒!

6安慰被王熙凤打得一个筋斗的孩子,懂得贫穷家庭资源稀少、抚幼不易,孩子没见世面、缺乏礼仪、遇事手足无措,理应包容!

7说给孩子父母听,以便平息事件!

8曹雪芹借此把“泼皮破落户”的凤辣子之冲动肤浅粗暴无知、贾母的临阵从容处乱不惊、打醮场面的声势浩大、正规庄严刻画得淋漓尽致!


希望星晨58298869


《红楼梦》里有金陵十二钗,各个都是人间尤物,可是有一个人却集中了众美钗的好,那就是红楼里的最高掌控者贾母。所以连一向老成持重的薛宝钗都忍不住赞叹:我这留心看着,这凤丫头再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贾母作为这个大家族的掌舵人,既有一般大家长的精明智慧和威严慈祥,还有那时候一般人没有的活泼灵动的一方面,实在是难得,所以她才说出题目里的那句话,这话既彰显她人情练达,又看出她慈祥和善的一面。

首先看看这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话是贾母在清虚观时候,当时人多,有个小道士钻来钻去,泼辣的王熙凤上去就一巴掌,贾母就说了这句话,后面还有呢,说你这打他他爹妈岂不心疼,赶紧给几吊钱安抚一下。

看这件事,看得王熙凤和贾母的境界差了不止一个层次,贾母这事做的确实十分得体。像有些大户人家,手底下打人就打了,那又怎样,但是贾母看到了反而训斥手下人,还给人家赔钱,要知道,这事贾母完全可以当做没看到的。贾母如此处理,一来说明她心存善意而且心思缜密,二来也是为家族名誉着想。王熙凤打个小道士在她眼里确实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你觉得是小事,人家挨打的小道士可就不是了,到时候说贾家横行霸道,仗势欺人啥的,那也都不是无的放矢。当然这种言语对一个大家族来说太常见了,算不了什么,但能少一个就少一个,总归也是好的。而且贾母如此说,未必就不是在教王熙凤做人,提醒她以后别这么跋扈。

其实不仅是《红楼梦》里有如此场景,现实生活里这样类似的事比比皆是,一个人一旦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他首先关心的是更上层人的心思,然后再去考虑底线整体人员的想法,至于说底下某个个体在想什么,几乎从来不会关心。坐到贾母那个位置上,还能对下面的单独个体体现关怀,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单挑题目里的两句话来说,这又是什么意思呢。不得不说,《红楼梦》能够成为最受追捧的名著,不是没有道理的,随便一句话都说的很透彻。古代大家族的孩子,特别是嫡出的那些,从小接受管教都是十分严苛的,特别是贾家这样几代富贵的,贾宝玉从小就是锦衣玉食,接受的管教也是颇多,别看他好像一天到晚扎在脂粉堆里,但是他的见识谈吐绝非小户人家的孩子所能比拟的。从小的教导让他知道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所以看贾宝玉的待人接物确实很有大家风范。而一般小家庭呢,规矩没有那么多,仆人也没有那么多,一般都是父母自己养活,反而十分宠溺,孩子也往往更加放纵一些。

这种情况在今天也一直这样,尽管有报道某某纨绔如何胡作非为,可是这也只是他的一面,他们如果正经起来,谈吐见识什么的就没有差的,没办法这是各方面优越的教育集中培养出来的,哪怕是装样子,装的也十分像。记得有次聚会,来了很多朋友客户什么的,有孩子的都带着孩子,其中有个客户特别有钱,据他说从小对女儿实施所谓的“公主教育”,以前听的时候不以为然,看到了确实不一样。其他小孩子都是吵啊闹啊打啊,这小姑娘开始就安静的在父母旁边,后来跟爸爸说我也想一起玩,然后才跟那些孩子一起玩,别人都打打闹闹,她却只是安静的拿了个玩具自己摆弄。当然有人会说这种教育扼杀孩子天性,失去童年啥的,但是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眼里,这个孩子确实比其他噪音分贝顶天的孩子可爱太多。

很多家庭都有补偿心理。一些家里条件一般甚至贫困,父母没什么挣钱本事,对孩子总觉得亏欠,金钱上不能完全满足,就在其他方面百依百顺,所以不少这样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还是待人接物都会有所欠缺。而有些很有实力的家庭呢,会觉得我辛苦打拼为你打下一片基业,给你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你还不给我出类拔萃?所以对孩子往往十分严苛,培养出的孩子反而更加独立懂事。在我看来,不管是贫困家庭还是富裕家庭,都不应该过分yiju自己的家庭状况而对孩子进行过度宠溺或过度严苛的教育。过度宠溺容易教出不懂事的废物,过度严苛容易激发孩子逆反心理,这两种都是不足取的。


一览众河小


怎么理解,也不能认为小门小户比大家大户更娇养吗?我认为贾母这句话,完整的应该是:"小门小户的孩子了,也都是娇生惯养的。"

小道士撞到王熙凤,又在众小姐下车的时候乱闯,是犯了错的,至少是很不守礼仪。王熙凤打过去的那个巴掌,虽然泼辣,并不是空穴来风。众仆妇也都叫着拿、拿、打、打。

只有贾母惜老(小)怜贫,可怜这孩子被吓得慌了,又叫人安慰又给钱。还说出刚才那句话。

要说施舍,在贾府是惯例。比如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王夫人给了一百两银子,叫她做个小生意,可是接下来就是一句“别再求亲靠友的”。求哪个亲?靠哪个友?不就是上次来你贾府求帮吗?本来是找王夫人,王夫人根本没见,推给了小辈王熙凤,给了二十两银子一串钱。

刘姥姥并不是贪得无厌,第二次来是带着新鲜蔬菜来报恩的,不是为了打秋风而来。可是王夫人给了这么句话,鄙薄之意尽露:你以后别来我家打秋风了,我一下子给你这么多,你该知足了!幸亏是刘姥姥承受力强,要是换了林妹妹,不得气个半死!

王熙凤第一次给二十两银子,是应酬,是施舍,是炫耀,不是真心帮助。第二次是看在贾母分上,是讨好贾母,是凑趣。只有请刘姥姥给巧姐起名:"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才是真的。

做慈善真能做到推己及人的,只有贾母一个。只有她能想到穷人家的孩子也和自己家的孩子一样,是娇生惯养的,是父母疼爱的,吓坏了父母会心疼。只有她能想到,穷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一样,也是孩子,也是一样的人。


推而广之,薛家对香菱也算不错了,一个买来的小妾,还给她配了丫头(她是唯一一个有自己丫头的屋里人,平儿都没有),衣食无忧之外,也有闲暇能读诗。可是一说到学诗,马上就给一句“得陇望蜀"。只有黛玉,你喜欢的,我也感兴趣的,就教你。她是把香菱当成人来看的,而不是当成某种身份来看的。

怪不得贾母喜欢黛玉,在骨子里,她们是相通的。


老却英雄似等闲199


贾母身处尊位,居高临下地说出这句话来: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哪里见过这个势派……

我们不能不佩服贾母很会说话,她身为贾府的“老祖宗”,养尊处优,又当着众人的面:一则表达了她宽厚仁慈,身居尊位而不盛气凌人的大家风范;二则也委婉地说明了一个社会现象:

封建礼教下的封建大家族,比一般“小门小户”繁文缛节多,规矩多。

一般人家的孩子相对受得约束少些,因而可称为“娇生惯养”。

同時,小户人家的孩子沒见过大世面,恐怕凤姐大声吆喝惊吓了他们。

现代社会虽然教育提高了,不再是“封建礼教”式的教育,但道理是一样的,普通家庭的孩子相对受到的家庭教育就低一些,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

你的看法呢?


毛毛1763559814629


这句话是贾母清虚观打蘸下轿在台阶上走,人多,一个小孩道士在人群中钻,被王熙凤打了一巴掌。贾母慈悲,说别吓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娇生惯养惯了,哪里见得这个势派。可怜见的,倘或一时唬着了他,他老子娘岂不疼得慌?派人给他几吊钱。

贾母的娇生惯养指自由,小门小户的孩子从小没有多大压力,也不受家庭管教与约束,规矩多,受束缚,从小被以读书或者严管。承担家庭责任意识。从赖嬷嬷说贾家东西府人,从贾赦,贾政,贾珍,都小时被严管,被打,被责。家长对儿女期望高,望子成龙,望子成凤。从小读书,教育,不听打。表现坏打。从贾宝玉与贾瑞都挨棍棒,贾蓉挨耳刮子。儿女是兴家立业,唯护家族富贵下去的。女儿为妃,和亲,联姻都为家族命运。儿子们朝廷当职,科考入官,联姻也是为家族富贵传承下去。儿女都为家族牺牲个人幸福,个人择婚的能力。家庭作主。

而相对于小门小户,孩子很少这种使命,大都自由生长,不给负担,从小不严教严打。不大读书,少规矩套上。没有使命之责。父母对儿女养教上宽松。不为富贵让儿女付出。然而也正如此,父母一辈的贫困在子女这代无法改变,依然贫困。没有认识到改变个人即命运有所改变。还是没有压力生活,小时活得轻松,长大不轻松。赶上水旱灾,或者穷得难度日。卖儿卖女。倒不娇生惯养了。贾府一些丫头小厮为生存哪个父母也没了娇生惯养之心。有的付出的代价失儿失女。没有压力的生活前路少平坦,没有能力的自身前路充满艰辛。

在这一点上对子女因为缺少教育认识而为家庭做出牺牲。从精神娇惯变成为奴的生活,服侍人,吃下等饭,待遇下等。而贵家子女吃穿用度娇惯,在精神教养上不娇惯。然而贵族不娇惯也有不成器者,贾赦,贾珍,贾蓉,贾琏,贾宝玉。归于物质娇惯已腐其心,难以从中站直逃出奢华安乐之中,也无所为。

也并不是所有小门小户对儿女娇惯,孔子,范仲淹,欧阳修等不少人俱贫家子,丧父,而从小被告被授教,识字读书改变命运。通过历史,成为帝王,成为名人的不少是小门小户之子,闯出一片天地。刘邦,韩信,陈平,朱元璋,朱买臣,王冕,孔子,颜回,李靖,刘备,诸葛亮,文坛武坛上多是。

时代变化,给予人的生存现实大。穷富之子都为此努力,穷人开始注重子女教育,想改变命运从改变自身开始。娇生惯养物质上多一些,然而从精神上不放松。

常怀念童年好,少年好。早期无压力,直到自己扛起生活,知道人生之艰。


圃香


还是老太太在煊耀自己教育有方,虽然贾家财大气粗,却不娇惯孩子!但从书上看贾家哪有一个正人君子?文字辈,敬,政,赦。贾敬突发奇想去当道士,贾赦儿孫满堂了还要娶母婢做小老婆。贾政看似道貌岸然,也不乏钻营走私之嫌。玉学辈就更荒唐了,除了夭折的贾珠,剩下的,珍,琏,玉,环做的事,简直猪狗不如,小辈草字头,贾蓉是个什么东西,老婆和公公贾珍乱伦,贾蓉和凤姐也是半明着了,贾兰尚幼不好评说。那女的,邢王二夫人,尤氏姐妹,赵姨娘,王熙凤,哪个是谨守妇道的!呸!不说了,脏了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