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齐国用人失误:人才不受重视,国君爱好玄谈

战国七雄中,齐国是一个奇特的国家,它曾经称霸中原,兵威加于四方,没有诸侯不害怕的。可是到了后来,却被燕国攻破,差点灭国;之后就不再掺和中原之事,面对强秦无所作为;最后秦兵到来时,竟然不战而降。

这么一个由盛而弱的转变过程,在战国中是非常少见的,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这与齐国的用人有着密切关系。齐国历史君主大致是这样的顺序: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齐襄王——齐王建。他们用人都是不一样的。

1、 齐国各代国君用人的不同

齐威王是非常重视人才,也很能使用人才的。齐威王曾经与魏王一起交流“国宝”。魏王说自己的国家里有一件宝贝,就是十几枚夜明珠,它们的光芒都能照亮前后12辆马车的距离。但齐威王却说自己的国宝,是四个人,分别镇守着齐国的四处边疆,有他们四人在,敌人就不敢来入侵。可见齐威王是非常重视人才的。

齐威王还任用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比如受过髡刑的淳于髡,受过膑刑的孙膑都在威王手下得到重用。在当时,刑余之人一般是不能出仕为官的,但齐威王打破常规,任人唯贤。

到了齐宣王时代,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就下降了。当有人指责齐宣王不尊重人才时,他说:“当今天下没有人才,我又为什么要尊重人才呢?”他对于贤人的态度也变得傲慢起来,比如在召见名士颜斶时,很傲慢地让他上前。颜斶不肯,他就生气,喝斥道: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到了齐闵王时期,国力达到鼎盛。但君王更加醉心于自己的权势,对于士人的劝解根本就听不进去。于是出现了人才大规模外流。如荀子跑到了楚国,田骈到了薛地。

而齐襄王是个心胸狭窄之人,他对于复国功臣田单横竖看不顺眼,将其疏远;齐王建不听贤人之言,任由君王后摄政,导致奸臣在朝中横行。

由上可知,历代齐王在用人问题上,越来越不重视人才,导致优秀人才无法在齐国出头。

2、 稷下学宫的演化

稷下学宫本来是齐国为了招徕天下人而设置的场所,这里汇集各个学术流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在齐威王时,稷下学宫中出现的人才可以直接被提拔担任要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稷下学宫渐渐地变成一个清谈场所。于是齐王一系的祖先来自陈国,而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故乡也在陈国一带,所以黄老学说在稷下学宫特别受到尊重,由此也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思潮,成为当时齐国治国思想的主流。

开始为了鼓励学者们自由发表看法,稷下学宫提倡不治而论——没有官职却可以对国家随意评论。后来这一做法变成了不负责任的乱说,对国家治理造成了混乱。

在国君较为明智时,这些言论会得到较好的选择,到了国君昏昧时,这些言论就成了误国的利器。

3、 王室宗族的坐大

在齐威王时,任用了很多贤才,但到了宣王以及闵王时,出现了田婴与田文两父子的专权。特别是到了田文时期,其所养宾客数以千计,势力极大,以致齐人只闻田文,不知齐王。田文了为扩大自己的封地,联合其他国家一起讨伐齐国,致使齐国大败,全国只剩下两座城池,几乎灭国。

到了齐王建时期,齐国更是凡事取决于君王后,出现了严重的外戚干权。齐国再无优秀人才出现。

由上可知,齐国的强盛与人才的兴盛关系密切,而国君不会识才任人,甚至将空谈之流当作才智之士,那就离国家灭亡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