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杀魏延?

qzuser190404123


说诸葛亮安排在自己死后杀魏延,这个话来自于《三国演义》,正史《三国志》并没有记载。《三国志》中记载的是:“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也就是说,诸葛亮安排的是,他死以后便退军,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听就罢了,如果魏延不听,就随他的便。反正没有说一定要杀他。

(诸葛亮剧照)

杀魏延这件事,是长史杨仪干的。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果然不听,还说:“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魏延不撤军,和杨仪闹起了矛盾,还和杨仪在刘禅面前互相告状,说对方要造反。刘禅问大臣,究竟是谁要造反。大臣们都帮杨仪,说魏延要造反。这样一来,杨仪就派王平去攻打魏延,魏延的军队都倒戈了,结果魏延只好自己逃走。杨仪派马岱去追他,把他追上杀掉,又灭了他三族。

由这段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魏延实际上是被杨仪杀掉的。诸葛亮并没有安排人杀他。

不过,不得不说,诸葛亮虽然没有直接杀魏延,却是间接杀了魏延。魏延之所以走到那种地步,与诸葛亮不无关系。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诸葛亮上台以后,削夺魏延的军权。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让诸葛亮负责政务,让李严负责军队。诸葛亮不是一个权臣,但是为了能够实现军政一把抓,好实现北伐的梦想,诸葛亮开始削夺李严和魏延的兵权。那时候,李严在永安镇守,负责提防东吴;魏延在汉中镇守,负责提防曹魏。

诸葛亮上台后,利用全蜀国一半以上郡县造反的机会,把李严和魏延的兵马调进成都,镇压造反的郡县,又重用马谡,平定南方的少数民族。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夺了李严和魏延的兵权。

(魏延剧照)

接着,诸葛亮对李严和魏延进行“移镇”处理。他升魏延为丞相司马、调任凉州刺史。让李严从永安到汉中任汉中太守。

“移镇”是让将领与他所统管的军队分离的最好的办法。一般都会引起将领的激烈反抗。在这里,魏延和李严都不满,但是,因为诸葛亮以北伐需要为借口,把矛盾化解到最小,因此没有出现大问题。

第二,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建议,让魏延在军中威信丧失。

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子午道奇谋”,并且只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认为可以采用这个办法奇袭曹魏。但是诸葛亮没有同意。因此魏延心有不满,多次抱怨。

同时,魏延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对别人倚老卖老,这样,魏延在军中不但丧失威信,并且失去人心。

(杨仪剧照)

第三,诸葛亮的遗言,隐含诛杀魏延的意思。

诸葛亮在遗言中说,如果魏延不听,就随他的便。但是,诸葛亮又让杨仪节制魏延(从魏延当时所说的话“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就可以看出来)。杨仪和魏延一向有矛盾,而且杨仪的性格急躁狭隘(《三国志》又有记载,诸葛亮说:“仪性狷狭。”)这显然有挑起杨仪和魏延矛盾的嫌疑。虽然他说魏延不听,随他的便,但这样一种安排,实际上已经给魏延判了死刑。


张生全精彩历史


诸葛亮死前交代马岱和几个忠将配合,说:我死后,如果魏延谋反,哥几个就杀了他,最后教他们几个怎么有效成功执行!所以说杀魏延是有前提的,就是谋反才杀!回到诸葛亮临终前的情形,那时魏延知道诸葛亮快不行了,诸葛亮是有意隐瞒实情的,而魏延还不断打探消息,很多军令已经当耳旁风了,多数违背诸葛亮的命令,诸葛亮很耐心跟魏延说利害关系,他还是不一而再再而三的犯,最后诸葛亮点蜡续命时期,也是测试各个大将的心思,强调了很多次、偏偏魏延就反着来,这样的将员能力再强,品德不合格,也可能成为祸根了,回来再说诸葛亮死后还是给魏延最后一次机会了,偏偏他还是在诸葛亮意料之中,起兵谋反了,所以说魏延是活该死了……


杰作良品


三国时期有这样一位将军,演义中一出道便被诸葛亮污为头生反骨,是个叛徒的材料,但他一生随刘备南征北战,并深受刘备重用,乃至超过义弟张飞,从未起过叛变之心。及至到最后,他也没有北降曹操,东降孙吴,却被马岱杀死,还被夷了三族,成为三国时期千古第一大冤案,他就是蜀汉大将魏延。

魏延,字文长,河南桐柏人。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魏延便是“中国盘古之乡”诞生的英雄,身体里流淌着战天斗地的血液。说魏延头生反骨,是罗贯中演义中言,史无记载,而且,诸葛亮说其头生反骨,恰恰这“反骨”表现的,正是魏延对刘备的忠诚。诸葛亮为什么说魏延头生反骨呢,因为魏延办过两件事,第一件:刘备与曹操大战时,被追的妻死子失,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意欲襄阳一避,但襄阳守将文聘拒不开门,原来他早与刘琮投降了曹操。魏延久慕刘备仁德大名,此时正在襄阳,因此私开城门,并与文聘大战,打算放刘备进城,建一大功。功高莫过救驾,刘备此时并未称帝,且被曹操的虎豹骑追得草木皆兵,但魏延在刘备最落魄时慧眼识主,这份心还不够真诚么?

在敌我不明的情况下,刘备并未进城,与魏延失之交臂。魏延无奈,失去了在襄阳的这份工作,投奔了长沙太守韩玄。赤壁之战后,刘备派关羽进攻长沙,韩玄派部下黄忠迎战关羽,黄忠与关羽本是敌手,但二人却英雄惺惺相惜,黄忠马失前蹄,关羽不忍乘人之危杀之;黄忠有百步穿杨的箭术,却为报关羽不杀之恩,不忍射之。对于韩玄来说,黄忠显然有通敌之嫌。大战在即,与敌人关系暧昧,岂是为将之道。韩玄于是果断判黄忠死刑,斩立决。此时魏延正在长沙,听说刘备的军队来了,正是第二次投效明主的机会,因此斩了韩玄,救了黄忠,献城投降。他虽不是刘备部下,但对刘备的这份忠心,惟天可表。

但魏延对于刘备的这份忠心,却被诸葛亮污为“头生反骨”,按诸葛亮的逻辑,魏延既便伺侯的是一个废物,是一个昏君、暴君,是一个国家蠹虫,也应为其尽忠,否则就是“头生反骨”,天理何在啊?三国时代,良禽择木而栖,臣择主而事,为选择明主几次背叛的战将谋士比皆是,就连刘备本人也降过公孙瓒、袁绍、曹操等人,忠义如关羽,也曾投降过曹操,赵云也曾几易其主,诸葛亮怎么不说他们头生反骨呢?所以,说魏延头生反骨,实在是先入为主,对魏延的偏见、成见了。

当然,这是我们按三国演义分析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实际上正史并没有这回事。正史中刘备大军一到,韩玄太守就投降了。韩玄非但不是“平生性急,轻于杀戮,众皆恶之”的昏庸残暴之主,反而是“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困为其“宽厚爱人“,深得民望。韩玄主动投降了刘备,自然关羽与黄忠并未交战,魏延也并未斩杀韩玄。说他背主卖城,是罗贯中污韩玄,捎带脚污魏延的结果。

比诸葛亮高明的是,刘备是慧眼识人用人的帝王之才。刘备看中了魏延是个人才,破格任用;看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我们分析刘备的用人之术。当初选派汉中太守时,人们皆认为必是张飞,汉中要地,派自己的兄弟去镇守,既有守的能力,又忠诚无二,非张飞为何?但刘备不这么看。张飞好喝个酒,喝了酒又爱鞭打士卒,岂是守城之才?之前他早犯过因酒醉丢失徐州下邳之过了。最合适的人是魏延。刘备重用魏延,史载“一军尽惊”。所有人都很吃惊,自然也包括诸葛亮了。刘备委任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问魏延:“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端的是气壮山河,豪言壮语哉!魏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还真不是吹牛逼。魏延镇守汉中十余年,有如蜀汉长城,曹操攻之不动。

事实上,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在历史上对魏延都是非常重用的,刘备称帝后,加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北方是曹操,刘备用魏延镇曹操之意也。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加封魏延为都亭侯。武将图的是什么,不就是封侯吗?李广一生战功,老了也未封侯,深以为耻。魏延在刘禅继位后的建兴元年就封侯了,可见朝廷对他的重视,自然这是与其战功显赫分不开的。诸葛亮驻军汉中时,对魏延也是相当重用的,任命魏延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后又升职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晋封为南郑侯。司马在三国是公府,将军,校尉的属官,主军事,诸葛亮是丞相,他把丞相府主管军事这个重任交给魏延,应该是对魏延非常倚重的。诸葛亮本人就是军师出身,他当丞相后,升魏延为“前军师”,前军师是干什么的,相当于丞相府的参谋长,筹划军机。所以诸葛亮不但用魏延的勇,还用魏延的谋。为何封魏延为征西大将军?因为魏延率一只偏师远征凉州的曹魏大将郭淮,大胜之。郭淮是谁?曹丕深为倚重的大将,曾平定安定羌大帅辟蹄的反叛,威镇边疆,胡人视之若神明,后来还打败过诸葛亮的高徒军神姜维,但他为魏延所败,可见魏延军事指挥艺术水平之高。

魏延是有“假节”之权的,假节代表一种权力与名望,魏延有假节之权,说明不管是刘禅皇帝,还是丞相诸葛亮,相当一段时期是非常信任魏延的。所以魏延与诸葛亮的合作,也有一段“蜜月期”。魏延与诸葛亮的分歧,反映在伐魏的战略战术上出现不同。魏延主张出奇兵,诸葛亮主张谨慎稳重用兵。史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魏延只是诸葛亮的参谋长,诸葛亮是前敌司令员,最后的采用权与否决权都在诸葛亮。诸葛亮否决了魏延的“合理化建议”,魏延非常生气,深以为恨。他恨什么,他恨自己是个韩信式的天才,却在诸葛亮的部下。而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敢大胆用兵,自己又没有独立指挥权,专长发挥不出来,不能施展平生报负。因为路线分歧,魏延与诸葛亮渐行渐远,乃至到了诸葛亮快去世时,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竟然不请二把手魏延参加,且防备魏延有变,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魏延的性格,颇象关羽。关羽是“为世虎臣,刚而自矜”,魏延是“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二人其实同败在“自矜、矜高上”。因为这个性格缺陷,关羽有朝廷中没有什么好朋友,除了刘备、张飞以外,所以最后他败走麦城时,糜芳、傅士仁投降东吴,刘封、孟达见死不救,诸葛亮竟也未发一兵。魏延也是一样,当他与杨仪发生意见分歧时,各自上表状告对方谋反,但朝中大臣却没有一个替他说话的。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这些诸葛亮向刘禅推荐的忠臣,“咸保仪疑延”,魏延虽然军事上行,但在朝中没有得到“人心”,他人生的失败,就在于此。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认为自己等来了机会,他是军事上的二把手,诸葛亮死了,他认为凭自己的资历、威望、军事指挥艺术能力,代替诸葛亮的地位理所应当,他这么认为,很多大将也这么认为。但最后诸葛亮却让他的政敌杨仪自代,这给魏延当头泼了一瓢冷水。矜高的性格,让他失去了理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但这时失去理智的魏延不再服从,杨仪按诸葛亮临终前的命令撤军,魏延却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魏延不但不服从杨仪的命令,而且公开蔑视主帅,“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魏延不但是这么说的,而且将自己的愤怒落实于实践,“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魏延虽未投降魏国,但所作所为,形同“造反”。你再看不起杨仪,那是国家的军事统帅啊,杀杨仪等同抗旨不遵,所以他的部下军士们都认为魏延疯狂了,没有跟着他造反,所以一轰而散。堂堂大将魏延,最后竟然成为了孤家寡人,被马岱所杀。

魏延冤吗?一点不冤。在人生的最后,他因为个人私怨,虽未投降,形同造反。他不是死在投降曹魏上,而是死在军人不执行命令上,死在抗旨不遵上。这样的军人,岂不令皇帝担心?不但害了他自己,而且害了家人。魏延被夷灭三族,成历史最大遗憾。(本文作者:孙玉良 陆弃)


春秋史社


魏延应该是三国时代颇具争议的一位人物。

在名著《三国演义》中,这位勇武过人的名将,只是因为同顶头上司诸葛亮的北伐意见不合,最后被冠以谋反的罪名,落个诛夷九族的下场。

那么,历史中魏延是否真如演义所言,身陷诸葛亮的黑手,落个身败名裂?

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从打杂小兵到镇守一方的军区司令员,魏延在短短数年之间就完成了自己事业的三级跳。

当然,急剧地蹿红也使魏延的个人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权力如此唾手可得,魏延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


不过,魏延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老板”刘备伐吴失败,身死白帝城,蜀国的实权人物,也由刘备变成了诸葛亮。

文人出身的诸葛亮,在魏延眼里无非是个学院派人物!

按现在话讲就是“砖家”、“叫兽”之流。

不过,诸葛亮毕竟是顶头上司,尽管心中不以为然,但也不太敢造次。

其实,魏延平时的霸道作风,诸葛亮是有耳闻的!


但奈何蜀汉后期将星凋零,魏延又是个人才,因此一直未有问罪(“凭魏延之骁勇”《三国志》)。刘琰的密本,让诸葛亮左右为难。

权衡再三,诸葛亮觉得北伐在即,搞娱乐应该让位搞军事的,于是给刘琰安了一个造谣的罪名,遣送回了成都!

如此看来,正是诸葛亮这把无形的幕后保护伞,魏延得以躲过刘琰的“政治挑衅”。

不过,魏延同志嚣张的气焰并未因此收敛,反而愈发目中无人,甚至连诸葛亮的秘书杨仪,竟也不能幸免。

魏延若是只在刘琰、杨仪等一干文人面前耍耍横,那倒也就罢了!

可他却把跋扈的作风带到了军队,这自然引来了军界同僚的不满!

更有意思的是,魏延的嚣张行径不仅在蜀汉军政两界引起“公愤”,甚至连远在东吴的孙权也忍不住插上两脚!

世界上没有一把万能的保护伞,五丈原上诸葛亮终于大限将至。

对于自己仙去之后魏延的命运,诸葛亮很是揪心。

于是,秘密地招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和护军姜维等人,开了一个通气会:你们几个赶快回去赶紧动员各部整装退兵,魏延同志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肯听命,就随他便!

此外,诸葛亮还担心个性偏激的杨仪事后会对魏延进行政治清算,于是飞鸽传书给成都的后主:退军之后剥杨仪军政权力,命温和派领袖费祎掌管政府事务。

可以看出,充当保护伞的诸葛亮为保存魏延,可谓设下重重机关。

如果事情顺着诸葛亮的安排,魏延也许会得到善终的。

可是,诸葛亮陨落五丈原,愚蠢的魏延天真认为自己展示才华的机会来了,居然打着北伐的旗号胡来。

最后结果也是不尽如人意!


建筑女砖家




三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最爱谈的话题之一。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阅读者、研究者众多。当然,三国演义由于更通俗、更有故事性获得了更多人的喜欢。

关于魏延之死,有些人感觉可惜,有些人感觉可恨,还有人有所质疑。质疑什么?质疑魏延被诸葛亮死后杀掉的合理性。

那么“诸葛亮死前安排,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杀魏延”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为什么诸葛亮死后一定要杀魏延?是如何杀的?

接下来,我和大家详细谈谈。



诸葛亮死后杀魏延,这事是真的吗?

不能说绝对是真的,但八九不离十,这事像诸葛亮的风格。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有相关描述。演义中为了增强故事性,说魏延大喊“谁敢杀我?”,结果被马岱手起刀落,这个说法充满了浓浓的戏剧性。

我们不说演义,我们只谈史实。目前通过各种文献来看,《三国志》的说法比较贴近史实,那我们后面主要以《三国志》为基础来谈这事。



诸葛亮死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开了个会,诸葛亮说了些话,什么话呢?《三国志》记载:“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诸葛亮的意思就是,我死之后,你们就撤退,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命令,你们撤退,他想干嘛,由他去吧!

这段话,很有意思,为什么开会不叫魏延?说明诸葛对魏延有意见;为什么不听命令,就由他去?诸葛难道不知道魏延对国家和社稷的重要性和危害性?

真相只有一个,综合分析,诸葛亮应该有杀魏延的举动和安排,否则,开会时把魏延招来下命令就可以,总比让魏延自己离开蜀汉要好很多,万一降曹了呢?那危害就大了去了。

估计,罗贯中也是做了详尽的推断,才写出戏剧性的魏延之死。



那为什么要杀魏延?不杀不行吗?

诸葛亮很明白,如果他死了,魏延一定会发生变化。

魏延的能力很出众,而为人又比较高傲。曾经,蜀汉朝廷里人才济济,五虎将一个个勇猛无比,诸葛亮谋略突出,刘备雄才大略、治国有方。



可是,如今,只剩诸葛亮和魏延了,如果诸葛亮一死,以魏延的性格,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是权倾蜀汉,成为刘禅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可刘禅那么软弱,如何能控制住魏延,说不好,又出现一个曹操式的人物,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种现象绝对不是诸葛亮愿意看到的。刘禅虽软弱,但他是诸葛亮看着长大的,如同自己子女。诸葛亮如何能忍心出现这种情况?

二是魏延和杨仪不和,如果这两人同时存在,势必会出现二虎相争,其他朝臣就会分别站队,如此下去,就会形成两大集团,内斗就会损耗蜀汉的根基,这对蜀汉的发展也是大为不利的。

从开会的情况来看,诸葛亮是倾向于杨仪的,于是放弃魏延成为了必然选择。



这样一分析,魏延不死,诸葛亮九泉之下都难以安心。

因此,诸葛亮临死之前,可能详细安排人杀魏延。可是有谁能杀得了魏延呢?



魏延是这样被人杀死的

诸葛亮身死魂灭,杨仪做好了各种准备,然后通知魏延“丞相有令,大军撤退,你来断后。”

魏延当时就火了:“丞相临终前,为什么不通知我?你是谁?我来给你断后?你够资格吗?另外,丞相离世了,我们就撤退?我难道不能带好大军?我们岂能因一人而废国家大事?我不退。”

杨仪没有理魏延,开始和姜维等带军撤退。魏延不干了,百般阻挠大军撤退。



在魏延准备以武力阻挡大军撤退时,将军王平出现了。这个王平实在不算大人物,但胜在忠诚度高,曾经也和马谡搭档过,结果马谡不听王平建议,丢了街亭送了命。

王平挡住魏延后,就说了一句话:“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是要干什么?”于是,魏延的军队很多人都散了。(我很怀疑这话是孔明留给王平的锦囊)看来,诸葛丞相的威力相当厉害,活着时厉害,死了也很厉害。

魏延看到兵士散的差不多了,只好带着儿子和亲随往汉中去了。

此时的杨仪突然下令,让马岱追杀魏延(感觉这是诸葛丞相的第二个锦囊),可怜魏延,之后就死于马岱追杀。

有人说了,马岱怎么能打过魏延,怎么能杀得了魏延?魏延可是名将。

是的,马岱打不过魏延,可是魏延只剩了儿子和十几个亲随。而马岱带着不少蜀汉精锐,人多势众。

魏延一行尽管彪悍,可是双拳难挡四手,最终被马岱所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看来,性格决定人的命运,此话不假。魏延看似死在了别人的算计中,其实,是死在了自己高傲的性格上。


蓝风破晓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死前便已料到魏延会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马岱准备杀他,在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之后,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头,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神奇特点再次显现。


然而在正史并未如此,诸葛亮临终遗言让姜维、杨仪等人在自己去世后便带兵撤回,让魏延断后,并明确表示:“(魏延)或不从,君自便发。”也就是说,魏延如果不听的话,你们就自己带着军队往回撤,不用管魏延了。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杨仪等人商量,让谁去跟魏延说让他断后,结果让费祎去,费祎向魏延转达了诸葛亮让他断后的命令,魏延非但不听,反而嚷嚷道“我凭什么给杨仪断后?丞相死了我魏延还在,应该让我继续带兵北伐。”魏延本身与杨仪就有很深的积怨,一听到诸葛亮安排他给杨仪断后更加火大。



费祎一看不对劲,说是回去商量下,费祎便离开,结果魏延发现杨仪等人要先撤回,便提前先他们撤回,而且烧光了路上的桥和路,并且上奏“杨仪欲反”,同时杨仪也上奏“魏延欲反”


两道奏折同时到达成都,后主刘禅拿不准谁造反,便去问蒋琬,蒋琬说杨仪是个文人怎么可能造反?但魏延不好说。于是刘禅下命令让蒋琬带兵拦截魏延,杨仪等人的军队也前往拦截魏延,王平也带兵拦截魏延,并且策反魏延的军队,说:“丞相既亡,尔等如此?”魏延手下的兵一哄而散。

魏延一直向南走,企图进入成都直接面见刘禅,当众揭发杨仪谋反事实,结果到达汉中就被马岱斩下首级,并且给了杨仪,杨仪一拿到魏延的首级就扔到地上狠狠地踩,并且叫骂到:“庸奴还敢作恶否?”

后蒋琬赶到,才了解到魏延并未谋反,杨仪也并未谋反,只是因为魏延杨仪两人的仇恨太深所导致的摩擦,懊恼不已。

虽然杨仪未谋反,但因其狠踩魏延头颅叫骂的行为,也导致杨仪再没受到过重用。


八风秀


诸葛亮临终前内心里一定非常痛苦和矛盾,不仅因为北伐大业未成,他的心里感到焦虑,更重要的是面对当时蜀军内部的情况,他心里十分不安。

诸葛亮非常清楚,蜀军内部杨仪、魏延二人矛盾非常深,杨仪是丞相长史,相当于诸葛亮的秘书长,魏延兼任着丞相军司马,相当于武职的长史,一文一武,是诸葛亮以下蜀军的核心人物,但他们二人素怨极深。

诸葛亮在的时候,二人的矛盾还不会破裂,诸葛亮不在了,这个矛盾就有可能瞬间爆发,对诸葛亮来说,为避免日后的局面不可收拾,必须生前要做出安排,明确支持哪一个。

杨仪和魏延各有优劣,他们对蜀汉也都是忠心的,分歧更多是出于性格,还有就是争权,对此诸葛亮应该很清楚。魏延的优势是军事才干突出,对汉中的情况熟悉,又是刘备生前破格提拔的人,杨仪的优势是长期跟随诸葛亮,行政才干突出,诸葛亮更放心。

选接班人不是选最可爱的、最有能力的,而是要选最可靠的、最不会产生的变数的,所以诸葛亮肯定更倾向于选杨仪。而且,从蜀汉内部的情况看,支持杨仪的占大多数,汉中前线的主要人员如费祎、姜维等都站在杨仪一边,成都方面的蒋琬等也支持杨仪,诸葛亮要做选择,得考虑大多数人的意见。

如果选了杨仪,诸葛亮就得处置好魏延,防止他因不满而生乱,所以诸葛亮临终前召开了魏延没有参加的会议,会上对如何退军做出了安排,预设了两种情况:一是魏延服从退军的命令,那就按次序退军;二是魏延不服从命令,那就分头退军,把魏延甩开。

诸葛亮大概已经预料到后面会发生的事,蜀军的分裂虽然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但现在他也无法避免,只能最大程度地止损。

所以,诸葛亮放弃魏延并不是魏延真的有反心,而是两难之下的痛苦决择,诸葛亮必须为北伐的数万蜀军将士选择一条最可靠、最保险的道路。

后面发生的事证明诸葛亮的选择是正确的,魏延接到诸葛亮去世并要求退军的命令后,第一个反应是不能退军,因为诸葛亮虽死,但他还在,他要领着大家继续跟魏军打。

但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很快就会封锁不住,蜀军本来士气不就高,后勤压力也大,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对蜀军又会造成新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以魏延的能力要带领大家战胜魏军实在谈不上有把握,只能是一种冒险。


南门太守



诸葛亮为何一定要斩杀魏延?

千古奇冤大将军,子午奇谋竟荒废。魏延字文长,作战勇猛,精于谋略,善于用兵,纵横沙场几十年,威名远扬。关羽攻占长沙时,魏延斩杀太守韩玄,投靠刘备。刘备觉得魏延英勇善战,又懂得兵法谋略,故而任命魏延为牙门将军,刘备攻取汉中后,命魏延镇守,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十年曹操不敢正视汉中。

诸葛亮北伐之时,魏延被任命为镇北将军,屡建奇功。但诸葛亮认为,魏延是降将,一直不信任魏延,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死前命马岱、杨仪等斩杀魏延,魏延被杀,并被认定为谋逆之罪,被夷三族。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在自己死后斩杀魏延,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五丈原魏延又有谋反的举动,故而将其斩杀。魏延是斩杀其主韩玄而投靠刘备的,古代人背君弑主是罪大恶极之事,因此诸葛亮认定魏延日后必反,并多次提醒刘备,不要重用魏延。诸葛亮北伐,因蜀中人才短缺,不得不重用魏延。

五丈原诸葛亮重病,直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用七星灯续命,传说只要中间的续命灯不灭,就可以延续生命。魏延知道后,趁着魏军前来试探劫营,闯进诸葛亮帐中,踢倒续命灯,谎称禀报军情,诸葛亮已看出魏延又谋反之心,故而秘密令杨仪、马岱等设计斩杀了魏延。


其次魏延又极高的威望,在军队里除了诸葛亮,就是魏延的资格最老,因此诸葛亮杀之以除后患。魏延无论是轮功还是资历,除了诸葛亮无人可比,要在刘备之时魏延就已经是镇远将军,有身经百战,可以说诸葛亮死后,魏延有能力在蜀军中一呼百应,无人能与之抗衡。

而诸葛亮也清楚,魏延不会遵守他的遗命——退回汉中,事实也是如此,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仍然要率军北伐,进攻司马懿大营。诸葛亮料定,蜀军必然有一部分会跟随魏延,一部分跟随杨仪,这样蜀军就会分崩离析,而魏延也会拥兵自重,为了防患于未然,诸葛亮必须杀掉魏延。


再次魏延用兵不按章法,经常冒进,又与朝中大臣不和,诸葛亮认为魏延不死,蜀国必乱。与诸葛连保守的进军策略相比,魏延善于奇袭冒进,第一次北伐之时,魏延就曾提出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划,被诸葛亮当场否决,理由是山路崎岖,不宜行军,一但被发现就会全军覆没。而魏延非常为之惋惜,认为这是战胜曹魏最好的机会。魏延用兵冒进,诸葛亮死后,魏延主管军政大事,必然会把蜀军代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最主要是魏延和朝中的很多大臣都有过节,尤其是长史杨仪,他主管后勤补给调度,魏延杨仪二人互相看对方不顺眼,经常吵闹,有一次魏延用剑指着杨仪的鼻子骂,杨仪死的哭着向诸葛亮投诉,诸葛亮也只能尽力缓和二人的矛盾。但诸葛亮也明白,他一但死后,魏延杨仪的矛盾即可会爆发,杨仪也不能久活,魏延在朝中也会位高权重,甚至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因此为了蜀国的安危和内部团结,诸葛亮要斩杀魏延。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杀魏延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魏延曾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不仅没有进入五虎上将的行列,而且在诸葛亮死后竟被下令杀害,究竟是因为何种原因造成这种恶果,咱们来分析一下。

一、长有反骨

诸葛亮曾说魏延脑后长有反骨,魏延一定会在他死后功高盖主从而造反,于是给杨仪等人留下密诏在自己死后要将魏延除掉,就这样魏因为自己天生的长着的骨头原因被杀了。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际有点荒唐。难道庞统长得丑就没有本事了吗?

二、与诸葛亮有矛盾

虽然诸葛亮号召北伐,实则是为了转移蜀汉内部的矛盾,他的政策趋于保守。而魏延是北伐的激进派,他是真正的想抗曹,面对强大的曹魏,他主张冒险出奇制胜,这就与诸葛亮闹下了矛盾。诸葛亮认为自己死后魏延一定会继续抗曹,会和自己死后要撤兵防守的政策是完全相反的,所以要将魏延杀死,以免魏延成功毁掉自己生前的名声。

三、杨仪搞鬼

有说诸葛亮生前曾给魏延一封密信,自己死后接替他的位置执掌大权,这被杨仪所发现想夺权,因此诸葛亮死后他诬告魏延要造反想要投魏。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魏延曾带兵南下,如果想要投魏肯定要北上,他南下就是要诛杀污蔑他的杨仪。但是事与愿违,武将终究不敌攻于心计的谋臣,最后被诛杀全家。

对于魏延的死,各位看官什么想法?探讨探讨


翡翠原石丁香花


  说诸葛亮死后一定要杀魏延是《三国演义》里的说法,正史的《三国志》里并没有此说。

  魏延在刘备集团中算是一员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有识人之明的刘备很欣赏魏延,也深知其才具。比如刘备做汉中王时将治所迁到成都,需要一员大将来镇守汉中,众人都以为必然是张飞,但刘备出人意料的选择了魏延,擢升魏延为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刘备称帝以后魏延镇北将军,为刘备集团坐镇北方。

  刘备死后,诸葛亮当政,也深知魏延可用,对魏延也很重用,将其作为先锋,一度还兼任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大败魏将郭淮等人后又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所以整个诸葛亮时代魏延也很受重用。

  但魏延和历史上很多人物一样,有才具,自负也自傲。史称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可见其自负不善于团结同事。

  不仅同事,对老首长诸葛亮魏延也敢说三道四。其随诸葛亮出征伐魏时多次要求率军万人与诸葛亮分道进兵汇合于潼关,但均遭到诸葛亮拒绝。

  魏延私下就埋怨诸葛亮胆小。当时诸葛亮能依仗的文武左右手就是魏延和丞相长史杨仪,但魏、杨两者关系交恶如水火。

  诸葛亮死前与杨仪来秘密安排自己死后的退军计划,拟以魏延断后,姜维其次。也料到自己死后魏延可能会不听指挥,并表示如魏延果不听指挥,就不管他,大军自行回撤。

  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不从调遣,并要自己主持北伐大业。更不愿意听从杨仪指挥,于是两人互相指责对方叛变,魏延抢先带兵南下阻挡杨仪去路。但军士们也觉得魏延无理,四散而去,魏延几成光杆司令,只好逃亡汉中,但为马岱所追杀。

  所以魏延之死,实非诸葛亮所为,实自取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