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泡沫时代”究竟是怎样的场景?

任一禾


日本泡沫经济发生于1985-1990年。这个场景惊心动魄,日本因此而陷入“失去的20年”。

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代,经济增长长期在10%左右,甚至在10%以上。这个阶段持续了20多年。

到了上世纪1980年代左右,GDP总量一举进入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蓬勃发展的经济,给予日本人无限信心,以及消费投资热情。 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的银行烦恼于向优良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案件,于是开始倾向于向不动产、零售业、个人住宅等融资。

日本地少人多,土地是稀缺资源,于是日本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其中,受到所谓“土地不会贬值”的土地神话的影响,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而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此外,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帐面财产增加,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

日本汽车、钢铁、家电行业,全面进军美国市场,成为美国企业的头号竞争对手,美国对日本产生了大量的贸易赤字。于是,在1985年,为了遏制日本产品的竞争,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此后,日元迅速升值。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

日元升值,虽然让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但日元国际购买力急剧上升。

于是,1989年,三菱公司已经以14亿美元购买了更重要的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同年,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美国娱乐业巨头、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在这个疯狂的年代,在洛杉矶,日本人掌握了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从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业总共进行了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并购案,其中18起的并购对象是美国公司。到1980年代末,全美10%的不动产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江湖上称,日本还计划买下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总之,日本可以买下半个美国。石原慎太郎甚写了《日本可以说不》等书籍向世界宣称日本即将超越美国。

这时候,毛病开始爆发了。

任何资产都是有合适的价格,当价格超越市场承受能力之后,就是下跌的开始。

在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38915.87点,此后开始下跌,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点,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4000点左右。大量帐面资产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化为乌有。

日本房价、低价开始同步下跌。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这一人为的急刹车导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经济加速下落,并导致支撑日本经济核心的长期信用体系陷入崩溃。此后,日本银行也采取金融紧缩的政策,进一步导致了泡沫的破裂。

日元升值不是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却是引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重要推手。

现在讲日本“失去的20年”其实并不一定准确。虽然在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后,日本国内经济增长一直只在低位徘徊,大多数时间都维持在2%一下,但日本企业在海外拥有庞大的利益,包括在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等,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依旧拥有世界级的竞争力。


波士财经


1985年美国利用威逼的手段,让日本签了”广场协议”,从此日元开始步入长期的升值通道。日元升值带来的好处就是日本人在国际上的购买力大幅增加了,但同时日元的升值却无情的打击了日本的出口,为此日本房地产业开始担当起拉动经济的作用了。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日元升值和房地产泡沫被吹大,很多海外资金都跑到日本来投资房地产,因为这样既可以收到日元升值的好处,又可以坐拥房地产增值的收益。

当时日本人也比较牛逼,由于日元快速升值,促使了日本人在国际上拥有强大的购买力,他们觉得东京的一个区的市值可以买下大半个美国,日本人开启了买买买的模式,不仅买下了洛克菲勒大厦,而且在海外大肆收购企业。结果证明,日本人大肆购买海外资产是错的,最终还要以亏损价格还给别人,但是在海外大肆建厂布局是对的,因为尽管现在日本经济不景气,但是海外垮国日企的每年赢利的回流,能够为日本经济打鸡血。

再回来看日本国内,在90年代初的时候,日本民众购房热情进入高潮,他们不相信房价会下跌,买不起房的人要买房,买得起房的人更要买房,一股全民加杠杆的浪潮袭来,在日本民众看来,只要买到房子就是赚到,因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本房价几乎每个月在涨,每年都在上演疯狂戏法。大家都希望就这样击鼓传花的游戏能够一直持续下去,而且靠房地产来拉动经济,在日本政府看来也是非常好的一种剌激经济的方法。

到了1993年左右,美国经济全面复苏,开始收紧货币政策,而日元又是紧盯美元的,美国开始进入加息周期,日本政府也不得不开始宣布加息,本来日本利率非常低,所以剌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变态发展,而现在日本政府宣布提高房贷利率,这使得国内外炒房者的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的房地产泡末开始破裂,首先是海外资本的辙离,剌破了日元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然后日本人也开始在房地产市场里争着胜利大逃亡,但最后,多数人没有逃脱成为负翁的宿命,面对高额的房贷债务,一些人选择了跳楼自杀来结束生命。

时至今日,日本人还自潮为“失落的二十年”,就是日本经济至今还没有完全从当年泡沫中复苏过来,而当年辙离日本的境外游资,则赚取了二大红利,一个是日元升值的红利,还有一个是日本房地产泡沫还未破裂之前的红利。两者叠加真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留下的是大量日本负翁,以及一地鸡毛的日本经济,房地产不能抄,现在日本老百姓再也不敢大肆炒作房地产了,当年的噩梦还记忆犹新。


不执著财经


在上世纪80年代苏联由于阿富汗战争以及美苏军备竞赛,加之东欧诸国剧变,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美国则在经过1980年代中期的经济周期后逐渐走入低谷:住房金融产业出现危机,社会信用危机日益严重。此外经常性国际收支趋向平衡,但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也不断上升,财政赤字创下历史纪录。当美、苏两极都走上下坡路的时候日本经济却一路高歌猛进,日本人甚至在讨论买下整个美国的话题。这时出现了“日本是世界第一”的口号,全体国民预感到“日本的时代”即将到来。然而从90年代起日本经济开始跌入萧条的深渊,此后日本在泡沫经济破产的深渊中挣扎了十多年,其间出现过三次周期性衰退和两次年度负增长,到2001年时年度负增长达到-1.2%,创下战后最坏记录。尽管此后的日本经济有所回升,但后来又因受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而再次进入动荡,至今仍未能从这种动荡状态中走出。

要弄清日本的泡沫经济是如何破产的先得弄清日本在此之前究竟是如何一夜暴富的。这个问题曾困扰当时的世界各国——尽管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一直在效法并试图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但其实直到上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还入不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法眼,然而在短短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内这个他们眼中的普通发展中国家已迅速成为了遍地黄金的富裕国家。导致这一切发生的除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建设生产发展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虚假繁荣:首先发力的是日本股市——当时所有代表日本的225种股票轮番上涨,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些人的资产猛增了4倍。在股票上涨一年后房地产业开始迅速上涨,土地的价格就像被吹气球似的每天上涨。股市和房市的一路上扬使日本经济开始呈几何级数膨胀起来。然而日本这种一夜暴富的模式其实从一开始就潜伏下了日后破产的隐患:期待通过资产价值上升而获得利润的手法随着资产价格的上升会越来越难以奏效,因为任何资产的价值都不可能无限上升下去,这意味着当资产价格最终停留在高水平时最终的资产持有者将无法获得收益。事实上任何资产的价值都不可能始终背离其本身的价值,尽管一时的炒作会令其价值在短时间内呈几何级数膨胀,但在经历一定时间的演变后最终其价值将回归平稳状态。这并不是说对资产的持有者而言:最终的结果是不赚不赔,如果我们设身处地想象是我们自己在炒股、炒房,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并不是在股市、房市的低点买入的股票和房子,而资产最终回归的价值却是向低点趋近的,这意味着我们手里的资产最后所值的钱相比我们当初的买入价缩水了,而缩水的这部分价值就成为实打实的损失。当这样的损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就会造成国家整体经济的动荡。

和股市、房市的泡沫相伴随的还有日元升值,对此今天很多日本人还十分怀念——那是一个人们不用工作或只从事少量的工作就能获得丰厚的奖金的年代。当今天世界各国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抱怨:工作不好找、工资薪酬低的时候也许无法想象当时日本年轻人的就业竞争压力并不大,反而是当时的日本公司面临着招人的竞争压力,于是大公司纷纷在薪酬待遇上互相攀比,甚至出现了上一个月班发几个月乃至半年、一年奖金的现象。与此同时手里握着大笔钞票的日本人生活也越来越奢侈——战后重建时期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日渐被奢侈享乐之风取而代之:也许是因为钱太容易获得了,以致于全体日本人放佛在一夜之间和钱有仇似的开始大把大把地消费——买下美国帝国大厦就是这时日本人的疯狂写照,似乎一夜之间世界各地都涌现出了到处买买买的日本人。这时整个日本都陷入到一种癫狂状态,丝毫没任何人意识到一个核心问题:钞票仅仅只是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媒介而存在,它之所以有价值完全在于它可以在市场上交换来人们生活所需的一切资源,而钞票本身是不能吃不能穿的,说到底一国经济始终是需要实体经济作为支撑的。当所有人都疯狂痴迷于通过炒作而带来的虚假繁荣而忽视实体劳动的时候日本经济实际上完全是靠提前透支后人财富来支撑的,当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注定将是缺乏后劲的。在日本的动漫作品《哆啦A梦》里大雄在自己零用钱不够时曾用道具将自己家未来的钱提前消费掉,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真真切切干过这样的事而且是在不借助任何道具的情况下玩得不亦乐乎,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任何试图在不劳而获的情况下实现的一夜暴富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始终是难以持久的。

到了1989年日本政府已感受到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经济泡沫所带来的压力,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至 6%。与此同时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日本银行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价格开始大幅下跌,跌幅达40%以上,股价暴跌几乎使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日本的地价也紧随股市之后开始剧烈下跌,跌幅超过46%,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这时玩提前透支消费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的日本人赫然发现:自己只剩下玩蛋(完蛋)了。眼瞅着日本经济要凉美国人又送上了超级大礼包,这下日本经济算是彻底凉透了。

事实上当日本人在讨论买下整个美国的话题时就已引起了作为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霸主美国的高度警惕,美国绝不能容忍日本成为美国经济的一大潜在威胁。当日本人热衷于探讨买下整个美国的话题时他们可能忽略了一点:美国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的霸主,美国甚至在日本本土驻军,这意味着美国完全可以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凭借自己更为雄厚的政治军事实力逼日本就范。与此同时即使单纯就经济实力而言:尽管日本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甚至已威胁到美国的地位,但这只是面上的事,不要忘了美元始终是国际结算货币,而国际贸易市场也处于美国的掌控之中。在全世界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霸权的美国很快拉拢英、法、德等主要经济大国一同向日本施压。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此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受日元升值影响,日本的出口竞争力备受打击。1989年前后日本政府又在美国的压力下达成《日美构造协议》。《协议》督促日本进行大规模公共投资计划并开始对日本的流通制度、投资壁垒、土地使用等问题进行改革。尽管《协议》使用的是”督促“一词,但对了解美日关系内幕的人而言:都知道美国的”督促“对日本而言实际上就是必须执行的命令。

这还只是国家层面的打压,接下来美国的一个动作令全世界的金融投资大鳄们都加入到打压日本经济的行列中——那就是日经认沽权证的推出:该权证本质上就是一个看跌期权,这意味着若日本股市下跌,则会增加日经认沽权证的价值,投资者将会收获丰厚的现金回报。这样一来全世界的金融投资大鳄们都加入到打压日本股市、绞杀日本经济的行列中,日本不得不以一国之力同其他几个主要经济大国和全世界的金融投资大鳄们对抗。

除了金融行业备受打击外,日本制造业的发展也受到美国的制约——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维持日本国内工农业生产的大量资源严重依赖于对外进口。然而国际贸易航线基本掌握在美国及其盟友的控制之下,这意味着日本的对外贸易和能源安全不得不仰人鼻息。

2007年2月10日由日本东宝映画制作发行的116分钟喜剧影片《重返泡沫时代》上映:讲述了日本政府为了遏制泡沫经济瓦解所带来的经济危机,希望通过时间隧道重返泡沫经济最鼎盛的90年代,阻止泡沫经济发生的故事。奉命办理此事的男主下川路功通过一台改造成时间机器的洗衣机回到了1990年泡沫经济破产前夕。其实如果真有时光机的话下川路功也是白忙一场,因为尽管日本泡沫经济的彻底破产是在1991年,然而导致其破产的根源却在80年代泡沫经济形成时就已埋下,穿越到1990年的人面对这些积累已久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只能是束手无策。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泡沫时期的日本我正好在日本。当时东京的餐厅天天爆满!月月发奖励金,天天挣加班工资,机场到处是出国旅游的客人,大量购买画,买名牌(50%的LV被日本人买掉),买名车(主要是ABB等),过了3十几岁就开始买房,最夸张的是还有摇号买房(比如,三田市),去妓院玩需要排队,知道你是中国人会送给你香烟饮料,CD唱片(当时日本人的工资是中国人工资的300倍,具体地说日本人平均15000元,中国当时50元)等,各大媒体最多出现的一句话就是‘日本第一’!泡沫破裂之后,近十几年没有加过工资,年终奖由6-8个月降到了2-3个月!过去的辉煌恢复到平静!希望国家以日本为鉴,随时调整经济政策,避免犯日本的错误决策!


手机用户14243629350


所谓“泡沫经济”就是在经济运行中,股票、企业债券、期票等非现金交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日本,“泡沫经济”的核心是股票。确实,以股票比喻“泡沫”是十分形象的,因为股票既可以骤然膨胀,也可能瞬间消失,犹如肥皂泡。

战后,日本的“股票热”经历了四次高潮:

第一次是1949年日本股票市场重新开放不久,以纤维、化学等引导挼神经济复兴的基础性工业为主角的股票大量发行。

第二次是1955年日本结束经济复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的1961年以后,许多新的企业纷纷成立。在这一阶段,电机、机械制造等产业和各类加工产业的大量增加,使股票得以大量发行。

第三次是在1970年代的经济扩张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流通、金融等行业的企业大量上市,使股票再次大量发行。

第四次是自1980年代后半期,第三产业、民营化企业、“塾”(课外补习学校)、计算机软件设计公司的股票大量发行。

“泡沫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债券。随着日本企业不断走向世界,日本企业经营者意识到,发行债券不仅是融资手段,而且是提高企业在海内外声誉的有效途径。基于这一认识,1980年代日本企业在海外发行的债券不断增加。

导致泡沫经济崩溃的另一个重要乃至关键要素是日元升值。1985年9月22日,以美元的高汇率导致大量贸易赤字产生为背景,美、日、德、英、法五大经济强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了一个协议,史称“广场协议”。“广场协议”使日元在短短1年时间里从1美元兑约240日元升至1美元兑约120日元。日本政府为补贴由于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推行了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缓和政策,导致流通资金过剩。这些资金对“泡沫经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0年至1991年,随着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等四大证券公司的丑闻被揭露,日本的“泡沫经济”受到极大冲击。因为,这些证券公司使大量散户股民利益受损的作弊行为,暴露了“泡沫经济”潜在的危害。随后,日本地价趋于沉静、股价不断下跌,“泡沫经济”开始崩溃并对个人消费产生负面影响。在此之前,由于土地、房价、股价的不断上升,助长了人们的投资和投机,通过买卖房屋和股票获利的人数大增,日本经济学家称之为“资产效果”。但是,“泡沫经济”崩溃后,“资产效果”急剧萎缩,个人消费明显下降。

“泡沫经济”崩溃使产业活动遭受极大冲击。在“泡沫经济时代”,由于消费旺盛,企业设备投资积极、劳动力需求增大,工人的工资、奖金等均得以增加,从而促进消费和外贸的增加,使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出口形成了良性互动。“泡沫经济”崩溃后,原先的“良性互动”变成“恶性循环”,成为长期困扰日本经济的“通货紧缩”。“安倍经济学”试图解决的,就是当年泡沫经济崩溃后形成的这一问题。


冯玮


提到泡沫经济,就不得不提房价。从东京都江东区的房价走势图可以看出:房价从87年左右开始呈直线型飙升,在91年前后达到顶点,泡沫破裂后呈断崖式下滑;泡沫时期房价最高为160万日元/㎡,到2000年左右连60万日元/㎡都不到。

毫不夸张地说,泡沫经济时期房价高到离谱,但是那时候的日本人相信房价会继续涨,所以有不少人购入了房产。泡沫破裂后,房子的月供不会应房产的减值而变少。不少人为了还清月供,选择节衣缩食、减少消费。比如将房子租出去,自己租住更为廉价的公寓,用工资和收来的租金偿还贷款。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房产是很多人的“噩梦”了,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泡沫经济过后,日本会进入持续的消费低迷。

节衣缩食还月供的境况还算是好的,比他们更惨的是把房屋抵押给银行的贷款人。泡沫破裂后,房价暴跌,银行要求贷款人补偿减值部分,一旦拿不出这笔钱,银行收回抵押的房产并低价处理以补偿损失。然后贷款人破产、无家可归,有的人靠借高利贷拆东墙补西墙,有的人甚至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同时,日本离婚率在这一时期暴涨,有因破产而离婚的,也有户主想通过离婚的形式保全妻子与孩子财产的。

破产的日本人,为了生存只有变卖以前发财时购买商品,于是日本兴起了包括名牌鞋包、昂贵首饰、古董在内的二手转卖生意。这些高价商品是他们在泡沫破裂之前购买的,那时地价的上升使得他们的账面财产增加,从而刺激了消费。泡沫破裂后,购买廉价或平价商品成为了主流。

曾经挥舞着“万元纸币”在东京街头打车的人,消失不见了。↓

那些教女孩子们用奢侈品装扮自己的时尚杂志也不受推崇了。↓

可以说,泡沫破裂简直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以上是个人层面的。

在产业层面,曾经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以及市场的虚假繁荣,刺激了企业扩大规模、增加雇佣、增加产量。等到泡沫破裂后,企业就出现了债务过剩、设备投资过剩、雇佣过剩的“三过”现象。设备投资过剩导致了追加投资的减少,加上市场情形大变,企业利润大幅下滑,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解雇员工,然后导致失业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然后又进入消费低迷的死循环。企业长期资不抵债、利润前景欠佳,就只能申请破产。大量企业破产,导致就业机会减少,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

下图是2001年就职冰河期的招聘广告杂志与泡沫期厚度的对比。↓

这种不景气持续了十年,日本人把1991年到2001年期间的持续低迷期称为“失去的十年”。也有人说是十五年、或者二十年的。

以上就是日本泡沫破裂时期的情况了。

泡沫破裂后,其实还有更加雪上加霜的事情,这便是日本的“少子高龄化”。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出生人口的下降、人口老龄化的不断严峻,让日本经济难以恢复到之前的“元气”。最近甚至出现了“低欲望社会”的论调,也就是日本年轻人不婚不育不买房,“凑合”着过日子。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苏菲的日本" ,不定期更新一些日本见闻趣闻、日本文化社会介绍和个人随笔: SophieinTokyo


苏菲的日本


那时候的日本人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一群人,成群结队的日本游客在世界各地旅游,欧美的奢侈品几乎都要被他们买空了,而无数的西方女性前往日本淘金,当时在日本酒吧陪酒,一个晚上几乎能挣万把美金。

经过20多年的经济积累,到了1970年代后期,日本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索尼、松下、本田等一大批企业走出国门,成为享誉世界的跨国集团,日本的家电、汽车在世界各地所向披靡,外贸的高速发展使得日本的外汇收入大增,而相应的钢铁、机械制造等一大批上下游产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整个日本经济一派欣欣向荣。

当时,日本对外贸易常年顺差,并成为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上千亿的贸易逆差里,日本就占三分之一,面对日本汽车等产业在美国的大肆扩张,美国的制造企业苦不堪言,纷纷落败。

为了抑制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打击日本的对外出口,保护本国的汽车等产业,1985年,美国经过精心策划,拉着几个西方大国强迫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逼着日本大幅升值日元,在接下来的1年里,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导致对外出口遭受重挫,日本各大企业不得不转向国内市场。


为了挽救日本的出口企业,日本政府一方面大幅降低利息以扩大对企业的贷款,弥补企业对外出口的损失。另一方面鼓励老百姓积极消费,由此开始给老百姓疯狂发放贷款,鼓励各种买买买。

一时间,放贷成为日本各大银行的重要任务,任何一个普通银行职员每月都有上亿日元的放贷指标,而且日本人获得贷款的条件也可以说是几乎零门槛。

当时,一个日本人只要有哪怕临时工作,有住址,就可以获得贷款,如果自己有房子或者土地,可以轻松获得百亿规模的日元贷款。

当时更离谱的是,甚至连东京湾海底,都被人当做向银行贷款的担保,东京银座五丁目的警察岗亭,竟然被16个人当作私产抵押,在银行申请到了共计630亿日元的贷款。

一时间,全民手里都有了数不完的钱,然后就是更加疯狂的全球投资。

日本人转战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国,不管是夏威夷、纽约、洛杉矶,日本人买下了大批的地产,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三菱地所甚至花了2000亿日元直接买下了纽约的地标建筑洛克菲勒大厦,并在大楼最高处插上了日本国旗。

日本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随着热钱不断从银行流出,大量的人也开始炒房地产,银座的地价在1987年一年之内涨了40%,而东京的房价飙升了53%,老百姓也疯狂的向银行贷款买房炒房。

至于旅游全球购,那就更疯狂了,那几年,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金主就是日本游客。

终于,到了1991年,经济泡沫破裂,银座的房价暴跌六成,原先一亿日元的房子只值4500万日元,而那些刚买了房子没几年的日本民众,一大批一大批地变成了“房奴”,很多人因还不起房贷而只能忍痛弃房并背上巨额的银行欠款,生活一下子从天堂跌入地狱。

房地产的崩溃,直接造成上下游产业链一片哀嚎,日本经济一下子陷入了停滞,随后进入了“失落的20年+”。

而美国人又重新从日本人手里买回了洛克菲勒大楼,只花了1000亿日元,日本人损失了一半的价格。


云中史记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至今仍未完全恢复,这是世界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房地产危机。

日本有一部电影叫《重返泡沫时代》,主人公将洗衣机开发成一台时间机器,重回日本泡沫经济时期。那是一个全民沉浸在唾手可得的财富中的时期,焕发着光芒的五彩泡沫,是如此诱人。(图为90年代初的日本东京夜总会)。

电影《重返泡沫时代》剧照:泡沫经济极盛时期,众多上班族挥舞着钞票争抢TAXI的场景。

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出口大增,汽车、家电行业成为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由此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1980年,在日本横滨码头等待装船出口的日本汽车。1985年,为遏制日本的贸易顺差,在美国的主导下,西方五国制定《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兑美元汇率在一年间飙升两倍。突然来的暴富让日本人一时不知所措,银行不停往外放贷,公司、个人贷款变成轻而易举,甚至是银行求之不得的事。图为1987年,东京外汇市场的忙碌的交易员。
随后,这些贷出去的钱很快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地价飙升,房市、股市红火。1985年到1988年,东京商业用地价格指数暴涨三年内增长了近2倍。图为1988年,大兴土木的东京湾。随着日元币值急剧上升,日本开始了“购买狂欢”,三菱地产以14亿美元收购美国纽约地标建筑洛克菲勒中心80%的股权,是日本海外投资狂潮的重要标志。艺术品也是日本人“买买买”的另一大目标。1987年,日本一家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镑高价拍下梵高画作《向日葵》。不过,这两桩买卖最后都大亏,洛克菲勒中心被低价收回,《向日葵》被认定为赝品。
对于大部分日本国民来说,泡沫经济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是,钱多了,敢花了。他们过着奢华的生活,沉浸在“纸醉金迷”之中,似乎有着享不尽的繁华和富足。图为1992年,日本东京一家夜总会消遣的人们。
在日本,有一些人至今仍怀念泡沫时期的生活,因为“不用工作就能得到大量的金钱”,或是刚参加工作就可以获得大量奖金。图为1985年,东京街头戴着墨镜的职场新人(中)打扮时尚。图为1990年,东京银座,打扮精致的日本大妈。现在中国人在日本“爆买”,而彼时的日本人则横扫美国、欧洲与大洋洲的奢侈品店。
1987年,在东京一间时尚酒吧“吸氧”的女子,她们认为这样有利于放松身心,减轻疲惫,吸三分钟花费100日元。

1987年,东京一家健身俱乐部,年轻的日本女孩在跳有氧操。彼时,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在日本兴起

1990年,在东京戏水乐园扎堆度周末的人们。1988年1月1日,东京千叶县迪斯尼乐园聚集了7万多人迎接新年的到来。
当时,整个社会钱多得花不完,企业利用高额的预算购买高尔夫会员权,“招待高尔夫”在泡沫经济时代盛极一时。上至领导高官富商,下至普通民众,都能找个机会过把高尔夫瘾。图为1990年,东京,练习高尔夫的人们。彼时高涨的地价让年轻人买不起房,但有钱的公司能为员工提供很好的福利,如分配一间单身公寓,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的保障。图为1990年,东京24岁的职员住着公司提供的13平米的公寓,桌上放着奢侈品包。
1988年,日本有850万人出国旅游,其中130万人去了夏威夷。199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字,来自亚洲或太平洋各岛上的人占夏威夷110万人口的62%,而这其中又数日本人最多。图为1988年,日本家庭在夏威夷度假。日本人还在夏威夷大量购地置业,兴建旅馆和别墅,大肆投资。曾以一曲《北国之春》走红的日本歌手千昌夫仅仅依靠自己的“名气”从银行贷出巨款,而后在夏威夷等地投资酒店、别墅,转型商人。直到今天,夏威夷80%的高级饭店和几乎全部高尔夫球场,均为日本人所有。图为1983年,日本建筑业巨头Hayashi在夏威夷的酒店。
1989年2月,从东京车站走出的上班族,彼时,过着富足生活的日本人仍然坚信股价只会涨不会跌、地价只会升不会降,从没人想过凭空出现的巨额财富有一天会化为泡影。
1990年1月12日,日本股市暴跌70%。泡沫支撑的繁华假象一旦戳破,就再也回不去了。泡沫破灭后,日本陷入长达20多年的经济停滞中。图为1990年,日本东京,靠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流浪男子,带着简单的随行物品露宿街头。


走过你来时的路


如果要讲那时日本多有钱,就只从前几天被水淹了的关西机场说起,好像是1987年吧,大阪总投资七百亿美元,请的是美国设计师,在海边挖平三座山,填海修了关西机场。后来那美国设计师曾说过,当时没考虑气候因素,地球变暖,海平面缓缓上升,五十年以后,关西机场会慢慢被海水淹没。

现在七百亿美元,在中国也够修几个比关西机场大得多的机场,何况是87年的七百亿美元,那时中国的外汇,全部加起来,可能也凑不够这数。

时过境迁,现在让大阪拿七百亿美元出来,可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吧。

从关西机场起飞,空中鸟瞰关西机场,就像停在海面上巨大的航空母舰,非常壮观,这就是过去的日本……


农村巷163


感谢推荐,日本问题还是有日本问题专家桥本回答。

在笔者的各种经历中,日本泡沫经济的兴起与破灭经历是始终难以忘怀的。

  上个世纪末日本走过的道路,现在很多国家正在走或即将要走,如果不吸取其中教训,像飞蛾般前仆后继地进入,等待你的将是漫长的不景气的生活。日本称这为“失去的20年”。

  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民众觉得日本已经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实体,而老大哥美国似乎正在走下坡。以索尼为首的日本公司高调向美国进军,一出手就把美国最大的电影公司买下,日本最大的地产商又把美国经济的象征帝国大厦买下。美国主流报纸哀叹:日本会不会买下美国?

  在曼哈顿最繁华的商业区,来自日本的旅行团最受瞩目,他们大包小包,突然其中一位女士大喊:我忘了拿纸袋了,于是一群人又马上回到奢侈品专卖向店员讨要纸袋。为何一个纸袋这么重要,不是袋子本身,而是印在袋子上的LOGO才重要,这个LOGO是身份的代表,拿着它标志着自己已经进入上流社会。

  勤劳的日本人如何一夜暴富的?

  当时首先发力的是日本股市,所有代表日本的225种股票轮番上涨,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些人的资产猛增了4倍。主力股票的上涨带动了日本股市的牛市,新股一发行,马上就被炒上去。上班之余,所有的员工也在关心自己的股票。

  在股票上涨后的一年,房地产业开始迅速上涨,土地的价格就像被吹起的气球,每天都在上涨。大都市商业中心的地价,好的区域一年要涨10倍,一切都在膨胀中。

  泡沫经济给笔者的感觉就是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这样的“美好”只是一种“饮鸩止渴”。

  大公司招人几乎都没有什么计划,只要你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都可以进。奖金也是公司间相互攀比,你们公司是汽车制造业,要发5个月的奖金,我们是电器制造业就要发8个月的奖金,把你比下去。赚钱是如此的容易。

  钱多的原因是大企业几乎都是上市企业,上市企业的员工又都拥有自己公司的股票,当股价上涨,公司的市值也在上涨,而公司大楼所在的土地(市中心)或者工厂的土地都在上涨,这样公司一夜之间从日本地方企业,迈入世界500强或1000强。

  银行也有的是钱,只要你有需求,银行的贷款就像自来水源源不断地供应给你。这也是之后日本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贷款成坏账,银行倒闭经济崩溃。1986年开始的5年时间,日本银行的贷款额度超过了2万亿美元,这些贷款几乎都被用去作投资,如房地产、股票、艺术品以及高尔夫会员证。

  讲到艺术品,日本公司认为收藏欧洲印象派大师的绘画,不但可以保值,还可以提高公司的形象,所以日本的企业在泡沫经济时期,买下了梵高的几幅《向日葵》,那些有名画的公司市值一直没有太大的缩水,这就是梵高的魔力。

  泡沫经济来临对个人来说或许就像一场梦。当时流行站台迪斯科,青年男女都会去玩,在迪斯科的中央高台上,肯定就是女性穿着短裙,站在高台上跳舞,所有人如醉如痴地跳舞。这个高台迪斯科之后成为日本泡沫经济的标志,也是很多人对那个时代的最后记忆。许多人在迪斯科结束后要回家,但是人多车少,实在叫不到出租车,于是每个人都手上拿着万元的日元高喊:我有钱,请拉我。似乎所有的人都在醉生梦死。

  1989年年12月底股票开始大跌,从历史性的高位38915点开始,一路狂跌,到了1990年的10月1日,只有20221点,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了。股票跌,房地产也在下跌,那些借钱投资股票、房地产的人,最后不得不破产清仓,成为一文不名的流浪者。

  就当笔者大学毕业就职时,因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一下子进入就业的冰河期,一个职位五六个人争夺。当时我真的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感觉。

  泡沫经济使人疯狂,感觉就像一种癫狂,人失去理智,失去冷静。这个过程对经济、对人的伤害有多重,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体会。在东京上野公园的无家可归者中,许多是在泡沫经济时代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随着泡沫破灭,最终沦为“失败者”。我曾与其中一位交谈,他告诉我:这样的金钱疯狂,人生中要尝试一次,这也是人生经验。只是现在明白了,那是万劫不复的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