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哲学家,李贽

乡野的李贽和庙堂的万历一样,也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大家在开读前,还是带上两个问题:

为什么说李贽是个矛盾的哲学家?

他为什么会矛盾?

生死观的矛盾

李贽一生经历了很多生离死别。1559年,他父亲去世;他生有4个儿子3个女儿,但除了大女儿以外,其他都不幸夭折;他自己在晚年时候也是体弱多病……深感残烛之末的他,感悟到生命的长短不由人,但生命的意义却可以把握在个人手中,无意义的生命即使百年长寿也不值得羡慕,他对“烈丈夫”的死法颇为欣赏。

当李贽在狱中自刎之后,很多评论者称其为牺牲自我。黄仁宇先生则称:李贽并不缺乏勇气,但是通常来说,这样类型的作家如果发现了崇高的真理而愿意为之牺牲自己,他的文字中间就会表现一种燃烧性的自我满足和欣快。这些特点不能在李贽的著作中见到。

他曾在给好友的信里说:“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祸。然而祸来又不即来,等死又不即死,真令人叹尘世苦海之难逃也。可如何!”在这种语调中看不出丝毫自我牺牲的意味。

那么,他何以自刎?在他自裁以后气绝以前,他用手指写了王维的一句诗以解释他的死因:“七十老翁何所求!”其消极悲观的情绪已显然可见。

他的这一行为,不乏勇气和气节,却也是对现实的逃避,算不上自己崇尚的“烈丈夫”。

独立人格的矛盾

自诩知识分子的李贽希望自己是离群的,自我的,偏偏中国的社会又是一个宗族的社会,他置身其中,难免矛盾。

李贽家道中落,生活很拮据,仕途也是很坎坷。在万历五年时,他终于迎来转机,当上了一个四品官员,总算拥有了些实权。在他的家人看来,他们终于可以过得不那么捉襟见肘了,可他本人却产生了弃官的想法,向往陶渊明的超然的生活。

辞官后,他更是需要靠一些达官贵族的接济维持生活。在一次盛大聚会中,他曾写信告诉与会的人,嘱咐他们“舟中多带柴米”。

经济上不能独立的人,何以谈思想的独立和自由?

李贽的难言之隐在于他强烈地抨击了这些人物以后,他还是不得不依赖这些被抨击者的接济而生活。他的言行不一常常使他在对别人作了无情的指责以后,自己感到内疚。

李贽不可能从根本放弃以伦理道德为标准的历史观,因之自相矛盾的评论随时会在他笔下出现。比如他赞成寡妇守节殉夫,但对卓文君的私奔,又说是“归风求凰,安可诬也”。他斥责王莽、张角,但又原谅了很多历史人物,有如五代史中的冯道。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和当时的道德规范不相符合,李贽认为情有可原。因为,从长远来看,他们为国家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利益。

——未完待续——

From 思酷内容部

思酷:专注于一体化移动学习 官网

http://www.scho.com/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