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敢伐蜀?

小嘴嘟嘟看天下之趣味


魏国的国力及政治局势不支持司马懿攻打蜀国,并非敢不敢的问题。

诸葛亮于魏明帝青龙二年秋天逝世。在此之前,诸葛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蜀国国力消耗巨大,魏国也是一样。马上入冬了,秋粮已尽,来年的粮食还没影儿呢,这时候攻打蜀国,找点便宜可以,消灭蜀国基本没有可能,因为粮草不足。

我们参考下魏明帝本纪,司马懿取辽东之役,魏国计划出兵四万,然而魏国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司马懿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遂以四万人行。这告诉我们,四万人马的补给对于魏国来说也是巨大的负担。

据晋书记载,魏明帝曾问司马懿征伐辽东的时间,曰:“往还几时?”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那么就是四万人征伐一年时间,大概为1500万人日。

我们计算一下,在五丈原蜀军对峙的魏军应该在十五万到二十万之间,时间大约百日,合计1500万到2000万人日。

但是辽东之役时间跨度长,所以后勤供给强度要比五丈原之役小些。经过五丈原之役后,魏国已无力伐蜀。

所以明帝不许司马懿趁机攻击蜀国是有道理的,当时的魏国府库空虚,民力困乏,以至于无法对蜀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转过年来,青龙三年,魏国关东发生大饥荒,司马懿从关中运大批粮食接济关东,没有了粮食,攻击蜀国当年也没戏了

据魏明帝本纪记载三年,司马懿迁太尉,累增封邑。蜀将马岱入寇,司马懿遣将军牛金击走之,斩千余级。武都氐王苻双、强端帅其属六千余人来降。关东饥,司马懿运长安粟五百万斛于京师。

接下来就是司马懿征讨辽东之役,打了溜溜一年。

等到辽东之役结束,魏明帝驾崩,齐王曹芳继位, 称正始元年,魏国国丧期间,不易出兵。

二年,吴国攻打魏国,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围樊城,诸葛瑾、步骘掠柤中,司马懿请自讨之。司马懿跑南方打架去了

三年,诸葛恪袭扰魏国。晋书云魏国苦之,司马懿欲自击恪。

四年司马懿准备好了,去跟诸葛恪斗狠了。据晋书:司马懿督诸军击诸葛恪,车驾送出津阳门。军次于舒,恪焚烧积聚,弃城而遁。

五年,司马懿胜利回师。据晋书:春正月,司马懿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

同年,曹爽伐蜀失败。据三国志:飏等欲令爽立威名于天下,劝使伐蜀,爽从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长安,大发率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爽参军杨伟为爽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飏与伟争于爽前,伟曰:"飏、胜将败国家事,可斩也。"爽不悦,乃引军还。

六年,无事

七年,吴国攻打魏国。

八年,九年曹爽司马懿矛盾激化,司马懿称病不出。

魏国改元嘉平,元年司马懿政变杀了曹爽

二年,司马懿病了

三年,司马懿死了

所以,诸葛亮逝世后,司马懿基本没有机会攻打蜀国。



棒棰岛的棒槌


诸葛亮死于234年,司马懿死于251年,司马懿比诸葛亮多活了17年。令人奇怪的是作为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的17年时间内一直没有讨伐蜀国。这肯定不是因为司马懿不敢,而是司马懿太忙了。

一、魏明帝不肯。234年诸葛亮去世,杨仪和魏延发生内讧,蜀军全线撤退至汉中。此时,司马懿曾启奏曹叡,要求趁诸葛亮去世,军队内讧的大好机会伐蜀,不料却遭到曹叡的拒绝。曹叡这样做有他的考虑。一,虽然诸葛亮去世,军队内讧,但蜀汉前线军队并未遭受严重损失,如果趁势伐蜀,未必能取胜。二,此时孙权正持续侵扰合肥,如果大举伐蜀,曹魏则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三,更重要的一点是,魏明帝不希望司马懿权位过重。司马懿已经在前线长达4年时间,和驻守西北的部队已经非常熟悉了,如果再让司马懿有所功劳,恐怕难以制衡。所以在235年,曹叡升任司马懿为太尉,把他调离了一线,让他闲一闲。

二、平定公孙渊。司马懿升任太尉后,并没有就此闲下来。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正在和东吴频送秋波,蠢蠢欲动。237年公孙渊自称燕王,建制百官,公然反叛,曹魏的东北方受到严重威胁。此时曹叡唯一能信任的只有司马懿,所以司马懿在238年正月又马不停蹄地率军赶往辽东,征讨公孙渊。经过半年多的征战,司马懿剿灭公孙渊,带着疲劳的将士返回中原。

三、成为托孤大臣。曹叡接到司马懿的捷报非常高兴,命他直接去西北,继续对付蜀汉。但就在司马懿走到半路的时候,曹叡突然病重,并火速让司马懿会京。司马懿不敢怠慢,马上赶往洛阳。回到洛阳时,已是深夜,曹叡拉着司马懿的手说,曹芳就托付给你和曹爽了,司马懿刚从前线回来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为了托孤大臣。239年正月,曹叡去世,司马懿和曹爽正式成为托孤大臣,辅佐年仅8岁的齐王曹芳。

成为托孤大臣,司马懿一点都不轻松,他不仅要处理外患,还要和曹爽争斗。此后的十多年时间内,司马懿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和曹爽的较量上。249年,司马懿终于一招毙命,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一族,控制曹魏宗室,完全掌控了曹魏中央权力,此时的司马懿已经71岁了。

四、平定王凌之乱。扳倒了曹爽,不代表司马懿这个老头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比司马懿还年长7岁的太尉王凌因不满司马懿专权,于251年正月在淮南发动叛乱。司马懿火速调兵,半年之后平定了王凌。仅仅两个月后,司马懿就去世了,终年73岁。

所以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一直没有征讨蜀汉,主要是因为太忙了。


石头说历史


司马懿不伐蜀,并非敢不敢的问题,而是值不值的思考!

历史上篡位的家族很多,但名声最差的就是司马懿一家了。在曹操、曹丕、曹睿这三代领导人时期,司马懿的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对于皇权是没有说不的能力的。即使到了曹芳继位的初期,司马家也并非一支独大。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司马懿提出建议想乘机攻蜀,但曹睿没有同意。235年,司马懿晋封太尉。238年率兵平定辽东公孙渊。当年冬月,曹睿突然去世,司马懿成为托孤大臣之一。另外还有大将军曹爽、且排名第一,又是宗室。曹爽是排挤司马懿的,于是给了太傅的更高职务,让他交出兵权。在这个阶段,司马懿虽然参与朝政,但更多采取了退让忍耐,从而麻痹了曹爽。244年,曹爽带兵进行了一次伐蜀,无功而返。接下来曹爽专权的行为越来越明显,247年还软禁了郭太后。这时的司马懿已经面临危险了,继续忍耐、装病、装快死了。于249年突然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三族,从此政归司马氏。251年司马懿去世,卒年73岁。


从这些时间和事件看过来,17年间,司马懿主要在面对和解决曹魏内部问题。以曹睿的死为分界点,之前是如何自保荣华,之后是看到了机会,以退为进。至于伐蜀,时机还不成熟,毕竟对于其家族来讲“攘外必先安内”才是利益最大化。

司马懿成功的第一秘诀是——长寿!


几苇渡


答 | 江隐龙

司马懿伐蜀不是因为不敢,而是因为不欲;而之所以不欲,是因为“攘外必先安内”的“代魏大计”。其实对于司马懿来说,自蜀汉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最大的敌人就已经不是诸葛亮而是曹魏宗亲势力了——甚至在蜀汉第一次北伐、曹魏帝国西部局势大为动荡之时,诸葛亮也不是司马懿最大的敌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敌人是一致的。诸葛亮意图北伐中原,司马懿意图代魏自立,两人的剑锋均指向了曹魏,只是诸葛亮面对的是帝国意义上的曹魏,司马懿面对的是朝廷意义上的曹魏。曹丕、曹睿虽然两度指定司马懿为托孤大臣,但以曹爽为首的曹魏宗亲势力一直在打压排挤司马懿,所以历史上一向有司马懿借诸葛亮北伐稳定自身的地位以“养寇自保”的声音。

这个声音有其依据。曹操在时已经看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认为其必干预曹氏家室,但当时曹丕一向器重司马懿。曹丕称帝后以司马懿为肱股,也是出于曹魏东临孙吴西接蜀汉,曹丕需要一个足以独当一面的统帅与其一道分别经营东西两条战线,正如曹丕本人所说的那样:“吾东,抚军(司马懿)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如果不是曹丕面对着两条艰险的战线,司马懿会不会面临兔死狗烹的结局,真的是很难说的。

曹丕、曹睿死后,曹爽专权,遂成为司马懿最大的敌人。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清除曹爽,但曹魏地方上还存在着强大的曹氏势力。从嘉平三年(251年)到甘露三年(258年),曹魏发生了三次反对司马氏的三次内乱,史称淮南三叛——在平定了这三次内乱之后,司马氏才真正掌握了曹魏内外的大权,而此时司马懿甚至是司马师都已经死了。

司马昭平定淮南三叛中的第三叛之后只过了四年,就发动了灭蜀之战。当时司马氏已经基本实现了“安内”,所以可以开始“攘外”之事了。


隐语


司马懿是一个目光远大的人,终身志向是肃清万里,总齐八荒,一统天下。蜀汉诸葛亮虽然厉害,是他军事上最大的敌手,但诸葛亮并不是他政治上最大敌手。恰恰相反,诸葛亮的存在,对他掌控魏国军权,有莫大的好处。因为只有他才有才能克制诸葛亮,诸葛亮存在,魏国君王才会重用他,他才会掌握军政大权。诸葛亮去世了,魏国国内反而可能对他形成威胁。

所以,诸葛亮去世后,对于司马懿来说,最大的任务不是平蜀,也不是伐吴,而是夺取魏国的军政大权。这时侯机会来了,魏明帝曹叡身体不好,将要去世。去世之前,从辽东将司马懿紧急调回。司马懿去辽东干什么去了?平叛。司马懿升任为太尉,诸葛亮去世后,辽东太守公孙渊反水曹魏,司马懿以太尉的身份率兵征讨公孙渊,用了一年时间将大敌公孙渊彻底消灭,此时曹叡调回司马懿托孤。托孤大臣有两个,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曹真之子曹爽。小皇帝为齐王曹芳。司马懿为何不伐蜀,因为此时他性命都难保,这个曹爽整天与他争权夺势,恨不得将所有权利都揽在手里。司马懿的主要任务,是从曹爽手里夺回真正的军政大权,重整朝纲。但曹爽显然是个草包将军,哪里是司马懿的对手,高平陵之变,让司马懿将整个曹氏家族几乎一锅端,曹爽集团被夷三族。此时整个曹魏政权全部掌控在司马氏手里,曹操活着时做的三马同槽噩梦竟然成真。


春秋史社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在曹魏担任职务变化的情况去分析。

234年,诸葛亮去世,司马懿此时任曹魏大将军,相当于武装部队总司令,坐镇长安,全面负责对蜀汉的战事。诸葛亮去世时司马懿正在五丈原前线,此时蜀汉发生内讧,魏延、杨仪争斗,司马懿其实是想趁势发起进攻的,《晋书》记载,司马懿“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


/<font>也就是说,不是司马懿不想伐蜀或者不敢伐蜀,而是魏明帝不想。魏明帝是站在全盘的角度进行考虑的,因为除了蜀汉那边还有一个敌人孙吴,与蜀汉对峙日久,曹魏损耗也很大,需要修整一段时间,并不具备马上伐蜀的条件。伐不伐蜀不是司马懿说了算的,司马懿当然得听命令。

235年,司马懿转任太尉,仍负责军事并坐镇长安,他在这里一边备战一边发展经济,《晋书》记载:“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


/<font>237年,辽东的公孙渊在辽东自立为燕王,要搞分裂活动,魏明帝派别人去打了一下,结果失利,只得让司马懿这位老将出马。司马懿次年以太尉的身份征辽东,离开了与蜀军作战的主战场,历时约一年将辽东平定。/<font>


239年,正月里曹睿驾崩,司马懿还在从辽东回师的路上,他接到数道急诏,坐追锋车赶到洛阳,总算见到曹睿一面,曹睿向他托孤,让他与新任大将军曹爽一起共同辅佐年仅/<font>8/<font>年的少帝曹芳。/<font>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仍任太尉,同时兼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从此他没有再回西线战场,是否伐蜀也不由他一人决定。不久,曹爽一伙以少帝的名义升司马懿为太傅,其实是将其架空,司马懿虽位高、名高、功高,但其实逐渐淡出了曹魏核心层,后来司马懿索性称病不上朝了。


244年,曹爽策划过一场伐蜀之战,目的是立下军功彻底压住司马懿,对于此战司马懿表示反对,他认为魏军准备不足,伐蜀只能无功而返。司马懿的这个态度可以理解为他作为经验丰富的将领,且长期在西线与蜀军作战,了解实际情况,故尔认为伐蜀不妥。也可以理解为,他看出曹爽的私心,不想让曹爽一伙更为得势。这一仗果如司马懿所料,魏军出征后遭到蜀军周密且顽强的抵抗,陷入进退两难之地,只得灰溜溜撤回。/<font>

249年,忍无可忍的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将曹爽一伙诛除,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时才真正“说了算”,但他首先面临的急迫问题是那些忠于曹魏的人发起了叛乱,根本无瑕去想伐蜀的事。/<font>


250年,王凌在淮南叛乱,司马懿亲自征伐,消灭了王凌。/<font>

这时他能不能考虑一下伐蜀之事呢?不能了,因为几个月后他就去世了,终年/<font>73年。/<font>

通过以上史实回溯,可以看到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确实没有再伐过蜀,不过不是他不敢,而是另有其它原因:前一阶段是因为他说了不算,想伐也伐不了;中间则是朝廷斗争逐渐白热化,伐蜀成为斗争的一项内容,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司马懿不希望别人去伐蜀;后期司马懿总算独揽了大权,但留给他的时间太有限,伐蜀已无从考虑了。


南门太守


因为曹魏内部的政治形势不利于司马懿。

诸葛亮死后,据说司马懿大哭了好几天。我相信他是真哭,过去人有个词叫做“养寇自保”就是这个道理。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掌兵权,完全是因为诸葛亮北伐,曹真等人抵挡不住,万不得已才把司马懿请出来的。就像后世的辛亥革命,清政府实在平不了革命党,这才请我袁世凯出山的。

当时的曹魏朝廷和请袁世凯出山的清朝是一样的,对司马懿是极度的不信任。一旦有机会能够剥夺他的兵权,就一定要罢免他的兵权。而诸葛亮在,没人能抵挡诸葛亮,诸葛亮在一日,司马懿掌一日的权。诸葛亮一死,如果司马懿真的乘胜追击灭了蜀汉,司马懿就失去了掌权的理由,而没有了军权,则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所以养寇自保是历代野心家的一个基本策略,防的就是兔死狗烹。明末的时候左良玉追着张献忠打,眼看着就要灭了张献忠,张献忠一封信说:你之所以能够有今天,全靠着打我。把我灭了,朝廷还不追究你军纪不好的责任?于是左良玉为自己考虑,放了张献忠一马。

再比如赵匡胤,明明没有军情,硬是要谎报军情说辽国来犯,以此为机会成功统领大军,刚走到了陈桥驿就黄袍加身了。所以对于野心家来说,他们内心是希望国家有一个敌人的。

实际上别说灭蜀汉,诸葛亮死后没多久,司马懿就被明升暗降剥夺了兵权。之后北伐旧事重演,他又带兵去了一回辽东,之后就陷于曹魏朝廷的权力斗争之中不能自拔。终其一生都在小心谨慎的避免锋芒外露,只是在后来,曹爽等人已经把他逼到了绝境,这才狗急跳墙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曹爽在自己仍有优势的情况下居然信了司马懿的鬼话投降了,既没有骨气也没有脑子,惜乎魏武帝曹操英明一世,终究还是把江山断送在自己早就看穿的野心家身上了。


小约翰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终身没有伐蜀,这个问题要分三个阶段来分析:第一,没机会。本质上,司马懿是不希望诸葛亮死的。因为魏国朝廷对司马懿一直不放心,但是当时又没人能挡得住诸葛亮,只能用司马懿。而诸葛亮死后,魏明帝一下子如释重负,以为天下无忧了。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而且,此时,朝廷内曹氏亲贵,要杀司马懿的多的是。而作为魏明帝,是不可能让司马懿再次领兵伐蜀的,一旦伐蜀成功,司马懿兵权稳固,那更是尾大不掉。而之所以后来让司马懿去辽东,主要是想整死司马懿,当时司马懿年纪又那么大了,辽东局势危机,魏明帝是想借刀杀人灭了司马懿。所以,整个从诸葛亮死到魏明帝驾崩前,司马懿即使想伐蜀,也没机会。



第二,自身难保。而魏明帝死后,不得已的情况下,让司马懿和曹爽辅政。而此时曹爽剥夺了司马懿兵权,而且对其不断打压,甚至几次直接兵戎相见,埋伏刀斧手要杀司马懿。这一时期曹爽势大,随时都可能杀掉司马懿,司马懿自身难保,忙着装孙子,根本无力伐蜀。



第三,分身乏术。在高平陵事件后,曹爽完蛋,司马懿掌控大权。但是,此时的魏国政治矛盾突出,曹氏反对,光是淮南就三次反叛。司马懿此时一直在杀人稳定朝局,杀曹爽三族杀了7000人,杀夏侯玄灭三族也杀了3000多,这两次几乎将曹家,夏侯家杀的差不多了。此后。对朝廷内部反对自己的的不断杀戮,不断平叛。因此,分身乏术,而且司马懿此后身体也不行了。等到司马师,司马昭时代,朝局稳定了,才逐步开始伐蜀,伐吴。所以,并不是司马懿不敢伐蜀,而是后期其忙于夺权,根本无力去伐蜀。



历史真相背后


诸葛亮和司马懿可谓是知己好友,他们是敌人更是知己,他们了解对方,熟悉对方,对彼此恨之入骨,却又惺惺相惜。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司马懿知道这事后据说还痛哭流涕了几天。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终生未曾率领一兵一卒进入蜀国境内,这是为何?难道是对他这位知己好友的同情吗?显然不是的,下面让我一一道来。

司马懿原来只是魏国一普通小吏,但是十分有才能,曹操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把司马懿提到了自己的身边,还让司马懿做了曹丕的老师。但是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都防备司马懿,只是给了他虚职,对于兵权更是对司马懿防范严格。

曹丕死后,曹丕与甄宓的儿子曹叡当了皇帝,曹叡对于司马懿还是像老爸和他爷爷那样,只是给了司马懿虚职,军中大权都在曹氏宗亲的手里。司马懿本来一辈子也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就这么埋没在历史长河里。然而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司马懿能发光发亮还多亏了诸葛亮,蜀国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之后,诸葛亮开始北伐,打得曹氏宗室损兵折将,魏国兵马人损失几十万,眼看着诸葛亮就要打进长安了。这时候曹叡没办法呀,只有重用司马懿,谁让曹氏宗亲不争气呢。



诸葛亮在六次北伐中,数次与司马懿对阵。也就是诸葛亮北伐这几年, 司马懿逐渐控制了军权。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到了生命中最关键的时期,俗话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诸葛亮一死,司马懿对于曹叡来说也就没什么用了。因此曹叡想方设法要给司马懿安一个罪名,而司马懿也知道,所以整日在家闭门不出。

对于司马懿来说,真正的敌人不是蜀国还是魏国曹氏,所以司马懿他必须要集中精力,解决曹氏的威胁,至于蜀国,诸葛亮死后也搞不出什么。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不是不敢,实不为也。

其实,之前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司马懿就不是特别上心。比如,诸葛亮摆空城计的时候,几万对几百的兵力,作为一个统帅,会不舍得派个小队就去探探路?冒着损失几个人的风险,却可能抓到蜀汉军师,这多划算啊。可是,司马却装作中记了一般,放过了诸葛,为什么?因为,怕蜀汉亡了,他的领兵大将的地位就动摇了啊。


换句话说,司马懿为了在曹魏集团中保持住自己的地位,在三国中,养了个外患,时刻提醒朝中众大臣,你们不能忘了我,得给我权。


综上,我认为,司马懿不伐蜀汉,非不能,实不愿也。

一点薄见,欢迎讨论。欢迎移步头条号,看不一样的三国。